正文 第534章 穿成四福晋的第五百三十四天
作品:《穿成四福晋后我过上了退休生活》 他们可不想下次上朝的时候苏培盛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这朝就又散了,这事是大事,耽搁不得,他们得尽快商量出个对策来。
他们也算是看明白了,这事不光庄亲王和果亲王不知道,恐怕就连怡亲王也是不知道的。
难怪皇上都把怡亲王接回来了,却不让他上朝,原来是因为这事。
今日怡亲王要是也在,那这事根本用不着他们进言,怡亲王自己就能婉拒了。
不过也不一定,万一怡亲王就是想再进一步,成为铁帽子王呢,那他就算在恐怕也是不会说话的。
有人提起了怡亲王,话题自然就被转到了这位王爷身上,他们之后大部分人认为怡亲王没有要做铁帽子王的心,只有小部分人认为不一定。
他们觉得文臣和武将对这事的看法不一样,怕会打起来根本没坐一辆马车,自然也不会聚在一处谈论此事。
一辆马车四个人,两辆同路的马车刚好八个,四个人谈论这事太少,八个人刚好。
文臣聚在一处,武将聚在一处,敢谈论这事的就算聚齐了。
德高望重的老臣们对这事的态度还是没变,这些实在太大了,就算知道劝不住皇上,也得劝。
位高权重的大臣们虽然觉得这事的确该进言,可态度就没有这些老臣们这么坚决了,他们得看皇上对这事的态度再决定要不要跟在这些老臣后面进言。
进不进言暂且不论,该聚在一处还是要聚的,品级不够好高的人想进这几位老臣的府门还进不来呢,他们能进,为什么不进。
武将那边是个什么情景他们不知道,他们这边是只动口不会动手的。
都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也没人说过君子间不能吵架呀,他们先是在谈论这事不假,不过谈着谈着就吵起来了,而且还越吵越厉害了。
等他们都吵累了,坐下歇口气的时候才发现他们之中有一个人从上马车开始就没开过口,也就是他们吵得太投入了,不然早就发现他了。
在马车上不说话就算了,毕竟他们都没说话,都到了这儿了,他们都吵成这样了,这人还是不说话,这可就的他的不对了。
别看他们刚才吵得厉害,现在他们已经不约而同的在想等会儿他们谁都别说话,就等着看这人能说出什么来。
他们都没想到这人还真说了句有用的话,这人问他们知不知道怡亲王是怎么回京的。
还能是怎么回京的,被皇上亲自接回来的呀,这事不是已经在京中街知巷闻了吗,这人现在这么问是什么意思
他们原本不想搭理这人的,现在好了,不想理也得理了。
这人见大家都在看他,终于舍得站起来了。
他又问了一句,大家听没听说皇上把怡亲王接回来的时候他二人是同乘一车的,而且那辆马车格外大,比皇上从前做皇子时坐的马车要大多了。
这样的马车皇上坐得,怡亲王坐不坐得可就不好说了,可他还是坐了,这说明什么大家难道还不明白吗?
这话这屋子里的所有人都听明白了,皇上那个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封怡亲王铁帽子王了,甚至在把这事告诉满朝文武之前就已经告诉了全京城的百姓们。
他们刚才就是被这事砸懵了,都忘了这事了,现在这人一提起来,他们就都想起来了。
他们不光想起这事来了,他们还想起了别的事。
最近百姓们谈论的最多的人也就两个,一个是五阿哥弘昼,另一个就是怡亲王。
之所以谈论他们,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都受了伤而且伤得都不轻。
准格尔的军队要是真打到京城,受苦的还是他们这些寻常百姓。
他们本以为那位贵人到了地方之后怕是连战场都不敢上,就算上了战场恐怕也只是做做样子。
现在知道不是去走过场是真刀真枪的跟敌军打过一场,对这两位贵人自然是赞不绝口绝不许谁说他们一句坏话。
尤其是当他们知道怡亲王废了一只手之后他们对怡亲王的溢美之词那更是张口就来。
当然了,这些夸人的话都是跟他们认识的读书人学的,他们自己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顶多说一句,怡亲王可真是个大好人啊。
这事传得极快也极广,他们不是没听说,他们是不相信,不相信怡亲王会伤得那么重,更不相信怡亲王当真会废了一只手,所以跟本没往这上头想。
看着看来,还得得往这上头想想了。
要是怡亲王的手真废了,那这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上次皇上让怡亲王住进了圆明园,是要看着他,让他安心养病,这次不一样,这次怡亲王应该是去养伤的。
如此说来五阿哥应该也伤得不轻,不然不会跟怡亲王一起住到圆明园里去,不过这叔侄二人究竟谁伤得更重他们就不知道了。
上次皇上可是带着皇后娘娘一起住到圆明园去了的,这种事情有一次就够了,再来一次怕是不行了。
皇上应该是觉得自己去不了,就把五阿哥留在那儿了,不过他怎么就不想想怡亲王和五阿哥到底是谁看着谁呢?
他们之中有好几个人家中的小辈最近都见过五阿哥,看来这叔侄二人之中伤得更重的人是怡亲王。
怡亲王伤得这么重,还要替皇上看儿子,也真是难为他了。
难怪这回怡亲王只在圆明园住了还不到两个月皇上就把他给接回来了,不接回来留在那儿继续替皇上看儿子吗
至于接这位爷的时候用了一架亲王这个品级根本不能坐的马车,大概还真就是皇上要告诉世人,允祥这个铁帽子王他封定了的意思。
他们不是怕允祥成了铁帽子王,他们是怕允祥成了铁帽子王之后他们的日子比现在更难过了。
当今还是皇子的时候跟怡亲王那真是形影不离。
当今那时候就得了个冷面王爷的名头,怡亲王那时候还没显出来。
当今登基之后怡亲王就显出来了,如果说当今是面冷心更冷,那怡亲王就是面热心冷。
怡亲王看上去和善极了,对谁都能笑,可这位才真是个狠角色,是个笑面虎。
当然了,他也不是对谁都狠的,他最是怜贫惜弱,又最见不到不平事,所以得了个侠王的美名。
侠王可比冷面王爷这个名头好听多了,这位爷也挺喜欢这个名头的。
这位爷的狠在于公是对朝中的贪官污吏的,于私是对他们欺压百姓打家劫舍的恶人的,他们不是恶人,可他们算不算得上贪官污吏还真不好说。
说他们不是吧,他们又多多少少收过底下人送来的孝敬,说他们是吧,他们又的确没收多少,不是他们不想,是他们不敢。
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们都做了快三十年的官了,品级又比知府高多了,他们都没有十万银子,别说十万了,就是让他们拿出一万现银来他们怕是也拿不出来,他们怎么能算是贪官污吏呢。
今上登基之前为了追债是亲自登过他们的府门的,他们还债的时候多多少少对这位爷吐了吐苦水。
那时候这兄弟二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不知从他们荷包里拿了多少银子去,他们拿得理直气壮,他们给得不情不愿。
被人找上门来要银子这种事这辈子有一次就够了,他们可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好不容易四阿哥成了皇上,没人跟十三阿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了,十三阿哥成了怡亲王他们的日子已经不怎么好过了,要真成了铁帽子王,他们的日子怕是就更难过了。
谁知道什么时候这样的事会不会再来一遍,那不光他们的人受不了,他们的荷包恐怕也受不了了,所以这事他们还是要劝一劝的。
不过这事光他们劝皇上没用,还得怡亲王自己劝皇上。
看来他们得想想办法,让怡亲王知道这事。
怡亲王跟当今的关系用亲厚二字都显得浅了,他不会不知道皇上要是真这么做了,要怎么做要面临的是什么。
作为臣子,这事他得劝,做为弟弟,这事他更得劝,他一个就顶他们所有人,所以就算这么做会惹怒皇上,他们也要让怡亲王知道这事。
刚才听他们还觉得他们之中那几个跟怡亲王关系还算好的人会不会把这事说出去,这会儿他们又怕他们不把这事说出去了。
既然他们跟怡亲王关系好,那这事就由他们去告诉怡亲王好了。
至于他们是一起去还是选一个去,那就是他们的事了,就只有他们跟怡亲王关系近,他们想跟怡亲王亲近还亲近不了呢,能者多劳,这事就只能拜托他们了。
这几人没想到这事说着说着就说到他们头上来了,他们本来是话说得最多的那几个,这下就跟被人掐住了脖子似的,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他们刚开始是没反应过来,反应过来之后立马就开始推脱。
先是说他们和怡亲王的交情还没到那份上,这种时候肯定进不了怡亲王府,又说他们官职太低,就算真见着了怡亲王他们说的话怡亲王怕是也不会听,总之就是把能想到的借口都想了一遍。
他们说得再多也没用,被这屋子里官职最高的那人一句话就堵回去了,那人说的是,行啊,等怡亲王成了铁帽子王再办差时要是查到他们头上他们别想着四处求援,自己抗下来,他们去不去都行。
这位大人都这么说了,他们还能是什么呢,只能把这事给应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