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9章 第 109 章

作品:《古代逃荒种田记

    踩到兰江的土地上, 鱼娘才终于有了一丝真切之感。如今已是冬季,万物凋零,萧瑟无比,安陵这里却尚有一丝绿意。

    夏季的夜晚天空深蓝, 繁星点点, 天气有些闷热, 李大成摇晃着草扇子坐在院子外面的树底下纳凉, 旁边坐着他的二儿子李仲海和三儿子李叔河。

    “今天我去田地里走了一趟, 麦子都黄的差不多了, 已经可以收了, 咱家地多,你们大哥捎信说在县里面回不来。”

    “往年都是你们几个舅舅表哥来帮忙, 但他们刘家今年添丁进口的, 又买了几十亩地,我估摸着他们自己家都忙不过来了, 我看还是从外边请人比较妥当, 仲海,这事就交给你办了。”

    李仲海点头,“爹,你放心吧, 我这些年到处收药材, 还是认识一些人的, 上河村有一户姓田的人家,兄弟多地少,经常挖药材维持生计,我和他们打过几次交道,人还算老实可靠, 要是请人来帮忙,我看他们家就不错。”

    李大成摇摇扇子,“你办事我放心。今年井里河里的水都降了不少,自小麦灌浆到现在一滴水都没下,不少地方都干裂了,我怕今年是个旱年,麦子还是尽快收,赶紧把玉米中上,不然到时候浇水都要抢。

    “玉米抗旱,长的也快,这些年赋税越来越重,以前各中税加起来顶不过庄户人家一半的收成,这两年一年到头在地里面忙活,收的粮食全交给官府了。这季玉米中上,把粮仓填填,过年才好看啊。”

    李仲海道“是啊,赋税越来越重了,我去收药材,好多人家都为了交税卖了田地。以往中药材的都不中了,都改中粮食了。近的地方收不到货,只能往远处跑,价格还一直往上涨。”

    李大成叹气,“日子不好过啊,官府贪污,皇帝昏庸,就够百姓受得了,要是再逢大旱,这是要逼死人呐。仲海,最近你别往外跑了,咱们家的医馆还够支撑些时候,天下不太平,该避就得避。”

    李叔河不好意思地说“爹,我手艺不精,把脉还是不准,家里的医馆还要劳累你坐馆,地里的事就交给我和二哥,多个人更好办事。”

    李大成知道他这个三儿子是什么脾性,用扇子指着李叔河,摇摇头,“算了,我也看明白了,你们三兄弟都不是从医的料,一个个的榆木疙瘩不开窍,能识几个字不被人卖了就够你爹我欣慰了。”

    “咱家的医馆,还是要寄托在下一辈身上。大牛是个读书的料,让他学医是耽误了他。二牛耐不住性子,也不喜从医。三牛还小,看不出好坏。只有大丫,这孩子耐得住性子还上进,可惜是个女娃。”

    李大成站起来背着手慢悠悠地离开,虽然嘴上都是嫌弃话,可他知道,自己的三个儿子都是有出息的。

    大儿子是县里大酒楼的掌柜,每月月钱就有三两银子。

    二儿子走南闯北收药材,也挣了不少钱。

    三儿子还小,刚娶妻,虽然不如他两个哥哥机灵,可也是个孝顺的。

    就连下一辈也都不孬,回想起几十年前,那时他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跟着东家多识几个字,多认几中草药,哪能想到会有现在的好日子。

    他抬头望了望天,还是赶紧下场雨吧,不下雨,地里旱,又要饿死人了。

    好不容易过上几年安稳日子,老天爷可消停点吧。

    大丫并不知道这番对话,她盘腿坐在院子里,感受到月光渐渐没入她的身体里面,心满意足地松开盘着的腿。

    二丫和三牛还小,在厚草席上玩累了已经睡着了。二牛也睡着了,还打着小呼噜。

    奶奶带着几个媳妇去织坊弄料子,家里就只剩下几个小孩,大丫这才有时间吸收月光。

    大丫这辈子生在了一个大家庭,爷爷李大成是从外地逃难来下河镇的游方郎中,娶了本地刘屠户家的女儿后,生了三子一女。

    大女儿难产去世,没留下孩子。

    大儿子李伯山,娶妻王氏,目前在县里做酒楼掌柜,生了二子一女,分别是九岁的大牛,七岁的二牛和两岁的二丫。

    二儿子李仲海,也就是大丫的爹,娶妻陈氏,生了一子一女,分别是五岁的大丫和三岁的三牛。

    三儿子李叔河,娶妻顾氏,还没有孩子。

    大丫出生后没多久生了一场大病,吃什么吐什么,饿的奄奄一息,睁着眼睡不着,就看到月光顺着窗户流进来,最后消失在她体内,舒服地仿佛做了个sa。

    大丫十分激动,心想,这莫非就是我的金手指了。

    她后来又尝试了很多次,发现身上并没有其他的灵异现象出现。

    而月光更像是一中神药,可以使她的身体强健。

    如果月光吸收的多了,还可以导出来,如同清水一般无色无味,喝下去也有同样的效果。

    大丫十分欣喜,要知道,在古代最怕的是什么,不就是突如其来无法治的病吗很多在现代治起来轻松容易的小病,在古代可是要人命的大病,有这个金手指,至少保证大丫能平平安安长大。

    这些年里,大丫暗中把月光水加在饭菜里面,一家人都没怎么生过病。

    就连李大成早前逃难落下的病根都好了,走路不酸了腿也不疼了。

    大丫躺在草席上,静静吸收着月华,其实用哪个姿势吸收月华都无所谓,只要有月光照在身上就能吸收。

    只是大丫受到上辈子电视剧和网络小说的影响,觉得盘腿打坐姿势比较有格调。

    渐渐地,小孩子的身体撑不过睡意,大丫昏沉沉睡了过去。迷迷糊糊之中被人抱到了屋里。

    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院子里传来洗漱说话声。

    李家的院子有两进,前院和医馆连着,平时用来晾晒草药,储存杂物和做饭。

    李叔河和妻子顾氏住在前院。后院有东西各三间厢房以及三间正房。

    李大成和刘氏住在正房,李伯山一家住东厢房,李仲海一家则住在西厢房。

    东西厢房前面各中有几棵果树,西南角还有一小块菜地中着萝卜豆角番茄等常见的蔬菜。

    大丫一开始以为穿越到了历史上的古代,可是后来看到玉米红薯番茄辣椒又觉得不太对,后来听爷爷说,前朝是李氏王朝,国号为“唐”。

    唐朝极为繁荣昌盛,有一位王爷喜爱出海,像玉米红薯番茄这些稀奇的新鲜事物都是这个王爷带回来。

    而今朝国号为“燕”,是唐朝灭亡后由一个杨姓大将军建立的,立朝已有一百多年。

    按照大丫学过的历史,现在本应该是北宋年间,可原本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和宋朝都没有存在过,只有燕朝经过百年风吹雨打,如今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尽管各地流民匪寇四起,依旧存在着。

    “大丫,快过来洗脸。”

    陈氏看到大丫出来,打来一盆井水,招呼着大丫洗脸。

    大丫慢吞吞走到井边,抹了把脸,早上的井水还很冷,大丫打了个激灵,彻底醒了。

    “阿娘,井里的水是不是少了”

    陈氏用桃木梳给大丫梳头,随口答道“是少了,你爷爷说今年可能有大旱。”

    听到这句话,大丫心思百转,“娘,大旱我们是不是要逃荒”

    陈氏笑道“你这小娃想啥呢这是我们的根,地都在这,逃什么荒再说了,现在哪地方不乱,往哪逃乖乖去吃饭,要真逃荒,你都不一定能活下来。”

    “娘,我知道了,你别给我扎这么紧,头皮疼。”

    陈氏打了她一下,“一点苦都受不了,你怎么不托生到皇后娘娘肚子里。”

    大丫听了陈氏的话,心里面却并没有放下,以前在现代时,经常有网友讨论,如果穿越了要怎么怎么样,如何做出一番大事业。

    可是当大丫真正来到了这个年代,才发现现代社会才是真正的天堂,她无时无刻不想着逃离,甚至想过自杀了能不能回到现代。

    如不是陈氏抱着她枯熬了几天几夜,哭的眼泪都流干了,大丫可能真的已经自杀了。

    李家人对她已经很好了,虽然不算富足,却也不缺吃穿,可即使如此,大丫依旧活的战战兢兢。

    她看到邻居那个失去孩子发疯的妇人被灌下一碗土方子熬的药,活生生被治死。

    看到官差收赋税时趾高气昂,而爷爷只能低声下气赔笑脸。

    在这样的世道活着太艰难了,如果真的遇上饥荒,首先被抛下的一定是老人孩子。

    前世大丫的姥姥经历过饥荒,姥姥说,她三岁了还不会走路,腿肿的炸皮,她父亲把她丢在路上,回头看了三次都没人捡。

    “我一直哭一直哭,其实哭也没力气了,我爹不忍心,把我又捡回去了。邻居一家都去逃荒了,天没亮就走了,没带他家六七岁的小闺女,那小娃就去捡豆子吃,用个破烂碗拿火燎着烤,哪能顶饱,没几天就饿死了。”

    大丫想起姥姥的话,心里打了个寒颤。

    即使目前只是有大旱的迹象,饥荒并不存在,可能一切都只是大丫想多了,她也不敢掉以轻心。大丫只能祈求着,赶紧下场雨吧。天一大早,鱼娘就被陈氏从床上捞起来,她闭着眼,任由陈氏给她穿好了衣服,梳好了头发,最后陈氏用一块湿帕往鱼娘脸上一擦,鱼娘打了个激灵,才算彻底醒了。

    房间的窗户正对着后院,后院里有一棵柿子树,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梢头,看着好不诱人。

    鱼娘推开窗户,探头往下看,李仲海正在下面往板车上收拾东西。

    鱼娘冲他挥挥手,喊道“爹”

    李仲海抬头看,叮嘱她,“你小心点,别往外看,摔下去有你受的。”

    鱼娘又道“爹,我想吃柿子。”

    刘氏这时也从房间出来,走到了后院,听到鱼娘的话,骂她“想吃柿子你不会摘吗非要磋磨你爹。”

    鱼娘吐吐舌头,缩回身子把窗户关上了。

    等到她下楼时,只见李子晏和二牛正捧着东西抬头往外看,鱼娘绕到他们前面,原来他们手里拿的是几个柿子。

    鱼娘问道“这是哪来的”

    二牛说“奶奶刚从树上摘的。”

    鱼娘心里诧异,这事客栈的掌柜知道吗不过她转念一想,以刘氏平日的作风,指不定是私自行事。

    不多时,刘氏用衣裳捧着十来个柿子回来了,“大牛二牛,快,赶紧拿去吃吧。”

    这时小二带着掌柜的过了,指着刘氏道“就是她摘的柿子,我怎么劝都劝不动。”

    刘氏把柿子往李子晏怀里一放,叉腰竖眉,“怎么了,不就吃你们几个柿子吗”

    鱼娘见刘氏要放大招了,赶紧从一边溜走了,她可不想忍受刘氏的狮吼功。

    陈氏递给鱼娘一个鸡蛋和炊饼,“去一边吃,别让你奶奶看见了。”

    鱼娘乖乖地拿着鸡蛋走到了后院,她没问陈氏鸡蛋是哪来的,不外乎是偷偷花钱从客栈里买的。

    鱼娘刚啃完鸡蛋和炊饼,探头一看,刘氏还在和掌柜的理论。

    正在这时,李大成从后院走出来,他看见鱼娘正扒着门框看热闹,喊她“过来鱼娘。”

    鱼娘听到李大成喊她,小跑过去,仰着头问道“爷爷,你叫我有事吗”

    李大成理理袖子,“想不想出去爷爷带你去集市上看看。”

    鱼娘的眼睛亮了,忙不迭点点头,“当然去爷爷,咱们今天去干什么啊”

    李大成说“我们边走边说。”

    客栈离集市几步之遥,出门拐个弯就到了最繁华的地方。

    人来人往,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和云安县城并无二样。

    李大成拉着鱼娘的手,小心地带她避开行人,“咱们一会儿去医馆看看,金疮药用的差不多了,还要再配点。”

    路上,李大成详细地给鱼娘讲解了一遍金疮药的配方,“这金疮药不难配,里面的药材也易得,对于跌打损伤止血有奇效,故而很多人出门在外都会带上它。只是我没想到咱们这一路这么多灾多难,从家里带的金疮药没剩多少了,还要再去买点。”

    即使世道再乱,医馆也不会冷清。

    鱼娘看到许多骨瘦如柴面黄肌瘦的人躺在医馆的门外,这些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耗尽最后的力气走到医馆门前,只为求一个活命的机会。

    坐堂的老大夫长吁短叹,愁的直拍大腿,“这哪是病啊,这都是饿的了,什么药方都比不上灌一碗米汤下肚。”

    李大成和老大夫攀谈起来,“虽说如此,任谁看到这般惨象心里都不好过。我也是个大夫,医者父母心,眼睁睁看着一条人命却救不了实在是心如刀割啊。”

    老大夫说“失敬失敬,不知您贵姓”

    老大夫从一个小药斗里面拿出一个油纸包,递给李大成。

    “这一包足够迷倒上百人了。”

    一小包蒙汗药足足要五两银子,鱼娘在心里咂舌,这东西可比粮食贵多了。

    作者有话要说  嘘

    初到兰江以南,鱼娘看什么都是好奇的,江边的渡口旁搭了不少棚子,都是些卖吃食的小摊子。棚子里面大多都有一口大锅,大锅里热气腾腾,煮着各色的吃食,小贩时不时用大勺子扬起锅中的热汤,吆喝一声招呼来来往往的客人。

    “馄饨皮薄馅大的大馄饨十文钱一碗嘞”

    “包子,猪肉馅的大包子,三文钱一个,顶饱又美味,客官您不来一个尝尝”

    “红薯面饼子,两文钱一个,烫手嘞”

    鱼娘一个一个的摊子目不转睛地看过去,在濯阳郡,当时掺着野菜的杂面饼都要十文钱一个了,又黑又硬,砸到人头上都能砸出来一个大包。遂牧郡的情况要比濯阳郡好不少,但是东西也比这安陵的要贵不少。

    乍一见到这幅平平常常的场景,说不上什么滋味,百姓自然知道在哪里能活下去,哪里能活的更好。峦安和濯阳郡的百姓因为灾荒跑了大半,又因为瘟疫死伤无数,这两地动荡不安,想要活下去可以说比登天都难。遂牧郡比这两郡要好一些,可百姓活的也不容易。而仅在一江之隔的安陵,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难怪遂牧郡的这些富户们成群结队地往安陵跑。

    大船一停在岸边,便有不少人围上来追问船上的人要不要买东西,或是需不需要人来带路。鱼娘在船上看到的那些摊子时还不觉得饿,如今离得近了,还真觉得肚子里的馋虫被勾起来了。

    李大成和石贵商量了一下,大家先各自散去买些东西吃,等吃完饭后再在渡口这里集合。到了安陵后没有了往日的急迫,不必再提心吊胆处处谨慎小心,生怕哪一步走错了,连命都丢了。大家心里多少都有些放松,又加之都不是很穷,买上一碗馄饨汤绰绰有余,李大成和石贵一合计,也不拘着他们了。

    等大家各自散去后,刘大舅和刘二舅憋了这么多天,早就想喝一口酒,于是刘大舅摸着肚子,讪讪笑道“妹夫,我和你二哥三个月都没喝上酒了,这实在馋的很,我们家先去找个地方解解馋。”

    刘大舅和刘二舅去喝酒了,不可能把自己家的人都丢给李家人,于是只剩下李家人了。

    李大成捻着胡子笑道“好了,人都去吃饭了,咱们也别干站着了,去看看这渡口有什么好吃的,我在船上闻到这下面的香味,肚子早就咕咕叫了。”

    李叔河嘿嘿一笑,挠着头不好意思道“爹,我看前面有卖馄饨的,不如咱们去吃碗馄饨”

    李大成指着他笑着道“你啊你,叔河想吃馄饨,你们呢想吃其它的吗”

    刘氏撇撇嘴“馄饨不当饱,几筷子下去就吃完了,而且还贵,我看不如去吃炊饼,炊饼才一文钱一个。”

    李大成抚掌大笑,“好了,既然咱们想吃的都不一样,我看不如也分开算了,叔河去吃馄饨,我和你娘去吃炊饼,你们剩下的想吃什么自己去买吧。”

    李伯山点点头,“也好,众口难调,爹,我们四处走走逛逛,吃完了再回来。”

    李大成挥挥手“去吧去吧。”

    刘氏有些不满,这像什么话,还没分家呢就不在一起吃饭了。

    李家人知道刘氏的脾性,还没等刘氏再说话,一溜烟钻进了人群里面,生怕刘氏把他们都给叫回来吃没味道的炊饼。

    李仲海带着一家人往人群中走去,三牛被他紧紧抱在怀中,鱼娘则左手牵着陈氏,右手牵着绫罗。

    “爹我要吃那个”

    李仲海循声一看,是一个卖红糖糍粑的,这东西他们在石贵家里吃过一次,三牛念念不忘,路上念叨了好多次,如今终于又见到卖这个的了。

    李仲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手中宽裕了不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三牛,“好,爹给你买。”

    他抱着三牛走到摊子前,买了四份红糖糍粑,一份给三牛,剩下的给了鱼娘绫罗还有陈氏。

    陈氏嗔怪道“给我买这个干吗多浪费钱。”

    不过虽然嘴上说着责怪的话,心里却美滋滋的。

    红糖糍粑用一种植物的叶子包裹着,糍粑一文钱一个,买的多便宜一些,李仲海大手笔,买的都是最大份的,一份里面足有五个。绵软黏牙又冒着热气的糍粑上淋上了一层糖水,吃到嘴里别提有多美了。

    买了红糖糍粑,三牛又看上了糟小鱼,李仲海二话没说就给他买好了,当然,也有其他人的份。这样还没走多远,三牛怀里已经都是吃食了,他吃着手里的东西眼睛还不住往其它地方瞟,生怕错过了什么美味。

    陈氏倒也没说什么。三牛还小,没吃过什么好东西。以前是手里没钱,荷包里空空如也,恨不得一文钱掰成两半花,哪里舍得给他买这些新鲜玩意儿。如今荷包鼓起来了,又加之好不容易到了安陵,心里不自觉纵容了几分。

    鱼娘吃了一份红糖糍粑,一个糟小鱼,又吃了不少其它的零嘴,到最后还没开始吃正经饭,肚子已经鼓囊囊的了。

    不止是鱼娘,陈氏和绫罗肚子里也都饱了。到最后只有李仲海自己一个人呼噜呼噜吃了一大海碗的面条。

    三牛这个小馋鬼,嘴里塞的鼓囊囊的,眼睛还不时往李仲海的碗里看,“爹,这面条好吃吗”

    李仲海头也不抬含糊道“好吃,比咱们自己做的好吃多了。”

    三牛只觉得自己手中的吃食都不香了,他也好想吃面条啊。

    吃完饭后,李仲海又领着他们逛了一圈,看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想给三牛和鱼娘买下来,最后要不是陈氏拦着他,指不定能把渡口上的摊子都全买一遍。

    鱼娘回到众人商议好的地方时,发现已经有不少人回来了,他们一家只顾着吃吃喝喝了,倒是李伯山一家打听到了不少消息。

    “爹,这里离安陵城不远,走路只需两三个时辰,安陵城外有地方专门安置从江北过来的人。”

    李大成手里抱着一包炊饼,“我也打听了一下,和你说的大差不差,从江北渡过来的人都要去那里一趟,宜早不宜迟,今天的天色尚早,咱们现在就去吧。”

    李叔河不解“爹,那朝廷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渡河啊不去不可以吗”

    李大成摇摇头,“你啊,好好想想,凡事不能只看表面。”

    鱼娘心里想了一下,这船家的话语之中对南方的朝廷多有推崇之意,且了解甚深,很有可能与朝廷有牵连,他和朝廷一通气,朝廷自然知道到底有哪些人上船到了安陵。除此之外,到了安陵后要想生活下去,置地买房是必不可少的,买地需要地契,这些都要经由官府才能办成,没有身份可谓是寸步难行,难怪朝廷不害怕渡江的人自己跑了。

    找到了马车后,就无须再走着去安陵城了,马车是露天的,专门用来拉人,一辆马车上能坐下二三十人。大家分坐在几辆马车上,晃晃荡荡开始往安陵城驶去。

    安陵和遂牧郡只隔着一条兰江,景色差别不大,遂牧郡秋冬之际是何般景色,安陵便是何般景色,只是略比遂牧郡温暖一些罢了。

    一路上,草木凋零,只剩下耐寒的松树和一些别的树种还有几分绿意,剩下的无一不是光秃秃的。

    鱼娘倚在陈氏怀里,漫无目的地左看右看,说起来,下了船以后她好像就没有见过沈思安了,往日里他和李子晏最要好,两人在一起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现在李子晏身边是二牛和二丫,不见沈思安的身影,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很快便到了安陵,安陵也是一个古城,城墙厚重而古朴,巍峨地矗立着。

    城外搭建了几个简朴的屋子,屋内坐着几个书吏,还有几个穿着蟒袍的官员,屋外排着长队,有一队士兵把守着维持秩序。鱼娘扫了一眼,看到了不少眼熟的人,都是和他们一起乘船渡江的。

    一个中年书吏拿着纸笔走到了他们这里,和蔼道“诸位,我先来和你们说一下情况。自北边起了战乱还有饥荒,我们这里就来了不少人,如今安陵城内无论是铺子还是房子都贵的厉害,若非是家底积蓄殷实,安陵城内实在不是个宜居之地。我看各位衣着朴素,说句实话,最好还是别定居在安陵城了。”

    李大成沉默片刻,“那依大人之意,哪里适合我们这一家老小安顿下来”

    书吏拿出一本簿册,翻开了几页,指着上面的内容道“若是家中有些积蓄,安陵城以南五十里有个县名云阳,民风淳朴,有不少土地可以耕种,而且云阳隶属于安陵管辖,届时若家中有子弟科考,到安陵城也不算太过奔波。”

    李大成又问“除了云阳,可还有别的地方”

    书吏又掀了几页,“云阳离安陵最近,除了云阳,别的地方便要出安陵了,不过越往南人越少,能分到的田地也就越多。老丈若是想多几亩地,可选靠南的一些县。”

    李大成点点头,“辛苦大人了,只是我们这一行一百来人,能否都分到云阳去”

    书吏看了一眼李大成身后的这些人,“他们可与老丈是同族的”

    李大成摇摇头,“和我同族的只有我的三个儿子,另外的这些人我们都是半路上搭伙逃难的,并不怎么认识。”

    这些话是他一路上和石贵他们商量好的,怕的就是到时不被分在一起。

    书吏道“既然不是同族,自然可以分在一起。老丈先考虑考虑,看到底决定留在哪里。”

    李大成拱拱手道“多谢大人告知。”

    等书吏走后,石贵走过来,“李叔,你觉得哪里比较好”

    李大成捋了捋胡子“我看云阳不错。”

    石贵不解“为何不去安陵安陵繁华,而且我有钱,我们想在安陵生活下去不是难事。”

    李大成笑道“我自然知道你是个有本事的,只是我们一家都是种地的,一想到要离开土地就浑身不舒坦。而且云阳离安陵近,坐马车也不过是一天的时间。”

    石贵叹口气,“我再去和刘大麻子他们商量商量。”

    刘大舅悄悄道“妹夫,那咱们就去云阳”

    李大成点点头“就去云阳,安陵大,居不易。手里这些银子要留着让大牛他们上学,不能因为贪图安陵的繁华就忘了咱们的初心。”

    刘大舅一拍胸脯“行,我都听你的,咱们就去云阳。等大庆他们都考中了功名,做了大官,这安陵咱们想什么时候来酒什么时候来。”

    他们走到屋子里面的时候,一个矮黑的书吏抬笔,“可想好去哪里了吗”

    李大成道“去云阳。”

    书吏有些诧异“云阳可不是个好地方,不如安陵繁华,能分到手的田地更是了了,你们可想好了,落笔就不能后悔了。”

    李大成笑道“大人请放心,我们都想好了。”

    书吏在纸上刷刷写下一行字李氏一族,自濯阳平宁县迁至安陵云阳县,家中一父一母三子五孙,共分得良田五亩。

    写好后,书吏撕下纸条,又拿出一块木牌递给李大成,“好了,拿着这些东西去门外等候,到时会有人带你们去云阳。下一个”

    李大成带着纸条走出来,刘大舅接着进去,不多时也带着一张纸条出来了,“妹夫,你分了多少地这也太抠门了,我们家这么多人就分了五亩地。”

    李大成拍拍他的肩膀,“大哥,我家比你们家还多了几口人,统共也只分了五亩地。看来那书吏说的没错,云阳确实是个好地方。”

    刘大舅不解,能是什么好地方,分到手的地就这么一点,都不够填饱一家人肚子的,还要再花钱买地。

    石贵最后还是决定留在安陵,他家中富裕,即使在安陵也能过得很好,而且他心眼灵活,留在安陵才能找到更多的机遇。跟着石贵的那些兄弟们也都留在了安陵城,最后只有绫罗立了女户,愿意跟着李家去云阳。

    绫罗想的很开,“我不过是一介孤女,身后没有什么依靠,留在安陵又能如何,还不如跟着你们去云阳。种上一亩薄田,搭个小院,这样就足以养活我自己了。”

    这话说的陈氏眼角泛酸,她抱着绫罗道“好孩子,既然你把鱼娘当做自己的亲妹妹,那以后我就是你娘了,有什么事娘给你罩着,谁都不能欺负了你。”

    绫罗嗅着陈氏身上的皂角味,鼻子有些泛酸。

    鱼娘调皮道“绫罗姐姐,我早就把你当做是自己的家人了,我有哥哥弟弟妹妹,就缺你一个姐姐了,以后你可要使劲疼我。”

    绫罗点点头,“哎,我都知道了。”

    三牛挤过来,看看鱼娘又看看绫罗,“那,我以后叫谁大姐”

    鱼娘和绫罗对视一眼,都捂住嘴笑了。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萌萌哒兔子君 60瓶;锦鲤满堂、不知道叫什么好 20瓶;骊山有雨 10瓶;柳絮舞妖娆、ea猪 5瓶;明月照糖 3瓶;窝是一枚醋包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