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2章 二杨集齐

作品:《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372章二杨集齐

    广州。

    就在南京方面,大汉还在谋划劝进登基的诸多事宜,彼时的广州城却是一点也不轻松。

    新任两广总督瑚图礼,这家伙已经快要被逼疯。

    瑚图礼怎么都没想到,自己能有这么倒霉,先是上任不到一年,就碰上了天地会造反,还围困起了广州城。

    接着,天地会的反贼都没搞定,北边盘踞在江西的伪汉又大举南下了。

    一路跟天地会反贼合流,会攻广州。

    一路又分兵东走,堵住了潮州。

    现在的广州城,真就是孤城一座,援军想都不要想。

    要不是有杨遇春在,广州估摸着这会已经完犊子了。

    因为历史时间线的变动,大汉的异军突起,带来了剧烈的蝴蝶效应。致使伪清这边地方绿营、军将死伤太多,不少本应在镇压白莲教起义期间大放异彩的清军将领,不是死在汉军手里,就是吃了败仗下狱问罪。

    比如额勒登保,比如明亮,比如鄂辉……甚至还有晚清第一名将,同时也跟杨遇春并称“二杨”的杨芳。

    杨芳的归顺大汉,对杨遇春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没办法,杨芳一开始就是投在了杨遇春营帐,又被杨遇春慧眼识珠给看中,让他领兵做了将官。

    现在,杨芳从贼了,就算是已经跟杨遇春分别,那他也是从贼了。

    杨遇春作为举荐提拔他的恩师,肯定是难辞其咎的。就连最开始提携他俩的福康安福大爷,嘉庆清算和珅与富察家的时候,都顺便提了一嘴。

    倒没有开棺鞭尸那么严重,但也是剥夺了生前爵位,对后代子嗣各种清算罚银。

    杨遇春原本也是要问罪的,但是前任两广总督吉庆深知自己的剿贼本事,所以尽力担保了他。

    杨遇春知恩图报,就一直尽心尽力,带着广东绿营跟当初南下的义军打仗,又跟连南八排瑶打仗。

    打到现在,吉庆已经被撸掉,朝廷换了个新总督接任。

    “轰轰轰!”

    汉军炮火持续轰击广州城墙,陈有年坐镇中军总指挥粤东联军作战。

    粤东联军,主力为四千汉军,又有八排瑶的几千瑶兵,还有天地会的数万义军。

    这里面虽然天地会义军的兵力最多,但战力也是最差的,而且汉军跟八排瑶为一体,所以天地会就算再不甘愿,那也得乖乖让出指挥权。

    联军已经在广州围城半个多月,护城河刚填平了几处。

    “奶奶的,这小小的广州城,咋恁难打”陈有年手举望远镜,看着被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的广州城,气的那叫一个牙痒痒。

    半个月的围城战下来,陈有年从一开始的轻视清军,到现在已经渐渐被耗的没脾气。

    明明他的兵力占尽优势,还是围困的广州孤城,但愣是跟广州清军打了个有来有回。

    广州城里的清军,跟汉军先前遇到过的清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要是换成寻常清军,这会估摸着早就军心涣散,准备开城投降了。

    可实际上的广州城,清军抵抗激烈,陈有年几次发动突袭进攻,都是差一点而被反推回来。

    这些清军到底什么来头

    战斗力也太强了吧!

    这特么真的是清军

    别说陈有年懵逼了,实际守城的杨遇春比他还懵。

    之前的杨遇春只以为汉军不过寻常反贼,而朝廷地方的绿营糜烂太甚,所以才被一帮寻常反贼接连打下偌大地方。

    要是换成自己去坐镇地方,绝对不可能会败的这么快,区区地方反贼而已,弹指可灭。

    杨遇春也确实有这个自信,出道以来就未尝一败。杨遇春没死的时候,杨芳虽然已经渐渐成长起来,但仍旧屈居杨遇春

    不客气的说,杨遇春才是伪清中期第一名将,名副其实的战术大师,力压全部伪清将领。

    直到杨遇春病逝了,杨芳才开始如同大明孙传庭一般,变成伪清最后的擎天玉柱。

    汉军起兵这几年下来,打得对手太菜,再加上汉军兵员素质战力太强,所以几乎都是碾压式战斗,完全用不到什么战术微操。

    现在,陈有年带着手下的汉军骄兵,一头撞上了战术大师、伪清第一名将的杨遇春。

    不说碰了一头包,那也是被广州城的铜墙铁壁,给耗的没脾气。

    “陈将军,守广州的清军将军,看他守城打仗,跟之前与我们八排瑶打仗的‘杨杀神’很像。”八排瑶这边出人领兵的管事头邓天翔忽然说道。

    陈有年疑惑道:“杨杀神”

    旁边的陈泽水解释道:“具体好像是叫什么杨遇春的,好像也是汉人,但挺能打的,比我们八排二十四冲的所有小伙子全部加起来,都还要生勇,听说好像还被伪清狗官府赐了个巴图鲁的称号。”

    唐承云连忙也说道:“这个我记得,好像是叫什么劲勇巴图鲁,之前寨子里请过的汉人先生说过,好像是伪清八旗那边给特别勇猛的人才会用。”

    “什么狗屁巴图鲁,好好的汉人,非要叫什么狗屁鞑子的巴图鲁。”陈有年对此相当鄙夷,但鄙夷过后又不得不承认对方打仗确实挺厉害。

    至少自己碰到的这么多清军将领里头,就属这个什么杨遇春最厉害了。

    陈有年想了想,又招来了天地会义军那边的几个义帅。

    看到这帮天地会义军,陈有年就非常头疼。

    虽说都是一起反清的兄弟,但这帮天地会义军的军事素质也太差了,说是义军,跟特么草寇乌合之众没什么区别。

    甚至于还不如草寇来的战斗力强,几万人的义军里头,光是大帅都有好几十了。

    这尼玛搞得陈有年都不好指挥了,好在这些天地会义军的军纪似乎还不错,没有太过骚扰广东百姓。

    当然,也可能是广东地方的宗族思想太严重,这些义军基本都在地方有着宗族亲戚,谁特么会在自己家里烧杀劫掠。

    广东客家人又主要集中在潮州府一带,而且实力相当强悍,同样也非常团结,义军没可能造反了以后,还去招惹客家人树敌。

    陈有年又跟这些天地会义帅们打听了下广州城情况,作为比汉军和八排瑶先来的义军,他们知道的情况更清晰,但也更杂碎。

    反复问询比对,陈有年差不多理清了广州状况,基本确定城头指挥的清军主将应该是杨遇春。

    接着,立刻发电报回南京,告知目前广东省的战况局势,询问是否应该增兵强攻广州,还是优先取下广州周边地区。

    南京的回信也很快,才第三天就给远在广东的陈有年回信了。

    陈有年粗略扫了一眼,顿时脸色有些古怪诧异:“大王这是又惜才了”摇了摇头,不再管这些破事,下令道,“立刻安排人把信送进广州城里。”

    很快一队骑兵就往城下奔赴,一边奔赴一边大喊:“莫要放箭,我等是来送信的!”

    “速速放箭!”

    杨遇春眉头微皱,立刻下令放箭。

    反倒是同样坐镇城楼的两广总督瑚图礼,听到外面的反贼大军有信要送,已经快要神经质的他连忙抬手制止道:“杨总镇,杨总镇,先不要放箭,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嘛!还是先看看对面怎么说。”

    杨遇春皱了皱眉,还是下令先不放箭。

    一个箩筐悬了下去,骑兵把火漆封的书信压好,放进箩筐内。

    箩筐吊上城墙,瑚图礼亲手把书信拿出来,往城楼里去看信。

    杨遇春同样也很好奇,跟着瑚图礼一起进了城楼。

    书信打开,没看几行字,两人全都陷入沉默。

    广东由于地处中国最南方,再加上汉军几乎南北同时出兵,又让蔡牵的海盗舰队堵住了伪清的福建水师,导致广东几乎与北方消息完全断绝。

    因此,到现在为止,广东实际都还不知道,南京已经沦陷,甚至整个江南除了福建以外,所有州县都已经大半沦陷。

    这封汉军送上来的书信,开篇就是在说今年大汉的战局推进。

    就连没有沦陷的福建,在这封书信里都被刻意掩去,让瑚图礼和杨遇春误以为福建实际也已经沦陷。

    当然,就算没沦陷,那也都差不多了。

    江南几乎全境失陷,最重要的南京都丢了,伪清的南方半壁江山已经算是彻底沦丧。

    这特么还怎么打

    瑚图礼已经泪流满面,不光是在哭大清,也是在哭自己。

    如果说,在此之前他坚守广州城,还能等着朝廷发兵过来援救。广州到底有着广州十三行,算是大清对外的重要财贸收入来源,也是大清闭关锁国后唯一的海外通商对接口岸。

    可现在,江南都没了,漕运都断了,朝廷自身难保,哪还有余力来救自己

    瑚图礼掩面痛哭:“呜呜呜,大清,我的大清啊!这好好的大清盛世,怎会闹成现在这副样子”

    杨遇春面无表情,他正在看着书信的下一页,前一页写的是大汉已经拿下了江南,而下一页则是汉王给杨遇春个人的私信。

    私信就简短两句话:降我大汉,建功立业。宁死不降,遗臭万年。

    杨遇春看完书信,双拳紧握了握,似在挣扎,挣扎片刻又接着松开。

    “瑚大人!”

    “呜呜呜……嗯怎么了,杨总镇”

    “瑚大人,末将已有退敌之策。”

    “哦杨总镇,是何退敌之策,快快说来,若真能退敌,本督定为杨总镇请功封赏。”

    “这退敌之策……就是瑚大人您的人头。”

    “……”

    “杨总……”

    噗呲!

    一刀下去,又快又狠。

    瑚图礼这位新来不到一年的满洲旗人总督,连反应都没法反应,就被杨遇春一刀斩下了狗头。

    外面看守的亲兵听到动静,匆匆跑了进来,就见到地上躺了一句无头尸体,而杨遇春手里拎着瑚图礼狰狞的狗头,满脸都是血迹狞笑。

    杨遇春冷笑道:“这鞑子总督已经死了,现在愿意跟咱一起干的,就开城投降,还能保住性命。不愿意的,也能尽管来找咱老杨开刀报仇。”

    这话说的,这些亲兵又不是傻子,不说给一个新来的鞑子总督报仇了,这可是杨遇春啊!

    比杨芳都猛的男人,福康安评价其“决荡,当者辄靡”。

    这么猛的家伙,别说上去单挑了,这些亲兵加起来一起上,都不一定能干得过人家。

    几个亲兵只是稍加犹豫,便齐刷刷单膝跪地:“我等愿追随总镇!”

    收复了这些亲兵,杨遇春毫无顾忌拎着瑚图礼的人头,就往外头到处去溜达劝降。

    作为伪清第一名将,杨遇春的治军方略还有个人威望确实够强,城墙上的守军几乎一个没跑,全都愿意跟着杨遇春一起投降。

    陈有年从送信进广州城,到杨遇春带着手下大军开城献降。

    前后都不到两个时辰。

    杨遇春降服了大汉,伪清的“二杨”名将就这么被聂宇给集齐了。

    这不奇怪,杨遇春虽然是武举出身,但他属于自募参军,终极目标就是建功立业。

    眼看着伪清要不行了,如日中天的大汉又对他抛出橄榄枝,而且杨遇春又很年轻,今年才刚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