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2章 晋江独家
作品:《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从京城回来后,田小苗就失眠了。
数数,拉筋,按摩,泡脚,不管采取什么办法,就是睡不着。尤其是夜里,大脑皮层异常活跃,毫无睡意。这是思虑过重,外加上亢奋带来的后遗症。
“这么下去哪行啊会把人熬坏的”
柳冬生很心疼,催促着小苗去医院。
田小苗扛不住,只好乖乖地进了医院。
一番检查之后,医生说“是生物钟紊乱,得调理一下”
可开了药,田小苗不想吃。
安眠类的药物对脑子不好,弄不好还会上瘾。另外,她还有一种担心,怕大脑受刺激,把前世给忘了。
西药副作用大,柳冬生想到了中药。
“小苗,要不去看中医”
“好。”
田小苗去了中医院,特意挂了专家号。
那位老中医穿着白大褂,鹤发童颜,目光炯炯。
“同志,把手腕子搁这儿”
田小苗伸出手腕,搭上脉枕。
老中医两指一搭,双目微闭,给她把了脉。
“同志,你这是气血两亏,思虑过重,得好好补补”
说着,大笔一挥,开了一个药方子。
“先拿着,抓上三副药,吃三天,若是没有好转,就来见我”
中医的高明之处,在于一人一方。同样是安神补脑、调理气血的方子,药味略有不同,剂量也不同,因人而异。
田小苗抓了中药,喝了两天就有效果。
她脑袋挨着枕头,就睡着了。一口气睡到了天亮,头也不昏沉了。
中医果然很神奇,治标又治本。
为了巩固一下,她喝了半个月,终于好彻底了。她对着镜子一照,唇红齿白,脸红扑扑的。走路也提劲儿,脚步轻盈,就像一头小鹿蹦蹦跳跳的。
果然是补药,还有美容健身之功效。
田小苗很满意。
可因为熬中药,家里都是药气儿,把甜甜和茂茂紧张得不行。
“妈妈生病了,喝中药呢。”
甜甜打了小报告。柳进原听说后,就给冬子打电话。
“爸,没事儿,是补药”
柳冬生不想父亲担心。小苗去京城的事儿,他没跟父亲说。
事关重大,就不要让父亲操心了。
可柳进原了解小苗,冒不通地喝中药,肯定有问题。
趁着星期天,柳进原把二人叫过去。
关上书房门,好好谈了谈。
田小苗知道瞒不住,就实话实说。
柳进原沉默了片刻,方开口说道“小苗,你做得对,这种损害国家利益的事儿,一定要阻止”
“爸”田小苗很感动。
柳爸爸虽然退休了,可资历还在。她的所作所为,可能会影响到家人,包括柳爸爸在内。
柳进原自然明白。
他看着小苗和冬子,温声说道“小苗,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做好的”
“爸,我会小心的”
“好,你和冬子多商量,要谨慎行事,毕竟,太复杂了”
柳进原面上不显,可心里叹息一声。
这几年,思潮泛滥,各种想法都冒了出来。尤其是某些领域,看似平静,却是暗流涌动。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不是什么好事儿,一旦被人家利用,就会掀起波澜。可现在,老一辈的都退了,新一代的能不能把握住,谁也说不住。
柳进原的忧虑,不无道理。
不久之后,一场风波掀起。老一辈的出面,才稳定了局势。
田小苗养好了身体,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她有很多事情要做,就按照轻重缓急,一桩桩,一件件,在脑子里列了个表。预警要超前,可又要把握好度,不然,效果会打折扣,还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保护好自己,才能更长久。
田小苗很谨慎。
这不光是为了她,还为了她所爱的家人。
冬子、甜甜、茂茂需要她,爹娘也离不开她。还有柳爸爸、苏阿姨、还有五一、三子和梅子,那么多人爱着她,她也爱着他们,想尽最大的可能守护着。
除了柳进原和冬子,家里并不晓得田小苗的工作性质。
田大旺和孙梅英虽有猜测,可并不是很清楚。
自从买了彩电,孙梅英就迷上了电视连续剧。
从早上看到晚上,觉都顾不上睡。
大旺喊她电视迷,她也只是咧咧嘴,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碰到周二下午电视台检修,没节目可看,就无精打采的,度日如年。
这么下去哪行啊对眼睛也不好。
田小苗想转移一下注意力,就给三子打电话。
“三子,带着松松回来一趟”
松松一岁了,是家里最小的,聪明伶俐,会说话了。
孙梅英一见,就乐颠颠的。
“欧呦,松松回来了,快喊奶奶”
松松一头扎过来,搂着孙梅英的脖子,流着口水。
三子在一旁,咧着嘴傻笑。
他研究生毕业后,跟导师的女儿李小晨结了婚。他们是大学同学,互有好感,就悄悄谈了起来。为了保密,也没跟家长们说。到宣布时,两家长辈吃了一惊。
结婚的事儿,很顺利。
两家都很赞同,娃娃们自由恋爱,感情很好。家庭背景也接近,生活习惯没什么不同。
可成了家,三子就成人家的了。
他和小晨在研究所工作,分了房子,离岳父家不远,亲近得很。婚后,生了一个娃娃,被岳父岳母捧在手心里,旁人根本沾不上边儿。
拿孙梅英的话说“跟五一一样,娶了媳妇忘了娘”
好在有小苗和冬子,才算有点安慰。
说到生娃娃,孙梅英颇感遗憾。
计划生育严格了,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要是早几年成家,就能多生一个了。
相比起来,五一和建华很幸运。
赶在政策落实之前,生了一儿一女。这是小苗出的主意,说若是想要,就赶紧生,晚了就没机会了。
卡着时间点儿,建华怀上了老二。
孩子出生时,政策还没施行,就顺利地上了户口。徐家高兴得不得了,跟占了多大便宜似的。对出主意的小苗,也高看了一眼。
徐大姐特意打电话,客气了一番。
“小苗,来京城出差,一定要来家里坐坐”
“好。”
田小苗满口答应。
徐家很疼爱孩子,把两个娃娃的户口都落在了京城。上面有政策,对三线建设人员的子女有照顾,徐建华是从京城出去的,符合条件,可娃娃们落户也要有一个落脚点啊
在大西南,五一和建华相处得很好。
他们潜心钻研,跟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这样的环境很难得,要知道搞活市场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而基础研究只有投入,哪有产出即便转化为科技成果,也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现在,各行各业很浮躁,大都追求短期效益,能不受干扰的搞科研,就谢天谢地了。
在忙忙碌碌中,日子过得很快。
到了年底,田小苗听说上面拨款了,军工项目都保住了,大飞机也有了眉目。这是她拜访的那位首长起了作用。平日里不说话,到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这就是国家的脊梁,一直默默地守护着。
田小苗稍感安心,只要有资金就能维持下去。
接下来,把重点搁在安全方面吧。从海外回来的太多,鱼龙混杂的,恐怕会掀起一场风波。她不想事情发生,就要提前着手。
田小苗跟江黎明取得了联系。
他们的业务有交叉,一些信息可以分享。
赶在年底,田大旺办了退休手续。
他六十岁了,到了退休年龄,就把位置让给了年轻人。
可忙了半辈子,哪里闲得住
老干部局把他请过去,当顾问。顾问委员会很大,徐立方、赵国江、赵景坤等人也会过来。见了面,高兴得不得了。
“老田,你也退了”
“退了,给人家腾地方喽”
田大旺习惯了领导岗位,可现在讲究年轻化,到年龄就得退下来。他一点也不显老,多年坚持锻炼,腰不弯背不驮,很精神。
徐立方、赵国江也一样,尚未发福,腰杆挺得笔直,依稀带着军人气质。
几个人聚在一起,有了事儿干。
赵景坤喜欢唱戏,整天咿咿呀呀的,跟人家搭起了班子。赵国江喜欢下棋,逮着田大旺就不撒手。徐立方爱好书法绘画,端着毛笔,正襟危坐,凝神静气。
田大旺眼热,也跟着练起来。
他基础差,毛笔都握不好,就拜徐立方为师。
“老徐,我笨,您可得用心教哦”
“好,那您得出学费”
“没问题,改天到我家,给你们整一桌”
这些年,田大旺的厨艺练出来了。当然,跟柳进原比还差一点。
赶着这一批,柳进军也退休了。
他在局里当顾问,没什么事儿,也忙不迭地加入进来。他最喜欢打扑克,还号召大家出去旅游,说“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都是知根知底的老伙计,聚在一起格外热闹。
赶着星期天,田大旺备了砂锅,请大家过来坐坐。
老何也来了,乐呵呵地说“以后有活动,可不能少了我哦”
何宏民是从高校退的,跟这边不是一个系统。可大家没把他外人,说“老何,咱们轮流做东,每个星期都聚一聚”
“好”何宏民爽快地答应着。
田大旺想把柳进原也拉过来,可柳进原喜欢安静。
他忙着写书,每天要工作好几个小时。小梅给他当秘书,帮着记录,誊写稿子。
小梅二十八了,成家了,生了娃娃,还是风风火火的性子,坐不住。拿柳进原的话说,得磨一磨性子。
“元旦”过后,徐立方摆了一桌。
田大旺等人都来了,把客厅塞得满满当当。
一边吃,一边说话。
电视机开着,播报着新闻。
有外商剪彩,市里的领导都出席了,敲锣打鼓很热闹。
台下也站着很多人。
这时,镜头一扫,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人。
五十左右,穿着毛呢西服,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很儒雅的样子。
“白奕雄”田大旺一眼就认出来了。
这个奸商跑回来了还成了座上宾田大旺气得一拍大腿。
徐立方也认出了白奕雄。
这么多年过去了,白奕雄还是老样子,穿着考究,温文尔雅,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不了解底细的,很容易被蒙骗住。
在坐的几位,都记得白奕雄。虽然镜头一闪而过,还是认出了那张脸。
“看来日子过得不错,保养得很好,很显年轻”
几个老革命气得不行。
这家伙摇身一变,成外商了坑害了那么多人,就这么算了
可政策变了,别说港岛,就是海峡那边也放宽了。过去费劲巴拉抓捕的狗特务,都刑满释放了,还跑回去领工资、领赏金,跟家人团聚。
其中,也有闹出乱子的。
那边为了表功,早就把他们归到了“牺牲”人员,档案封存了,销户了,别说工资,连身份都没了。那些人气不过,捅到了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笑话归笑话,还是令人嘘唏不已。
刚解放那会儿,沪上有多危险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晓得吧
聚会散了之后,徐立方往局里打了一个电话。
他让人查一下,看看白奕雄是什么来头是单纯的外商,还是怀有其他目的
和平年代,安全意识依然要有。
同一时间,田小苗也收到了消息。
盛爱龄跟她提过,白家的花园洋房要回去了,说要在沪上搞投资。
这引起了她的注意。
八十年代,外商对政策吃不透,不敢冒险。回国搞投资的大多是爱国华侨,对国家很信任。
像白奕雄这样的投机商人,有这种觉悟吗
田小苗打了一个问号。,,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