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1章 晋江独家

作品:《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对外交流,日益红火。

    有出去的,就有回来的。

    这天,田小苗接到了一个电话。

    是孙梅英打来的,急火火地说“小苗,有人找你”

    原来,是盛爱龄回来了。她找到老房子那里,听说田叔叔调到了外贸局,又找到局里,这才辗转找到了她。

    爱龄回来了,田小苗的心咚咚直跳。

    自港岛一别,就没再见过面。偶尔路过转机,也没时间探望。当然,更多的是出于保密需要,联系也中断了。可她们并未忘记彼此,那是一份少女情怀,是青春岁月不灭的记忆。每每回想起来,满是眷恋。

    田小苗记下电话号码,就打了过去。

    听到那软糯娇俏的声音,就知道是盛爱龄。

    “小苗,你中午休息吗我过来找你”

    盛爱龄很激动,恨不得立马飞奔过来。

    田小苗不方便办公地址,就约好了在冷饮店见面。

    这是一家连锁老店,沪上各区都有。读中学那会儿,常常路过,大大的玻璃橱窗,铺着台布的长条桌子,带着一点欧洲范儿。运动那会儿,台布揭掉了,露出了原木桌子,变成了大众食品店。改开之后,店面恢复了原样,除了冷饮,还卖一些糕点,有中式的,也有西式的,品种很丰富。

    田小苗赶到那里,找了一个临窗的座位。

    她要了两瓶汽水,桔子味的,静静地等着。

    还未到点儿,一辆银灰色的小汽车缓缓驶来。

    到了店门口,从车上下来了一位时髦女郎,戴着太阳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墨镜,白色披肩,阔脚裤子,很飘逸,很灵动。

    田小苗一眼认出了盛爱龄。

    这么多年,变化不大,还是那么美丽。

    盛爱龄也认出了田小苗。

    白短袖衬衣、蓝裙子,跟学生时代很像。猛一看还以为是大学生,一点也不像四十出头的人。

    她摘下墨镜,挥了挥手,很优雅。

    田小苗站起身来,欢快地迎上去。

    盛爱龄进来了,她一把抱住小苗,一点也不注意形象。

    “小苗”

    “爱龄”

    两个好朋友拍拍打打,牵着手,并肩坐下。

    “爱龄,喝汽水儿”

    田小苗拿着起子,“噗地一下”开了瓶盖。

    盛爱龄插了吸管,轻轻吸了一口。

    酸酸甜甜,还是以前的味道,一点都没变。

    两个人坐在窗前,喝着汽水儿,就像回到了少女时代。

    那时,盛爱龄喜欢请客。放学回家的路上,就买两瓶汽水儿,跟小苗一起吸着管子,走走停停,有着说不完的话儿。

    那时候多开心啊,无忧无虑。

    可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盛爱龄四十四岁,家里还称呼她为大小姐。爹娘疼爱她,舍不得她出嫁,就招了上门女婿。可不晓得什么缘故,碰上飞机失事,她的先生正好赶上了。好在留下了两个孩子,跟着她姓盛。

    “一儿一女,刚刚好”

    盛爱龄咯咯笑着,一点也不在意。

    “爱龄,你真洒脱”

    田小苗为盛爱龄感到高兴,能这么痛快地活着,也挺好的。

    两个人说着近况,还掏出皮夹子,相互瞅瞅照片。

    “小苗,你们家甜甜长得真好看,笑起来眼睛弯弯的,跟你很像”

    “爱龄,你们家怡华长得像你,眼睛大大的,漂亮得不得了”

    俩人相互吹捧着,捂着嘴,笑个不停。

    如果不是纪律约束着,田小苗恨不得把柳冬生也搬出来,显摆一下。

    说得高兴,盛爱龄话题一转,问起了某个人。

    “小苗,江先生可好”

    “江先生啊,他在京城,成家了,生了三个娃”

    说到江黎明,盛爱龄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当年,她对江黎明是有好感的,如果不是后来突然中断了联系,真有可能成功。田小苗哈哈笑着,盛爱龄还是以前的脾气,直率得很。

    “小苗,以后,我就在沪上定居了”

    盛家的花园洋房收拾好了。

    房管所一直替他们保管着,基本上没什么破损。她父亲跟市里打了报告,房屋腾退出来了,交付给了原房主。盛伯伯喜欢沪上,可港岛那边业务繁多,只能两头跑着。

    盛家在沪上投资了一家工厂,盛爱龄接了过来。

    她在董事会上,说“我了解沪上,朋友又多,一定能做好的”

    说到业务,盛爱龄两眼放光,自信满满。

    田小苗望着盛爱龄。

    精明干练,是盛爱龄的另一面吧。在港岛锻炼了那么多年,早已不是单纯的女孩子了。当然,她也一样,学生时代只是存在于记忆中。

    那是她们共同的美好,不曾忘却,藏在心里。

    喝了汽水,吃了糕点。

    盛爱龄拉着小苗去学校看了看。

    那是一所著名的中学,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一点也不落伍。她们在操场上转悠着,迎着风,裙摆飞扬,就像回到了少女时代。

    那时的她们吃着巧克力,单纯而快乐。

    盛爱龄抑制不住地激动。

    “小苗,我想以盛家的名义,给母校捐一笔款,设立奖学金”

    “爱龄,沪上经济发达,教育质量也高,并不缺钱,真正需要的是贫困山区”

    田小苗说了农村的近况。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包产到户,发展乡镇企业,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可与此同时,失学现象严重起来。为了多赚钱,农家娃娃早早下地干活,跟着父母跑单帮、做小买卖,倒腾东西。尤其是山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教育更是大滑坡。

    这种情况,上面注意到了,可下面还是乱来。

    这跟地方政策有关。

    解放后,国家实行了义务教育,上学不用交学费,只要负担一点课本杂费。边远贫困地区有补贴,连学杂费都免了,入学率非常高。到了六七十年代,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普及。

    可改开之后,政策下放到了地方,各管各的,自负盈亏。

    这么一来,啥都讲经济效益。就连学校都搞起了三产,不但要缴学费,还有办学集资费、赞助费。城市还好,农村哪里负担得起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儿童失学,尤其是女孩子。

    盛爱龄听着,皱起了眉头。

    城乡差别有这么大真是未想到。

    “小苗,那就捐到山区,多买一些书本、文具,还有助学金”

    盛爱龄安顿下来后,筹集了一笔钱,捐往山区。

    为了落实到位,她随着工作人员跑了好几趟。看到书本、文具、校服发到孩子们手中,才放了心。

    小苗说“希望工程就要开始了,是公益性的,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盛爱龄记了下来,提交到董事会。

    援建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学生。

    这是以盛家的名义做善事,董事会很赞同,说要扩大影响,坚持下去。

    一九八六年的夏天,就这么过去了。

    田小苗提交了第三份报告,是关于国产大飞机的。

    从五十年代开始,我国集中了一批优秀人员自行研制飞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埋头苦干,从图纸设计到原型机诞生,一代又一代,终于把国产飞机送上了天。直升机、歼击机、喷气式战斗机、运输机,从军用到民用,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飞机研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民用客机,在性能上有更高的要求。

    到了1970年,“运七”首飞成功。到了1984年,“运七”上线运营,性能良好,民航局正式颁发了飞机适航证。到了1986年,“运七”正式载客运营。这是50座支线运输机,航程短,载客量小,跟大型运输机有一定的差距。注1

    可“运七”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这时候,“运十”原型机已开始试飞,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可就在这时候,我们掉进了米国人的圈套。

    说起来也很悲哀。

    搞市场经济后,研究所的经费被砍掉了。而“运十”上线运营,需要三千万人民币,可上面不给,研发团队无米下锅,急得团团转。

    这是多少人的心血啊,不能到了临门一脚,就报废啊。

    而就在这一年,商务部门花费了三十亿进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在买办思维下,丢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苦果几十年后才晓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短视、缺乏战略眼光之后,跟米国麦道公司捣鬼有关。

    八十年代初期,麦道公司就盯上了“运十”。他们想进来,就要把“运十”大飞机打掉,继而抢占国内市场。

    为了达到目的,麦道公司到处游说。

    这时候,国内刚刚开放,看到国外什么都是好的,对米国科技更是盲目崇拜。听到麦道的合作计划,拉拢还来不及呢,哪会考虑那么多

    画出来的大饼,的确很迷惑人。

    可田小苗知道结果。

    看到米国麦道来沪上搞飞机组装,就警觉起来。

    她给上面写报告,提醒注意。甚至还专门去了京城,跟上级部门汇报。可军工和民用分属于不同部门,有力气也使不上啊。

    可她还是抱着一线希望。

    “运十”不能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了一套完整体系,从研发设计到技术工人,从零件生产到车间组装,从原型机到试飞运营,分工协作,精益求精。一旦拆零散了,再想组合起来可就难了。

    也许,阻挡不住麦道的进入,可“运十”的研发生产体系一定要保留下来。

    这是几千亿美元的大市场,不能毁于一旦。况且,这是卡脖子工程,一旦失去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就等着看西方国家的脸色吧。

    从第一份报告到第二份报告,田小苗一直在坚持。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可她还是要努力,只为了四十年后不那么被动。

    到了秋天,田小苗又去了京城。

    她找到刘主任打听消息。

    刘主任面色凝重,跟她透露了一点。

    “现在,到处都在砍经费,不光是民用,就连军工都受到了影响”

    “那就找上面,反正不能放弃”

    田小苗拼着暴露,也要改变。

    她抛出了一个杀手锏,把米国另一家大型飞机制造商收购麦道公司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拿了出来。

    稍微有点常识,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为了卖高价客机,这家米国公司是不会让合作生产的麦道飞机上线运营的,一定会扼杀在萌芽状态。而我们投入的产业,就变成了装配车间,做一些杂活儿,跟精工细作搭不上边。体系被拆分了,人员流失了,大飞机的梦想就此破灭,几代人的努力化为乌有。

    看了报告,刘主任眉头紧锁。

    “小苗,你准备一下,我带你去见一位首长”

    田小苗没问什么人。

    她知道一定是能说上话的,能起大作用的。

    半个月过后。

    田小苗从京城回来了,整个人瘦了一圈。

    可她精神很好,眼睛亮亮的,透着兴奋。

    “小苗,你可回来了”

    柳冬生长舒了一口气。

    他担着心,知道小苗在做什么小苗跟他说过,这件事不做不甘心,可做了会有后遗症,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俩的政治前途。

    可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支持小苗。

    他跟小苗说“想做就去做,大不了复员转业”

    这话说得轻巧,真转业了恐怕会要了他的命。

    “轮战”回来之后,他升到了副军级,担着副总参谋长。

    大权在握,雄心壮志。

    父亲说,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他感到骄傲。

    同时,也要戒骄戒躁,千万不能翘尾巴。,,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