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独家

作品:《从小村花到大军嫂

    作者有话要说  看这里,为了防盗,见谅哈

    腊月里,天气愈发寒冷。

    可全国上下的学习热潮却丝毫未减。赶在年初财政上事务繁杂,椿芽既要学习又要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回到家就一头扎到床上,不想动弹。心说,亏得早早生了娃娃,否则真吃不消啊。

    齐明瑜这边也是如此。部队上不但抓业务还搞起了政治思想工作,每天都要学习讨论,还不能耽误日常军务,只好把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这么一来,吃了晚饭就要去小礼堂参加学习,还不准请假。遇到分组讨论,要弄到八、九点才能回来。

    二人披星戴月,连轴转着。由于时间抓得很紧,饭也顾不上做了,就吃起了食堂。家务活儿都攒在了一起,突击一下。照顾弟弟的事儿,就交给了果果。

    每天一放学,果果就背着书包赶紧回家。到家后,见阳阳溜出去玩耍就把他揪回来,监督他学习。壮壮也一样,不准出去乱跑,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玩积木或翻小画书,困了就躺在床上睡一会儿。等作业办完了,才能听广播。到了八点,就洗脸洗脚上床睡觉。

    这是椿芽定下的任务,想把果果培养成小领导。见果果做起事来是一板一眼、有模有样,也暗自欢喜,还跟明瑜说“瞧瞧咱家闺女,可中用了”明瑜也觉得果果格外懂事,交给她的任务都办得妥妥的。

    这天椿芽回来得早,就把三个娃娃拢在一起开了个小会。

    她板着脸说“咱们家里妈妈是一把手,爸爸是二把手,果果就是三把手,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果果说了算,你们两个都要听姐姐的”

    “妈妈,那姐姐放学晚了咋办啊”阳阳睁大了眼睛问道。

    “唔”椿芽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果果放学晚一些,阳阳和壮壮放学早,中间错了半个多小时。明瑜在家还好,若明瑜不在家,只怕这俩娃娃会翻了天。她眼珠子一转,心说,阳阳打小就是个官迷,要不给他也弄个官儿当当

    椿芽大手一挥,说道“那就让阳阳同学当四把手,壮壮就是五把手了”

    椿芽给阳阳和壮壮都封了官。阳阳高兴坏了,嘴里嗷嗷着“四把手,四把手”壮壮头也不抬,这五把手排在老末,别以为他不晓得,可谁让他是家里的老三呢

    齐明瑜一到家,阳阳就跑过来说“爸爸,阳阳是四把手了”说着,还举着四根手指头比划了一下。

    “哦呦,阳阳也当官了那壮壮呢” 齐明瑜故意问道。壮壮背着小手踱着方步,闷闷地说“爸爸,壮壮是个大头兵,连小蚂蚁都管不了”

    齐明瑜绷不住笑了起来,壮壮这是提意见哪

    说起来,像他家这样的情况不少,部队上四五个孩子的家庭很多,都是老大管着弟弟妹妹们,还帮家长们分担一点儿家务活儿。他舍不得使唤孩子,椿芽却舍得,还跟他说“孩子们都大了,不锻炼一下哪行啊阳阳不是穿衣服废嘛等到天暖和了,就让他自个儿洗袜子,好好闻闻臭不臭省得邋里邋遢的不像个样子还有壮壮,天天懒呵呵地窝在沙发上不动弹,这哪行啊以后抹桌子扫地也算上他一份,跟着哥哥姐姐们好好学学”

    对孩子们的教育,椿芽很有一套。

    还常常跟他说,锻炼是打小就要开始的,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瞧瞧农村娃娃小小年纪就开始捡牛粪打猪草了,长大了就是一把好手,也知道冷暖疾苦。他听着新鲜,觉得很有道理,就按照椿芽的意思来办。不过,真到动手的时候还是舍不得,宁可自己多干一点也不让孩子们累着。

    进入二月之后,好消息不断。

    我国第一例自体骨髓移植成功,白血病患者有了新的希望。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不论是报纸上还是广播里,都在使劲儿地宣传着。

    说起来,大庆油田的开发,是多快好省的典型,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大壮举。而大寨大队与穷山恶水作斗争,一举改变山区贫困面貌,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体现,是值得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

    这么一来,单位里又多了新的学习内容,就连春节都不停歇。椿芽本打算请个探亲假,跟明瑜带着孩子们回老家看看,可现在却不得不改变计划。

    爹也来信说,粮店这边是天天学习,积极着呢主任说了,过年不放假要轮流值班,都在赶超大寨哪。你娘说,天冷就不要来回跑了,等到暖和了再回来也不迟。椿芽想,那就再等等吧再过两年爹娘就退休了,到时候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住多久都行。

    说起退休,本来娘可以提前退的,可工龄太短了基本上领不了多少钱,就想再多干几年。主任十分照顾,就把娘调到了调味品柜台,不用搬重东西也没那么累了。爹身体还好,扛起粮食口袋一点儿也不含糊,可她怕爹闪着了,总是劝他别再逞强了。

    “春节”在热热闹闹中过去了。

    趁着寒假,大林回了趟老家。他六月份就要毕业了,以后就没那么多时间回去了,所以想回去看看。二林又没回来,说是去某地参加实习赶不回来了。椿芽只休息了一天,跟孩子们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明瑜一连值了几天班,说周边形势紧张,西北边境和南部边境有异动得提高警惕。椿芽深以为然,她知道这种紧张局势还会持续下去。

    四月里,天气暖和起来了。

    椿芽也迎来了三十三岁的生日。一大早,她就跟明瑜说“瞧瞧过一岁老一岁,从今往后再也不过生日了”说是这么说,当三个娃娃动手画了一张小卡片送给妈妈时,椿芽眼睛一热,就搂着娃娃们挨个儿亲了亲。

    “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不少啊”

    晚上,椿芽和明瑜依偎在一起说着话儿。他们好久未谈心了,恨不得把这些日子全补起来。可说着说着,眼皮子就粘到了一起。

    在忙忙碌碌中,迎来了五月。

    中科院召开了表彰大会,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突显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性。全国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可有一个部门却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六月里,报纸上就批起了文艺界,说那里聚集着一批官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群众,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犯了修正主义错误,问题很严重啊。

    椿芽看着报纸,闻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这怕是下一波运动的前奏吧在社会主义教育的潮流中,文艺界未走到前列反而拖起了后腿,以后的日子怕不好过吧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可周边局势却变得复杂起来。先是北方邻国在西北边境制造混乱,接着又发起了舆论战,在报纸上和广播里指手画脚、大肆攻击。与南方边境接壤的某邻国战争升级,米帝大举介入,战争全面爆发。周围很不太平,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起。就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整个世界。

    椿芽虽然不懂军事,却研究过相关历史。

    建国初期,在大西北漫漫黄沙的掩映下,一群科学家、将军、士兵们窝在戈壁滩上,不讲穿不讲穿,埋头苦干。在艰苦的条件下,历时九年硬是搞出了原子弹。这颗原子弹的威力有多大不但强了国威,甚至还改变了历史进程,否则以米帝的德性哪肯善罢甘休

    后世资料揭秘,在六十年代米帝有向内陆重点城市投放原子弹的计划,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得逞。而“大杀器”的横空出世也是原因之一吧这种威慑力持续了好些年,还将一直持续下去。

    就在这个月,齐明瑜迎来了四十岁的生日。

    一转眼,就踏入中年了,看着那些年轻军官感觉就像隔着一个年代。孩子们也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果果十二周岁上初二了,阳阳也读小学三年级了,家里就剩下壮壮还在优哉游哉地玩耍着。

    生日这天,椿芽亲自下厨庆贺了一番。她也有了危机感,可日子总得过下去吧娃娃们长大了,父母们就老了,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不服也不行啊。看看大林和二林,都已经毕业了。

    大林被分到了某研究所,继续跟着导师做实验。这是某部直属单位,不归省里管,若是运动来了,受到的影响会小一些吧她不敢掉以轻心,还是叮嘱大林要注意。大林的心思都在搞研究上,吃住都在所里,对外界关注得不多。可他对姐姐说的很重视,就在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二林今年也毕业了。他进了总装某部,具体搞啥却没跟家里说,反正去了就有级别,拿着津贴补助,不用家里操一点心。

    一九六四年,是注定被载入史册的。

    全国上下欢欣鼓舞,斗志昂扬。不论是工业、农业、卫生,还是国防科技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椿芽听着广播看着报纸,激动之余又有些忐忑。如果就这么走下去就好了,可接下来却是运动迭起,部队上或许会好一些,地方上就很难说了。她想到这个,不由得叹了口气。

    本文晋江独家发表,谢绝任何转载

    捉虫

    更晚了,抱歉哈

    以下请忽略

    椿芽把思路捋了捋, 就扯着爷爷出了门。

    她先去村边地头瞧了瞧, 又跑到河提上看了看。她估算了一下从河湾到自家农田的最近距离, 又跟爷爷打听了周边的地主, 对村子整体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回到家后, 她趴在窗前画了一张草图。等爹一回来,就拉着爹去后院跟爷爷商量事儿。

    “打旱井修水渠”姜茂山吃了一惊。

    他看着椿芽, 怎么也想不到她会冒出这个念头姜长福虽然有所猜测,可听到椿芽的打算还是惊得半天合不拢嘴。

    “椿芽, 快跟爷爷说说, 这是咋想的”

    “爷爷, 您看自打入春以来干旱少雨, 夏粮极有可能减产,秋粮也会歉收若是灾情持续下去, 到了明年情况还会进一步恶化”

    “椿芽,此话可是当真”

    “爷爷,这是百年难遇的灾情, 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 闹不好饥荒就要开始了”

    椿芽怕吓着爷爷,尽量说得委婉一些。可即便如此, 姜长福还是大惊失色。他想起了曾经遇到过的饥荒年景。那时乡里还算太平, 可也饿死了不少人。

    姜茂山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 却多多少少听过一些。

    他知道缺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像洪灾过后,家家户户都过得紧紧巴巴的,昔日富庶的大平原也变得贫瘠起来。以往都是从这边往外走粮食, 现在正好翻了个个儿。而沦陷区那边被日本鬼子持续封锁着,经贸往来基本上都中断了,想调粮食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么一来,真要发生了饥荒,老百姓的日子可就难过了。想着这几个月来忙着挖地窖,不就是做着这种应对嘛椿芽不凡家里人都知道,可这件事毕竟非同小可。

    说起来,村里有水井的人家是屈指可数。他家后院里的那口水井还是祖辈上传下来的。据说那年丰收了,老太爷花了大价钱请人打的,这样就不用出门挑水了。而村里,除了保长和那几个大户人家,乡亲们大都是去村口的大水井里挑水喝。平日里洗洗刷刷要么去河边,要么去大水塘,多少年下来早已经习惯了。

    再说,这一片本属于平原地带,向来风调雨顺,很少出现极端天气。老百姓们大多靠天吃饭,迷信得很。一到节气上,就要敬农神雨神,虔诚得很。可洪灾过后,气候就变了。要么雨水多的,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要么一连几个月都旱着。老人们都说“这是老天爷生气了,等气消下去了就好了”可老天爷啥时候才能消气哪这个谁都说不准。

    想到这里,姜茂山说道“椿芽,这事靠咱一家可弄不了,得村里人一起干才成”

    “嗯,这个得跟保长说说,听听他的意思。咱这村里就数他家和徐大户家的地多,只要他俩点了头,这事基本上就成了”

    椿芽明白这事做起来很难。

    修水渠还好,只要把原来的水道改造一下,再在河边架上一台大水车,把河水引到岸上就解决了。可打旱井却没那么容易,一个是选址,一个是费用。谁都想离井口近一点,这样浇起地来就省劲儿许多。还有就是费用问题,那些没地的自然不肯出这个钱,那些地少的也不乐意,到时候难免会吵吵。

    可这事虽然麻烦,总比到时候没吃的要强吧想想光一个省就饿死了三百多万人,那种惨状令人不寒而栗。

    椿芽鼓起了信心。心想,只要这事成了,就等于救了村子,救了村民。她来到这里是担负着某种使命的,不能白白浪费掉了。

    可姜茂山却有些犹豫。

    他看着闺女,担心地说道“椿芽,要说这事啊实在是太大了,爹想来想去只要咱自家过好了就成,村里的情况太复杂了,就随他去吧”

    “爹,我也是这么想的,可到时候就由不得咱了。那些饥民一批一批地涌过来,谁都抵挡不住,除非咱村里抱成团儿。可如果咱村里也闹起了饥荒,缺吃少穿的,弄不好又要吃大户了人饿急了,啥事干不出来啊”

    “这个”听了这话,姜茂山沉默良久。

    他想起了太爷爷跟他讲过的往事。有一年赶上春荒,外地来的灾民就跟村里对上了。那些人打起架来可是不要命的,亏得村里团结一致才给扛了过去。否则,半个村子都被毁了。还有就是土匪,哪家起眼抢哪家,根本就不带商量的。

    “爹,您看这事”

    “这个”

    姜长福又何尝不知他六十好几了,经历的事情也多,就跟儿子说“茂山啊,椿芽说得是这个理儿。咱村里好不了,咱也脱不了身,除非是躲到外面去,可出门也得花钱啊,再说那也不是个长法”

    三个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去找保长。

    临出门前,姜茂山把想说的话细细捋了一遍。他进了保长家,姜长贵正好在院里。听了这个建议,就唬着脸不高兴了。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茂山,你是咋想的咋弄出这个念头来了咱这边一向风调雨顺水草丰茂,瞧瞧就是民国二十七年的那场洪灾不也照常挺过来了除了那些被水冲跑的,没听说过饿死人啊咱还费那个劲干嘛要说这事啊,甭说我不答应,就是咱村里也没人乐意啊”

    一席话,说得姜茂山是脸色发白。他耐着性子,跟保长讲道理。

    “保长,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您瞧瞧打去年冬天开始地就旱着,到现在才下过几场雨瞧瞧那麦苗稀稀拉拉的,都是缺水造成的”

    姜长贵虽然不做农活,可也知道今年缺雨。瞅着这旱情无缓和余地,夏粮减产是妥妥的。想着这个,他心里一动,就问道“茂山,你跟我说说,这个是不是椿芽测算出来的”

    “呃”

    姜茂山本不想提自家闺女,可既然保长都问到了也不好否认。而姜保长这么一问,口气就软了不少。他想起了那年洪灾,如果不是椿芽只怕整个村子都要遭殃。这个小闺女一向不凡,现在发了神谕得遵从才是。看看老天爷一不高兴就闹得连年歉收,情况加剧也不是没有可能。

    于是,放缓了语气说道“茂山,这事可不简单啊,容我再想想”

    “好,事不宜迟,还请保长大人和族里早作安排”

    姜茂山告辞出来后,松了口气。

    心说,保长没有一口回绝,这事就有希望。

    送走了姜茂山,姜长贵就回到屋里倚着床榻合计了一番。

    如果以村里的名义修水渠、打旱井,各家各户平摊下去,轮到自己头上也花费不了几个。再说,就数他家和徐家地多,真修了水渠打了旱井自家收益是最多的。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姜长贵就下了决心。

    他借着喝茶之机,把徐大户请了过来。徐大户叫徐明达,走南闯北,是个有眼光的。他思忖了片刻,就表示支持保长的决定。说起来,这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们两家。他和保长都是拿主意的,到时候旱井打在哪里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有了徐大户的支持,这事就算成了一半。

    接下来,姜长贵把村里的几个大户人家和头面人物都请了过来,聚在一起细细商量了一番。这几个人一向都听他的,他说啥就是啥,再说家家都想捞一点好处,又何乐而不为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姜长贵派人去找李神婆透了点口风,要她想法子配合一下。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就趁着天气晴好,让巡更的“咣咣”地敲着锣把村民都召集起来,到村公所开会。

    村公所就在村东头的晒场上。

    这是一片空场地,前面有一个高高的土台子,上面竖立着两根旗杆子,逢年过节时可以搭台子唱大戏,平日里可以晒晒玉米棒子,有事时村民们就聚在一起商量事儿。

    看看人都到齐了,姜保长就上了台。

    一席话下来,底下就炸开了锅。胆小的嘀嘀咕咕,一脸不情愿。那几个胆大的就大声嚷嚷着“这劳民伤财的,净出些赖点子”

    姜保长皱着眉头,尚未发话。就在这时,人群里的李神婆突然发了威。

    她盘腿坐在地上,尖着嗓子叨叨着“天灵灵地灵灵,老天爷快快给个指示吧”话音刚落,就软软地倒在了地上。

    她闭着眼睛浑身发抖,像有什么东西上了身一般。过了好半天,才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尖着嗓子说“大伙儿都应了吧这是上天发出的神谕,要救咱村子呢”

    “这个”

    村民们是半信半疑,大部分人都不敢吭声了,那几个胆大的也哑了炮。要知道老天爷怪罪下来可了不得,这是谁都承受不起的。

    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好在出工出力的就不用再出钱了,那就跟着掏力气干活呗。苦的是那些无地的,这事跟他们没有直接关系,旱井就打在人家地里他们能有啥好处

    可保长说了,这出了井水各家各户都能使用。还有那水渠也是如此,只要把河水引上来了,以后就不愁浇地了,这总比自家抡着扁担下河挑水要省事吧

    姜茂山站在后面,不言不语。

    他想,让李神婆抢了功劳也好,省得椿芽成了众人的靶子。她年纪还小,更没有当仙姑的打算,有人顶在前面正好能躲一躲。

    晋江独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