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第 80 章

作品:《明宫小食光

    清明时节, 连着下了几日的雨。

    张羡龄到乐志斋给公主们上格物课,放学前的最后一堂课,雨声一直没停, 像给张羡龄伴奏一样。

    课上完了,人没法走, 窗外的雨越发大了, 密密仄仄的将天地连在一起。

    这样大的雨, 又有风,并不是规规矩矩的直直的落下,而是斜着落雨,因此纵有伞, 也不敢往外走, 怕雨打湿了衣裳。

    张羡龄倒也不急,索性开了一扇窗, 同三位公主坐在一起, 共听雨声。

    有些雨丝飘进来,打在窗台处,使漆的颜色看起来更深些。

    德清公主有一搭没一搭的和张羡龄闲聊“这半个月总是陆陆续续的下雨,就没见放晴。”

    “清明前,总得下一场雨的。”张羡龄道。

    闲着也是闲着, 德清公主忽然心血来潮“看这架势, 一时半会儿雨停不了。不然咱们做一个扫晴娘”

    仁和公主掩袖笑道“你都快及笄了,还做扫晴娘”

    “就是好久没做了, 才想玩嘛。”德清公主双手合十, 一副哀求的样子, “大姐姐就当陪我玩一会儿。”

    光是撒娇怕打动不了仁和公主, 德清公主又去拉拢永康公主“二姐姐, 你说好不好”

    永康公主自然是不会反对的“都行。”

    张羡龄坐在一旁看着,插嘴问“扫晴娘是什么”

    “咦,嫂嫂之前在家中没做过么”德清公主解释道,“每逢阴雨连绵的天气,闺中小女孩便剪纸为人,将其悬于门之左侧,这便是扫晴娘了。”

    听着倒是和后世日本所谓的晴天娃娃有些像,原来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风俗么张羡龄来了兴趣,起身道“那咱们就动手做一做扫晴娘,要什么材料呢”

    “白纸、红纸、绿纸,还有一把剪子。”德清公主当即唤宫人去取材料。乐志斋是做学堂之用,各类的纸笔是齐全的,不一会儿,宫人就把东西拿过来了。

    德清公主给大家分工“大姐姐剪头,二姐姐剪头,我剪衣裳。”

    她许久没剪扫晴娘了,先用一张白纸练了练手,而后才拿起一张红纸,正式开始剪扫晴娘。

    三姐妹拿着剪子,咔嚓咔嚓的剪。张羡龄也没闲着,瞧瞧这个,又望望那个,格外好奇。

    德清公主剪扫晴娘的时候,还哼着一曲轻快的小调。张羡龄凝神去听,只闻歌词唱的是

    “扫晴娘,腰身可喜好衣裳,便将云雾先除荡。尽力掀扬,扫晴天万里长。打麦场,农夫望,归来相谢救民荒,佳名百世芳。”1

    不多时,扫晴娘的各个部分就做好了,白纸剪成了扫晴娘的头,红纸裁作衣裳,还有一把朝天指着的小扫帚。用胶将各部分拼在一起,就是一个身着红衣,手握扫帚去扫雨的扫晴娘了。

    扫晴娘做好之后,宫人又拿过来一根翠绿的细竹竿。

    德清公主将扫晴娘拴在竹竿上头,兴冲冲地道“咱们把扫晴娘放到门左。”

    放好之后,德清公主诚恳的祈求天晴“扫晴娘快快让天放晴罢,清明的时候我还想荡秋千玩呢,要是一直下雨,就没法荡秋千了。”

    仁和公主笑她“我说呢,你怎么想着做扫晴娘了,原来是想玩荡秋千。”

    也不知道是不是扫晴娘的功劳,清明前夜还在雨疏风骤,真到了清明节,天竟然放晴了。

    明宫旧俗,清明之时会在各宫安一架秋千,坤宁宫也不意外,在大殿之后安了一座又高又大的秋千。正因如此,清明节也称作“秋千节”。

    这秋千倒不是说专为谁而设,张羡龄可以荡秋千玩,其他坤宁宫的宫人也能荡秋千玩,总之是宫中女眷难得的游乐时光。

    天气好,朱祐樘便与张羡龄去清宁宫给周太皇太后请安。

    到清宁宫的时候,周太皇太后正被其他老娘娘簇拥着,在院看小宫女们打秋千。

    见万岁爷中宫娘娘来了,大家立刻让出两个座,让帝后在周太皇太后身边陪着。

    张羡龄请安之后,周太皇太后竟然和颜悦色道“中宫这衣裳穿得很好看。”

    她平日里很少夸人,张羡龄听了,不觉有些意外,笑着寒暄了两句。

    不知为何,周太皇太后这一向对她倒更好了些。

    张羡龄偷偷看了一眼身边的朱祐樘,心想是不是他又同周太皇太后说了什么。

    大家坐定,宫人继续荡秋千。

    这时候的秋千,可比后世坐着斯斯文文荡秋千来得刺激。

    第一个不同的是秋千架,漆了红漆的木头作为框架,特别的高,足足有房檐那么高。正在荡秋千的宫人,并不是坐着,而是站着踏板上,裙袂飘飘,荡至高处时,放佛飘在云端。

    在秋千前方的宫墙上,往外挑着一个铜铃,宫人荡到高处,踏板触碰到铜铃边缘,叮铃叮铃响。

    周太皇太后看宫人们荡秋千,很高兴,道“这宫人荡的秋千也不高,我年轻的时候,满宫上下,寻不出一个比我荡秋千荡得更高的。那时候,就是英庙老爷都要赞我一句荡得好。”

    人老了,就爱回忆从前的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很久,周太皇太后仍记得,那时候她方入宫不久,立在秋千架上,裙袂凌空,引得众人惊叹。就连英庙老爷,也用一双含笑的眼注视着她。

    周太皇太后望着秋千架,唇边有淡淡的笑。

    她转头向张羡龄道“中宫要不试着荡一荡秋千”

    猝不及防,张羡龄略有些惊讶。从前她只试过坐着荡秋千,不曾像这般立着荡秋千。虽然说立着荡秋千看着很美,但她有一点点害怕,这万一弄不好掉下来呢

    张羡龄略有些不好意思,道“我倒是想荡,只是又有些怕。”

    周太皇天后扑哧一笑“你这样的年轻姑娘,怕什么,去试一试。”

    盛情难却,张羡龄只得站起来。

    朱祐樘也随之起身“别怕,朕帮你推秋千。”

    他比张羡龄还要认真几分,紧握着她的手,将她送上踏板。

    “放心,我不会推很高,你两手紧握着秋千绳,不要松手。”

    张羡龄站在秋千上,就有些不安,与他耳语道“千万别推高了。”

    朱祐樘走在她身后,轻轻一笑“好。”

    张羡龄紧紧抓着秋千绳,只觉掌心微微有些出汗。秋千荡起来,起先并不很高,春日的暖风吹起她的裙摆,莲花一样撒开。荡至最高处,她甚至能瞧见清宁宫宫墙外的小道。

    秋千腾空而起,又俯冲而下,起落之间,张羡龄只觉得胸膛里的一颗心怦怦直跳,好像忽然生出了一双翅膀,有一种无拘无束的痛快。

    荡了一会儿,秋千停稳,张羡龄扶着朱祐樘的手跳下踏板。

    这时她才发觉,其他老娘娘都望着他们俩,满脸挪揄的笑意。

    帝后在人前这般亲密,是不是不大好张羡龄耳尖微烫,试图将手抽出来,朱祐樘却不肯,仍是紧紧的握着,问她道“好玩么”

    张羡龄嗔他一眼“好玩。”

    两人携手归位,周太皇太后倒也没说什么,笑了一笑,道“还是年轻好。”

    老娘娘们都善意的笑起来,怕她们再拿自己打趣,张羡龄岔开话题道“那个,我叫膳房的内侍做了一些青团,请老娘娘们尝尝鲜。”

    少顷,内侍们奉上一盒盒新做的青团,糯米粉做的点心,拌了艾草汁,因此染成玉一样润的绿色,看着就很好看。

    张羡龄吩咐田公公做了几种口味,也有豆沙,也有咸蛋黄肉松,也有芝麻红糖。但混在一起,没有贴标签,是以有一种开盲盒的惊喜。

    她运气不错,随手一拿,就挑中了她最喜欢的咸蛋黄肉松馅青团。

    吃喝完毕,就到了闲聊时间。

    周太皇太后忽然提起一事“大姐儿如今年纪也到了,该选驸马了。”

    仁和公主的生母王太妃闻言,精神一振“可不是,我虽舍不得,但也想让她有个好归宿。”

    周太皇太后望向仁和公主,打趣道“大姐儿,你喜欢什么样的少年郎趁现在中宫在,赶紧说一说,让她给你挑一个好夫婿。”

    被谈及婚姻大事,仁和公主脸都羞红了,道“我我任凭皇祖母和皇嫂做主。”

    说着,她起身道“我荡秋千去。”

    望着仁和公主落跑的背影,张羡龄也同其他老娘娘一样,轻轻笑了起来。

    周太皇太后仔细叮嘱“选驸马是大事,大姐儿又是这一辈里头一个出嫁的公主,中宫一定要慎重,好好选才是。”

    张羡龄郑重的道“孙媳一定好好挑。”

    本朝的公主束缚颇多,纵使驸马早逝,公主也只能寡居,几乎从无再嫁之事。正因为如此,驸马的品性如何,极为重要。

    事关仁和公主的终身幸福,张羡龄自然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因是初次操办选驸马之事,她先细细询问了往年的旧例,大致弄清楚了明朝选驸马的要求。

    在本朝立国之初,驸马多是公候之子,不拘年貌,只看身份。到永乐年间,这些勋贵之家出身的驸马曾数次插手夺嫡之争,惹得仁庙老爷不快。是以自从永乐之后,驸马的挑选范围也渐渐与后妃看齐,多是从民间良家子弟里挑选。

    即然是选良家子弟,年龄相貌则成了第一要紧之事。也有明人对此愤愤不平,说现在选驸马俱是选庶民子美貌者尚主,真是世风日下。

    但张羡龄还蛮喜欢这一点的,都贵为公主了,又不能改嫁,那自然要选一个品行出众的美貌少年当驸马。

    过了几日,便有圣旨下来,昭告天下“凡有子弟年十六至十八岁,容貌端正,身家清白者,皆可于礼部报名。”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