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第 47 章

作品:《明宫小食光

    怀恩葬在了故乡。

    山高路远, 凭吊无门,朱祐樘下了一道圣旨,为怀恩修一座祠, 名曰“显忠祠”。

    为内臣修祠, 在本朝历史上着实罕见。上一个成例,还是英庙老爷时的故事, 夺门之变,英庙老爷重登大宝, 下诏为太监王振建旌忠祠。对此, 朝廷内外颇有微词。

    这一回给怀恩修显忠祠,一贯长于忠言逆耳的大臣们竟然没说什么闲话, 沉默了下来。

    显忠祠就这样建起来了, 择址、立碑、挂匾。

    匾额是朱祐樘御笔,木胎金字, 格外显眼。

    张羡龄也想为怀恩做点什么,可一时之间又想不到。

    周姑姑给她出主意“要不,娘娘让御用的扎彩匠扎一些亭台楼阁、家人肥马,让人焚烧了,也算是尽心了。”

    说着, 她又叹息了一声“到了怀恩公公这个岁数,又能叶落归根, 其实也是喜丧了。”

    周姑姑也有六十来岁, 半截身子埋在黄土里,因此格外感同身受。

    张羡龄听周姑姑言语里大有自怜的意思,便轻轻牵住她的手, 略微起皱的暗黄皮肤, 散布着斑斑点点, 是岁月上的妆。

    她有些心酸,握了握她的手道“老太要长命百岁的。”

    周姑姑笑起来“好好好,都听娘娘的。”

    张羡龄又问“老太家里可还有什么人,想不想出宫去见一见”

    “倒没什么了。”周姑姑摇摇头,“何况,咱们做宫女的,和他们内臣与女官不同,哪里能随意出宫探亲呢”

    “这话怎么说”

    张羡龄追问起宫人的归宿,周姑姑便一五一十的答了。

    说起来,女官的境遇比起普通宫女要好上许多。洪武年间的规定,若外有家室者,在宫女服劳五六载,或走或留,悉听尊便。不过永乐之时,规矩又改了,唯有年近五十愿还乡者,方准其出宫。久而久而,只有年老有功之人乞归,方能离宫。

    至于宫女,出宫之事难于登天,许多宫女五六岁入宫,老了病了,就挪到安乐堂。倘若不幸死了,就往净乐堂的火塔一推,化作一丝丝黑烟,这一生也就完了。

    “那年老的内侍们呢不是太监这样的,就是普通内侍。”张羡龄又问。

    “寻常内侍的话,有一部分和宫女差不多。还有的会积攒一笔钱,在年老的时候出宫。有家人的就投奔家人,他们内侍最爱认干儿子干孙子之类的。若是没家人,他们大约会寻一个寺庙,交了钱,在庙里住下。”

    张羡龄听完,眉头紧锁,眼瞳往下看,似乎在想些什么。

    周姑姑观张羡龄这幅神情,不经有些担心,依她说,中宫娘娘什么都好,唯有一点,未免太心慈了些。自己方才就不该说这些话的,免得又惹出什么事来。

    “都是这么过来的,其实也没什么。”周姑姑将话题带开,“娘娘中午可有什么特别想吃的”

    “嗯”张羡龄回过神来。

    她这几天都没什么心思点膳,周姑姑忽然问她吃什么,张羡龄一时答不上来。

    她思考了一下,想起上回去廊下家时的所见,有个宫女将炉子摆在屋门口,在做一种食物,很香。张羡龄不知道那东西叫什么,只向周姑姑描述着那食物大致的模样“宫人是不是有一种吃法,把黍面枣糕用油煎”

    周姑姑点点头“有的,我这就吩咐膳房,让他们试着做一份。”

    坤宁膳房得了吩咐,立刻动起来。

    午膳的点心,便多了一道黍子面年糕。

    也许是用油煎过的缘故,黍子面年糕表层鼓着大大小小的泡儿,色泽焦黄,还浇了些红糖。咬一口尝尝,年糕劲道,红糖沁甜,里边还有烂烂的枣泥,很美味。

    她吃了一块黍子面年糕,暂时放下筷子,要宫女给乾清宫也送上一份。

    这几天无论是坤宁宫还是乾清宫,一律吃斋。昨夜的膳食,朱祐樘只略动了动筷子,没吃什么,张羡龄看着有些心疼,但愿这一碟儿黍子面年糕能让他多吃一些。

    虽说朱祐樘从不特意说自己喜欢吃什么,但与朱祐樘同吃同住这么久,张羡龄也大致察觉到了他的口味。就点心而言,他喜欢吃甜的,尤其是糯米做的黏糊糊的点心,像桂花糕、山药糯米饼、麻薯团之类的,只要有,他总会吃上一块。

    这倒是和张羡龄的口味很接近,她也喜欢吃软软糯糯的点心,因此如今当她吃到合心意的食物,总会留一份,或者给乾清宫送一份。

    乾清宫的御桌上,摆满了各色素菜。

    素鸭、素什锦、素酱肉、酥疙炸合、素羊肉全是乾清宫膳房精心烹制的。

    万岁爷的饮食起居全在坤宁宫,只在乾清宫用午膳、小憩片刻。

    乾清宫膳房的内侍便使出浑身解数,想要将午膳办得漂漂亮亮的。

    只可惜这几日,万岁爷无心用膳,所进之膳,有大半都原封不动的撤了下去,赏给近侍。

    近侍李广站在一边侍奉,见万岁爷只用了一点燕窝粥,不禁有些着急,但依着规矩,他又不能劝着万岁爷进膳,只在心里盘算,等会儿一定要去,同乾清宫膳房的内侍说一说办膳的事。

    眼看万岁爷放下筷子,打算说“撤膳”,忽然听见坤宁宫来人了,还带了一品点心。

    “这是黍子面年糕,娘娘吃着好,便命奴婢送一份过来。”

    中宫娘娘的面子,万岁爷一定会给。李广来了精神,期待的望了眼万岁爷,只见万岁爷点了点头,他便忙将黍子面年糕放到最前头。

    朱祐樘其实没多大胃口,但想着是笑笑的一番心意,还是重新拿起筷子,吃了一块黍子面年糕。

    用完膳,他并未像往常一样小憩,而是重新翻起了奏章。

    一本奏章被特意挑出来,单独摆在案上。

    朱祐樘翻开奏章,将里边的文字又看了一遍,“预选女子于宫中或诸王馆读书习礼,以待服阕之日册封二妃、广衍储嗣”

    简而言之,这本奏章是请求选秀封妃的。

    明宫旧制,一后以二贵人陪升,除了中宫娘娘,还有东宫娘娘和西宫娘娘。例如如今的太后王老娘娘,当年入宫之时就是东宫娘娘,后来才成了继后。

    像笑笑这样的情况,才是罕见的。

    乾清宫里静悄悄的,帷幕低垂,扫在金砖上。

    朱祐樘盯着那一本奏章,思虑良久。这样的奏本,他不能留中不发,倘若闹到太皇太后都知晓,那就越发难办,一定要速战速决才好。

    他心里拿定了注意,吩咐左右近侍“传翰林院侍读谢迁来见,要悄悄地。”

    翰林院里,一众学士正在午休。

    谢迁见其他人都眯着眼,便轻轻打开抽屉,取出一个葫芦,悄无声息的喝了口小酒。

    酒入喉,真舒坦,谢迁正回味呢,忽然身后有人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谢迁心下一惊,差点没呛着。

    回头一看,是个穿红的近侍。

    近侍轻声道“谢学士,万岁爷有旨,要你悄悄地去觐见。”

    谢迁抚着胸口,松了口气,他还以为是王恕老大人跑来抓人呢,幸好幸好,是万岁爷传召。

    他轻手起脚起身,跟着那近侍进宫去。

    虽说如今谢迁已经快四十岁,但每次从宫门底下过,他都会想起头一回进宫的场景。那时他才二十五岁,被点为状元郎,乌纱帽上戴着花从宫门走出去,骑御马游街,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进了翰林院,状元郎谢迁得意洋洋的自我介绍“吾乃谢迁,是万岁爷钦点的状元。”

    静了一瞬。

    在场众人全都哄笑起来,翰林院里充满了快活的氛围。

    能进翰林院当差的,谁还不是个状元了

    直到今日,还有人拿这件事打趣,叫谢迁“谢状元”。

    见识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谢迁完全沉潜下来,将傲气尽收,但直来直去与爱侃大山的性子却依旧未改。

    昔日万岁爷在东宫之时,只要轮到谢迁讲课,谢迁总爱聊起野史故事,引以为例。或许是因为这个,万岁爷倒还喜欢听他说话。

    只是不知道这一回,万岁爷传唤他所谓何事。

    到了乾清宫,朱祐樘将一本奏章拿给谢迁瞧“你看看,可有什么想法”

    谢迁一字一句看了,是一道请求选妃的奏章。

    万岁爷若想选,还叫他来做什么

    谢迁心中念头一定,便道“臣以为不妥。”

    “为何不妥”

    谢迁张口就来“这中庸九经有言,去谗远色为劝贤之通,万岁爷如今初登大宝,理因以政务为重,怎可沉迷女色昔日唐玄宗”

    他说得口干舌燥的,方才说完了。

    朱祐樘让近侍给他倒了杯热茶,赞同道“先生所言甚是。况且先帝去年方崩殂,若以民间之礼论算,合该有三年之忧,先生说是不是”

    谢迁将一口热茶咽进肚里,这万岁爷比他想的还要绝啊,这话一出,三年之内谁敢再提选秀之事

    “万岁爷所言甚是。”

    回去谢迁就依照万岁爷的意思,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写了一本奏疏,大意只有一个拒绝选妃。

    谢迁的奏疏一呈上,就立刻由司礼监批红,转交礼部会议,统一意见之后,通过存档。

    三年之内不谈选妃之事就这么定了。

    前朝发生的风波,张羡龄一无所知。朱祐樘怕她多想,将消息瞒得死死的,一丝风都没透露。

    张羡龄是当真没察觉到,在她琢磨宫人养老规章的时候,宫斗的苗头已经被扼杀在了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