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 39 章

作品:《备战科举(女穿男)

    子曰:有事, 弟子服其劳。同样也可以说,有事, 孙子服其劳。而且这样于许蒙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儿,不就是约束妇人嘛。

    许蒙田间管理学得不错,在所里也颇受行政人员的喜欢,自然有自己的一套处事方式。他找了族长许仲的老婆请她牵头约了各房的女性长辈一起商量, 各房派出代表负责本房的妇人及孩童的部分工作。

    若不是当下正值鸡瘟这等时刻, 许蒙还能给玩出花样嘛,搞接待, 不想铺张, 就得有点妙趣。不过,许家寨也没打算真高,他们的重头戏是蚯蚓养殖喂鸡,根据冯大勇透露的消息, 只怕沤粪也得奉上。那么没必要搞花架子吹捧了, 就走质朴的诚挚路线。

    多年以后,无论是许家寨的人, 还是叶应则,都记得接待日是在丙戌年辛卯月己酉日,这一年的春分。

    尤其是, 叶应则他记得自己是这年的惊蛰后不久,天气回暖,路途中还淋过一次雨。视察许家寨刚巧是节气春分,几乎一夜之间林堂镇的桃李杏梨这些果树, 就连素有“骄娇二气”之称的樱桃树花开得也有些欢。

    叶应则记得——

    那日,铜锣开道,唢呐喧天,喜鹊一路唱欢乐,百姓们夹道而随,大人孩子都纷纷唱起了农谚歌儿。

    “春分,春分,昼夜平分!”

    “九尽花才开,果子压塌街!”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

    叶应则看他们单捡好的农谚唱,也起了嘱咐他们好好春耕的心,便也扬声道:“追肥浇水跟松耪,三举配套麦苗壮。”

    人群中不是谁接了一句:“种不正,苗不正,结个葫芦歪歪腚。”

    这话特忒俗了。

    叶应则无所谓,百姓有点尴尬。

    一时间,气氛也没之前喧闹了。

    叶应则笑笑道:“对对,有道是,好种种田,年年丰产。诸位父老乡亲,都去忙吧。节令到春分,栽树要抓紧。”

    百姓闻声,哄堂大笑。

    有人看他脾性挺好,便大着胆子扬声道:“春分西南风,大风虫害有一宗。”

    叶应则拿手试了试风,还当真是西南风。他笑问道:“是哪位种田好手说啊”

    叶应则停了下来,人群也停了下来。

    说这话的人,很快被推了出来。

    扬声说话的老汉,不是别人,正是文仲锦。

    许家寨忙着春耕、接待,他这个教书先生没事干,除了帮着记录一些东西,就是随便逛。

    叶应则并不认识他,但是看他一身文人装扮,又听得孙太平小声提示,便知了他的身份。他笑道:“先生不必多礼,站着回话便是。您是说今年这麦田有风灾或虫害”

    文仲锦揖了一礼,笑道:“倒不是老汉所说,老汉是听许家寨一小儿许蒙所言。”

    叶应则好奇道:“许蒙许蒙是谁这许家寨能人辈出,先是出了个许羊娃,如今又出了个看天吃饭的小能人。他是谁家儿郎啊”

    文仲锦笑道:“这小儿便是那许羊娃,也正是某的弟子。”

    “哦。”有知道许家寨要办族学的,忙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文老先生啊。”

    离得远一些的听说是许蒙说的,笑道:“这许家的小能人,可真是够能的”

    有跟许家有亲戚关系的,笑道:“肯定是跟许敬那老把式学的。他现在快把他们村的小能人当亲孙疼了。”

    “人家是曾孙,什么亲孙,你别乱人家辈分,小心被骂。”</p>

    也有经年种田老手,寻思下往年情况,附和道:“好像有这么回事儿。”

    停了车,便有人开倒车。“春分下雨才丰年啊。”

    叶应则一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

    文仲锦却笑道:“不妨,别看上午太阳大,下午保准一地墒。”

    “老先生,你是说下午要下雨吗”有人看说起了农田的事儿,便大着胆子扬声问道。

    叶应则也看向文仲锦道:“可是如此”

    文仲锦笑道:“是。”

    叶应则疑惑道:“先生如何得知”

    文仲锦再揖一礼,才起身解释道:“距此200里外东北方有颖山,而风从西南来。必然是西南天暖,东北天寒,在此地相遇可不就要苟合一番。”

    叶应则闻言,抚掌道:“正是如此。”

    百姓虽说听不懂文仲锦的话什么意思,但是明府说“正是如此”,想来下午便要下雨了。有人欢喜道:“麦拔节,正愁浇水咋整呢。能下雨就好了,省了多少力气。”

    叶应则把马匹给了随从照料,招了文仲锦上前,又吩咐百姓们:“便是下午下雨,该忙活的也得忙。大家都忙去吧,不要跟上来了。”

    再热闹的事体,也没吃饭大。他这话一出,夹道的百姓走了不少,孩子们倒是久久不散。

    留守许家寨的诸多人听闻前去探路的族人说,文仲锦与叶应则谈上话了,许敬与三老太爷低声道:“那位先生不是说不走吗”

    三老太爷笑道:“自然是不走。”

    不但不走了,还扎根了呢。不过,此事暂时不宜宣扬,他内心也担心万一文仲锦临时变卦了呢。

    许蒙倒是知道一些缘由,但是文仲锦具体怎么打算,他却不敢说十拿九稳猜得准,便闭嘴不说话。不知内情,或者不甚知内情,还是少说话多办事来得牢靠。

    不管许敬等人如何猜想文仲锦,他还是临时加塞陪着叶应则一道进了许家寨。三老太爷也顾不得猜想了,忙领着族人站在村口迎接。许蒙身在其中,感觉弄得有点像两军会师一般,热闹又激动人心,好些人还哭了呢。

    叶应则接见完大人,当着众人的面,替许蒙扬了大名:“许羊娃成了许蒙,好啊。以后好生跟着文先生读书识字,早些追平课业,参加举试,也好晓天下理,为天下人计啊。”

    许敬听得这话,与三老太爷互看一眼,原来这位文先生当真不是要走,而是替学生在许叶应则跟前扬名去了。

    文仲锦答应了教许家族学,却不是什么人都教的,初读书的那种还是留个许盐就。他要求有二:一极其聪慧,如许蒙这种;二课业方面至少学完了《千字文》这种。不过,眼下大家忙着春耕,还没轮到给他挑选弟子的机会,所以许蒙现在是他独苗弟子。

    好些人知道,文仲锦替许蒙在叶应则跟前张目了,很是嫉妒。虽然当下还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但是四民中士农工商的排序,却也说明除去士庶之别,读书人社会地位高于平民。许蒙早先只是大家口中的小能人,如今却成了读书人愿意替他扬名的小能人,感觉是不一样。就跟同是一个苹果,被文仲锦扬名的许蒙就是贴了品牌标签的苹果,而早先大家认知中的许蒙只是品相不错的苹果。

    可以说,许蒙被文仲锦吹嘘之后,与之前在乡邻眼中已有了天壤之别。叶应则抬举文仲锦,愿意与许蒙说两句,并非仅仅是喜欢这对师徒,也是为了文教张目扬声,让更多的百姓心向文教,以全他的教化之功绩。

    且不说这些小心思,总之,叶应则接见许蒙是一桩皆大欢喜之事。这等小插曲很快就过去了,叶应则没同许家寨的人客套太久,毕竟昨天该客套的都客套差不多,今天重在督促春耕、共克鸡瘟这些事情上,还有就是许家寨献方这等关键戏码。

    叶应则进了许家寨,因为鸡瘟之故,他没能去成祠堂前的广场,便把场子扎在了许家寨村西口的众人货物交换场地处。

    许仲根据商量好的,请求叶应则同意将许家寨村西划成市集。起初,许家寨这集不起眼,经过许家寨及其周边乡邻的同心协力,此地货物贸易日益扩大,已是远近闻名了。

    因为是草集,不像镇上有巡检等公门胥吏守街收摊位费,大家也更愿意来。这边交易一多,镇上交易便少了,镇上交易少,巡检的摊位费征收额自然大受影响。

    年前,因为这事儿,许仲还被镇上的都长给叫去谈话了呢。当下时代的官制特点是,县及县以上由朝堂公派,而县以下乡制分三阶,分别是都镇、里寨(村)、什邻。

    两巷相邻十户为什,十户举一耆老做什长,负责与里正一起约束乡民。不过,像许家寨这种大族,泰半是以房头聚居,比如许蒙与三老太爷家未出五服,便称同房,举耆老时候也会考量这方面的事情。

    当下是五什至十什为村寨,一村寨举一人做里正,负责与都正约束村人。天下初定,这些乡制还不健全,便有了许家寨族长与里正是同一人的情况。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许蒙也说不准。

    许蒙听早先探听这里的官制的时候,听三老太爷提过,前朝他们许家寨族人众多,为了便于管理,就分了三个什,前后两寨与当街。战乱起了,如今族人就剩这些,所以也不分什么前寨、后寨,全都是许家寨了。

    十村寨至十五村寨为一镇,举两人分担正、副都正。两位都正与处巡检所的胥吏共同对县令负责,来管辖镇中乡民。像林堂镇这等是十村寨为镇,十五村寨那等镇只能出现在县城及县郊。

    许家寨如今的情况是,许仲与都正相熟,许盐与副都正相熟,而三老太爷家因着冯大勇和刘太平的关系与巡检所的胥吏攀上了关系。靠着这些关系,许家寨这段时日才免于胥吏刁难,可总归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