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第 86 章
作品:《备战科举(女穿男)》 颍阴县的县令,是个十二岁的黄毛小儿。自打诏令下达后, 这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 迅速在舆山县、颍阴县传开, 乃至整个汝宁府, 甚至整个大宋朝。因为汝宁府的应县有个青莲湾,处于贯通南北新运河的航线要塞处。
十二岁的县令, 这……莫说旁人觉得儿戏, 便是当事人许蒙也觉得儿戏,更觉得压力山大。
这可不仅仅是荣耀,这是闪烁着刀光剑影的荣耀啊。
太特么刺激了!
不敢说他许蒙成了开天辟地第一县令, 但绝对震惊四方,简了直了。
莫不是官家老儿得知“江山梦”是他策划的, 或者知道他是穿越的, 不好随便弄死自己,特意大张旗鼓玩死自己
说实话, 许蒙纯粹自己瞎想, 胡乱吓自己。
赵官家的心思,文仲锦不敢说全部猜中,但也能揣度出三五分来。
鸡瘟一事过去后,莫说许家寨, 便是整个舆山县也不太关注颍阴县的情况了,偶尔会从货担张这些走街串巷的货郎口中得知一二。
颍阴县自打鸡瘟事起,县令挂靴后,经过了三个阶段:先是在疫情严峻期, 由主簿代县令、府尹直管;疫情控制住后,主簿代理,府尹上陈请求朝廷就新官员做决断;夏收后,朝廷批复,从别处平调官员来接手,结果这县令中途多吃了口酒,摔伤了,还十分也严重不能上任了。
也就是说,颍阴县如今依旧由主簿代县令行使职权。
县令摔伤的事儿,许蒙是从井章口中得知。井章借着来给许家寨下空心挂面的订单来拜访文仲锦时,带来的消息。他离去没两天,消息就从货担张等人口中传开来了。
老百姓都觉得是天意,但是许蒙看他师父文仲锦的表情就知道,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他用他不多的政治智慧和斗争经验来揣度,怀疑是颍阴县主簿下的手。
但是,诏令下发之后,文仲锦一边忙着给他安排人手,一边跟他讲颍阴县的境况。
他师父文仲锦却认为,主簿知情,但出手的却不是他,而是颍阴县的一些家族或者是触角伸到颍阴县的家族。
上一任县令是个平庸之辈,几乎不升堂。
主簿时常代县令行使一些职权,而这主簿年纪已大,六旬有余,基本要乞老了。
也就是说有人心大,想借着上任县令的丑事儿,推与他们和平相处多年的主簿上位,继续当颍阴县的土霸王。
这情况,文仲锦能分析得出来,因着鸡瘟一事,朝廷知道的消息更多,更能知晓。
依着文仲锦对赵官家的了解,这位官家怕不是个让人糊弄、由人打脸的主儿。
颍阴县在前朝处于交通要道,是中原腹地的水陆交通重镇,后来因为战乱运河年久失修的缘故,才渐渐没落下来。
据闻,新运河开辟之前,朝廷还有一个方案,就是重启颍阴县这一条路。虽然无果,并不代表朝廷放弃了这条线。
颍阴县还在朝廷的视力范围内,汝宁府的现任府尹是齐王赵苓,真心要收拾颍阴县那些人,结果定然不会输,但是朝廷却让许蒙这个小儿郎却当县令,自然不光是为了奖赏许家,也必然另有深意。
“师父的意思是说……”</p>
“……我只是一个台前傀儡,朝廷定然会另外派人跟在身边……”
“再就是弄这么一出,是为了让世人的目光都盯着颍阴县,既保护了我的安全,又变相地督促师父你来出谋划策,是这样吗”
……
文仲锦听了许蒙的话,叹口气道:“登高必跌重。你须记得,凡是不要意气用事。我有一族人,唤我三哥,后日便到了。他擅长钱粮之事,让他跟着你去。你们族里,我选了三个年轻后生,给你当跑腿的。”
文仲锦没料到赵官家来这么一手,他们文家的人只有两三位是赶在入冬之前来,其他的要等这些族人来此访查过环境后再决定是否搬迁到此地。
许蒙临时突击,脑子里塞了很多颍阴县的事儿,有些消化不良,无比忐忑地看着文仲锦,一脸苦逼地道:“师父,我会不会死啊”
文仲锦没想到他张口又问生死,笑道:“生死应当无碍。”
这个有碍还是没碍,可不是谁人保证无碍就无碍的。
许蒙焦虑了三五日,又被三老太爷请来的刘太平抓去,好生科普了一通县衙各种人事关系和旧例。
虽然刘太平说的多是吏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还多是舆山县的,但事关县衙,确实不能轻忽。
再说,这些门道若不是特殊交情,一般人谁跟你说。
许蒙越听越胆寒,没想到当个官,里头门道这么多。
刘太平临行前,许蒙找文仲锦商量了一通,愿意出重金请刘太平挖一两个老吏人来帮衬自己。
如此赶在朝廷给的一个月的功夫,许蒙急慌慌地恶补了诸多前世今生都少闻的知识,带上临时组建的团队,与朝廷给他派来的两个护卫汇合后,便准备赶往颍阴县上任了。
出发之际,他没丁点豪情,总觉得自己这捷径来得太可耻,走得也踉跄。
到了颍阴县地界,又行七八日,便到了县郊,与上了颍阴县当任主簿黄太顺、县尉叶宏开及其他一些不入流的末品小官,比如说义驿丞。
许蒙看着乌压压的人,不觉得自己是来上任的,而是被人当猴看了。
他也不生气,操着临时学来的礼仪,与黄太顺等一干人等好生作揖见礼,还不客气地跟着去吃了接风宴,肃容正色听主簿简单说了下颍阴县的县务。
黄太顺还可以点出了,当前最紧要的县务就是修乡贤祠。修乡贤祠的钱,很少一部分,几乎不足十分之一是由朝廷拨的,其他都是有州县辖下的乡贤自发捐款来修建的。
乡贤祠修建的好坏,关系着州县长官的脸面,但也关系着辖下的乡贤的脸面。多数州县的乡贤都很积极踊跃,不说修的多豪华,但绝对没有土坯的就是了。
而颍阴县的情况,却不在正常的那一拨。
县中大族出来叫穷,说县里刚经过鸡瘟,银钱难凑,怕出不了大力。五十两银子算是高的,多数都是十余两,还有一些一二两的。
比起轰轰烈烈的造乡贤祠来说,显得十分冷清。
修乡贤祠不但是修个祠,而还要寻人写事迹,做雕刻之类的杂货,所费确实不算低。
但以县里募捐所得,三百余两,也勉强可以将乡贤祠建起来,只是不那么体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