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第 85 章
作品:《备战科举(女穿男)》 纵然现在鸡蛋价格并不太高,许家寨一带的人对他们养鸡的秘诀也已有所耳闻, 到底没有亲自饲养过。许家寨的族老提议履行早先所言, 大家伙还是很乐意接受的。
养鸡的章程早已过了好多遍, 难点在于鸡蛋回收和饲料派发两个方面。
鸡蛋回收暂时问题不大, 族里这么些鸡,并不打算赠予外村人, 而是先由村里人自行购买。许仲等人也摸底过了, 基本上还是留在村里,所以暂时来说鸡蛋回收不上来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难就难在现在鸡蛋销路日益萎缩,价格上不去, 外村人找来帮忙销售的话,鸡蛋积压问题。这个方面, 许仲等人也开诚布公地跟各村谈过了, 至于以后的矛盾咋办,只能边走边看。
在许蒙的有意引导下, 许家寨已经摸索出一套不纯喂蚯蚓, 而是混合着麦糠、青草、泔水等三五种饲料配方。本就是要惠及乡里的,如果收取钱财,肯定会落话柄,但是免费又不划算。族老讨论再三, 决定以物易物,可以用鸡蛋换,也可以用草或者麦糠、鸡粪、骨头等东西来换。
关于蚯蚓一事,也有人问询, 许仲只是略略提了两句,称鸡饲料中有蚯蚓,但不全是蚯蚓。
养鸡一事提上日程后,与乡中贤达及各姓族长等人商量再三,也就耗时三五日,此事便搞定了。
分鸡那日,许家寨热闹得跟唱大戏似的,十里八村的人都跑来围观。许蒙凑份子与黄婉和张春花等人一块儿弄的凉皮摊,生意好的不得了,一碗接一碗的往外卖,铜钱跟粮食如同流水一般往摊位上永。
若不是文仲锦严令许蒙不得插手凉皮买卖,紧跟着他后面参与乡务,他多半跑去当小二了。说到底,他还是个世俗的现代人,还没有读书人的骄矜。
这日并不简单地兑现了养鸡一事儿,还有换肥料一事儿。夏收之前,附近的乡邻为了赶在夏收之后种秋之前上底肥已经换过一波了,有好些人赊账,趁着这个热闹的日子来还账了。再就是换一波庄稼拔节后要追的肥。
总体来说,养鸡这事儿被换肥料这事儿压了风头。因为换肥料少不得要讲一讲庄稼收成。早先眼睛尖,信许敬的乡人,费劲功夫换了肥,也得了汇报。虽说增产没有许敬的多,但是也增产了不少,有不少人家增产与许蒙家不相上下。这一下子许家寨的沤粪沤得好的名头是真正着实了,来买粪换肥料的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许家寨的族老庆幸着早些时候听了文仲锦的话,早早就开始收粪肥了,不然来了这么多人换肥,根本顾不上。就算是准备的充分,为了公平起见,避免有人囤肥,还是严格核对了来换肥人家的田亩数量,虚报的不予换肥。
这个夏收,许家寨的收回不仅仅是粮食,还有名声。
许家寨沤粪增产的名声很快传播出去,先是县里人比如项家这等人家跑来打听情况,再就是府城一些种田大户也跑来了。只可惜他们来得晚了,许家寨的早先沤的肥料已经换给了乡里人。
为此,乡里人见到许家寨的人无不竖大拇指,觉得许家寨的人够意思,有了好东西先想到乡亲们。
在人来人往的热闹日子里,来赶许家寨集的人也多了许多。
面对这样的热闹,由文仲锦坐镇,许家寨的族老并没有多么慌张,来人就热情接待,但是换肥只能等一等。
许蒙被文仲锦带着,只接待世家当家人,至于那些管事儿的,都由许家寨族老也接待了。
在这一波热闹中,文仲锦的真实身份也开始往外传播,传得比许家寨的肥料还快。
于许蒙而言,就是一夜之间,他从床上爬起来去晨跑,回来学堂门口就站了十几个学子。有从县里来的,有从府城来的,都是来找文仲锦求学来了。
许蒙得知文仲锦的身份后,还未来得及惊讶,求学的学子已被文仲锦拒之门外。有人归去,有人程门立雪在许家寨租了住处等待文仲锦回心转意。
许蒙心里抓耳挠腮,面上一派不显地看着文仲锦道:“师父,你打算怎么办”
文仲锦拿书敲了下他脑袋道:“好生读你的书。”
许蒙疑惑了多日,终于按捺不住连日的好奇,正襟危坐地问道:“师父,传言是你放出去的吗”
当然是文仲锦放出去的。
他自有打算。
既然许蒙要走仕途,依着他家族着情况,寻个帮衬的人都难,而他们文家也是血脉凋零,便是勉强寻个两三人,怕也是难以为继。
那么,同窗,师兄弟,便会成为他的一个助力。
但,这也仅仅是助力罢了。
除此之外,文仲锦也在学姜太公钓鱼,等待大鱼上钩。
他便是有些声望,到底失了朝廷的支持,而且他并不打算出仕,日后能援助许蒙的地方不多。
他想给许蒙找一个去处,送许蒙去国子监读书。
这些打算,他觉得有六七成把握,已经和许家寨的几位族老通过气了,只是没告诉许蒙罢了。
文仲锦听了许蒙这话,知道他并不傻,笑道:“怎么,觉得为师沽名钓誉”
许蒙摇头道:“当然不是。只是不知道师父要做什么,心里有些不安。”
文仲锦笑笑道:“这是为师的事情,你只需好好成人好好成材便是了。”
许蒙见他不说,沉默了片刻,到底没忍住,问道:“师父,你的愿望是什么办个书院吗”</p>
办书院这话,是许蒙从三老太爷等人口中听到的。当时他们在谈事情,随口说的,并没有说的太详细。
文仲锦笑道:“办个书院也好啊。”
许蒙不知道他这个也好是怎么好,见他欲深谈,也就没再问了。
风一吹,三五日就过去了。
许三宏从颍阴县归来,带了两车木料。
许家寨打算开油坊也在村西头的集市上传来。
这消息如同水溅油锅,一下子就散开了。
也如同长了翅膀的鸟儿,四散飞去。
所有听到消息的人,都没有质疑许家寨办油坊的事儿,因为文仲锦的身份一挑明,许家寨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甚至有人觉得就该如此。
许家寨不值得一提,但是文仲锦颇有家世,又是饱学之士。这一切都是可能的。
连许家寨的沤粪、养鸡及其这些事情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义举,大家都沉默地以为是文仲锦在背后操持了。
许仲等人闷不吭声,不做解释之外,还对外宣布了一项族中决定。那就是,文仲锦百年之后入许家寨宗祠,享受许家寨后人的祭祀。
这一决定与许蒙作为弟子供奉还不一样,这一决定就将文仲锦列为族人,甚至是极有贡献的族人。
许家寨看重文仲锦,而才得知消息的一些世家也跑来请文仲锦作客,不过都被文仲锦拒绝了。
也因文仲锦挑明了身份,许家寨真正也彻底地进了入世家大族的视线中。
波澜会怎样,暂时还没有人知道。
文仲锦闭门谢客,带着许家寨从镇上和周边请来的木匠开始动手做油坊要用的工具了。
许蒙的生活没太大变化,每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他的功课十分繁重,连旁观村务这类事情都被文仲锦给免了,逼着他一日三四本书的背。
他根本是囫囵吞枣,根本没法去理解其中之义。
有一天,他因为书没背流畅,被文仲锦打了手心,却也得了文仲锦的解释。
文仲锦道,读书人喜好引经据典。
也就是说,许蒙便是颇有见地,但是无法用诗书礼仪的形式来表达的,也是徒劳。
甚至可以说,许蒙别看现在学的还是汉字,但实际上难道不亚于学一门新语言。
这学的不是字,而是思维习惯。
时序进了七月下旬,齐王赵苓秘密前来,当日许蒙不在家,而是去了堂姑许香云家。
许香云家夏收后,新盖了房子,请亲友去作客,许蒙趁着旬休也去吃席了。
回来已经傍晚了,只是在村口与赵苓等人打了个照面,好奇这么个有气场的人是何家族的人,并未深想。
八月,新朝第一场举试开场,许盐在考场脱了一层皮,倒也如愿地成了秀才。
尽管举业还在进行,朝廷却紧接着于十月下达了一个命令,在各州县建乡贤祠。
头一批入乡贤祠的人,除了国朝第一批秀才外,还有当地颇有声望的乡中贤达。
而许家寨除了许盐以才学入乡贤祠外,许良才和张老汉也因在颍阴县的义举而入乡贤祠,许家寨以村寨的名头入乡贤祠代表人物便是村中族老。
如此,许家寨因献方而可能会面临的风口浪尖上的封赏,本该因科举与乡贤祠这等全国盛举而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赵官家却不知道抽什么风,没有应文仲锦所求,将许蒙弄到国子监读书,而是直接开了先例,诏令他以白身成了邻县颍阴县的明府。
诏令传来的时候,许仲等人正在向文仲锦请教族谱修订的事情,众人皆惊。
许蒙更是懵逼到无以为加。
他这晋升速度堪比坐火箭。
真真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