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来到战国(五十二)

作品:《我与长生

    站在燕国土地, 燕国太子生生被挡在了大街上, 迎着与他始终不合的乐中。

    大眼瞪小眼半响,乐中始终以风院长学生之名传话不见外人堵在门前。燕国太子无法,也不敢纠缠太久让风先生心中不满。毕竟他们二人之间, 风先生定然是信乐中的。

    若非走前被父王耳提面命,燕国太子早就甩袖离去。又等了一会儿, 他这才面上客气的和乐中相别。

    乐中听了院长的话,想着明日还能再来拜访,自然是高高兴兴的离去。

    在院子里终于得到安静的羲和嗤笑一声, 一面捧着手上的书简优哉游哉的坐在石凳上,一面手边拿起肉夹馍吃。那个燕国太子一看就是嫩头青, 就算耐心也不能真的做主。她方才听烦了,早早翻墙出门去买了十个肉夹馍吃。

    更何况,这燕国太不灵醒了。

    当初她去了中山国, 不过半月就引来赵雍在武斗场候着,熟悉之后主子帮她编头发, 小厮送她热鸡腿。对比之下, 燕国的消息和作为让她不以为然。羲和并非受不得冷落,只是对比之下她来燕国小半年的光景都无人来过, 更何况是赵异人离去不久后。

    很难让人信服。

    更重要的是, 摆着谱过来岂不是毁了她豆腐店的生意

    但凡听到的, 就算不知道羲和的身份,看在太子亲自前来的份上先是送货上门的生意不能做,说不定这本生意都没得做了。

    偏偏上一个聪慧的赵雍已经早早离世, 她满头青丝挽成了花也没有那样眼神夸她了。越想越郁闷,一连吃完了肉夹馍后还觉得肚子空空太不过瘾了。

    “这么不懂事,要不我去宫里吓他们”

    似是应答的木头人依旧摇摆腰肢,肚子里哗哗直响。

    羲和却摸了肚子,“算了,看他们这么蠢不用吓也活不了多久。”

    当年齐王横扫六国,眼见在纵横之后又成一霸几乎要为这战国画上一个句号,偏偏奄奄一息的燕国出了一位燕昭王与乐毅。一个伯乐,一个千里马,让卧薪尝胆二十八年的燕国不过半年间便国富兵强,将早年割地出去的燕地收回。可惜世事总不能顺畅得意,当年的太子几次横亘其中插手乐毅的兵权,眼看着就要灭齐报得大仇,燕昭王却死了。

    伯乐死,千里马自然就跑不动了。

    太子登基上位,抛弃了燕昭王临死前的叮嘱托付,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田单看到了机会,利用简单的离间计,言语提及军功赫赫的乐毅迅速推倒齐国七十余城,偏偏在太子登基后再无胜仗,齐国唯有的两座城邑也始终不破只怕是对新王不服,心生怨气。

    怨气何来

    众人都是,新王未登基前就对乐毅不满几次阻挠,不然为何毫无战功

    此等谣言攻破新燕王的心房,不想耽误大业让齐国有机回转,遂按着谣言另派大将征战而调遣乐毅回国。

    能够将五国联军握在掌中游刃有余的乐毅自然不笨,甚至没有所谓文人的迂腐,见事不妙便揣着相印举家投奔了赵国。赵王大喜,封其为望诸君,意为乐毅乃赵国的保护神。谁若来犯,则如当年般带兵夺他七十余城!

    燕国大将骑劫雄心勃勃地来到齐国,接管燕军的指挥大权,可惜齐国田单用了火牛阵,迅速夺其项上人头,还将被那七十余城又收复回去。

    战争的转变发展让战国七雄目瞪口呆,燕王因为打翻了鸡蛋懊悔不已,伸手请乐毅回国也被公开写书嘲讽一翻而不了了之。但也因此,齐国霸业受了影响,燕国的雄厚也仿佛是一夜美梦。

    梦醒之后,燕王受到了满朝文武的不待见。

    更奇妙的是田单,因功被封为安平君。后来受到齐王猜忌,竟然远走赵国为相,被封为都平君。坊间有言,乐毅与田单竟然还惺惺相惜,一同喝酒说笑宛如彼此的知己。

    真是,说书先生都不敢这么编。

    但不论怎么样,燕王根基不稳,底下的文武百官对他也是有诸多看法。虽然平时不说,但是紧要的决策总能碰到阻碍。彼时的官员都有些真性情,也有不少敢给君王脸色的,但并不是所有君王都会接受。

    可惜燕王自己理亏站不住脚,做事又少了应有的果决,无形间迈不开腿也只是独自望洋兴叹。

    这个看法,在羲和见到人时愈发肯定了。

    太子似乎回过味来,次日静静的敲了羲和的门请她一叙。入宫自然是不能的,不方便也惹人注目。因而羲和随手一指,定下了燕国有名的大酒楼。

    燕王特意出宫,让厨子做好了一桌美食等着。

    羲和看了他一眼,就知道他日子不如意,大约性子也能猜到七八。她没有言语搭理,却受到了燕王的殷勤照顾。

    没办法,谁让他燕国势衰</p>

    七国之中,不似魏国人杰地灵,不似韩国内政明修,不似赵楚兵强马壮,更不似秦齐人才济济。而燕国无人无才无兵,燕王心中憋屈不已,思来想去在赵异人离去后不久,才被人提醒进国不敢打扰的风先生。若是能够将风先生收为燕国的贤才大将,又何愁没有燕国的大好江山

    可惜,他话没说完就被羲和拒绝了。

    羲和是个实诚人,吃人嘴短之后更加坦白,“我这人命格太硬,若是屈居帝王之下不是好事。”

    这句话听在燕王父子耳里,却不是那样的味道。

    这大约是又一种拒绝说法,只是太过新鲜以至于二人一怔。毕竟说她厌恶,便不会想着要说这么独特的理由,但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燕王想了想,“那便是请您做我燕国的先生如何若有可选的人才,也望能入学院拜学。”

    “学生入学不是难事,你叫人书信去找鬼谷子就是。”羲和一副摆明了我能理解,但实在是不理俗物的样子,吃完了就跑。

    无奈之下,燕王只能据实的让人前往贵生书院。不过怕羲和觉得怠慢,还特意安排了一位帮手,不必给月钱只管使唤,要是有上门生意让他去送就是。

    这么安排得妥妥帖帖,羲和欣慰至极,也让一旁的乐中看得心下一沉。

    “先生。”

    “说。”

    羲和正在闲情逸致的捡豆子,只见乐中站在身前作揖,恭恭敬敬的要询问。在学院里常常求学考试,身为昌国君之子的乐中自然不惧这些,反而确认身份后振振有词,“先生是要留在燕国为燕王所用”

    “你不高兴”

    “学生不敢,只是求问一二。”

    “你是燕国子民,却对燕王不满。在我这里还好,出去后还是小心说话。”

    乐中应诺。

    羲和这才笑道,“你身为学院学生,就应该知道我的宗旨。”

    她不会参与各国势力,更不会参与学生毕业后的志愿择选。就算是个公子,要去当简单的工匠,羲和也不会有任何的意见,毕竟人生都是自己的,何必纠结插手。

    乐中明白,长舒口气而开始请教学问来。

    羲和多是纸上谈兵,但她确实熟读于心,又有徒孙等人的经验之谈,对付这么个学生自然是十分简单的。乐中学得乐在其中,以至于昌国君回赵国时他也留在此地,一直直到新学期的开始才依依不舍回去开学。

    按照情形,羲和想着下个月应该就有人送书信来了。

    但不到半月秦国来信,是芈八子的遗信。大体就是知天命所归,感怀二人相遇的情分,又问了她对其孙子的看法。而其中简单带过的话语里,又引出秦国与学院越发密切的关系。

    真是越活越精的女子,多年摄政的宣太后审时夺度,在疼爱子女与江山才智间她都拿捏精准。赵稷也孝顺,不然芈八子也不会这样心甘情愿的丢下实权。

    可见有个好母亲,比什么都要强。

    如此聪慧,自然对生死之事上看得淡薄,不指望堂下哭灵的人有几分真心,反正与友人说上几句就是。

    此信之后不久,又收到了两封。

    一为学院的家书,上为王诩亲笔将定夺事宜告之再问一声何时归家

    算算此次出门不过一年而已,自然是不着急的翻开第二份信。信为白布,折叠奉上,打开来看是秦缓的亲笔。秦缓养生有道,早已过了期颐之年。归到家中仍旧广招弟子贤才,一同教导医术医心从未闲暇偷懒,直到几个月前晨起时身子不适,渐渐地头部昏沉,连着药浴也不大堪用后便被后辈守在一侧,不敢让他出行行医,生怕舟车劳顿有个闪失意外。

    秦缓也知道自己情形,无谓再多折腾。偏偏身侧只有两个侄子辈,余下都是恭恭敬敬的孙子辈。相互之间说不到一处,他实在无趣便书信一封给好友,只愿在生前还能再得相见。

    羲和二话不说吹响骨笛,让帮手回宫不用再来,寻着东家拿回店铺押金后站在村口等来吉量。

    上马,离去。

    树下的刘母看着揉了揉眼。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上扁鹊97岁,这里的更长多了几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