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走过春秋(三十九)

作品:《我与长生

    “你谁”

    一人一马均望向老人, 羲和之名只有为友者才知晓, 但在他们记忆中并无此人。兴许是曾经的旧人,也并非不可。

    羲和并不胆怯惶恐, 反而靠坐着打量了牛上老人, 见他迎面带笑又问,“是老子”

    那小二多是道听途说,但是却知道老子是坐着一匹青牛独身出行。不像那孔子桃李天下, 出行时百千拥趸共同高歌。

    对比之下, 老子练达世事的低调浅笑竟然也不输智者身份。

    只是姓老又知她名字的,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了。

    “或是叫小聃。”

    老聃轻笑, “不想有生之年还能见到旧友, 听到此言, 真是亲切欢喜。”

    羲和也笑, “我也这么觉得,看着你我肚子都饿了!”

    青牛似有察觉那双隐晦却饱含恶意的目光,不安的踩着地想要离去。老聃轻抚两下, “这老朋友载我数年, 走过数地, 没了它我是寸步难行啊!”

    “误会了, 我是说他乡遇故知,不如吃一顿”

    “好。”

    半是抒情半是俗气的话, 羲和常说。老聃并不讶异,你不说我也不问,好似不过是几年不见的模样下了山去寻饭馆一聚。

    一人在车上, 一人在牛背,默默慢行向前。

    老聃虽说是老了,但言语清晰,依旧透着股弄弄的文人雅士模样,交谈时轻缓有序。说他被周室不容,在乱世辞官后从此与牛兄一同广走天涯,传播无为之道。

    羲和颔首,她当初和伍子胥说的天下大公无私也是老聃所言。可惜这道说太柔,也许是她说解不对,总而言之是徒劳。

    想此,她说了此事。

    本以为老聃会说个头头是道,好叫她谨记着回头再去劝上两句,不想他只是一笑,“已是深陷泥沼之人,高谈阔论并不能说通。”

    羲和陡然想到老聃是因周室之乱,与道说相逆后退出官场。

    伍子胥这样的,她只能送一份书简给渔夫与申包胥了。

    此二人才算与伍子胥深交过,且都在楚国,行事总比她方便。论说起来,怎么也比她这个喜欢武力解决的粗人要好。

    羲和缓眉,“那就让泥沼之人去救。”

    老聃仍是无言轻笑。

    没来由的让人觉得心安和玄妙,哪怕他并无言语。

    羲和想到了那些语说双关的高人,眉眼弯了弯,这人老了白发长须的就是好玩。

    到了饭馆,羲和先坐下点菜。看到马厩里端着水盆的老聃,她招手喊道,“小聃,快来。”

    而后又和小二道菜,“要两盆牛肉,两盆煮肉,再来个蒸鱼,一盆汤,两盘饭。”

    小二见到被换小聃的老人一派和煦儒雅,笑着抚牛不由狐疑,“就你们两个人”

    “自然。”

    羲和匀称细指在几在敲打,老聃进来时饭已经端了上来,他看着小二还端来一张小几才装下的饭菜,哭笑不得,“羲和的胃口还是这么好。”

    “这不是有你吗平时我都只要一盆饭就够了。”

    “老夫老了,吃不下多少。”

    “没事,我帮你吃。”

    羲和毫不吃惊,眉峰不动的低头开吃。老聃也是执筷夹肉,且不顾及牛兄的心情吃了好些牛肉。

    一旁走过数回,眼看着两人食不言老少客官的小二回到前柜嘟囔,“这两人真是奇怪。”

    店家扫过马厩里此生难得一见的宝马,手上的竹简瞧他脑袋,“再乱说,小心你这个东西掉下去。”

    小二一惊,仿佛已经悬挂不稳的连忙抱住,紧紧抿唇不敢再说半句。

    饭后消食,羲和躺在车上拍着肚子,得意洋洋的带着老子回家。

    老子是个君子,不会胡言乱语,何况他这个年纪指不定何时就要入土为安,羲和并不怕有人知她秘密。

    只是青牛走得太慢,尤其是上山坡时走走停停,羲和气得下车走动,“要不你上我车”

    “不了。”

    “上我车两三步就回去了,你看你的牛走得这么慢,肯定是走累了。”

    老子闻声也下来走动,他望着吉量苦笑一声,“老夫也想快,可惜当年坐了你的马车,抖得骨头借散,吐得全身发虚,不敢不敢。”

    羲和眨眨眼,“你晕车”

    “牛不及马,我不及你。”老子虚心承认。</p>

    所以史上老子骑牛传道的故事并非是牛有多灵性,而是他晕车

    羲和很不给面子的笑了,但好在就在山下,两人慢步并非是坏事。

    五室府院很快迎来了主人和第一位客人。

    老聃看到那山上府院乐了,“这就是你当年询问砖瓦砌来的”

    “后堂是,余下的是我自己所造。”羲和背手在后,得意的笑着开了门,她还尤其有先见之明的设了客房。

    只是屋中无人居住,蜘蛛成网,虫蚁成家。

    她后来为了方便,还挪动了山上石头做了院落围墙,其中并无受害,只是圈养起来。以至于她提前进去打扫,竟然还遇到了一条长虫。

    长虫不可怕,羲和极不喜欢这样的,当即抽走后背石剑狠狠地扎了下去,再一刀剁下头部。

    蛇是极阴险之物,许多人以为打蛇七寸既大获全胜再无担忧,却不知那裹着毒囊的头也可能在死后要上你一口,叫你一同落入黄泉。

    羲和见它死去,极小心的将它五花大绑做了一个花结拎出来,“小聃,我们今晚吃蛇羹!”

    老聃见那五彩斑斓的花蛇绑做砧板鱼肉,禁不住退一步,面色与白须更近了一些,“这莫不是有毒”

    “无毒。”

    羲和见他胆小甚过自己,心中鄙视一下转身又去忙了。

    她回来是把当初剩下的牌简带上,说道回家休养生息住几日,抓点药草捣些急救伤药来。走过这一趟,天下眼看着就要大乱。

    为公,算是救人一命。

    为私,她也需钱财吃饭。

    老聃也就此一同住下,他因为声名远扬,路上见到许多求道求学的大人们。他偶尔会传教,但都是清风拂面的言说,久而久之美名在外,行走之处常被人认出来。

    世间也渐渐传出他的无为之道,可惜他行走很少落下笔墨,许多话语都是似懂非懂。甚至经过千百张嘴论说,意思早非他所言。

    老聃言其有些无奈,羲和却笑着指身后书房,“那容易,你就把你的道写到我的简上。后人若要求问,我就复刻一本给他们,总不算是失了你的道说。”

    “原是在这里等我!”

    老聃闻声便知羲和打算,他笑着点头,“但这也是一个好法子。”

    于是,老聃在山上住了几月。

    他写道,说道,传道,皆在羲和跟前。

    羲和本性直率,偶尔听到与自己行径思想相悖的还会辩驳几句。不论如何老聃亦不骄不躁,只管说解,胜则笑输则听。

    这样与人高谈阔论的机会实属太少,羲和已经多年没有遇到了。当初她在家中曾如此,后来渐渐地事业宽阔起来,涉及部落的口舌之战上赢面越来越少,常常被伏羲等说的哑口无言。

    故而羲和在战事布阵上许是一般,但论说道理却都是通透明白的。不同的是,他们以前都说的通篇白话,气急了还要撸袖子骂起来。

    羲和看着老弱的老聃,禁不住叹气。

    总觉得是欺负人。

    待到刻写道说尽完,老聃就上了青牛,带着羲和去寻孔子去论道。

    孔仲尼比老聃年纪小,又受他传教过几句,因而十分尊敬。羲和毫不客气的带上木简,随身跟在老聃身前,孔仲尼之道许多都还陌生,不像老聃原来就耳濡目染,因而羲和常常低头快快记下,手上忙得不亦说乎。

    两人论了一个月。

    临别前,同是花发的孔仲尼看向羲和,“许是有些冒犯,但仲尼仿佛见过这位姑娘。”

    羲和皱眉,“咱们最近天天见。”

    何况你这搭讪的方式也太老套了。

    羲和不说,但面容上毫不遮掩。孔仲尼见此一笑,反而是老聃说道,“羲和曾为健步,常在诸夏四周奔走,兴许是路上曾有见过一面。”

    “原来如此。”

    直到要离散时,羲和神情张扬的驾着那红鬃白马与他们离别而去,孔仲尼不由怔忪痴望。回神后看向老聃,“我有时贫困曾在鲁国陈府上做小童,当初我见一女子在陈府徘徊,声称是陈府的亲戚。”

    老聃了然,“你我之道,自有人明白。”

    此事太过骇然,孔仲尼似懂非懂,与羲和离别方向深深作揖。

    莫看他如今声名之美,但诸侯看重的并非是其中。若想留住他的道,自然要有人明白,并流传记下才可。

    老聃轻笑,一身惬意与青牛再次。

    承载两家之重的羲和回去后认认真真的誊抄罗列,在墙上绑上一根红绳后将书简放在木盒中,数日后她将府院再次锁上。一连数年吃着地上野味的她,忽然想念水产之美。

    吉量一路奔往齐鲁之地而去,执着石剑自力更生的羲和重拾部落里的生意,在此打开了一片水产买卖的同时,某日送货时她终于听到了早年打听的鲁班之名。

    作者有话要说:  当时因为没有马鞍,所以骑兵不多,更不要说女主坐着高马一等的宝马裸驾,是很牛的的

    话说当初看东周列国,看孔子带着人环游世界,感觉很像高级传销。就是百姓皆知,还很受追捧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