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一心圣贤书

作品:《长媳

    信和包裹是根生爹送到殷大伯家里的,晚上知初下学回来才看见。学馆里散学以后,知初一行人到家,她安排好秀水秀田的任务,就叫着秀一一起研究起这些材料。

    握着父亲的来信,知初反复看了又看,然后将厚厚的信纸各自展开,按照信里的嘱托将四本题集拿出来先认真翻阅。再按照父亲列出的重要事项,对照着时间,从二月中旬到五月份初的端午节前一天考试,除了出行准备的时间,还有两个半月。依父亲信上所说,认真准备一番,五个人未尝不能取得童生测试的胜券。

    四本题集中,《新和县童生试题汇编》、《岷州府童生试题汇编》是最重要的,里面各包含十年内最近三届的考题和优秀文章,三套新和县试题,是重中之重。

    岷州府的试题,父亲信中提到,因为新人县令是岷州府其他县调任而来,平级调任,因此题目上也不会跑出州府试题的大范围。岷州下辖六个县城,也就是还有十五套题,能够提供丰富的参考。

    而《春闱策论题锦》和《十年诏令拓影》是补充材料,父亲说,这两本材料学生们轮流阅读,达到知晓时务开拓视野的目的,至于收获多少,全看天分。

    这样算下来,总共十八套题,如果想要父亲全部批阅的话,需要在三月末前全部完成,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接下来的四十多天内,每两三天就要完成一套题。这样才能再四月末全部返回到新和县,他们才能细细研究父亲的批注。正常的温书诵读基本知识,还不能落下,因此准备春闱的学生们任务十分繁重。

    知初从未隐瞒秀一关于学业的事情。同样,这次知初在计划这些详细情况的时候,秀一则在一旁认真的看着岳父大人关于之前题目策论作答的批注。

    当初自己贸然给岳父写的那封信,他心里也是很忐忑。看着知初眉头终日不展,他想帮忙却无能为力。这两年来,秀一对知初,越发的敬重。这个姐姐身上展现出来的,包含了夫子的严厉,也不断开拓着他们几个人思考事情的观念。

    理所当然的,知初遇到困难了,他都希望她尽快的好起来。当时自己能想到的最合适的人,只有岳父岳母了。想到每次家书传来以后,知初放松的欢愉,他最终还是决定写了那封信。

    至于信里放进去的文章,则是真心实意想请教岳父的教诲。知初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学生身上,考虑他们五个的春闱,还要照顾启蒙班和启智班的孩童,一时没想到把文章寄过去才能得到更确切的指导,也是正常。

    现在看着岳父的回信,先看完自己的文章以后,觉得点评实在是一针见血,文章的起承转合部分评判的字字玑珠,虽然笔墨不多,但是句句都是重点。然后,他又忍不住也把其他人的看完了,那种从心底涌出的敬佩之情,仿佛已经抑制不住了。

    然后他转向身旁的知初,知初仿佛一直在忙碌。她一点点勾勒着材料的分配规则,反复在一张草纸上涂改注意事项。秀一默默的坐在她的身边,看着她凝眉沉思或者疾书数行,这一刻,居然能把澎湃的心情沉静下来。

    他想,他是幸运的。村里都说知初遇到他们,是幸运的。但是,秀一觉得,他们错了,他才是幸运的那个。

    烛光初上,殷大娘来到知初的屋子,看到儿子和知初各守一方,都在忙乎手里的书本文章,她看了一会儿,摇了摇头又笑了,也说不上想到了什么。然后,她进到屋里,让知初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先去吃饭。

    最近这些日子,秀田和秀水乖得很,秀田在启智班不再调皮捣蛋,秀水在启蒙班居然成了“大姐大”,帮着看管一帮小毛孩儿。回到家里,他俩也不再总是缠着知初,而是懂事儿的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后给殷大娘搭手帮忙。

    二月中旬的天气,还是有些冷。虽说再过几日才是春分,可是山边的迎春和田地里油菜花都开了,黄灿灿的,煞是好看。

    殷大娘看着知初近日愈发忙碌,十分担心她太过劳累,打算找个借口让知初出去松散松散。因此饭桌上便说:“再过几天,正好是秀一姥姥的生辰,每年都是我带着秀水回去,今年知初也跟我去吧?”

    知初楞了一下,想到殷大娘的提议,刚好和最近的安排有些冲突,因此想了想,还是说:“伯娘,对不起,这次去不了了。我父亲书信刚到,春闱的事情,刚刚整理出一个章程,正打算好好带着他们准备考试。”

    殷大娘笑了笑,毫无愠色,她说:“也好,本来带你去也是想让你松散一回。你年后的日子,过的太紧绷了。年纪轻轻的,成什么样子?”

    知初想了想,好像确实没有放松过,除了今天看到书信的瞬间以外。殷大娘的心思,知初都明白。她说道:“伯娘你们待我如亲生女儿,我能做的也就只有认真对待秀一弟弟的学业这一项了。秀一弟弟的这个童生,还是早些挣到才好,这样日后上了官学,才能早日出人头地。”

    殷大娘看了看殷大伯,宽慰知初说:“都是一家人,对你好是应该的。你看你,把自己崩的太紧了。秀一年岁小,即便这次不成,再等三年也使得。我看人家都是考了好几回,才考上的。”

    说着,胳膊捅了捅殷大伯,问道:“秀一他小姑夫考了几次来着?”殷大伯低头哼了哼,没搭理她。殷大娘也没理会,接着说:“咱们殷家,也没有祖坟冒青烟,你就放松点,顺其自然吧。”

    知初看着殷大娘揶揄殷大伯的样子,噗嗤笑了,心知这是殷大娘劝慰自己的话。农田庄户,能有个读书人出息了,怎么都是父母最大的盼头。想必殷大娘虽然看似满不在意,不过是不想让大家跟着紧张兮兮的,其实心里一定盼着秀一能一次通过,也不枉费这些么多年的起早贪黑。

    她笑着嗯了一声,然后说:“伯娘别担心,我们都是尽人事听天命,都努力这一程,成了最好,不成也不后悔。”

    大伙儿看着知初放松下来了,再加上秀田跟秀水不断打岔和胡搅蛮缠,气氛终于轻松起来。吃过过程中,知初又说道:“大伯,伯娘,还得麻烦您二老跟五爷爷(根生爹,殷大娘叫五叔,秀一知初得叫爷爷)说一声,每次赶集的时候,都要帮我捎信。因为需要我父亲的帮忙,近来的信件会格外多一些。”

    殷大娘忙点头,说:“使得。正好你大伯冬天猎的狼皮也硝好了,随信捎过去,夏季虽然用不上,待秋天天气凉了,也能用得上。”

    知初赶忙阻止,殷大伯摆摆手,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

    今年的春天格外的忙。

    知初这边领着学生忙着准备春闱,厚厚的信件半个月一次来回飞传。殷大娘和殷大伯这边也忙碌着田里的庄稼。秀田和秀水也忙着读书习字。一时间,殷家最闲的仿佛就是看门的大黄狗和晒太阳的老母猪了。

    知初不断和学生们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因此春闱的五个人,从二月中旬一直到五月份,都是全天在学堂里。上午做题解题,下午温书默书。轮番看《春闱策论题锦》和《十年诏令拓影》。

    五个人忙碌中,却还能欢笑不断。知初看着几个青葱年纪的少年,眉眼飞扬的笑闹中,又能够井然有序的准备考试,想着父亲信中的教导,一时间心里也就坦然了。

    窗外莺飞草长,待到柳絮飞扬稻田郁郁,五月也即将来临。五月初,知初就给启蒙班和启智班的孩子们放了端午的假期。

    她则将考试需要的物品列出清单,五个人每个发一份,最后叮嘱一遍学生们注意事项以后,让学生们各自回家。五月四日考试,大家约定五月二日早上到殷家村集合,大伙一起出发去县城。三日那天去考试场地看看,省得到时候不熟悉情况变得手忙脚乱,然后四号就安心考试。

    这件事情,对于读书人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提前去县城,学生们能有安静的休息地方,就成了首要的问题。这次,殷村长当仁不让的提出,他来解决。现在的殷村长,从支持建立学堂的开始,已经隐隐约约的逐渐成为周围几个村子的主导者。

    这次学生们参加考试,虽然他家孩子不在其中,他仍然打算陪同进城。至于说到住处,那是因为他妹妹翠娇早就有话,来县城可以住进她家里,她来安排肃静的院子。这样的顺手的恩惠,当然是及时送到各位学子手中才好。这批学生当中,保不齐谁就能得了出息呢。

    不论这兄妹俩如何投机,这乡里乡亲的这份情谊还是给学生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因此,五月初二的一大早,殷村长领着五个学生和知初一行人,坐上殷五叔的马车,带着家长的殷切希望和大大小小的包裹,进了新和县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