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第 83 章

作品:《大宋仁宗皇帝本纪

    祭祀祖陵的活动, 最终安排在了抵达巩县的第五天。

    不能再拖了,都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赵受益看着刘恩算了算这几天的花销,发现住在巩县行宫的开销能比在汴梁的时候高出十几倍来。

    究竟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赵受益也不是很能明白。他只知道,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一摊子事, 他能把好不容易攒下来的这点家底败光。

    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赵受益心痛地想着, 以后再也不出门了, 出门太费钱了。

    就算实在不得已要出门,也不能再搞这个排场了, 轻车简行才是王道啊。

    想到如今停在水上的那艘豪华龙舟和建造它时所费的银两, 赵受益的心都在滴血。

    那可是整整五千两黄金啊

    这还是他疯狂暗示宗正寺让他们少花点钱的结果。

    再加上建造襄阳王陵所需要的花费

    就出了这么一回门,居然耗费了那么多的钱财

    这么多钱要是投入到夏玉奇的的研究上, 能产出多少神奇的科技成果啊

    来巩县之前,夏玉奇就派人和他说, 他的研究已经步入了阶段性尾声,最迟到秋天就能看到成果了。

    看看,看看

    这才是竭诚报国的样子

    来到巩县的第五天,赵受益和刘娥在吉时祭祀了祖先, 汇报了执政这几年的各项成果, 主要是自夸自擂了一番对西夏用兵的成果, 再将李元昊这个最大战利品拉来让祖先过了目, 然后就吹吹打打地准备回汴梁。

    先帝陵前的盗洞已经填上了, 把守皇陵的人手撤了回来,再也没有人议论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切就好像是一开始那样平静。

    回到汴梁,寇准终于开始亲笔撰写他的辞呈。

    做官做到了他这一步,已经很少再去亲笔撰写什么公文了。他有一整个幕僚团队来帮他起草公文,他只需将公文大意讲述出来,幕僚们自会帮他润色誊写。

    即使是呈给皇帝的奏章,也不过是最后由他再抄写一遍罢了。

    重要到需要他一笔一划、从草稿打起的公文,一般就是这几类。

    要么是前线大捷的捷报,要么是班师回朝的第一份奏章,要么是皇帝驾崩的卜告,要么就是自己的辞呈。

    他从未预料到自己居然会有需要些辞呈的那一天。

    从十几岁得中进士、踏入官场的那一天,他就明白了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做过了左右朝政的官员,再做回平民百姓,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哪怕他不会再是平民百姓,他可以保留自己莱国公的封号。

    可是一个没有官位、没有封地的国公,和普通百姓有什么区别呢

    是怎么落到这一步的呢

    寇准想来想去,也懒得去想了。

    他写好了他的辞呈。

    从开始打草稿到成文最终誊抄到呈给皇帝的奏章上,不过才过了半个时辰的时间。

    因为辞呈没有什么好写的,无外乎就是些我老了,不能胜任如今的职位,请官家容许我回到家乡,让我这衰老之躯能够叶落归根,平静地度过短暂的余生。

    寇准笑了笑,几乎能想到皇帝接到这份辞呈时的表情。

    一定会很震惊,然后问他,是朕哪里做的不好了吗为什么老师要辞官

    接着说,不,朕绝不接受这份辞呈

    然后就会给他赏赐一大批的财物下来,叫他安安心心地当官,不要动辞官不做的念头。

    想到这里,寇准又花了半个时辰写了第二份辞呈,写完之后觉得还是不保险,又写了第三份。

    三份总该够了吧。

    寇准不确定地想。

    事实证明,寇准还是低估了赵受益的入戏程度。

    在接到寇准的辞呈的时候,赵受益恨不得当场在崇政殿表演个一蹦三尺高,但他还是克制住了自己内心的喜悦,拒绝了这份辞呈。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明君,得力臣子的辞呈是不能一下子就接受的,总得推拒几回合,以显示自己是多么的爱惜人才。

    寇准也不气馁,第二天继续递辞呈。赵受益继续拒绝。

    如是三个回合,寇准用光了自己的辞呈存货,只好又新写了一份,赵受益终于同意了。

    这一天不是大朝会,赵受益单独接见了寇准,拿着他的第四封辞呈,笑道“既然老师坚持,那朕就不强留了。”

    寇准道“谢官家成全。”

    赵受益问道“老师辞官之后,是想要回乡吗”

    寇准道“可能吧。”

    赵受益道“无所事事地颐养天年,可不像是老师的作风。”

    寇准道“官家何出此言”

    赵受益笑了“老师的女儿与外孙都在汴梁,千里迢迢回了家乡,又能与谁团圆呢不如依旧留在汴梁。”

    寇准道“我留在汴梁,又能做什么呢”

    赵受益心道,你能做的事情可多了。

    再不济,你还能去给晏殊打工。清北大学如今缺文化课教师缺到要死,晏殊又是个宁缺毋滥的货,非大儒不收,清北大学的学生课程表居然都排不满。

    课程表都不满,那还算什么学校啊

    就算是辞官了,也请继续为大宋发光发热吧,莱国公。

    赵受益道“前任枢密副使晏殊,在城边开了个清北大学。老师知道吧”

    寇准道“略有耳闻。”

    “教书育人乃人间乐事,”赵受益道“老师不如去那边看看。若是喜欢,就也在那里当个教师。晏殊与老师也是老相识了,彼此也能有个伴。”

    寇准道“遵旨。”

    从宫里出来后,已经是后半晌了。

    寇准坐上了自家的马车,对车夫说“去清北大学看看。”

    车夫应喏,也不向人打听清北大学在哪,扬鞭而行。

    寇准暗笑,看来晏殊这个大学办得颇招摇,整个京城都知道在哪。

    清北大学离皇宫隔着几乎半个汴梁,寇准到了清北大学的时候,正是将要日落的时候,校园里刚敲了一遍放课钟,满是冲出教室、奔向饭堂的年轻身影。

    寇准略略扫了一眼,只见目之所及皆是人山人海,迟疑道“咱们先在这里等一会儿,等人少些再去找晏校长吧。”

    他也曾听过些关于晏殊与清北大学的流言,自然也知道晏殊是此地的校长。

    好在人流高峰只持续了不长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寇准举目四望,并不知道晏殊在哪里。正好有一个长得颇为俊俏、叫人看了就心生欢喜的少年人路过,忙拦下他问道“这位小郎君,请问晏校长在哪里”

    那少年人将他打量了一番“这位大人是来找晏校长的校长这个时候应该在校长室里,请随我来吧。”

    寇准笑道“你这个小后生,怎么知道我是个大人。”

    少年人笑了,指着他腰间“大人,你忘了摘下这个。”

    寇准一低头,只见紫金鱼袋还佩在身上。

    他从宫里出来,心绪纷乱,竟然忘了把它摘下来。

    “瞧我,老糊涂了。”

    寇准摘下鱼袋,拿在手里,对眼前的少年人道“还请小哥带路。”

    一路上,寇准与那少年攀谈,得知他姓白名玉堂,浙江金华人士,家里兄长嫌他不通诗书礼义,将他送来清北大学喝墨水。如今他在晏校长手底下做武学助教,勉强拿几两奖学金混饭吃。

    寇准看着他身上穿着的绸缎衣袍,上面活灵活现的折枝花卉纹路,夕阳之下点点跃金。又见他脖颈上挂着一块细腻润泽的虎形佩玉,应该是属相。便知这一定是家里宠爱的幼子,被送来汴梁跟晏殊挣个前程的。

    说话间校长室到了,白玉堂抬手敲了敲门,里面喊了一声进,他推开门,向里面的人道“校长,有个佩金鱼袋的大人来找你。”

    晏殊道“请进来。”

    白玉堂转头对寇准道“好啦,我有事先行一步。”

    寇准道“有劳你带路了。”

    晏殊正埋头在案前不知道在干什么,左手捏着一个饭团“是哪位佩金鱼袋的大人,来找我做什么”

    佩金鱼袋的高官,汴梁城里两只手都数得过来。但晏殊一个也懒得应付,又到交稿日了,出版社那边一直在催,他得将

    寇准道“是我。”

    晏殊猛地抬头“莱国公”

    “所以你辞了官,打算以后回家养老。但官家让你留在汴梁,上我这里看看,最好能在大学里谋个教职”

    寇准点头“正是如此。”

    此时他正和晏殊漫步在汴河畔。

    清北大学依汴水而建,将一段较窄的河道包含在了自己的校园里。

    这一段河道风景秀丽,夕阳之下,平静的水面偶尔被微风吹起细波,美不胜收。

    河边不只有他们两个,还有三三两两吃完了晚饭,在校园里玩耍的学生。

    晏殊心道,这可真是

    太棒了

    官家真懂他的心意,给他寻觅了这么一位大儒来当教师

    这得减轻他多少负担

    寇准学识渊博,不仅能够当教师来用,而且还能在编写晏公笔谈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

    他面上不动声色,心里疯狂地想着该怎么将寇准留下来。

    寇准看着校园里朝气蓬勃的学子,若有所思地道“你们这里,人倒是不少。”

    晏殊忙道“确实不少,光是在册的学生就有六万多人了。”

    他们经过了一方被栅栏围住的平地,平地上铺着寇准班师那天在城外看到的水泥。

    晏殊道“那是操场。玉堂正领着学子们体训。”

    寇准看见了刚刚见过的白玉堂,他果然是有事先行一步。

    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把碎石子,站在场地正中,数十个人排成两排,绕着场地奔跑。但凡是有想要偷懒的,他就一颗石子打中那人小腿“跑快些”

    寇准收回视线“当真朝气蓬勃。”

    他看出来了,晏殊也有意让他留下。

    其实,他自己也未必不想留下来。

    皇帝算是说对了,赋闲在家等死的生活不适合他。

    他必须得做点什么。

    站在汴水旁,远远眺望,能隐约望见宣德门的一角。

    这里是皇城,这里是汴梁。

    这里是权力的中心。

    他不想离开这里。

    或许教书育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此生再也回不到权力的中心了,但他可以教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这些学子中,也总有一个两个,能够位极人臣,能够站在他曾经站在的位置

    “礼义不愆,何”

    “何什么来着”

    寇准转头,见是几个六七岁模样的幼童,站成一个圈。

    他问晏殊“这也是你们的学生”

    晏殊笑道“应该是学生的家属。拖家带口的学生也有许多。”

    见他们的模样,应该是几个人凑在一起,玩接龙游戏。

    寇准心道,他们一定是在接左传的句子。

    左传,他前几天才又读了一遍。

    这是昭公四年的一句话,礼义不愆,下一句是

    “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

    只见一个穿绿衣的小童,从容不迫地接上了下一句。

    旁边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红衣小童跺了跺脚“又被獾郎抢了先”

    寇准对晏殊道“你看,连这样的小童都熟读左传,可见你们学校的风水好。”

    “等我将手头的事情都处理完,也来你们这里当个教师。”,,大家记得收藏网址或牢记网址,网址  ,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请加qq群647377658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