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8章 糜烂
作品:《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368章糜烂
嘉庆还是太年轻了,居然这么快就调了索伦骑兵入关。
要知道,就连乾隆驾崩前都没真的动用索伦兵。因为索伦兵基本属于纯冷兵器骑兵,战力虽然确实骁勇能战,可兵员人数太少,很难对付山林游击作战的白莲教匪寇。
再加上索伦兵的战略威慑价值,又要远大于实战价值,作为伪清的最后一张威慑底牌,索伦骑兵已经快十年没出动过了。
最近的一次,还是去打廓尔喀,那一战清军出动索伦、达斡尔骑兵共1000人,斩杀廓尔喀军840人,而后藏地全境收复。
廓尔喀上表臣服,白教夏玛巴钦定不准转世,弟子一律改宗。
这很正常,藏地高原的常住人口确实很少,战斗力就更不用说了。
这里是真的不适合人类生存,当年吐蕃和大唐同时强盛,那也是因为气候回暖,吐蕃即使靠着少量河谷土地都能养活大量人口。
而后吐蕃衰落,也是气候再度变冷,太少的河谷养不活吐蕃的庞大军队部落,就此一蹶不振。
乾隆活着的时候,不出动威名赫赫的索伦骑兵。
既有白莲教义军多为游击作战,出动索伦骑兵也没用,该慢慢打还是要慢慢打。同样也是在于乾隆害怕,纯冷兵器的索伦骑兵已经落后于时代。
十年前打个廓尔喀都费了老大劲,看着战绩挺漂亮,一千骑兵就迫使廓尔喀投降臣服,但实际战况却是打得一地鸡毛。
赢是赢了,可赢的真没那么压倒性,斩获拢共还不到一千,而且打了几个月,中间还中埋伏小败了几场。
还好廓尔喀更烂,投降认怂的快,否则我大清索伦兵的无敌神话,可就要一战破灭了。
不对,应该说还是没保住。
因为乾隆没敢调索伦兵,但嘉庆敢调,还一次性调了2000索伦兵入关,是十年前廓尔喀一战的两倍,还带上了一万多的盛京八旗兵。
嘉庆是真觉得索伦兵天下无敌,盛京八旗能征善战,所以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他们身上。
河南现在已经快打成一锅粥!
先是直隶清军进入河南,杀了刘之协一个措手不及,幸亏嘉庆及时出手,把河南巡抚革职罢官,导致清军后勤补给出现大问题,被得到大汉支援的刘之协打了个猝不及防。
而后,新巡抚吴熊光又是个牛逼的,一来就抢大军指挥权,致使清军在河南战场兵败如山倒。
差点就连开封都丢了,还好去年年末又撤换了新巡抚英和,还有大学士刘墉随行参谋。
再加上2000索伦兵、10000盛京八旗军,合兵一万二千人。
河南战局情势终于有所扭转,刘之协完全没遇到过这么敢打敢冲的清军,同样也没见到过这么不怕死的骑兵,没有准备之下连吃败仗。
汉军驻在刘之协身边的信使,这才注意到了索伦兵的存在。
经过多方打探,最终确定对方正是伪清号称真不可敌的索伦兵。
目前,河南战场正处于双方反复拉锯的僵持。
索伦兵除一开始打了河南白莲教一个出其不意,后面就很难再有建功。优秀的骑兵在平原战场确实无敌,可再无敌那也是血肉之躯,血肉之躯被杀就会死。
刘之协的白莲教确实多为乌合之众,素养战力堪忧,但不要忘了,这神棍的手里可是有火炮火铳的,虽然都是汉军淘汰下来的垃圾货,那也是能跟清军对掰的良枪好炮。
发现清军骑兵特别能战,刘之协在汉军信使的建议下,迅速改变战略,不再主动浪战,反而龟缩守城,跟清军打起拉锯消耗战。
这下,清军反而傻眼了!
嘉庆调索伦兵入关,就是期望能快速解决河南的白莲教,再集中兵力南下灭掉伪汉。
现在,河南白莲教都解决不了,甚至还把索伦兵给拖在了河南的战争泥潭。
撤出索伦兵,那索伦兵的无敌神话就会破灭,打个白莲教都打不赢,还谈什么不可敌
继续陷进去,同样糟糕,一直解决不了河南战局,反而还会消耗伪清大量的钱粮财政。
而且战争打了这么久,起码都有两年了,河南不说打成白地,那也是人口经济损失惨重。
大批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逃亡变为了流民,他们一部分逃到其它州县碰运气讨生活,一部分则剪了辫子南下逃亡汉地求生。
河南越来越多的农田耕地抛荒,不止是战场逃难的百姓抛荒,没被战火烧到的州县,百姓也在大量抛荒土地。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河南这边打仗,清军不可能全从直隶运粮食过来,相当一部分都来自河南本地的粮食赋税,而打仗收的粮食,又和百姓之后要交的赋税,不属于同一笔。
交了军粮,后面该交税,还是要交税。
甚至因为战争打得太久,伪清国库空虚,交的税还要额外加派。
好家伙,这特么谁受得了
不仅佃农百姓越来越多,趁着夜色抛下土地逃亡,就连不少小地主、自耕农都受不住,宁愿不要土地了,也要带着家眷妻儿逃离河南。
逃得人越多,河南粮食平均产出越少,清廷官府的加派就越多,分摊下去的赋役就更重。
赋役更重,跑的人更多……如此,恶性循环。
河南已经烂掉了!
荆州方面给南京的聂宇发来信报,既是提示清廷已经调动索伦兵入关,同时也是在着重分析目前的河南战况演化。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河南的糜烂程度,就可以大致推出伪清的财政状况,已经崩到了什么程度。
荆州内阁给出的分析结论,伪清的国库财政,应该已经快能够上前明末年。
再具体一些,差不多为前明的崇祯八年。
这一年,前明对农民军的战线包围网开始崩坏,崇祯被迫下了第一道罪己诏。
当然,这些实际都是顺带的,内阁真正要说,或者说是要请示的,汉王何时前往拜谒明孝陵
虽然大汉举的旗号是反清复汉,而非天地会、白莲教的反清复明,但说到底前明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的旗帜正当性是无与伦比的。
不客气的说,单论旗号的正统,大汉可能还不如天地会……
所以,大汉既然已经光复了南京,又明确把江宁城改回了南京城。
那么作为大汉的汉王,也该是时候选个良辰吉日,去拜谒一下四百年前同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了。
对于内阁发来的明确问信,聂宇简单思索片刻,便让南京的电报兵回信:“可。”
又补充让荆州的内阁诸部,不用那么着急全面搬迁,可以先搬迁一半过来,剩下一半回头慢慢搬。
拜谒明孝陵,聂宇没有任何抵触,朱元璋可不仅只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他还收复了阔别455年的燕云十六州。
这是什么概念呢
明朝灭亡距今也都不到400年啊!
(题外话:大明没有恢复殉葬制度,但凡动动手指,去搜一下明朝编纂的所有史书,都没有这么一条。那么它的出处在哪里呢很简单,清代文人写的野史《宫闱记闻》
还有明朝宗室吃垮明朝,明末宗室支出财政就全国收入十分之一,还要受到地方官盘剥,而清末则是占了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