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1章 周瑜邀关羽,两路大军齐北伐

作品:《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耿直的关羽,终究未拒徐庶之谋。

    他一面加紧部署陆战事宜,另一面则暗中授命甘宁与关平,在樊城周边隐秘水域操练水军。

    原来甘宁与关平二将自刘备登基大典后,便得法正力荐。

    即刻调回襄樊前线,代替阵亡的苏飞为关羽左右之辅,以补襄樊战力亏空。

    甘宁本就精通水战,由他主持襄樊水军操练,更显游刃有余。

    每日夜色深沉或水雾弥漫之际,船队列阵的号令、水战技法的切磋、应急调度的演练皆在隐秘中进行,不使敌军察觉分毫。

    关平与其朝夕研习、随军历练,自受益匪浅。

    甘宁亦感慨,关平年纪轻轻精熟战阵,与他演习虽多尝败绩,但每次演习给他带来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假以时日,必成我大汉水军之名将。

    两手筹备,只待恰当时候,水陆双线齐头并进,以攻取宛城,将荆州全境纳于版图。

    很快,江东使者传来了消息。

    江东周瑜已整军出征,大军正沿水路兼程疾进,往合淝方向开拔而去。

    势必一战要攻取合淝。

    并邀关将军共同出兵北伐。

    趁许都局势未定,两军呼应共破中原,一举荡平曹魏巢穴。

    关羽知时机已到,与徐庶商议后,当即点选樊伷、廖化、赵累、向宠、关兴、王甫诸将,令其各领本部兵马,星夜兼程共赴宛城。

    因于新野在关羽的安排下,早备粮草、军械整饬、路径熟稔。

    大军行进得异常高效迅捷。

    宛城守卒探得关羽大军已至城下,顿时慌作一团,急忙将军情飞报于守将程昱。

    自上次宛城大战,程昱便与张辽驰援于此。

    程昱为阻关羽锐不可当之势,不惜以孙贲阵亡为代价,急令张辽率部断毁木牛流马,终在危局中遏止了关羽此次最具威胁的攻势。

    关羽退军之后,张辽返回合淝驻守,而程昱便一直以主将之身留守宛城。

    面对眼下局势,程昱却毫无慌乱之色。

    他仿佛早已预料到此番战事将至,故而早就在宛城备下了万全之策。

    “曹子孝将军之豫州援兵尚有几日路程?”

    程昱沉声问道。

    麾下斥候回禀:“不出三日,便可抵达!”

    程昱闻言微微颔首,沉声传令:“即刻高挂免战牌,全军坚守城池,无令不得擅自出战!”

    斥候应喏而退,程昱却背手走出帐外。

    看着满天星辰闪烁,他悠悠的叹了一口气,眼中似有泪光闪烁。

    曹公为大汉征伐一生,终亡于西平黄沙之地。

    那是他的主公,也是他的朋友。

    虽说他和曹操的关系,看起来远远没有娄圭、许攸等更为亲近。

    但主臣之间的知遇之恩、沙场同谋的默契,早已在数十载风雨征伐中刻入骨髓。

    他明白,如果有人诬告娄圭谋反,许攸谋反,以曹公之性,必宁可错杀,亦不容半分隐患留存。

    可如果有人诬告他程昱谋反呢?

    他犹记得那年,他耿直刚戾的性格得罪了很多人。

    便有人于曹公面前诬告,说程昱有谋反之心。

    曹公闻言一笑了之,反而待他更加丰厚,以示宠信。

    曹操乃多疑之主,但这世界上就是有那么几个人,可以让曹操彻底的放下猜忌和顾虑,付之以全然的信任与倚重。

    甚至犹胜其诸子。

    宗室之内,两曹两夏侯。

    宗室之外,许褚算一个,那是他的贴身侍卫。

    于禁算一个,他曾是鲍信的部下,与其嫡系无异。

    荀氏叔侄算两个。

    典韦、郭嘉、戏志才若在,亦必有其一席之地。

    而他程昱……恰好也跻身其中。

    想到此,程昱闭上眼,两行泪水流了下来。

    如果此时丞相胜败无论,安然归朝,他也必会被调回许都,以供要职。

    可现在……

    程昱又想到许都诸多变故。

    丞相之子曹丕终觊觎神器,行篡汉自立之举。

    乃被大汉皇帝高台自戕,生生将禅让之礼变成了一场令曹氏蒙羞的闹剧。

    荀彧也假死携诏,脱离了曹丕,竟成为刘备的丞相。

    可我程昱呢?

    我该何去何从?

    程昱心中感慨:若曹公尚在,自有曹公定夺乾坤,他只需依令而行便是。

    可如今曹公已然远去……

    他望着帐外沉沉夜色,默然良久,终是握紧了拳。

    曹公在天有灵,此刻必也盼着我护他大业绵长不辍,护他子嗣平安周全吧。

    念及此,程昱眉目微醺,暗暗咬牙。

    “有我程昱在此,你关羽纵天下无敌,亦休得踏入宛城一步!”

    ……

    许都,王城。

    在曹丕以武力慑服四方、以厚利安抚人心的双重举措之下,许都动荡已久的局势终于渐趋安稳。

    朝堂之上,百官按序列班,于新帝驾前肃立,依旧商议着军国要务。

    只是在他们眼中,或许谁登临九五之尊本无分别,唯有家族门楣的兴衰荣辱,才是心头最重的盘算。

    小皇帝战战兢兢,不发一言。

    完全就像一个摆设。

    曹丕端坐于曹操旧日御座之上,发号施令间威仪自生,行使着真正皇帝的职权。

    “江东骤起刀兵,已遣一万精锐奔袭合淝;关羽更亲率三万大军,兵锋直指宛城。两处告急,诸位以为,当优先驰援何处?”

    曹丕端坐堂上,目光扫过阶下群臣,语气中带着难掩的凝重。

    众臣闻言纷纷进言,或引经据典分析战局,或陈说两地战略轻重。议事声此起彼伏,最终多数人认为宛城乃中原屏障,一旦有失则许都震动,力主先固宛城之防。

    这与曹丕心中盘算不谋而合,他微微颔首,正要拍板定夺,却忽然想起什么,转而望向御座上的小皇帝:“陛下以为如何?”

    小皇帝刘康端坐龙椅,听得满朝文武议论纷纷,只觉那些粮草调度、城防部署之事如同天书。他攥紧了袖中的小手,依着临行前侍臣所教的话,怯生生却又故作镇定地朗声道:“军国大事,朕年幼不明,一切全凭魏王主张!”

    曹丕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随即沉声道:

    “既如此,便依众卿之议,即刻调兵驰援宛城!”

    朝事既定,曹丕仍不得闲,亲于朝堂理政忙碌。

    他要让许都官员们看看,孤有亲理万机的实干,能力胜幼帝多矣。

    自夜幕降临,方得回府。

    一路行来,心中兀自盘算:究竟需何等战功,方能让孤安然登临大位?

    此际之时,于外须持宽厚仁恕之态,方能收拢人心。

    归至府邸,恰遇仆役运夜草饲良驹。

    他便轻驭车驾而入,诸侍从欲行礼问安,曹丕忙慈柔摆手,低言:“夜色已深,勿扰旁人安歇。”

    于是径入己屋,推门而入,却见震惊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