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二十四章 “好友”大明!圣驾!

作品:《退位让贤

    为图兰帝国的发展注入了充足的资金,使其经济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大明帝国的使节正式进驻巴里黑,大明银行在此开设分行,大明日报开始在这里发行相应的报纸和书籍。

    老朱也在盟约签订后,率领着大明军队,继续踏上了漫长的西巡征程。

    从图兰帝国东边的疆域,一直到另一端的西部边境,足足有四五千里,路途遥远而艰辛。

    大明的军队在行军过程中,并未虚度光阴,而是一边行进,一边有条不紊地铺设着电缆。

    同时充分利用大明宝钞,雇佣当地的百姓参与道路的修建工作。

    这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与就业机会,促进了民心归附大明白。

    短短几个月后,老朱便已率领着浩荡的军队,成功抵达了图兰帝国西部的边境线,完成了在图兰境内的行军。

    不得不说,帖木儿对图兰帝国的掌控确实相当不错,图兰帝国民间对大明的态度,很快就变得相当友好。

    当然,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大明日报》进驻图兰帝国,并自行展开宣传攻势。

    舆论宣传的重要性,立即彰显无遗。

    经过大明宣传人员不懈的努力与巧妙的运作,他们通过报纸、书籍,以及精心编撰的各种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戏剧形式,向图兰帝国民众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渐渐地,图兰帝国的百姓普遍深信大明是他们最真挚的朋友。

    他们坚信,大明军队的到来将为图兰帝国带来久违的稳定与和平。

    大明的投资、双方便商贸往来,以及对图兰帝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将让图兰帝国的老百姓过上日益富足美好的生活。

    再加上第一批前来投资的大明国有公司确实出手阔绰,毫不吝啬。

    他们将大把大把的大明宝钞,如同细雨般随意撒播出去,自然也迅速赢得了民心。

    因此,图兰帝国的官员和百姓,都对大明商人与军队表现出了极为友好的态度!

    几乎可以说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热情之盛,令人动容。

    一路上,大明军队未曾遭遇任何反抗与阻碍。

    若非为了铺设电缆,精确划定租借道路的管理边线,同时开展一些“文化交流节目”以增进图兰帝国民众对大明军队的了解,促进双方友谊,以及沿途运输大量的辎重物资,老朱的西巡速度还会快上很多很多。

    无论如何,等到老朱率领大军抵达图兰帝国另一端的边境时,已然对图兰帝国官员、百姓、兵士,完成了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教育!

    如今,大明不仅仅是图兰帝国官方口中的“好朋友”,更是图兰帝国百姓心中公认的“好朋友”!

    这正是朱允熥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布局。

    也是他总结历史上西方殖民史,所汲取到的深刻经验教训!

    历史上的西方殖民者,他们普遍表现得过于傲慢。

    完全无视了殖民地当地百姓的感受与意愿,只顾自己的利益。

    以清朝为例,每次与国外签订不平等条约,都会在国内掀起一股汹涌澎湃的反对浪潮。

    民众普遍认为,那是丧权辱国的耻辱行径。

    也让民间百姓对所谓的“洋人”充满了刻骨铭心的仇恨与抵触。

    等到后来,当各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独立浪潮之时,西方的殖民者们,也就再也无法有效控制其殖民地了。

    随着殖民地的纷纷独立,宗主国也随之衰落。

    至少其国际影响力与往昔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大明理应从中汲取深刻教训。

    不能仅仅顾及自身的利益,或仅仅满足于与当地统治者达成官方协议。

    同样重要的,是要注重与民间百姓建立友好而深厚的关系。

    唯有如此,即便这些国家未来发生改朝换代时,大明的核心利益依然能够得到坚实的保障,不受外部政权更迭的影响。

    而且,许多商业活动并非仅仅依靠与官方的良好关系就能顺利推行。

    民间百姓的观感与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消费倾向。

    如果百姓普遍认为大明是友善之邦,是自己的亲密伙伴,代表着先进与文明的潮流,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倾向于购买大明的商品,甚至主动支持大明的商业活动。

    反之,若民间充斥着负面情绪,则会有很多人自发抵制大明的商品,使商业活动举步维艰。

    同样,大明的商贾前往异国他乡开展贸易,此道理亦然。

    若是受到民间百姓的普遍反对,即使拥有官方特权,也是很难推广商贸的。

    甚至连商人的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保证。

    虽说可以逼迫图兰帝国官府保护,但若百姓人人视大明如仇寇,那生意是没有办法做的。

    强行做,也长久不了。

    朱允熥对此洞察秋毫,极为重视。

    老朱在别失八里驻扎期间,也一直在悉心观察与学习,同样领悟了这其中的奥秘。

    至于帖木儿,他之所以如此积极配合大明,除了被大明的强大实力所震撼,不敢与之为敌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那便是,图兰帝国作为一个新生不久的帝国,其内部的聚合程度尚不高,民心凝聚力仍有待加强。

    而大明在对自己进行美化宣传的同时,也附带着宣传了他这位大汗的英明神武。

    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图兰帝国思想上的统一,进一步巩固了帖木儿的统治基础。

    面对这种有利无害的局面,他自然是乐见其成,全力配合。

    不过,帖木儿并未注意到,尽管大明的舆论宣传,给他也做了不少粉饰与美化,但在潜移默化中,大明始终与他个人做出了明确的区分。

    换句话说,即使未来某一天,帖木儿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不再如现在这般崇高,甚至名声逐渐败坏,也绝不会影响到图兰百姓对大明的整体观感。

    在大明宣传机构不懈的努力下,大明在图兰帝国百姓心中的印象,已然渐渐超越了任何个人!

    大明那是人间的“理想国”,是“地上的天堂”!

    这种民众中的普遍观感,即使图兰帝国改朝换代,也不会再轻易改变。

    老朱率军抵达西境之后,便立即派出使臣,分别前往马穆鲁克帝国,以及鄂图曼帝国,也就是著名的奥斯曼帝国!

    ……

    大明。

    从金陵到黄泛区,不过千余里的路程。

    自从水泥大道修建完备后,行程便变得极为迅捷。

    仅仅数日的光景,朱允熥一行便已接近目的地。

    这日午后,当朱允熥的马车在宽阔的御道上平稳行驶时,道路的另一侧,原本跪伏在地的百姓之中,却骤然跃出几道身影。他们高声疾呼:“冤枉啊!请陛下为草民作主!冤枉啊!”

    那声音极大,穿透力十足,即使朱允熥身处马车之内,隔着厚厚的玻璃车窗,也听得清清楚楚。

    “大胆刁民!休得喧哗!惊扰圣驾,该当何罪?!”

    负责维护治安的兵士闻声而动,立刻冲上前去,将那些鸣冤之人迅速按倒在地,并用布团堵住了他们的嘴巴。

    由于朱允熥只下令封了一半的道路,这些百姓是在道路的另一边,朱允熥的马车并未受到任何干扰,依旧平稳地向前行进。

    对于这种突发状况,朱允熥本不打算多加理会。

    在以前,寻常百姓想要去衙门伸冤,绝非一件易事。

    正常而言,他们通常只能去县衙告状,严禁越级上诉。

    如果县衙的官吏恰好受了贿赂,从中作梗,那么百姓再想去上级衙门告状,便会极为困难。

    一方面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

    另一方面,按照律法规定,本就不允许越级告状。

    若执意要告,那便得先挨一顿板子再说。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明确无误地告诉老百姓,即便你有些许冤屈,也得老老实实地忍受着!

    只有那种人命关天的大事,或是其他重大冤屈,宁愿挨板子也要告状的,才能到上级衙门去申诉。

    尽管老朱曾鼓励百姓上京告御状,但实际上,那些有能力前往京城告状的人,必然也是地方上极有权势、财力雄厚之人。

    在这个没有高铁、飞机、火车、汽车的时代,普通的底层老百姓又怎可能仅凭双腿,徒步万里之遥,到京城告御状呢?

    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那些有能力远赴京城告状的人,往往拥有不可小觑的社会影响力。

    他们的行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左右地方的社会稳定。

    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忌惮朝廷派兵镇压,这样的人物完全有能力集结力量,直接掀翻当地的基层官府衙门!

    因此,赋予他们上京告状的权利,实际上是在维护国家的统治稳定,给予他们一个合法的发泄不满的渠道。

    至于普通的越级告状,依然受到重重限制,步履维艰。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

    那便是朝廷特派御史、钦差大臣等前来地方巡视之时。

    奉旨巡视的官员会四处张贴告示,广而告之,鼓励百姓有冤伸冤,对衙门判决不满者可以重新再告。

    有知晓官员贪污受贿的,可以检举官员。

    在此时告状,完全不受限制,更不会挨板子!

    也正因如此,在民间的戏曲中,总是充斥着百姓受了冤屈,苦苦寻求巡视钦差,最终得以伸冤昭雪的桥段。

    这并非凭空捏造的戏文,而是真实社会现象的写照。

    平时,即便只是去知府衙门告状,通常也得先挨一顿板子,才被允许递交状纸。

    但当巡视的钦差驾临之时,尽管钦差的权力远比知府大得多,向他们告状却不受任何限制,更无需遭受皮肉之苦!

    很多时候,钦差甚至巴不得有人前来告状。

    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完成巡视任务!

    总不能出来巡视一趟,一个案子都没查出来,就草草打道回朝复命吧?

    那根本无法向朝廷交差!

    基于这一点,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百姓,总是殷切期盼着朝廷能够早日派遣御史前来巡视,为他们主持公道。

    但这种时不时降临的“青天大老爷”,终究作用有限。

    很多冤屈,还是得不到申诉的。

    然而,朱允熥以其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直接改变了这一陈旧而弊端重重的局面。

    首先,他在各县衙设立了专门的“法房”,专职处理民间的讼诉案件。

    若百姓对法房的判决感到不满,可以直接向县太爷告状,或者选择向上级知府衙门的“法科”提出申诉。

    这两条申诉路径,都完全合法合规。

    百姓再也无需在递交状纸前,先承受一顿板子。

    更重要的是,邮件系统的建立与持续完善,为大明百姓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极其便捷的申诉途径。

    他们现在可以通过信件,直接向朝廷各级衙门举报不法行为,或申诉冤屈。

    这可比亲自前往衙门告状方便快捷了不知一万倍!

    而且,信件能够跨越千山万水,直接寄达都察院。

    都察院还特别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这些来自民间的信件。

    对于那些经过查证属实的举报与冤情,都察院向来都是严惩不贷,绝不姑息的。

    除此之外,《大明日报》及其下属的各级报纸,也成为了重要的民意反馈渠道。

    如果百姓不信任官府衙门,他们可以选择寄信给报社进行曝光。

    报社还会派遣记者前往调查了解情况,并将真相刊登报道,公之于众。

    诸如此类的申诉渠道,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现在的大明百姓,拥有非常完善且多元的上诉通道,根本没有必要特意来找他这个皇帝告状。

    如果真有冤屈严重到必须他亲自出马解决的程度,那么官员的奏折、探听司的情报,以及都察系统,早就该层层上报,向他禀明实情了。

    许多百姓总是希望能直达天听,将自己的冤屈直接呈报给皇帝。

    但大多数时候,这并没有实际的必要性。

    朱允熥本来并不打算去理会这些。

    既然那些人在自己御驾经过时高声喊冤,自然会有朝廷官员前去处理,他们的权力也足够应对这样的情况。

    如果那人真有什么冤屈,相信也能够得到昭雪。

    身为皇帝,不应凡事亲力亲为,直接过问这些琐事,那样反而会打乱既定的行政秩序。

    更重要的是,他此刻心急如焚,急着前往黄泛区处理灾情,每一刻时间都显得弥足珍贵。

    抱着这样的想法,朱允熥稳坐在马车之上,纹丝不动,任由马车继续向前行驶。

    然而,坐在他身旁的徐妙锦,却再也坐不住了。

    ……

    :https://y。手机版:htt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