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72章 战争后遗症3

作品:《不明不清

    就在沙皇得知了前线战果的第三天,一支50多人的队伍就离开了莫斯科一路向东而去。如果就是一支商队或者普通官员的队伍也无所谓,但在这支队伍里有个人叫伊凡.切尔卡斯基。

    他是谁呢?沙皇的表哥和御前大臣兼外交大臣,两次前往大明帝国并面见大明皇帝,对两国之间的交往有非常大的贡献。

    在这个时候再次由他率队一路向东,不用动脑子也知道是去哪儿了,去干嘛了。很显然,沙皇俄国第一个怂了,要去向大明帝国摇尾乞怜。

    除了感到愤怒之外,欧洲各国的政客和君主们还不得不马上考虑另一件事。假如沙皇俄国取得了大明帝国的谅解,恢复了交往,会不会成为大明帝国在欧洲的代理人?

    这个可能性不光有,还特别大!因为沙皇俄国在开战之前就与大明帝国有着不错的关系,最终因为无法抵御欧洲各国的威逼利诱才迫不得已出兵东征。

    只要沙皇俄国肯主动服软认错,大明帝国没理由不依不饶,毕竟那片土地上并没有大明帝国稀缺的物产,反倒是战略地位挺关键,标准的西进桥头堡,进可攻退可守。

    但对于欧洲各国而言,桥头堡就变成利剑了,随时随地都会砍下来。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沙皇俄国与大明帝国靠得太近,这是欧洲各国安全的基本保障。

    道理挺通透,但实际操作起来就很复杂了。欧洲各国现在没能力去影响沙皇的决定,好像也没钱去收买了。总不能指望空口白牙的就让沙皇放弃一条活路,俄罗斯人只是落后,并不是傻。

    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看着沙皇俄国倒向大明帝国吗?答案是否定的。欧洲也有很高明的政客,比如黎塞留,他再次提出了个计划,总结起来四个字,卧薪尝胆!

    既然无法阻止大明帝国的势力向欧洲渗透,那就不能让沙皇俄国成为独美。如果法国也能与大明缔结友好关系,在经济发展方面获得的助力将是巨大的。

    至于说法国是组建欧洲联军的骨干,那不是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嘛,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要时刻向前看才能发展。

    本来法国和大明帝国也没有不可调和矛盾,完全是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蛊惑才走错了一步。现在已经意识到错误了,并打算改正,为什么不能原谅呢?

    黎塞留就用这套理论和残酷的现实说服了路易十三和部分贵族,在沙俄使团出发没多久,一支近百人的法兰西使团也顺着塞纳河进入大西洋,展开了漫长的航程。

    黎塞留肯定不能离开中枢,可是使团必须有个能撑门面的人物带领。除了国王之外,身份比较显赫的贵族无外乎孔代亲王、奥尔良公爵、苏瓦松伯爵。

    后两位全是反黎塞留派的主要骨干,自然不能加入,于是孔代亲王成了团长。(这位不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大孔代亲王,而是大孔代亲王的父亲。)

    但光有团长还不成,孔代亲王只是和路易十三血缘关系近,身份贵重,却没有太多实权和才干。想在谈判桌上不被大明帝国宰割,必须得配上至少一名实干家。

    最终这个荣誉落到了黎塞留的秘书头上,他叫儒勒.马扎然,又名朱利奥.莱蒙多.马扎里诺。从名字上就能听出来,这位应该有意大利血统。

    没错,马扎然出生在佩西纳,上学在罗马,当兵在意大利。后来在解决西班牙与法国的争端时,由于其出色的外交手腕被黎塞留看中,这才加入了法国籍,成为了首相秘书。

    但光有会耍政治手腕和耍嘴皮子的肯定不够,黎塞留很懂谈判桌上的艺术,所以又把财政总监克劳德.布提利也派了出来。

    这位是个搞钱的高手,也是全法国小算盘打得最响的。有他在一旁拾遗补漏,至少不会在钱上被坑。没办法,经此一役欧洲各国的财政全都见底,再也禁不起折腾了,能省当赚吧!

    为什么黎塞留不再组织欧洲各国组团一起去和大明帝国谈判了呢?那样声势多壮大,还可以来个共进退,更有希望取得好结果。

    这就是黎塞留明智的所在,打仗可以组织联军、胜利了去分赃也可以一起,但在失败之后就不适合抱团群暖了。越是声势浩大,对胜利者的刺激就越深,戒心也越大,往往会适得其反。

    另外欧洲各国虽然都是邻居,却因为发展方向和地理因素有别,各自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拿法国为例,一向注重地中海的利益,但在大西洋一侧就弱了许多。

    另外由于受到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长期压制,法国急需大力发展陆军保卫国家利益,在海军方面也就不那么重视了。

    要不是黎塞留眼光长远,至今法国连一支能拿出手的舰队都没有,战舰也基本靠向荷兰订购。这就使得法国成为了比较典型的大陆国家,对海贸的需求不是说没有,却不是很强烈。

    与法国类型比较相似的还有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它们虽然都有海岸线,西班牙还是第一代日不落帝国,可是从发展模式上算仍旧属于大陆国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要小于陆地。

    而英国、荷兰则与之相反,它们的国土面积都不太大,一个是岛一个是洼地,天生不适合向陆地国家发展,所以只能向大海要吃喝,对海军以及海上贸易的重视程度是第一位的,没有之一。

    俗话讲没有不透风的墙,眼见着沙皇俄国和法国都向大明帝国派出了代表团,欧洲各国也开始坐不住了,只是反应并不太一致。

    以荷兰、英格兰、丹麦为代表的国家积极响应,准备也尽快派出代表团,主动向大明帝国示好。

    而以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波立联邦为代表的国家则持保留态度,或者叫拿不下老脸,不准备在战场打败了再去谈判桌上受辱。双方在各种场合里经常互相指责,本来就不太和睦的关系再次面临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