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3章 恐怖的人地矛盾!

作品:《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我为太子!

    任何地制度,在设立初期,自然都是好的。

    可如果不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做出一定的调整的话,就会一步步的僵化,并最终给国家带来重大的祸患!

    府兵制。

    在北周年间彻底成型之后,经过北周和大隋,到如今的大唐,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的问题了。

    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了!

    辽王府中。

    李厥一夜未眠,他想了很多,思索了很多,最终在拂晓时分,写完了关于府兵制度改革的长篇福奏疏。

    同样地夜晚,李象则在武功县的田地里渡过。

    天气炎热,收割麦子自然不能大中午头去收割,不然的话,麦子没割多少,人怕是就要热死了。

    所以只能早晚时间来割麦子。

    天上繁星点点,李象躺在毯子上,眼中倒映着星河,大脑却在回想着这段时间以来所见到的一幕幕。

    大唐百姓的日子,相对还说得过去。

    尤其是武功县就在长安附近,所以百姓并不算穷,起码吃饭是有一定保障的。

    而且。

    红薯和土豆,已经普及了。

    这两种农作物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作为主粮来食用,但…产粮高,能填饱肚子啊!

    每年产一季麦子,一季土豆和红薯。

    若是到了南方,则可以产两季主粮和一季杂粮,至于更南方…那就产的更多了。

    有了这两种作物。

    百姓们吃饭的质量虽然还是那样。

    但数量,却已经明显增多了,这就意味着能够更多的人,不用为了省下一口粮食而挨饿。

    但大唐的百姓,也并非没有苦恼。

    按照朝廷的制度规定,一个男丁,成年之后就会获得二十亩永业田,以及八十亩口分田进行耕种。

    二十亩永业田,顾名思义,可以父死子继。

    而六十亩口分田,则年过六十之后,就会被官府收回,重新分给其他人。

    每年每人,收田赋二石。

    这就是所谓的“租”。

    理论上来说,这个税率非常低,仅仅只有每年收成的1/40。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两项支出。

    分别就是所谓租庸调制中的“庸”,和“调”。

    说白了。

    “庸”就是徭役,每个丁口每年要给朝廷服徭役二十天,闰年的话,则会增加两天。

    徭役并非不能用实物来代替。

    只需要缴纳一些布匹灯类似的实物,就可以免除本年度到底徭役。

    而“调”就是户税。

    每户每年要上缴绢布两丈,或者是麻三斤,棉三两。

    这些东西,理论上看,可谓是很好。

    乍一看上去,百姓的日子应该非常好才对,因为大唐朝廷实际上收的骨赋税真不算高。

    然而。

    这也仅仅只是理论上说而已。

    李象奔来以为现状大抵也是这样,可经过他这段时间以来的走访、调查,以及亲眼所见所闻,现实情况实际上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

    按照制度规定,每个丁口成年后会有一百亩田地。

    但……

    别说一百亩了,有些人连五十亩都没有!

    根本就不到朝廷规定的数量的一半,可更离谱的,是朝廷却死板的按照每丁口一百亩地来征田赋!

    明面上,是四十税一。

    可实际上,往往是二十税一,甚至是十五税一!

    这还只是田赋。

    徭役方面,更是各种坑到处都是。

    明明可以用食物来顶徭役,但在现实中,即便是掏出了实物,也不行。

    官府还要规定,需要把实物兑换成钱财才能够顶替徭役!

    这样一来。

    百姓就不免要亏麻了!

    而且每年二十天的徭役时间,也不准确,几乎年年都要延迟,甚至延迟到上百天的徭役!

    此外。

    由于大唐的行政系统相对落后。

    户籍制度并非逻辑严密,这就导致很多人逃掉了户税,也导致了不少人要多承担户税。

    不合理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以至于明明干了一天活,可李象却辗转难眠,硬生生的没有半点睡意。

    这一夜。

    他想了很多。

    李象明白一个道理,大唐之岁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明辨和造反,纯粹是四十税一地底子在,即便到了十五税一,也能勉强生存。

    除此之外的原因,就是红薯和土豆这两种作物的普及。

    起码有了这两种作物。

    百姓们很大概率上不至于到饿死的地步,那么咬咬牙,也就顶过来了,并没有酿成大规模的民变和造反。

    可这一切,都不过是权宜之计。

    如果现在这种操蛋的现状不做出改变的话。

    大唐能安稳的了一时,却绝对不可能安稳得了一世,早晚有一天,造反的烽烟会燃遍整个大唐!

    就像当年的大隋一样!

    “我知道这些情况,相信,父皇最起码也是清楚一些的,可该怎么做,却是个天大的难题!”

    李象忍不住叹了口气。

    大唐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地矛盾。

    在立国初期。

    由于隋末乱世的影响,天下的人口呈断崖式的暴跌,这也就导致了有大量的田地被抛荒,我要听从而有充足的田地进行授田。

    但三十年太平盛世。

    大唐的人口飞速增长,从武德元年的200万户,增长到了如今的380万户左右。

    人口增多,就以为这闲置的田地数量变少。

    刚开始的时候是田多人少,可到了现在就直接反过来了,变成了人多田少了!

    人地矛盾。

    才是这一切地根源。

    若非田地不够,朝廷也不至于按理分配的八十亩口分田连一般都分不到!

    大唐柴婷,也是巧妇苦于无米下锅。

    田地不够,就只能开荒,这也是导致从大唐后期开始,关内各地水土流失严重,降水减少,粮食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象想着想着,感觉自己的脑袋都快要炸了。

    这时。

    紧随他而来的两个幕僚,在一旁开口了。

    “殿下睡不着,可是因为有什么心事?!”

    “废话!”

    李象冷哼一声。

    旁边这两人,是他从祁州带回来的。

    正是当初给李象出主意,让他效仿魏王李泰故事的赵可怀与徐茂真二人!

    当然了。

    二人的身份,不只是李象的幕僚,也是效忠于李承乾的暗子。

    “要臣来说,殿下何故忧愁。”

    “殿下实际上并非要一定现在立刻马上,就想出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办法的,殿下完全可以借助学报,先把这种问题公之于众,挑明了再说啊!”

    “殿下啊,要相信天下人的智慧啊!”

    “事情挑明了之后,臣以为自然会有聪明人上书说明对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