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9章 送子入学
作品:《穿越之农家独苗苗的科举之路》 “还行,差事不算累,就是需要仔细认真,同僚也都挺好的”,刘三郎回道。
“那就好,升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得珍惜啊”,张老二叮嘱道。
“多谢岳父大人关心,我明白的”,刘三郎笑笑应了,心里暖暖的。
“猫蛋儿呢,在军营中怎么样了?”张平安看大姐夫站住脚了也就放心了,转而关心起了外甥。
“他也挺好的,听他们总领说,他各种训练总是排在前头,这孩子天生神力,适合吃军营这碗饭,就是性子吧,太过莽撞,爱争强好胜的,还需要好好打磨才成”,说起小儿子,刘三郎是又苦恼又骄傲。
“少年人嘛,难免年轻气盛,也正常,多历练历练就有分寸了”,张平安劝道,对于猫蛋的前程还比较看好。
“算了,不管他了,让他自己去闯吧,总归家里有我在,他什么时候回来都有他的一碗饭吃,有他的退路,相比之下,驴蛋儿是大哥,就懂事多了,他现在年纪也不小了,我正好想跟你商量商量他的前程问题呢”,刘三郎迟疑道。
“嗯?大姐夫你说,正好大家都在,一块儿商量商量也好”,张平安闻言做了个洗耳恭听的手势。
大丫听到了也望过来,脸上并不意外,看样子是已经提前商量过了。
“是这样的,正好我是四品武官,不是有一名荫补资格吗,我准备举荐驴蛋儿,给他谋份差事,但现在武将太多,导致荫补能选的好职位太少,通常都是三班职衔,像三班奉职、监当官、侍卫官或者斋郎这些,我和大丫商量了好久,都没能拿定主意,你读书多,见识广,你看选哪个职位好,帮忙拿个主意”,刘三郎问道,脸上一脸纠结,看得出确实很难抉择。
张平安把这几个职位捋了捋后,才看向驴蛋儿,问道:“驴蛋儿,你怎么想?以后当差的可是你,你爹已经帮你把路铺得差不多了,但你也得有自己的决断才行。”
“小舅,其实我之前和爹说过了,我想去宫里做侍卫官,但爹他们觉得在宫里时时刻刻都需要小心谨慎,容易犯错,更倾向于让我去太庙做斋郎这种体面轻松的文官”,驴蛋儿有些不好意思的回道。
心里还有些羞赧,觉得对不住弟弟,他荫补以后直接就能做官,起点上比猫蛋就轻松了许多,总感觉对他不甚公平。
“我现在问的是你自己的想法”,张平安指尖轻轻敲了敲桌子认真道。
“我自己的话,我还是想去宫里做侍卫官,以后升迁也容易,更有前途”,驴蛋儿思索片刻后抬头回道,好似下定了决心。
“你这孩子,好好的文官不做,非要去宫里吃苦干嘛”,徐氏听大丫解释了几种差事的差别后,顿时也觉得去太庙做斋郎挺好。
“娘,去太庙做事是轻松,可得不到太多历练”,张平安摇摇头,随即道:“这种人生大事就算我是舅舅,我也不好轻易帮你们决定,我只能说说我的看法,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你们。”
“那是自然,大姐明白,我们也就是想听听你的看法”,大丫点点头。
“行,那我就直说了,如果叫我来选的话,我也觉得驴蛋应该去宫里做侍卫官,谋个宫廷侍卫,比如太子右卫率府翊卫或者太子诩卫等三卫官的差事,这是高级官家子弟最常见的起家官,以后升迁绝对要比旁的职位容易的多,这里是京城,不是地方,要想过得好,不争是不行的,驴蛋儿又还年轻,如果去了太庙混日子的话,想想还是有些可惜。”张平安说这番话也是肺腑之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战场,既然已经入朝为官,何必去太庙浪费光阴呢,他觉得不值得。
看大姐夫两口子一脸纠结,张平安也不催促两人下决定,说到底,这事儿他也只能给他们参考一下,遂继续道:“这事儿也不太急,你们慢慢考虑,有需要帮忙的地方随时跟我说,到时候我跟吏部打声招呼,他们授官也能快一点。”
“行,多谢了”,刘三郎拍了拍小舅子的肩膀道谢,又在桌下踢了儿子一脚,训道:“还不快谢谢你小舅!”
驴蛋儿闻言连忙起身行了一礼,腼腆道:“谢谢小舅,麻烦小舅了!”
“这小子!”张平安赶紧让人坐下。
随即转头对大姐夫无奈道:“都是自家人,踢孩子干嘛!”
珠珠闻言吐了吐舌头,抱怨道:“爹自从做了大官,越来越凶了,哼!”
“爹哪儿有?”,刘三郎叫屈,无奈的隔空点了点调皮的小女儿。
小鱼儿见了捂着嘴嘻嘻笑。
两家人其乐融融的吃完了晚饭。
饭后喝完茶,张平安便带着爹娘告辞离开了。
此时小鱼儿早已困得睡着了。
第二日一大早,张平安便揪着儿子早早起来了。
小鱼儿还有些赖床,不想起,死死抱着自己的小枕头嚷道:“爹,干嘛啊,这么早起来也没事做,让我多睡一会儿嘛!”
“还睡,天都大亮了!”张平安轻轻拍了拍儿子的小屁股,手感还挺好。
随即强行将儿子再次拎起来,边走边道:“今日得去你外公府上拜访,去晚了可不好,失了礼数,还有,你不是一直想见你几个舅舅还有表哥吗,以后你就可以日日见到他们了。”
“啊?真的吗?”小鱼儿闻言顿时睁大了眼睛,也不困了,停止了挣扎。
下人很有眼色的赶紧上前帮忙梳洗。
等弄的差不多了,张平安才回儿子:“当然是真的,从明日起你就要去钱家族学上学了。”
“上学?”小鱼儿好一段日子没上学了,都快忘了自己还是要上学的。
“怎么?你不想去?”张平安一个眼刀飞过去反问道。
去钱家族学,他也是经过考量的,主要现在京城的各个书院经过战火焚毁后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还不如世家大族的族学学风严谨。
另外,国子监虽然有名气,而且有不少新晋的王公贵族的子孙后代入读,但正因如此,攀比之风尤其严重。
小鱼儿年纪还太小,很容易被带歪,张平安不希望他过早的接触这些。
岳父家虽然有自己的小心思,但有一说一,教书育人还是很成功的,有自己的方法。
所以小鱼儿的蒙童时期,他准备就让他在钱家族学度过。
“好吧,那就去吧,一个人在家也挺无聊的”,小鱼儿学着大人那样摊摊手。
吃完早饭后,带上带上书袋,张平安便带着儿子坐上马车去了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