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4章 重审
作品:《农家小青梅》 宋英扬了扬眉,没想到她们事先请求的人家没有一个开口的,这位没有请过的姑娘,却第一个帮她们说话了。
有了朱昕玉的开头,阮家等事先得了林大夫请托的人家终于开口了。
阮太夫人笑了笑,对朱昕玉道:“郡主此言差矣,这查案呢,不是随意一个证据有误,就是判错了。查案取证有关键证据与旁枝末节之分。”
“本郡主又不是傻子,能不知道查案要讲关键证据么?”朱昕玉不高兴了,“林大夫方才说得明明白白,这位青玉嬷嬷在御花园看见江太医,证明当年江太医没有下毒的时间,这还不够关键么?”
阮太夫人噎了一下,道:“郡主误会了,老婆子的意思是咱们这些妇道人家,并不清楚当年案子的细节,是不是误判,得让诸位大人们详细查过案卷才能知晓。”
她话音一落,礼部钱阁老的夫人便点头应和:“阮太夫人所言极是,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这等牵涉宫闱的大案,自当交由三司会审才是正理。刑部掌律例,大理寺断疑狱,都察院司监察,各司其职方能明察秋毫。”
“正是这个理儿,咱们妇道人家哪懂判案审案,”又一位夫人附和,话音一转,又为先帝开脱,“不过这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若当年真是误判也在情理之中。”
“老婆子一大把年纪,今日之前还真没听说过世上有这等怪病。”
“可不是么,若非林大夫师徒,咱们便是遇到,也只当是中了邪……”
看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众夫人们,乾元帝蹙了蹙眉,当年江家一案牵连甚广,如今有了新的证据,被告提起翻案,不应不行。
特别是当着这么多臣子家眷的面,这事也压不下去,可他的心里憋着一股无名火。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巧合,今日之事,分明是林氏蓄意谋划,逼迫他不得不答应为江氏翻案。
他沉沉扫了眼跪在地上的林氏师徒,抬手轻轻敲了下高几,声音不重却让满园霎时寂静。
“江氏一案,牵连甚广,如今既有新证,那便让刑部重查,只是,”
他站起身,广袖拂过旁边的高几,将上面的茶盏杯碟扫落在地,发出清脆的碎响。
“若查出有人蓄意造假证,意图颠倒黑白,朕的诏狱,倒还空着几间水牢。”
说完,拂袖而去。
众人听得心中一紧,忙跪下,恭送他离开。
宋英搀扶着林大夫站起身,看着他远去的仪仗,缓缓吐出口气,最关键的一步可算是走出去了。
就算是乾元帝不要脸,秘密将青玉灭口,有今日官眷们的做证,也能证明江太医没有下毒时间。
这个证据公开了,定死了!
这种耍无赖,又毫无用处的做法,乾元帝自是没有干,翌日早朝,这件事情就被搬到朝堂上。
说是让刑部审查,其实也没什么好查的,当年这案子查得‘清楚明白’,定下江太医罪的关键证据有两点。
其一,郑太医与魏太医看见有个小太监悄悄给了江太医一张纸条,江太医看完后立刻烧了;
其二,便是推测出的下毒时间。那碗安胎药熬制好后,是贞惠皇后宫里的两个亲信宫女亲自去取的,一路上两人同行,相互能监督,且没有打开过食盒。
到了贞惠皇后宫里,也是处于众人的眼皮子底下,不可能有下毒的机会。
唯一可能的,便是在熬制的时候,煎药的两人曾经离开过药罐,而那段时间,没有人看见过江太医,他是有时间去下毒的。
既然现在青玉能证明,那个时候江太医正经过御花园,那便不可能是他下的毒。
如此一来,江太医的嫌疑基本就洗清了。
但有官员不赞同。
刑部侍郎郑大人手持玉笏,出列道:“陛下明鉴,臣以为证词取用之前,当先辨明真伪。这事实在古怪,怎么偏偏是青玉嬷嬷患有与那富商同样的怪病?
即便真如林大夫所言,头部受伤可能导致灵魂成为两半,可据臣所知,青玉头部从未受过伤,又如何能得这怪病?”
字字句句,就差明说林大夫收买青玉做伪证了。
大理寺左少卿周大人大步出列道:“昨日赏花宴上,林大夫乃是应皇后娘娘之命,讲述自己在锦川的行医趣闻,两半灵魂这等奇症,本就世间罕有,择其讲述再寻常不过。
而青玉嬷嬷乃宫中老人,当年她‘中邪’之事,在宫女太监们之间也不是秘密。今闻听相似症状,宫人们忆起旧事,实属自然。
此等怪症百年难遇,既知身边或有人患此疾,任谁都会心生探究,请来当面验证。”
说到这里,他侧过身,直视郑侍郎,“敢问郑大人,若是昨儿你也在赏花宴上,听闻此事,可会好奇,想请青玉嬷嬷过来验证一番?”
郑侍郎语塞,他就是想昧心说自己不好奇,不会去请青玉也不行啊,昨儿陛下也在,青玉是他下令请过去的。
他若真自己不会,岂不是影射陛下不如自己么。
周少卿冷哼了声,继续道:“林大夫心系师门案子,牢记当年涉案证人,此乃人之常情。
既然认出来了,又得知她可能患有此病,又怎能忍住不问?”
最后还挑明道:“若郑大人认为是林大夫收买青玉做伪证,还请出示实据。”
顿了顿,他拔高声调,“你我身为刑狱官,当比常人更加明白何为‘赃证俱完’,若无真凭实据便妄加揣测,这与市井长舌妇人有何区别?”
这番话不啻于指着鼻子骂他枉读律法、不配为刑部堂官!
郑侍郎老脸涨得紫红,手中玉笏微微发颤,额角青筋暴起,却半个字也反驳不得。
他若是查到了实证,又哪里需要含沙射影。
就在郑侍郎羞愤难当之际,一位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的老者手持象牙笏板,缓缓走出:“陛下,臣以为二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
这是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大人。
他先向御座躬身,继而环视殿中,“郑侍郎谨慎查证是为国法,周少卿据理力争是为公道。然案情未明之前,诸般猜测终究有伤朝堂和气。
《尚书》有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不若着三司会同详查,待证据确凿,再议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