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4章 裙带效应

作品:《大明,我家床底钻出个朱元璋

    酒楼里的人琢磨了一下,家里小孩子如果出去玩儿,看到好看的石头确实会捡回家。

    但是一般玩儿一会也就丢了,真正能保存下来的,那是非常少的。

    如果回家去翻箱倒柜,能找到的概率极低。

    就这么小的概率,竟然能凑十万两。

    可见瀛洲的黄金到底有多少了。

    不说遍地黄金吧,只要用心去找,总归是能找到的。

    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啊。

    这下更想去瀛洲捡黄金了怎么办。

    朱吾适好的就是这个效果。

    这十几个人,真让他们去瀛洲,未必会去。

    但是经过他们宣传,瀛洲遍地黄金这件事儿肯定会传扬开来,知道的人多了,自然会有人信的。

    现代社会通讯那么发达,还有那么多人相信美利坚是天堂,然后想尽办法,义无反顾地润去美利坚呢。

    大明的人岂不是更容易相信。

    朱吾适也不算骗他们,去了瀛洲能不能捡到黄金,这个不好说。

    但是肯定饿不着就是了。

    尤其是在大明混得不咋滴的,到了瀛洲,只要不犯懒,肯定比在大明过得好。

    唯一不好的就是,瀛洲不够繁华,去了那里,必须得耐得住寂寞。

    就跟现代人去非洲打工差不多,只要能耐得住寂寞,赚钱不是问题。

    朱元璋本来是想听百姓们夸他的,结果来了之后这里变成了朱吾适忽悠人的地方。

    不过朱元璋也没有捣乱,朱吾适这么做,其实就是想让大家对瀛洲产生向往,这样的话,以后的移民工作就好做了。

    朱吾适说的一点朱元璋觉得很有道理。

    只要全世界都有华夏人,那理论上来说,大家都是自已人,只要不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事儿,一般都好说好商量。

    这时候的人还是比较淳朴的,老乡见老乡,那是真的会两眼泪汪汪的。不像以后,都是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了。

    朱元璋造反的班底,就是他的老乡们。

    不是说他的老乡就都牛逼,而是老乡们更愿意跟着他,那么多人,总归是会出现几个牛逼的。

    也不是说就朱元璋这样,大家都是这样,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刚出门的时候,朋友基本上就是老乡。

    朱吾适以前上学的时候,听一个同学说过,魔都买水果的,大部分都是皖省人。

    难道皖省人都是天生会卖水果的啊。

    还不是老乡亲戚之间互相帮助的结果。

    家族里有人在魔都买水果赚钱了,跟亲戚分享一下,帮衬着亲戚一起去魔都买水果,一来二去,魔都的水果市场就被皖省人占据了大部分。

    朱吾适还听说,魔都开超市的大部分都是闽省人,道理也是一样的。

    尤其是农村,这种现象很常见,谁有出息了,有门路了,帮着拉扯一把亲戚朋友。

    所以啊,就算大明不能统一全世界,如果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也是大明人,那大家不都好说好商量了嘛。

    老乡对待老乡的态度,虽然因人而异的。

    但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领导人都是大明人,或者有大明血统,多少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所以朱元璋现在也是支持移民的。

    反正大明百姓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大家生孩子的热情也很高涨。

    只要再坚持个几十年,大明人口会越来越多的,适当移民一部分,无伤大雅的。

    “王爷,瀛洲那么好,为啥以前没听说过啊?”

    有个胆子大的,犹豫了许久,还是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这种问题,朱吾适信手拈来。

    “咱们华夏人讲究的就是个故土难离,我说得再好,也没多少人愿意离开家乡,跑到万里之外的陌生大陆去啊。

    我也发愁这个问题,咱们大明在瀛洲已经占据了大片土地,那些土地都非常的肥沃,但是无人耕种啊。

    去年移民过去两万人,现在他们每人都有至少五十亩地。

    一个人肯定是种不了这么多地的。

    于是咱又给他们每人安排了几个当地的土人,帮他们一起种地。

    可是那些土人笨手笨脚的,根本就种不好地,好好的土地,结果因为人手不足,搞得粮食产量上不去,真是浪费啊。”

    朱吾适说完,还表现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五,五十亩?”

    众人都被这个数字给吓到了。

    根据统计,目前人均耕地面积是10亩左右。

    一个家庭五口人的话,那就是50亩。

    但这是一个家庭的耕地。

    而且是全国范围内平均,有些偏远地区,人口比较少,人均耕地自然就多了。

    但是像江南富裕地区,人口密度大,耕地少。

    人均耕地并不高。

    瀛洲可是人均50亩。

    “是啊,五十亩,倒不是地不够多,主要是没人耕种啊。就算给他一百亩,两百亩,忙不过来也没用啊。”

    在场众人都不是那种特别富裕的。

    听到朱吾适说瀛洲有那么多土地,一个个都露出了向往之色。

    如果他们能有个几百亩地,只要雇佣一些人帮忙干活儿,他们就可以躺平当地主了啊。

    想想就很刺激。

    可惜瀛洲还是太远了,这些人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人。

    但也都是有家有业,生活条件还不错的。瀛洲再好也就只能想想了,移民是不可能移民的。

    朱吾适也没觉得自已一句话就能让人家移民。

    他就是借着这些人的嘴,把瀛洲宣传出去。

    朱吾适记得,十多年前的时候,村里有个人,跑到非洲去务工了。

    一年就拿回家二三十万。

    那可是十多年前,他也就是个农民工而已。

    后来他再去非洲的时候,直接就带着几个同村的一起去了。

    这也算是裙带效应了。

    聊了一会儿,酒菜上齐了。

    朱吾适和朱元璋也饿了,两人开始吃饭。

    酒楼里的人有的已经吃完饭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离开。

    平时能见到朱吾适的机会也不是那么多,再一个朱吾适说的关于瀛洲的话题,对他们来说还是挺新鲜的。

    他们恨不得朱吾适多说点儿呢,怎么可能舍得离开。

    有的人甚至跑出去呼朋唤友了。

    不多时,酒楼里就挤满了人。

    不过有侍卫在,这些人宁可自已挤挤,也不敢冲撞了朱吾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