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番外:各种碎片(下)

作品:《[红楼]林夫人种田日常

    第99章番外:各种碎片(下)

    099

    (三)

    薛宝钗的日子过得有些平静。

    一年前,她跟母亲从京都带着刚清醒的兄长薛蟠回了金陵。

    薛蟠如今能勉强站起来,但还是无法走路。

    母亲说薛蟠能醒来,还能认出母亲和妹妹,已经是天大的福分。这都是当日在京都的时候,听了马道婆的建议,将香菱放了的福报。

    金陵的秋天微凉,薛家院子里的枫树红了叶子。

    薛姨妈跟薛宝钗坐在园子里,不远处是丫鬟小厮扶着薛蟠让他练习走路。

    薛姨妈看着薛蟠那笨拙吃力的模样,既心疼又欣慰。

    “……如果可以,真宁愿受伤的人是我。”

    伤在儿身,痛在娘心。

    薛宝钗理解母亲此刻的心情,温声安慰:“若不是经过这件事情,哥也不会像今日这样懂事。”

    薛蟠从前胡作非为,吃了大亏之后,如今倒是变得懂事,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得像从前那样健康。

    薛姨妈最近两年心态改变了很多,很多事情已经是非人力所能,那就顺其自然。

    她想起香菱。

    薛姨妈:“不知香菱如今怎样。”

    “前阵子云丫头给我写信还提到香菱。”

    薛宝钗扶着母亲走上园中的小径,微笑着说道:“她挺好的,听说贾大人为她找到了家人。她原本也是好人家出身的,父亲姓甄,家中只得她一个女儿。她在元宵节与父母走失之后不久,家中就遭遇了火灾,父亲后来出家了,母亲还在外祖父母家里。她的母亲一直没放弃过找寻她,如今母女能团聚,也是皆大欢喜。”

    薛姨妈微微颔首,然后又问:“香菱从前的名字叫什么?”

    “甄英莲。”

    “倒是个好名字。”

    “不管是香菱还是英莲,只要能找到家人,就都好。”

    “香菱在我们家时说已经不记得家人了,如今可想起来了?”

    薛宝钗看着园中的秋色,淡声说道:“或许那时不是不记得,是不敢记得。”

    薛姨妈一怔。

    薛宝钗:“我五岁时的很多事情,至今还记得很清楚。香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千娇万宠,那些事情应该是记得的。只是后来被人拐走了,若是敢说记得家人,肯定少不了一顿打骂。”

    “这孩子!”

    薛姨妈语气有些不高兴,说道:“她到了我们家,便该知道我们是好人家。她若当真记得家人在哪儿,难道我们不会让她回去吗?”

    那肯定是不会的。

    薛蟠能从人命官司里脱身,多亏了贾雨村斡旋。

    香菱或许不记得贾雨村,贾雨村却记得甄士隐。

    如果香菱告诉她们,她的父亲是甄士隐,她还记得自己家在什么地方。

    薛宝钗觉得她不可能会让香菱回家,甚至她会关香菱一辈子。

    让香菱回去,那岂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贾雨村为了帮薛蟠,忘恩负义的事情?

    说什么对错没有用,有的事情注定是无解的。

    只是谁也没想到,峰回路转,香菱最终还是能与母亲相认。

    薛宝钗笑了笑,安抚母亲道:“她年纪小,估计早就被吓坏了,不敢说很正常。”

    薛姨妈不想再提香菱,她提起薛宝钗的婚事,“窦家上门提亲,你意下如何?”

    薛宝钗回金陵之后,王夫人托人给她说亲,选了好几个人家,都不满意。后来看上了江南窦氏,窦氏也是江南大族,与贾滟交好的窦晴川便是出自江南窦家。

    说亲的是窦家三房的一个年轻人,二八年华,排行第七,按理说这个年龄应该已经定亲了的,可这个窦七爷出身窦家,却还没说亲,显得很诡异。

    王夫人为此还特别让贾滟向窦晴川打听窦七爷的情况。

    窦晴川出嫁多年,而且窦家情况复杂,跟三房走动得不算亲近,但基本的情况还是了解的,据说是这位窦七爷之所以没说亲是因为太过沉迷读书,与家人说不过童生考试就不说亲,家人看他年龄也不是太大,也就随他去了。

    好不容易过了童生考试,捞了个秀才,他的父母才赶紧为他安排亲事。

    窦晴川的说法跟王夫人听到的说法一致,王夫人这才放下心来。

    说起亲事,薛宝钗的神色终于有些不淡定,她低着头,跟薛姨妈说道:“我听妈和姨母的。”

    那就是愿意。

    薛姨妈心想如今她的宝丫头都快十五了,还是得赶紧把该准备的准备齐了,好让她体体面面地出嫁。

    窦家七爷比不上贾宝玉,但也是难得可以与薛宝钗匹配的人了。

    再说,贾宝玉无心仕途,屋里又养着那么多丫鬟,自家女儿便是嫁给了他,也不见得能过得舒心。

    想到这儿,薛姨妈脸上便露出一个笑容该,跟薛宝钗说道:“如此,我便答应窦家的提亲,让他们择日上门请期。”

    (四)

    林绛玉今年十五岁,已经是举人。

    相比起父亲年幼便失去了父母,林绛玉这个少年郎显得有些幸运。

    他的生母在他还不到两岁的时候去世,父亲娶了母亲的族妹当续弦。林绛玉关于母亲的记忆和印象,都来自继母贾滟。

    林绛玉不知自己的生母是怎样的,但在他心里,继母贾滟既美丽,又温柔。

    贾滟跟林如海成亲多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很多人都在劝贾滟应该要想办法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可贾艳却表现得很淡然。

    贾滟的心思除了放在林家,更多的是放在了锦绣坊的经营上。

    十几年过去,锦绣坊已经名满天下。

    晴方好、潇湘妃子等人的号也人尽皆知。

    过去大家都认为女子的女红字画等作品不能在外流传,可锦绣坊出现后,这种风气渐渐淡去,因为给锦绣坊供稿的人多数是出自闺阁的女子,如果没有她们将自己的作品交给锦绣坊,世人也不能欣赏到那么优秀的绣品。

    日子无声无息地在指缝流过,贾滟对林府和身边人的影响仿佛春雨,润物细无声。

    林绛玉每次想到贾滟,都觉得温暖而安心。

    明年春闱,林绛玉如果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那就会成为林家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进士。

    他的父亲林如海十七岁进士及第,被人称道不已。

    如今父亲已经入阁为相,是本朝最年轻的尚书令,又是太子太傅。他肯定要比父亲年少时更出色,才不枉费这些年家人在他身上所花的心血。

    (五)

    林黛玉和裴辙的亲事,是在她十四岁那年定下的。裴家想在她及笄那年与裴辙成亲,但那一年春天,贾滟生了一场大病,林黛玉一是想服侍贾滟汤药,二是想着太太养病,终日在府里无聊,她若是出嫁了,更加无趣,也不利于贾滟养病。

    窦晴川和贾滟相交多年,情同姐妹。

    在两个孩子的事情上,一切以林家的意见为准。

    贾滟也有心要多留林黛玉两年。

    自从贾宝玉成亲后,林黛玉的身体明显变好。可到底是自己放在心尖上的孩子,从小就生怕她有一点的不舒坦不如意,一旦嫁到婆家,婆家再好,也不比在自己家里自在。

    于是,贾滟以自己的病情为由,将林黛玉和裴辙的婚事推迟了一年。

    林黛玉去林府东边的祠堂给母亲上香,求母亲保佑弟弟明年秋闱能考出好成绩。又去母亲生前常去礼佛的小佛堂给菩萨上香,求菩萨保佑贾滟长命百岁。

    林绛玉去佛堂找姐姐的时候,林黛玉正在佛堂里给菩萨磕头。

    林绛玉见状,也点了三炷香,跪拜菩萨。

    姐弟俩从佛堂出来,庭院阳光普照。

    林绛玉被明媚的太阳照得忍不住微眯了下眼,跟林黛玉说:“我方才去潇湘阁找姐姐,紫娟说你去了祠堂给母亲上香。”

    林黛玉听了,便笑着问道:“那你怎么到了这儿?”

    “每次你去了祠堂给母亲上香之后,必定还要到小佛堂来的,我在祠堂不见你,便知道你肯定在小佛堂。”

    言下之意,是林绛玉也去过祠堂,给母亲上过香了。

    有的事情姐弟俩彼此心里都很有默契。

    林绛玉双手背在身后,少年如今长得要比姐姐高出一个头,只是身板还单薄。

    他跟林黛玉说:“太太生病了,裴哥哥专门过来给太太请安。”

    林黛玉愣住,“他从扬州回来了?”

    今年不巧,贾滟生病了。在扬州的老太傅也生病了,裴辙是老太傅最宠爱的孙儿,爷孙俩凑一起的时候,裴辙总把老人家气得吹胡子瞪眼,可一听说老太爷病重,马不停蹄地就赶回了扬州去看老人家。

    随即,她又问道:“老太傅如今身体怎样,都好了吗?”

    林绛玉眼里含笑,说道:“这么想知道,亲自去问他不就行了吗?”

    林黛玉看向林绛玉。

    林绛玉:“他已经见过太太了,如今在闲云阁等你。”

    少年舟车劳顿,回到京都后甚至都没休整就到林府来向长辈请安,固然有关心长辈病情的因素在,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为林黛玉而来。

    他跟林黛玉虽是未婚夫妻,但为了避嫌,还是在林绛玉的住处闲云阁等她。

    林黛玉嗔怪地横了林绛玉一眼,“怎么不早说?”

    少女拎起裙摆就快步往闲云阁走,到了门口,却又放慢了脚步。

    林绛玉慢悠悠地跟在姐姐身后,最后停在闲云阁的大门,没进去。

    透过大门,能看到里面两个年轻的男女站在小桥的两端,相视而笑。

    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