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作品:《[红楼]林夫人种田日常》 第69章
069
如今京都流行的绣品跟苏绣不是同一类型,贾滟了解过,苏绣在京都并不是没有市场。她不打算走平民路线,陆清洛的绣工了得,是苏绣里的佼佼者。
陆清洛离开林府之后,虽然不跟林如海联系,跟贾滟的书信来往却没断过。
她如今在苏州帮着父兄管理绣坊,也带了几个徒弟。
当初陆清洛送给贾滟的几个荷包,让在扬州的官太太们爱不释手,十分稀罕。
贾滟想着可以在京都开一个绣坊,主要卖陆清洛和锦葵的绣品。开始可能会有点难,不过凡事开头难,后面也会慢慢推广。
贾滟从后世而来,深知推广的重要性,推广的前提还得找好代言人和带货的。
贾滟相中了明艳照人又长袖善舞的王熙凤,贾琏继承了爵位之后,就给王熙凤请封了诰命夫人,逢年过节要入宫,那么多诰命夫人在一起,总有相互攀比秀品位的时候,平时也不会少跟人应酬。
至于带货的人,选择性就更多。
逢年过节礼尚往来的,还有白事喜事上的送礼等等,都可以用得上。
当然,那只是贾滟到京都之后暗中琢磨的,她也物色了几个地方,让贾芸有空的时候去看看,跟她说说周围的环境和情况。后来想想,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要是王熙凤愿意跟她一起,按照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外头的事情让她去忙活会更合适。
人各有所长,贾滟清楚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除了绣坊,贾滟还打算开一家书斋。
不过书斋的事情不着急,书斋不图挣钱,就图个精神寄托,圆了自己从小就想开书店的梦。
当务之急,还是绣坊的事情。
八字还没一撇。
贾滟将她的想法跟王熙凤说了,王熙凤听得目瞪口呆,手里捏着绣着招财童子的荷包,说道:“姑姑想在京都开一间绣坊?京都是什么地方,最不缺的便是各种各样的稀罕玩意儿。苏绣虽然精美,却十分耗时间,一副精致的绣图,少则几天,多则一年半载也是要的,人力、财力投进去了,何时才能回本?”
不愧是管家的人,一言中的。
贾滟笑道:“你看咱们家的老祖宗,寻常人做的女红,不管布料多么珍贵,走线多好,她也不稀罕穿,就得要穿自己屋里人做的。绣坊做生意,也要有的放矢。不能什么生意都做,要有门槛。”
王熙凤看向贾滟。
贾滟笑着问:“你可知道老祖宗身边有一副璎珞,爱如珍宝,只留在自己身边玩耍观赏的?”
怎么可能会不知道?
今年元宵时贾母在花厅设宴,当时贾母便拿出一副十六扇的璎珞出来摆设。那时王熙凤好奇,便问贾母这到底是什么好东西。
贾母便笑着说是“慧纹”。
王熙凤一听是慧纹,便有些惊讶。
慧纹是出自一个姑苏女子之手做的绣品,名叫慧娘。慧娘是一个年轻姑娘,出身书香门第,精于书画,绣品只是闲暇时才会绣一两件来玩。她平日做绣品的时候,喜欢仿历代名家的折枝花卉,跟如今流行绣品的浓艳色彩不同,慧娘的绣品格局配色十分雅致,自成一派,并且都绣了名人咏物的旧句。那些诗词歌赋不一的旧句用黑绒绣成草字,横竖撇捺、勾踢转折看上去跟真实的草书差不了一点点。
慧娘的绣品雅致,天下皆知。但她并不以卖绣品为生,偶尔刺绣,也是一时技痒。
会画画,构图配色的能力是杠杠的,又写得一手好草书。
如此一来,在一味浓艳匠工的绣品中,慧娘那些格局配色皆从雅的绣品便脱颖而出,天下皆知。她又不是以卖绣品为生,便更显得稀罕。在市面买卖的慧纹,皆是她偶然绣了送给旁人,一件难求。
可这位充满传奇性色彩的姑苏女子,偏生又红颜薄命,年仅十八便没了。此后,慧纹之物便成为许多人争相收藏的物品,价无上限。即便是荣国府,也只得三件。
登记造册时,贾母将其中两件收进官中库房,剩下一副璎珞便留在自己身边,高兴时便摆出来玩耍的。
如今听贾滟提起贾母的那副慧纹,王熙凤看向贾滟,有些明白她想要干什么了。
贾滟笑着起身,又从碧纱橱里拿出一副画来,画里的空间是室内,里面有着一张案桌,案桌上有纸笔,旁边还有一个花瓶,花瓶里插着的是海棠花。一个衣着华贵的女子坐在案桌前,一只手支着脑袋,另一只手捏着兰花指,在触碰海棠花的花瓣。
在她身旁,站着一个丫鬟,丫鬟正低头看着手中的账本。
王熙凤:“……”
场景很眼熟。
像极了她平时让彩明给她念账本时的场景。
贾滟拿着画卷,明亮的杏眼闪着笑意,“这是我画的,好看吗?”
王熙凤没办法昧着良心说不好看,这还是她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人将她的身影画进画卷里。
王熙凤点头。
贾滟小心地将画卷收起来,放进一个盒子里,她双手拿着画盒,将盒子交给王熙凤。
五指白皙,染了丹蔻的指甲跟淡碧色的盒子相映衬,竟有种动人心魄的美感。
王熙凤看着盒子,又看向贾滟。
贾滟:“过两天便是你的生辰,今年不巧,不仅你和琏二爷在孝期,便是东府那边珍大爷和蓉哥儿的白事也还没料理完,你的生辰怕是不能跟往年那样热闹了。我刚到府里时,第一次去抱厦厅找你的时候,你便是这般模样听彩明给你念账本。那时摆在茶几上的花瓶里插着海棠花,我见了便在想,怎会有人长得比花还明艳三分,美得没边儿,又聪明能干。”
王熙凤接过盒子,“我一点印象都没有。”
“你贵人多事忙,记不得很正常。”贾滟坐在炕上的另一侧,温声说道:“我前几日便在琢磨,你生辰的时候该送什么东西给你,你好像什么都不缺。正发愁呢,忽然想起那时在抱厦厅回来后,我便画了一幅画,已经画了七八成,总觉得功力有限,不能将你十分之一的美画上去,胜在诚心,便有将画补全了。”
王熙凤听贾滟这么说,心里有些触动。如今两府大事不断,要处理的事情接踵而来,她料想着除了父母,今年不会有人记得她生辰的,却没想到贾滟记得。
可是她来不羡园,分明是跟贾滟讨论所谓的生财之道的,怎么就扯到了她生辰上去呢?
莫名其妙。
王熙凤心中有所触动,却不妨碍她觉得这个话题太跳脱了些。
这时,贾滟又把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锋一转,问道:“你说,如果我们的绣坊能开成,图画由我负责,刺绣交给旁人,可行不?”
贾滟想做的,相当于后世的奢侈品牌,贵精不贵多。万事开头难,但凡事得先开始。
合伙的人贾滟想过,窦晴川是一个好伙伴,可是窦晴川的基本盘在江南,到了京都能力有限,倒是可以请她帮忙参谋。
王熙凤胆大心细,杀伐果断,是个优缺点都特别明显的年轻女子。
在京都的人脉广,外面的路子也多。
贾滟觉得王熙凤的脑子绝对是做官经商的料。就是如今裙钗不能当官,要王熙凤是男儿身,朝堂之上,绝对有她一席之地。
当不成官,披着诰命夫人的身份,当个出色的商人何尝不是另一条出路?
可是王熙凤并没有表示同意贾滟的提议。
贾滟也不急,笑道:“你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合计的事情,你就别让琏二爷知道了,林姑爷也不知道这事情。只是这事我等不得你太久,三天之后,到底是个什么主意,都得给我个准话。我的想法是绣品的初期风格仿慧纹,等小有名气之后,再出一些风格不一样的精品。我刺绣不太行,但我会画画。我的画也不必用什么旧人名句,自然会有人来提诗。”
贾滟都想好了,林黛玉满腹才华,在这个世界悄无声息地被埋没很可惜。等绣坊小有名气,可以出精品的阶段,她会让黛玉在画上提一些诗句。
至于刺绣方面的人才,陆清洛肯定是首席。但荣国府针线一绝的丫鬟,不管是贾母屋里的鸳鸯,还是她身边的锦葵,都很有天赋。
慧纹是一个人的智慧。
她身边可能没有慧娘那样的全才,却胜在有专才。
贾滟本来还想跟王熙凤多说几句,转念一想,像王熙凤这样的人,只要有利可图,没有她琢磨不透的事情。
此事如果能成,后续带来的效益比她在外面放债不知高多少。
既能名利双收,又没有违法风险,一举两得。
贾滟将王熙凤送出不羡园,回头的时候,看到夏堇和锦葵两人站在廊下,两人神色既好奇,又忐忑。
贾滟莞尔,“你们这是做什么?要当门神呢?”
她越过两人,走进正房。
锦葵连忙打了帘子,悄声问道:“太太,琏二奶奶会答应吗?”
贾滟摇头,“不知道,等几天看看。”
锦葵和夏堇对视了一眼,两人不约而同地叹气。
贾滟的盘算她们是一直知道的,她们在荣国府长大,从来没听过哪个贵夫人要暗中经商的。可是贾滟在陆清洛离开扬州的时候,便在琢磨这件事情。
只是因为林如海早晚要离开扬州,所以很多事情也只是想想。
即使只是在心里想,贾滟也没有对她们隐瞒,贾滟给了她们一个念想,就是以后她们也会有可以自己做主的那一天。
贾滟其实连绣坊的名字都想好了,叫锦绣坊。
八月过去,贾珍贾蓉去世已经半个月,宁国府办丧事,到处都是白色。
贾政贾琏等人得了空就往宁国府去,有时贾政从外头回来,也要去一趟宁国府跟贾敬商量事情。
自从上次宁国府负责给客人端茶水的小组出了纰漏之后,王夫人对宁国府的事情就看得比较紧,大多数时间都耗在宁国府里。
王熙凤生日那天,贾滟跟贾母提了一下。
贾母的意思是王熙凤如今在孝期,东府又在置办丧事,就简简单单在花厅摆两桌,自家的女眷聚在一起玩玩就好。
贾母到底疼爱王熙凤,王熙凤生辰那天摆两桌的花费都是贾母的梯己,然后又给王熙凤送了一串蜜蜡珠。
薛姨妈也带着宝钗去给王熙凤过生辰。
莺儿劝宝钗,“姑娘,前几日您和太太才在老太太那里弄得不高兴,太太回来一直怏怏不乐,这两天才好,要不今日就推说身体不大好,别去了吧。”
“今天是凤丫头的生辰,怎么好不去?”宝钗淡淡地看了莺儿一眼,“再说,我们住在这府里头,主人家设宴,还派了人来请,于情于理都该去。上一次太太感觉不好,是她多心了,跟去不去老太太那里有什么干系?”
薛蟠在上京路上弄出命案的事情,虽然已经解决,但说起来都说薛姨妈心里的一根刺。她平日对儿子溺爱,有时也觉得儿子不成器,却容不得旁人说薛蟠不好,或是让薛蟠在外头被人欺负。
薛宝钗深谙母亲的性情,跟莺儿说:“那日芦夫人在老太太屋里说那些事情,也是出于一片好意,给老太太散闷。”
莺儿“哦”了一声,只好转身去给薛宝钗挑衣服。
她拿了一套缕金百蝶穿花的水红色裙子出来。
薛宝钗见了,眉头微蹙了下,“换一件。”
莺儿纳闷,“这可是姑娘一直都很喜欢的裙子,从前在金陵见客人时,您都很喜欢穿这套的。”
薛宝钗的目光落在那套裙子上,笑了笑,“如今不喜欢了,收起来罢。”
莺儿有些没趣儿地“哦”了一声,嘀咕着说道:“姑娘自从和太太到了京都,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从前喜欢的衣裳都不喜欢了,那些金灿灿银闪闪的玩意儿,从前也是爱玩爱戴的,如今除了一个刻着字的黄金项圈,其他的却都不爱的。”
莺儿的声音含糊,薛宝钗听得并不真切,只是听她那嘟囔在嘴里的,怕且不是什么好话。
薛宝钗看着莺儿的背影,也不让她挑衣服了,直接说道:“我不是有一套蜜合色的裙子,是今年春天才做的,你把那套裙子找出来给我。”
莺儿把裙子找出来,在薛宝钗跟前比划着,“姑娘,裙子虽是新的,可颜色会不会太素了?”
薛宝钗看了看莺儿,笑道:“你懂什么?凤丫头还没除服,肯定会穿素。东府又还在办丧事,荣国府的几个姑娘也不会穿红着绿。”
莺儿:“这不是还有一个林姑娘吗?林姑娘可没在孝期。”
说到林黛玉,薛宝钗笑了笑,“颦儿不要紧。她便是任性些,旁人都不会说什么。”
“也是。”莺儿咕哝着,“谁让老太太疼她呢?”
王熙凤去荣庆堂之前,去了一趟不羡园找贾滟。
贾滟正在院子里打理几盆菊花,夏堇端了个放着剪刀的托盘在旁边伺候。
两个玉儿穿着一身色彩淡雅做工精致的常服,坐在庑廊下解九连环,见了王熙凤来,笑着向她跑过去。
王熙凤满面笑容地拉着两个玉儿,笑着说:“今儿姐妹们和宝玉都没去东府,老太太屋里热闹着呢,你们怎么没去老太太屋里玩?”
林黛玉:“我们等太太修好那几盆菊花便一起过去。”
话音才落,探春便带着侍书来到羡园。
王熙凤笑问:“探春丫头怎么也不在老太太屋里玩?”
探春:“宝玉哥哥和宝姐姐两人在说话,二姐姐跟惜春妹妹跟着大嫂子不知做什么去了,我过来找林姐姐和绛儿玩。”
探春回过王熙凤的话,没有加入两个玉儿解九连环,反而在贾滟身旁兴致勃勃看她摆弄花草。
贾滟将剪刀放回夏堇的托盘,指着几盆菊花跟探春说:“这是鸾凤和鸣和万寿菊,已经挂了花蕾,过两天就能开了。”
探春点头,目光落在另外两株菊花上,问道:“姑姑,这两盆是不是墨菊?”
贾滟有些意外,两颗墨菊还没挂花蕾,看上去也就是平凡无奇的品种。
贾滟:“你怎么认出来的?”
“老太太喜欢菊花,最喜欢墨菊。前几日姑姑在老太太屋里时,说您在不羡园养了几株墨菊,只是还没开花,等挂了花蕾,送两盆去老太太的院子里给她观赏。姑姑这里好几盆菊花,唯独这两株菊花用五彩成窑的花盆养着,应该是要送去给老太太的墨菊。”
贾滟笑着夸奖,“真是个聪明心细的姑娘。”
王熙凤也笑,“不然太太怎么就独独心疼她呢。”
探春和贾环都是赵姨娘所出,姐弟俩都养在王夫人屋里,王夫人看到贾环便觉得他不学好,却很喜欢探春。
锦葵打了一盆水来给贾滟洗手,贾滟洗完手之后用毛巾擦干手上的水,让探春和两个玉儿去西书房玩,自己则和王熙凤一同往屋里走去。
贾滟:“那件事情,你可想好了?”
贾滟说的,是邀请王熙凤和她一起办绣坊的事情。
“想好了。”
王熙凤跟贾滟一起进屋,两人隔着案桌各自坐下。
王熙凤回去之后,将贾滟的想法告诉平儿。平儿一听,也是震惊了,她以为自家奶奶背着众人在外头放债已经很大胆,谁知贾滟竟还异想天开,想办绣坊。
那些事情,历来都是外头该操心的。
王熙凤虽然在不羡园的时候表现得犹豫不决,可是她很心动。慧纹价无上限,不知多少富贵闲人做梦都想收藏一件,甚至愿意为之倾家荡产。
贾滟的念头虽然异想天开,却不是不可行。
平儿震惊之后,回过神来,“这样的好事,林姑姑怎么没跟太太合计?”
王熙凤在回去的路上,便想明白了,“太太平常最喜欢老实本分的人,若是她知道林姑姑私下那么多心眼,你猜她还敢不敢将府里的庶务交给林姑姑?论外面的那些门道,东、西两府的太太奶奶们,谁能比得上我?”
王熙凤说着,就不免沾沾自喜,“林姑姑的想法虽好,想在京都立足,若不靠林姑爷张罗,难有门路。我却不同,我从小被家人当男孩教养长大,宁、荣两府的叔伯兄弟我都很熟,王家的那些兄弟们只要我说句话,自然也是愿意为我的事情奔波活络的。”
平儿看着自家奶奶眉飞色舞的模样,忍俊不禁。
王熙凤向来自信,如今这么一分析,就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贾滟手头不缺人不缺钱,可她想自己开绣坊,难度很大。
在京都做生意,是要有背景的。
光有钱有什么用?京都最不缺的就是有钱人。
王熙凤莫名自信,觉得贾滟不会坑她,否则,早就在知道她放外债的时候,就将这些事情捅到贾母和王夫人那里去了。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如果真的能做出像慧纹那样的绣品,整个贾府一年月钱放出去挣的利钱都比不上绣品价值的百分之一。
还冒着风险放什么债?
难道躺着收银子不开心吗?
王熙凤答应跟贾滟一起开绣坊的事情之后,贾滟就给陆清洛写了一封书信,让她择日上京。
整个九月份,王夫人白天基本上都在宁国府协理庶务,九月份过去,贾珍贾蓉的丧事终于料理完,灵柩停在铁槛寺。
王熙凤的肚子在十月份,就开始变得明显,但行动还是很灵活,每日风风火火的,令跟在她身后的丫头婆子捏了一把冷汗。
王夫人在宁国府的时候,因着葬礼上的事情心力交瘁,比在荣国府时操心十倍不止,事情一了,忙不叠地将宁国府的一干事情尽数交还给身体初愈的尤氏。
大概人在忙碌的时候,身体会特别坚强,一旦放松,那根紧绷的弦没了,身体各种各样的毛病就争前恐后地来刷存在感。
王夫人在十月中旬的时候,又病倒了,她病得很严重,宝玉、贾环和探春几人都在屋里服侍。
贾母让贾滟去安排王太医来给王夫人看病,王太医一族,从祖辈开始,便是御医,贾母平日身体欠恙,都是请王太医来诊脉。林黛玉和林绛玉有什么小痛小病,也是找王太医。
可王夫人却不喜欢王太医,说王太医看不好她的病,她要看鲍太医。
贾滟哭笑不得,两尊大佛都不好得罪,干脆今日请王大夫来,明日再请鲍大夫来。至于王夫人想吃哪个大夫开的药,便由她自己做主。
除了忙贾府的事情,贾滟最近也在跟松月在讨论林府的修缮之事。林府的宅子是林如海在京都为官时的祖辈传下来的,那时林家的祖辈盼着姑苏林氏能子孙昌盛,盖了不少院子。贾滟不仅看过图纸,还去林府的宅子看过,虽不如宁、荣两府这么大,但是除了中线的厅堂和正房,还有西路和东路,大大小小十来个院子。
自从林如海的父亲去世后,林如海扶父亲灵柩回原籍,只留了部分人在京都看宅子。后来中了探花,娶了贾敏,中路按照贾敏的喜好修缮了一番,东路是祠堂,西路的院子还是空着。后来林如海任巡盐御史,到扬州上任,一去便是十来年。
贾滟第一次去林府的时候,林府里除了几个看宅子的老仆人,冷冷清清,整个宅子都透着股霉味。
贾滟回了荣国府之后,便去找贾政说林宅修缮营造的事情,要先画个图纸。
图纸很多细节要敲定,譬如两个玉儿各自住的院子,该要什么样的风格,林如海的外书房想要建成什么样,院子里要种什么花草树木之类的……写写画画,也够忙的。
到十一月的时候,王夫人的病情突然加重,呕吐不止,竟吐出黑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