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作品:《[红楼]林夫人种田日常

    第54章

    054

    贾芸也知道来旺娶了王熙凤的陪嫁丫鬟之后,是听王熙凤差遣居多。

    没有证据的事情,贾芸也不敢说是王熙凤派了来旺去找倪二,只是悄悄跟贾滟说,“那倪二,是个有名的泼皮,专放重利债的。琏二婶婶虽然聪明能干,可万一被人蒙骗了,底下人背着她,专干些坑蒙拐骗的勾当呢?”

    这时候,贾滟身为一个穿越者的优势终于显露出来。

    她一听,就知道来旺鬼鬼祟祟去倪二家,肯定是受了王熙凤的指示,去找门路放高利贷了。

    在原著里,林黛玉到荣国府的时候,已经管理荣国府庶务的王熙凤,早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放起了高利贷。

    这件事情,除了平儿和王熙凤的几个心腹,几乎没人知道。

    贾滟知道,也并不是她手中有什么证据,而是她有知道原著剧情的这个金手指。

    王熙凤听贾滟说到来旺媳妇,顿时有了底气,张嘴随口就来,面不改色地扯谎:“前阵子大老爷还在,来旺媳妇不知在什么地方打听到一个偏方,说是能治病的。可琏二爷平时最恨这些土偏方,说太医院的名医都看不好的病,那些半斤八两的江湖术士又怎能治好?一个个都是谋害人命的玩意儿!来旺媳妇不敢惹琏二爷恼了,才趁琏二爷不在的时候来我屋里。”

    贾滟只轻飘飘地说了句,“听说来旺和倪二有来往。”

    王熙凤眨了眨那双丹凤眼,笑道:“倪二是什么人?我怎的从未听说过?”

    贾滟微微一笑,也不拆穿王熙凤的谎话,只是徐声说道:“倪二是住在后巷的一个泼皮,终日混迹赌场,以放债收利为生。妹妹因着来旺媳妇的缘故,对来旺也越发器重,倒是别让他背着你闯出什么祸事来。”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荣国府现在还能维持体面,没人来搞事。可等到有人来搞事的时候,再回想以前做的那些错事,就为时已晚。

    可王熙凤并不觉得那有什么,她只是笑了笑,说道:“我管自己房里的丫鬟,难道还能管得着她们的丈夫?这府里的管事小厮这么多,在主子跟前都人模人样,谁又能管得着他们没事时出去玩乐?”

    贾滟没说话,就这么静静地瞅着王熙凤。

    王熙凤原本还挺硬气的,可对上贾滟的视线时,却莫名有些发怵。

    打从一开始,她对贾滟这种安安静静、又带着些许审视或好奇的目光,莫名会有种不想直视的感觉,迎着头皮对上,不消片刻,心里就有点怵。

    王熙凤对此感到莫名其妙。

    可她也没法子。

    而这时贾滟却笑了笑,伸手捏了捏她的脸,说道:“你好好保重身体。”

    王熙凤:???

    就……这样?

    她已经做好跟贾滟对峙、辨一番是非的准备,贾滟却偃旗息鼓了?

    王熙凤感觉自己一个拳头打在棉花上,软绵绵的,就一个回弹的力道都没有,十分没劲。

    已经准备进入战斗状态的王熙凤难得无语了下,原本挺直的身体,此刻默默地放松往身后的迎枕靠。

    贾滟见她那样,忍不住取笑,“你刚才看上去就像要斗鸡似的,可我跟你又不是仇人。有的事情你做了,有心人都看在眼里,只是不说话,可你还只当旁人不知。我心里疼你,才来提点你,你不领情就算了。”

    贾滟作势要走。

    王熙凤见贾滟要走,连忙伸手抓住她的衣袖,“好姑姑,你要真心里疼我,这事便你知我知,别让老太太和太太知道。”

    贾滟本想跟王熙凤说以后别再做放高利贷这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不是她背靠荣国府该做的。

    可转念想想,她说了,王熙凤也未必会当一回事儿。

    王熙凤的叔父是九省统制,就算现在还不是,也是京营节度使。她嫁到荣国府,两家也算强强联合,放债这些事情败露了,顶多就是给贾母和王夫人训斥的事情,在外头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在王熙凤眼里,就没有她娘家和荣国府摆不平的事情。

    就薛蟠那样的混世魔王,惹出了命案都能摆平。

    她不过是放债赚几个利钱,又算得了什么呢?

    贾滟上阵子去裴府,托窦晴川的福,不仅见着了裴世英的妻子杨夫人,还见着了大理寺丞的妻子芦夫人。芦夫人其貌不扬,却是个聪明伶俐的才女,夫唱妇随,对国家律法十分熟悉,有时丈夫遇上大理寺、刑部和兰台寺联合查的重大案件时,回到家中还会跟芦夫人讨论。

    大理寺丞和林如海当年是同榜进士,有同窗之谊。

    那天芦夫人见了贾滟,便笑着说两家是熟人,以后常来常往。

    贾滟寻思着等贾敬的葬礼忙完,她还是向贾母寻个由头,邀请芦夫人到府里玩。让芦夫人找个把典型,来给王熙凤科普一下法律知识。

    贾滟笑道:“我若有心让老太太和太太知道,今日断然是不会来提醒你的。”

    王熙凤放下心来,松开了贾滟的袖子。

    贾滟笑睨了她一眼,随即离开。离开的时候,却见宝钗领着莺儿过来,莺儿手里还托着个盘子。

    见了贾滟,薛宝钗端庄地行了个礼,“林姑姑。”

    贾滟端着长辈的范儿,脸上是温柔的笑容,声音也温柔,“你也是来看凤丫头?”

    薛宝钗轻轻点头,说道:“姨母家里如今正是孝期的时候,姨妈也为葬礼的事情忙地分不开身。我在家也是闲着,便想着过来看看凤丫头,陪她说说话,还给她带了一些安胎的补品。”

    贾滟觉得薛宝钗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人,面热心冷,小小年纪,为人处世的礼数周到得不得了。

    不对,礼数也并不能算是周到得不得了。

    自己是一个长辈,又比王熙凤年长,说起王熙凤喊凤丫头没什么?

    可眼前的少□□雅娴静又周到的模样,跟她说到王熙凤的时候,怎么也是一口一个凤丫头?

    好歹是表亲,不喊凤丫头,喊一声表姐也是可以的。

    贾滟打量着薛宝钗,觉得这对表姐妹从前在金陵的时候,应该是相处过的,彼此都很熟,只是感情尔尔。

    这时,宝钗又问:“林姑姑如今是要去姨母那儿,还是去不羡园找颦儿他们?如果是找姨母,我刚才看见姨母领着周姐姐往登仙阁那边去了。”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送了林黛玉颦颦二字,贾滟和长辈们没当回事儿,可姐妹们私下却给林黛玉起了个小名叫颦儿。

    林黛玉不讨厌,也就随姐妹们那么叫唤了。

    登仙阁是贾赦灵柩摆放的地方。

    王夫人领着周瑞家的过去,应该是要过去那边料理事情。

    丧葬的事情,真的很不好办。光是收礼、归档、回帖就够累人的,稍有不周到的地方,可能就会出岔子。

    停放灵柩的登仙阁里倒茶,清洗、收查杯碟茶器,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监收祭礼,各处油灯、蜡烛、纸扎的看管,还有夜班时安排人看管门户、检查火烛……灵前不知有多少事情要讲究,又都是旁人都能看得见的,一概不能疏忽。

    贾滟对王熙凤的管理手段有信心,但凡经过王熙凤的事情,肯定有条不紊,安排得十分周到,不会失礼的。

    王夫人虽然没有料理过这样的丧葬大事,但前头有十几年的管家经验,对府中诸事即便不像贾母和王熙凤那么心里有数,也不至于像无头苍蝇,到处乱飞。

    贾滟是协理庶务,也不爱操闲心。

    这时候王夫人过去登仙阁是去给下人们立规矩,她过去反倒没什么意思。

    她笑着跟薛宝钗说道:“颦儿今晨起来有些咳嗽,我先回不羡园看看她。”

    薛宝钗听了,轻轻点头,说道:“如今姨母家的姐妹们都在前头戴孝,也没人能像平时那样陪她散闷。等我看过凤丫头,也去看看颦儿,陪她说会儿话。”

    这少女,真是事事都想周到。

    这个年龄的姑娘,本不该这么小心谨慎、处处周到的。

    贾滟闻言,脸上露出一个温柔的笑颜,说道:“你若是得闲,略去走动走动,大家亲密些,倒也好。”

    就是这会儿她的玉儿对薛宝钗虽没有恶感,也谈不上什么好感。

    荣国府里先来了个林妹妹,长得清丽无双,贾宝玉终日妹妹前妹妹后地哄着。如今来了个宝姐姐,虽然才来几日,行为豁达,做事又周到,荣国府里的下人提起这位宝姐姐,都说不比林妹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真真是好得不得了。

    荣国府里从来就没有秘密。

    下人们的这些话,自然也就传到林黛玉那里去了。

    林黛玉长得宛若弱柳扶风,性情却是要强的,听了那些话,自然是不忿。

    林绛玉却很会哄姐姐,“宝姐姐有宝姐姐的好,姐姐也有姐姐的好。按我说,姐姐才是真真好得不得了,不说舅舅家的宝玉哥哥,像裴哥哥那样厉害的人,到了姐姐跟前,都还只有认输的份儿呢?院子里的婆婆妈妈,哪懂什么诗才?她们说好,不见得真的好。”

    林黛玉本来还为自己被薛宝钗比下去而感到郁闷,听弟弟那么一说,顿时笑了。

    黛玉笑了,是因为弟弟想哄她高兴的用心,却未必是不在意自己被比下去。

    贾滟回不羡园的时候,两个玉儿都窝在西边的书房里。

    林黛玉正站在红木书桌前练大字,林绛玉则盘腿坐在榻上看窗外的天空。

    贾滟才踏进院子里,在西边回廊上的小八就扑腾着翅膀,嘎嘎说道:“太太回来了。”

    夏堇一听小八的声音,便笑道:“少见像小八这么机灵的八哥,裴五爷家的哥儿当真是了不起,竟将这鸟儿养得如此灵性。”

    正房里的棣棠和建兰听见小八的声音,连忙打了帘子出来,跟贾滟行过礼,满面喜色地说道:“早先琥珀过来跟我们说了,这个月太太要协理府里的庶务,我们正为太太高兴呢。”

    棣棠和建兰是从扬州来的,林如海一家三口在扬州的生活比较简单,两个小丫鬟也没见过世面,刚到荣国府的时候,被荣国府多如牛毛的规矩和讲究唬得一愣一愣的。

    两人如今待了几个月,又时常听夏堇和锦葵说起荣国府里的事情,平日跟荣国府里的下人也玩得很好。

    尤其是建兰,她是贾滟带回京都的丫鬟当中年龄最小的,嘴巴甜,性格又活泼。贾滟见平日她没什么事,在不羡园里闲着也是闲着,干脆每天分给她一把零食,让她到各个院子去找那些闲着的丫头婆子们玩,光交善缘。

    如今这个小丫鬟已经是贾滟身边的小灵通。

    荣国府有什么风吹草动,有的事情贾滟还没听说,她就已经知道了。

    贾滟听得两个丫鬟的话,神色莞尔,“这还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怎么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建兰说道:“这是老太太和舅太太都信任太太,才会请您协理。虽说是辛苦了一些,但太太能者多劳,再者,也是太太的体面。”

    小嘴巴叭叭叭的,是很会说。

    贾滟看了她一眼,问道:“姑娘和哥儿呢?”

    话音刚落,林绛玉已经像是一只脱缰的小野马似的,从西书房窜出来,小男孩跑得飞快,像是一阵风一般卷到贾滟跟前几步的地方停下,然后像模像样地向贾滟行礼,“太太。”

    贾滟忍俊不禁。

    林黛玉永远比弟弟稳重优雅,她穿着一身素色的常服从书房里出来,走到贾滟跟前行礼。

    贾滟一手牵一个玉儿进了正房。

    贾滟跟他们说这一个半月她要协理荣国府里头的庶务,可能会比较忙。有时候也会有下人来通报请示,可能不会像平日一样安静。

    “有时太太不能陪着你们用膳,因此你们姐弟二人这些时日就在荣庆堂,跟老太太一起用饭。一则老太太如今精神不佳,有你们陪着,她心里也欣慰些,二则也能让我安心。”

    两个玉儿对这段时间去老太太那里用饭并没什么意见,因为平时老太太也经常叫他们过去用饭。

    荣国府的厨房里有个伙牌,厨房给老太太开的菜单美食能做一年不带重的花样,而且各房还都有一个菜要献给老太太,老太太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就喜欢带着孙子孙女们一起用餐。再吃不完的,上好的就分给贾兰、贾滟,次之的就分给屋里的丫鬟。

    最近荣国府很热闹,都是来吊祭的人,可是气氛很沉闷。

    林绛玉问贾滟:“裴哥哥什么时候会来看我?”

    最近荣国府里的贾宝玉、贾环、贾兰这些小男孩都要去戴孝,院子里虽然有云起和几个小厮陪他玩,可林绛玉渐渐长大,有自己的社交需求。

    上次贾滟带他和林黛玉去了裴府,见过裴辙之后,就想着找裴辙玩。

    贾滟笑着说:“不是前阵子才见过吗?”

    林绛玉皱着眉头,说:“已经很久了!”

    林黛玉:“哪有很久,分明才十来天。”

    林绛玉瞪大了眼睛,“十天还不久?那多久才能叫久?!”

    年幼的孩子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快乐时眨眼就过,无聊时就感觉度日如年。羡慕大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恨不得自己可以一日长大。

    林黛玉抿着嘴笑,随口说道:“至少要三年,才叫久。”

    林绛玉长大了嘴巴,“三年,那我都要七岁,长得跟裴哥哥一样高了!”

    林黛玉伸出手指点了点他的额头,取笑道:“傻弟弟,难道只有你会长身高,裴哥哥不会长身高吗?”

    贾滟笑着看两个孩子说话,跟林绛玉说道:“你的大舅舅去世了,大家都在忙着操办他的葬礼,可能顾不上安排我们出门。”

    林绛玉的神情有点失望。

    贾滟又问他:“你为什么想找裴哥哥?”

    林绛玉眨巴着眼睛,“裴哥哥懂的多,跟我说的事情也很好玩。这里的哥哥弟弟们懂的事情也多,但有些事情我不爱听。兰哥儿天天不是读书,就是要练射骑。环哥哥除了上学,就是在二舅妈屋里抄佛经,宝玉哥哥喜欢跟姐姐们在一起调香弄粉,现在倒是跟秦钟哥哥说要一起读书,不太跟姐姐们调香弄粉了。眼下他们都要在前头戴孝,更顾不上跟我说话啦。”

    贾滟和林黛玉抿着嘴笑,安静听他说话。

    林绛玉又说:“而且裴哥哥会种田!”

    林黛玉忍不住笑出声来,“你净听他胡扯,他懂什么种田?不过是哄你高兴罢了。”

    林绛玉却说:“不,裴哥哥说他真的会种田!他说在陶然山庄的时候,他还跟着人一起脱了鞋子到田里插秧的!姐姐,你知道插秧要怎么插吗?要这样……”

    小男孩一边说着,一边还比划着要挽起自己的裤脚,假装一只手里拿着一把秧苗,另一只手从有东西的手里拈过一根秧苗,像模像样地往地上插。

    ……还有模有样,挺像那么一回事儿。

    满屋子的人都被他逗笑。

    林黛玉知道贾滟只是回来看他们,还要去找王夫人帮忙管事的,于是将弟弟拉起来,说:“知道你的裴哥哥会种田了,不闹了,我跟你去书房读诗认字,好不好?”

    于是,林绛玉不再学插秧,和姐姐一起到了西书房。

    贾滟去找王夫人。

    王夫人坐在先前王熙凤处理事情的抱厦厅里,她坐在梨木书桌前,左边是荣国府奴仆的花名册,右边是王熙凤先前的人员安排。

    周瑞媳妇见贾滟来,笑着说道:“姑奶奶来了。”

    王夫人见贾滟来,从位置上起来,擡手揉了揉眉心,跟贾滟说:“姑姑来得正好,我正在看凤丫头留下来的人员安排。你也来瞧瞧,看可有什么疏漏的地方。”

    “凤丫头聪明能干,平日又有嫂嫂指点,她安排的事情,即便不能说十全十美,都是十分周到的。”

    话虽如此,但既然王夫人叫她过去看,贾滟还是走了过去,目光落在花名册和人员安排的册子上。

    花名册上的是荣国府的奴仆明细,有多少仆人,哪些人是哪个屋子的,都列得清清楚楚。

    贾滟没细看花名册,只看了关于贾赦葬礼诸事的人员安排。

    倒茶二十人,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四十人,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四人,收管酒饭器皿又四人,监收祭礼八人,管各处灯油、蜡烛、纸张八人,又安排了三十人每日轮流值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和打扫地方……专人专职,只负责分给自己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管。若是负责的事情出了什么纰漏,或罚或赔都有说法。每天正卯二刻,要准时点卯。

    人员到齐后,各司其职。

    贾滟也没料理过丧葬大事,如果不是看王熙凤的这些安排,忽然来让她协理,她大概也是两眼一抹黑,得花点时间才能理出个头绪来。

    如今一看王熙凤的安排,觉得不愧是王熙凤。

    ——非常有管理头脑。

    贾滟忽然想起上学时,外国来了文学交流团,在听国外的一些学者和学生聊到《红楼梦》时,他们大多数人最喜欢的人物既不是宝姐姐,也不是林妹妹,而是王熙凤。

    因为王熙凤身上有一些外国人欣赏的特质。

    有管理头脑,性情泼辣直接,十分生动。

    贾滟的目光落在正卯二刻点卯上,忍不住用力眨了眨眼。

    正卯二刻,就是清晨五点半的时候。这时候王熙凤就要开始点卯,那么她得多早起来洗漱装扮自己?平时晚上屋里也不清静,既要管东,又要管西。

    贾滟忍不住感叹了一句,“凤丫头平时真的很不容易。”

    难怪在原著里,到王熙凤小产了一个男孩之后,身体那么差。年轻的时候透支了太多,亏了底子,后面一旦上了年纪,病痛就跟着来了。

    王夫人却不以为然看了贾滟一眼,淡声说道:“谁都是这么过来的。”

    她年轻时刚嫁到荣国府,也是这么过来的。

    容不容易,年轻的媳妇都得慢慢熬着。

    贾滟闻言,笑了笑,低头翻着册子,没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