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作品:《[红楼]林夫人种田日常

    第48章

    048

    鸳鸯听了袭人的话,看了看碧纱橱,小声说道:“林姑娘看上去倒像是有心事的模样,想来方才跟老太太在暖阁里说了许多母亲生前的事情,眼睛哭得有些肿了。我安慰了一会儿,如今感觉她好些了。”

    袭人听了,稍稍放下心来,“我还是再去看看。”

    鸳鸯帮她打了帘子,叮嘱道:“去吧,看完早些回去。”

    林黛玉已经卸了发髻,穿着一身白色的中衣坐在床上,鹦哥在旁边服侍着。

    袭人进去,悄声问道:“姑娘怎么还不安息?”

    林黛玉见是袭人,微微一怔,伸手拍了拍床沿,有礼说道:“姐姐请坐。”

    鹦哥笑着跟袭人说:“姑娘才从老太太的暖阁出来不久,想起母亲,正伤心呢。”

    林黛玉却微微一笑,轻声说道:“其实我如今感觉已经好多了,只是见老太太说到我母亲时那般感伤,一时想起母亲在扬州时思念老太太的情景,又一时悲从中来。”

    停了下,她擡眸,那双仿佛被水浸润过的美目看向袭人,语气带了几分不安,“姐姐,我从前便听母亲说,宝玉哥哥的玉是出生时含在嘴里来的。我今儿才来,便惹得他差点摔坏了玉,觉得十分不安。”

    如果宝玉狂病发作的时候,贾滟在荣庆堂,林黛玉觉得自己心里会镇定很多。

    偏偏贾滟又不在。

    想起贾滟,林黛玉不由得羡慕起弟弟林绛玉。

    弟弟就跟太太住在不羡园,想见贾滟就见,想撒娇就撒娇,真好。

    林黛玉也想住在不羡园,可想到在暖阁中听她说起母亲会伤心流泪的外祖母,又心生不忍。

    内心为难的林黛玉不由得蹙眉。

    袭人不知黛玉内心情绪起伏,见她蹙眉,我见犹怜的模样。以为她扔为宝玉摔玉的事情耿耿于怀,便连忙宽慰道:“好姑娘,快别多心。你以后和太太哥儿住在府里,日后还不知要遇上多少比今夜之事还要奇怪的事情来。要是才来,就为了他这般伤心难过,以后怕是有伤不完的心和流不完的泪。”

    林黛玉听袭人对此见怪不怪的模样,目光狐疑地看向她。

    忽然发狂摔玉,像是疯子似的模样,竟还不够奇怪?

    林黛玉想起晚上见贾宝玉时的场景,倒是长得好看,竟不输于裴家哥哥。

    想起裴辙,林黛玉就想起裴辙给她的八哥,因为贾母的荣庆堂两边的穿山游廊已经养了很多珍稀鸟禽,贾滟和林黛玉商量了之后,决定让小八养在不羡园里。

    贾滟的说法是不羡园里只有小八一只鸟,没有比较就是唯一,这样小八会比较开心。如果养在安庆堂,这里这么多漂亮的鸟雀,小八再聪明伶俐,怕且也会被人嫌它聒噪。

    反正黛玉也是暂时住在荣庆堂,过一阵子她还是会住到不羡园去的。

    黛玉想了想,觉得贾滟说的不错,于是叮嘱弟弟要照顾好小八,可别把鸟养死了,到时候裴辙说不定要哭死。

    裴辙有时已经够令人无语了,显然贾宝玉令人无语的本领更胜一筹。

    这么一看,还是裴家哥哥好些,他平时虽然喜欢异想天开,好歹没有什么狂病疯病会随时随地发作。

    林黛玉内心乱七八糟地想了一通,笑着跟袭人说道:“姐姐怎么说,我听你的就是。也不知宝玉哥哥的玉是什么来历,听说上面还刻着字?”

    “别说我们,就是老爷老太太也不知道这玉的来头,只知道是他出生时含在嘴里的。”

    袭人脸上带着微笑,讨好说道:“林姑娘要是想看,等他睡了我拿来给您瞧瞧?”

    林黛玉对那块玉虽然好奇,但也就是随口一问,没什么非要见一见那块玉的执念。

    她摇了摇头,“不用,等以后有机会再说。时候不早了,谢谢姐姐晚上来看我。”

    袭人从床沿站起来,弯腰帮林黛玉整理床铺,笑道:“林姑娘不用为我费神,您早些躺下安歇,我便走了。”

    林黛玉闻言,躺了下去。

    袭人帮她掖好被子,悄无声息地走出了碧纱橱。

    鸳鸯服侍贾母睡下,见袭人从碧纱橱出来,便一路送她走出荣庆堂。

    袭人似乎心有所感,喟叹着说道:“早几年,云姑娘和宝玉是住在碧纱橱里的,后来云姑娘父母去世,她被叔叔婶婶接回史侯府,碧纱橱便只有宝玉一人住着。宝玉满了七岁之后,搬到紫云轩,老太太屋里的碧纱橱却又住进一个林妹妹。”

    铁打的碧纱橱,流水的住客。

    翌日大早,林绛玉就被崔氏从被窝里薅了起来。

    她崔氏一边给林绛玉穿衣服,一边跟旁边两个小丫鬟含笑和结香说:“我这一路都是跟杨大娘一起住的,听她说了许多这里头的规矩。礼出大家,这里不比扬州府邸自在,说什么做什么都得格外上心。今个儿老太太那里人肯定不少,你们可要看好了哥儿。”

    从扬州出发到京城,崔氏一直跟杨嬷嬷住在一起,就连昨天到西街口那边奶娘们的住处,也是杨嬷嬷带着她去见过那些老嬷嬷的。

    杨嬷嬷是贾敏的奶娘,在荣国府,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

    她奶大了贾敏,在贾敏去世后,又继续留在扬州照顾贾敏的两个孩子,贾母对她十分感激和厚待。

    杨嬷嬷如今还在贾滟的屋里帮忙,只是今天她要回家跟儿子孙子们团聚,所以不能陪着林绛玉。

    含笑和结香将崔氏的话一一应下。

    两人跟着林绛玉去了不羡园的正房,贾滟正在等林绛玉。

    林绛玉上前向贾滟行了礼。

    贾滟牵着林绛玉的手坐在旁边,柔声问道:“昨晚睡得好吗?”

    “睡得很好。”林绛玉点了点头,问贾滟:“太太睡得好吗?”

    这是个小暖男。

    贾滟的内心有被暖到,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笑道:“我也睡得挺好。”

    比起先前那十几天的舟车劳顿,昨晚在荣国府已经是五星级别的待遇,贾滟一夜无梦,醒来的时候,窗外鸟儿欢乐鸣叫,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她听着那鸟儿鸣叫的声音,心情也十分欢畅。

    新的一天开始了。

    她和两个玉儿在荣国府将要开始新的生活,前方的路并不平坦,甚至可能满是荆棘,但她的内心并不感到恐惧。

    恐惧来源于未知。

    可未知并不只是会令人感到恐惧,未知也可以是令人心怀期待和憧憬。

    贾滟看向陪着林绛玉一起进屋的含笑和结香,两个少女今天都换了一身新的衣裳,鬓角带着刚从院子里摘下的粉色蔷薇。

    如诗如画的年龄,人比花娇。

    含笑向贾滟行礼,笑得开怀,“夏姐姐说了,如今到了舅老爷的家里,我们都要给太太和姑娘哥儿争口气,平日里都要把自个儿收拾得大方漂亮,可不能令太太和姑娘哥儿没脸。”

    贾滟没什么争强好胜的心,但也承认夏堇说的话在理。

    她的目光落在屋里的几个丫鬟身上,发现她们都换了新的夏衣。

    统一都是绿色的里衣,外面搭了淡粉色的褶子,配上巴掌宽的黑色腰封。

    褶子上绣着精致的荷叶和水纹,看上去美观又清爽。

    那是贾滟在离开扬州前,让夏堇在史太太送来的那一批布料里挑选几匹出来,给她们做的夏衫。

    贾滟看着几个妙龄少女,弯着杏眼,夸奖道:“很漂亮。”

    几个少女闻言,都笑了起来,“是太太给我们做的衣裳漂亮。”

    贾滟心情很好,从首饰盒里挑了几朵样式差不多的珠花赏给她们,“都漂亮。”

    崔氏和几个丫鬟跟着贾滟和林绛玉去了荣庆堂。

    王夫人和贾母正在说话,王熙凤和李纨站在旁边服侍。

    贾宝玉、三春和林黛玉都坐在旁边,她们都在等着贾滟和林绛玉来一起用早膳。

    见贾滟牵着林绛玉进门,贾宝玉、三春和林黛玉都站了起来。

    贾滟牵着林绛玉向贾母行礼。

    王熙凤笑着向林绛玉招手,笑着说道:“绛儿到我这里来。”

    林绛玉却只是瞅了她一眼,大眼睛里闪着笑意,往贾滟身后躲。

    模样并不像是害羞,倒像是要跟王熙凤闹着玩。

    贾母笑着从炕上的礼盒里拿了点心给林绛玉,慈爱笑道:“绛儿快来见过宝玉哥哥。”

    转而,又向宝玉说道:“还不赶紧来见林姑姑。”

    这个世界的女性在闺中的时候,闺名不能外传。出嫁了,别人都只称呼她们丈夫的姓氏和名字。

    譬如贾滟,出嫁了,贾宝玉这些人称呼她就是林姑姑,直接给她冠了夫姓。

    此时宝玉已经八岁,八岁的小小少年戴着冠带,一身宝蓝色的锦袍,已是秀色夺人。

    他上前,行礼见过贾滟后,笑着说道:“林姑姑我曾见过的。”

    贾母:“你昨晚见着林妹妹,便胡说曾见过妹妹。今日见了林姑姑,总算没胡说。林姑姑是你父亲的族妹,曾在府里住过一些时日。你那时虽比如今年幼,也该记得林姑姑的。”

    贾宝玉却说:“我曾见过林姑姑,却不是在府里。”

    贾母笑道:“可又开始胡说?你若不是在府里见过林姑姑,还能在哪儿见过她?”

    贾宝玉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明明这个姑姑当时在家里是见过的,那时见到姑姑,只觉得可惜。

    女儿都是水做的,姑姑长相清艳,可惜将要嫁给远在扬州的林姑爷。

    那时见姑姑,姑姑眉宇总是笼着一片轻愁,不得开心颜。

    宝玉倒是想哄她高兴,可惜姑姑对什么人什么事都兴趣缺缺的模样。

    如今再相逢,只觉得姑姑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容貌清艳依旧,却一身灵动。

    古人说,倾盖如故,白头如新。

    出嫁前的姑姑对宝玉而言是后者,出嫁后的姑姑对他而言却是前者。

    宝玉也说不上什么缘故,可心里就是莫名地感到熟悉和亲切。

    他歪头看着贾滟,一双黑白分明的眼里闪着笑意,显然对贾滟十分喜欢。

    宝玉心想我定是从前不知在什么地方见过林姑姑的,不是在府里,从前在府里的林姑姑美则美矣,却毫无生气,可不像此刻这般灵动。

    他听了贾母的话,也不与贾母分辨,只是笑着说:“许是我记岔了。”

    众人闻言,又笑了起来。

    贾滟送给宝玉一套文房四宝和一块和田白玉当表礼,又牵林绛玉过来跟他相见。

    贾宝玉见到林绛玉,又“咦”了一声。

    旁边的探春见状,抿着嘴笑,问道:“林妹妹和林姑姑都是曾见过的,这位林弟弟,宝玉哥哥是不是又曾见过?”

    宝玉定睛一看,只见眼前的林绛玉穿着一身红色的衣衫,白白嫩嫩的脸带着稚气,眼睛的瞳孔像是被水浸润的墨玉似的,乍一看憨憨的十分可爱,是与姐姐黛玉截然不同的气质,却同样惹人喜爱。

    宝玉想起弟弟贾环年幼时的模样,觉得林绛玉比年幼时的贾环讨人喜欢一百倍,只恨自己不能多一个像是林绛玉一般的弟弟来。

    贾宝玉被探春打趣儿也不恼,只笑着说:“林弟弟是不曾见过的。”

    因为觉得林绛玉十分讨人喜欢,宝玉便跟贾母说:“老太太和姑姑、姐妹们要说体己话,我与绛儿在这里反而不方便,不如让我带绛儿到外头玩。”

    贾母听了,便叮嘱婆子丫鬟们看好了两个哥儿,随他们去了。

    两个哥儿走了,王熙凤才笑着说:“原本家里就一个玉儿,如今好了,一下来了两个扬州的玉儿,还和家里的玉儿这般投缘,以后也不寂寞了。”

    这话说的贾母爱听,点头说道:“只盼这几个玉儿在家里和兄弟姐妹们好好相处,长大后也能相互扶持。”

    “老太太总是想的比旁人长远些。”王熙凤伸手,扶着贾母从炕上站起来。

    “几个玉儿和姐妹们都在老太太跟前长大,老太太对他们又都是一样的心,他们都会明白老太天的用心,以后必不会令老太太失望。”

    贾母一大早起来,折腾了这许久,也觉得有些倦了。

    她笑着跟屋里的人说:“我觉得有些乏了,你们且去吧。”

    顿了下,又跟王熙凤说:“林姑姑要去后街看望三嫂和芸儿,你去安排一下。”

    如果严格按照辈分来说,贾滟的母亲跟王熙凤是妯娌。

    贾氏是一个大家族,共有二十房,除了宁、荣两房之外,有八房留在了京都,原籍金陵还有十二房。

    贾滟的父亲跟现在贾氏族长贾珍都是玉字辈,名贾璧,排行第三。

    一个家族里,有人混得好,自然就有人混得不好。

    贾滟的父亲贾璧,是属于混得不太好的那一挂,爱好又是很烧钱的画画,到他去世时,家里就只剩下两间房子。而在他去世后,那两间房子还不知怎么的,就变成了小舅子卜世仁的家产。

    这样的亲戚,原本在宁、荣两府是很不起眼的,只能靠他们逢年过节时给的银子救济度日。

    可谁知贾璧的女儿贾滟,如今摇身一变,倒是成了老太太的干女儿,贾政和贾赦的干妹妹,嫁给了林如海当填房太太,平白无故地翻了身。

    王熙凤领着贾滟走向垂花门,一边走一边说道:“按理说,我也该时常去后巷看望三嫂和芸儿的。只是府里事情实在太多,抽不开身,即便是在府里,也是我走到哪儿,下人便要追到哪儿的。我虽不曾去,但平儿在寒食节时去看过三嫂子和芸儿,三嫂子和芸儿一切都好。”

    贾滟知道平儿。

    平儿是王熙凤的陪嫁丫鬟,心地善良,学到了主子做事的手腕,却没有主子的心狠手辣,颜值和情商都没得挑,说是万里挑一也不为过。

    贾滟微笑着,客气说道:“劳烦二奶奶和平儿姑娘为我母亲和芸儿操心。”

    “姑姑这话说得太生分了。原说亲戚之间,本就应该相互照应的。早些时候,想来是爷儿们在外头事太多,三哥哥三嫂也没常到府里来走动,便疏忽了。那时我又还没嫁到府里,太太跟前事多,一时也想不起来三哥哥与你们。”

    王熙凤穿着一身嫩黄色的衣裙,脖子上挂着金项圈,走过台阶时,她还伸手扶了一把贾滟。

    “自从您出嫁后,府里便将三嫂与芸儿接到家里住着,只是过年时林姑爷进京述职,去见过三嫂和芸儿后,才作主将他们安置在外头。他们虽然不在府里,但凡府里有什么新鲜的吃食,我便派了人给他们送去,也让他们跟着大伙儿一起尝个新鲜。”

    贾滟发现,只要有伶牙俐齿的王熙凤在,就没有旁人说话的份儿,于是就静静地听着她说话。

    等王熙凤说完,贾滟便温声说道:“你的岁数比我还小一点,要帮着太太管这么大一家子的事儿,换了旁人,早就应接不暇了,难为你还能想到这么周到。”

    王熙凤听到贾滟的夸奖,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嘴上只说:“我原也是害怕,不敢担此重任的,只承蒙老太太和太太偏爱器重,只能硬着头皮上。姑姑不知我先时也是费了好大劲才将府里的事情理顺,这才入佳境,姑姑便带着姑娘哥儿从扬州回来了。”

    两人行至垂花门,车子已经在外头候着。

    王熙凤又跟贾滟说:“姑姑放心在家里与嫂子芸儿相聚,两个玉儿在府里有老太太和我,断不会生出什么事情来的。”

    林黛玉和林绛玉留在了荣国府,第一次回去,贾滟没想着带两个玉儿去见母亲和贾芸。

    如今她顶着林如海夫人的身份,住在荣国府里,又说是贾母的干女儿,不提其他的,就是为了贾母和荣国府的体面,她在荣国府一切都按照从前对待贾敏的标准来,排场实在是有点大。

    她出门要带四个婆子,八个丫鬟,要是两个玉儿跟着她出门,又不知要多带多少婆子丫鬟和小厮,贾滟担心林如海给母亲和弟弟置办的小宅子不能容下这么多人。

    于是,贾滟跟王熙凤道了谢,带着夏堇和锦葵等人离开了荣国府。

    贾滟一人坐在青轴车上,夏堇和锦葵几个丫鬟一辆马车,婆子们和其他的小丫鬟又是一辆马车。

    贾滟坐在车上听着外面车轮走在街道上的轱辘声,她其实已经开始习惯出门时带着这么多人。

    卜氏和贾芸昨天就已经知道贾滟到了京都,今日回到家里来,所以早就让家里的丫鬟婆子将院子和家中收拾干净,重新布置了一番。

    贾滟才下车,就见到在门外苦苦守候的卜氏和贾芸。

    卜氏双鬓星白,她的腿脚不太便利,由一个婆子搀扶着,旁边还站了个小丫鬟。

    贾芸则是十二岁少年的模样,模样清秀,穿着一身猩猩红的衣袍,秀气的模样,比起宝玉也不输。

    贾芸见了姐姐,激动得上前两步,“姐姐!”

    贾滟看向他,脸上露出一个笑容,想说些什么,一时竟也说不出来。转而看向卜氏,卜氏眼中含泪,见了她,杵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上前,“我的女儿啊……”

    话未说完,便已哽咽,泪珠从眼眶滚落而下。

    这是贾滟第一次见这个世界的母亲,脑海里关于卜氏的记忆争相涌来,一时有些绷不住。

    她连忙眨了眨眼睛,上前去扶着卜氏,柔声说道:“妈,进屋再说。”

    于是,一行人进了屋。

    夏堇和锦葵又安排着跟来的人在哪儿安顿,一行人在外头整得十分热闹。

    林如海给置办的是三进的宅子,正房是三间上房并排,正房两旁有耳房,两边游廊是厢房,有个小后院,后院里种着蔷薇、玫瑰等各式的花草。

    母亲住在正房,贾芸住了东厢房,西厢房平时空置着。

    贾滟和母亲贾芸经历过初始相见时的激动之后,在正房里说话。

    “姑爷也是很有心,他大老远从扬州进京都,本是为了公事,谁知他拜见老太太之后,竟还能想到我和芸儿。”

    卜氏坐在炕上,跟贾滟说起过年时林如海来看她和贾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