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第二十二章
作品:《带着交易系统穿六零》 “总不是什么坏事儿,你也知道队长的性子,老实本分,不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儿,别管他,咱们把花生分了吧,我带回去给我家那兔崽子吃。”
几人又开始哄抢桌子上那一盘花生米,把队长那事儿抛在了脑后,管那么多干啥呢,能吃进肚子里的才实在。
另一边,林建国出了饭店门,一边往嘴里塞着,一边却在镇子上逛了起来,家里多了两个孩子,虽说闺女时常补给一些东西,但林建国心里还是虚得慌,想要找些事儿做。
他一个农村户口的,想在这镇上找到一个工作可不容易,即便是一个零工,多半也轮不到他。
镇子不大,最大的经济支柱只不过是一家制衣厂,制衣厂用的布料还有大半是从下面几个乡镇收的土布,石拱桥大队纺出来的布料多数也是进了这里。
但他一个男的,还有个大队长的职务,也就只能打打零工,帮忙搬搬东西吧
林建国在外面徘徊了一阵,终究只能放弃,正当他想走的时候,里面却出来一个人。
“这位同志,你正这儿走过来走过去是想干嘛呢找人吗我可以帮你叫一声儿。”
林建国羞窘地转过头来“不不是,我是底下大队的一个大队长,想来找点儿活干,顺便看看咱大队还有没有其他路子,能不能建立一个新的合作小组。”
“哦这样”那人点了点头,居然开口道“那你不如进来坐坐,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想法”
“诶这怎么好意思,怕是要打扰你们工作呢”
“哎呀,都说工农一家亲,再说了,我们工厂也没什么工业机密,不过是最简单的纺织和制衣手法,大姑娘小媳妇儿们都会的东西,来来来,老乡,要不进来参观参观”
林建国抠了抠后脑勺,终究还是抵挡不住诱惑,跟着那位同志进了门,不管怎么样,总归能长长见识。
厂子原来很小,不过是几张桌子,里面大概就只有十多个女工,正忙忙碌碌地摆弄着手上的活儿。
几乎每个人面前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台小巧的机器,脚下还有踏板,“哒哒哒”的响声一过,那手上的布料就缝得结结实实。
“这这就是缝纫机吗真是利索方便,用了它缝一套衣服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吧”
“嘿那是,这可是咱们要组建制衣厂的时候,省上批下来的一批机器,自个儿去上海机械厂挑的呢看看,用了这么久了,还是这么利索。”
林建国围着它转了几圈,点了点头,这可真是个好东西,要是有了它,爱华还不知道要开心成什么样呢
“大兄弟,这机器这么好,买来得多少钱啊”
“诶,这可是飞人牌的缝纫机没个200块可拿不下来,更何况,那缝纫机票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咱们镇几年也才能开一个呢”
这话可把林建国的所有心思都打消了,别说那缝纫机票,光是那200多块钱,在他听来便像是天方夜谭一般,真的有人能存得了这么多钱吗
“对了,同志,不知道你们这里的布料够不够还收不收外来的一些手艺活儿俺们大队里有好几个女同志,她们的手艺都是出了名的好”
那老同志却是沉吟了一番“同志,老实说,咱们厂看着小,但这个年景下人们愿意花钱买新衣服的也不多,厂里的产出足够供应镇上的供销社用了。”
林建国失望地垂下脑袋,确实,现在这个年景,肚子都尚且填不饱的年代,谁会大手大脚买这么多衣服穿呢
“不过,我们厂里一般也就做些衣服裤子什么都大件儿,要是一些小物件,你也可以尽管做,供销社还是会收的。”
林建国点了点头,意志坚定起来“是,谢谢同志,咱们大队上的女同志手艺都不差,人也勤快,怎么也不会饿死,实在不行,种田也能过下去”
对于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来说,村子里的土地便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亦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一生中最后的仰仗。
老同志拍了拍林建国的肩“同志你能想清楚就好,现在咱们国家最基础的还是农业,农业搞好了,我们这些其他行业才有饭吃哩换句话说,你们也算是咱们的衣食父母。”
林建国羞窘地一笑“哪里我们这些哪里比得上你们吃商品粮,旱涝保收的,咱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年到头也只不过一点儿粮食和几张毛票”
“好了好了,不谈这些,来,小兄弟,我再带你去厂里四处逛逛”
林建国跟着老同志又逛了一圈,再次见识到了缝纫机的厉害,果然,科技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是靠人力一针一线地缝,一件衣服还不知道得花多久呢
“诶,对了,同志你是哪个大队的说不定咱们厂子还买了你们的麻布呢”
林建国高兴地答道“我们大队倒是没有,但隔壁的石拱桥大队应该了不少麻布,他们有个手工业小组,专门纺布制衣。”
老同志点了点头“是,石拱桥大队我是有印象的,他们纺出来的布不错,但是终究是人力,一年其实也纺不了多少布出来。”
林建国眼前一亮“咱们的原料是不缺的,咱们两个大队的山上都种了不少麻,要是咱们也有机器,源源不断的布纺出来”
“那咱们就不用买其他地方的布了,地方远耽误时间不说,运输费也是一大笔开销,有了纺织厂,说不定咱们厂的产能也能往上提一截。”
老同志眼前一亮,而后便迅速变得昏暗“但是那机器还不知道得花多少钱呢公社应当承受不住隔壁市上的那个纺织厂,也是磨了好久才批下来的。”
“是啊,小小的缝纫机都那么贵了,织布机还不知道得是什么样的天价呢”林建国暂时放下了这样的幻想。
“没事儿,大兄弟,你们,哦,你们隔壁队上每年产的布还不少,再做一些零碎的东西,足够你们发公分了。”
林建国点点头,车到山前必有路,他们大队又不是靠着那纺织手艺吃饭的,终归是还有土地来保底,总归是饿不死。
两人倒很是聊得来,唠了好一会儿嗑,等到镇上的人都散得差不多了,林建国才赶紧拜别了这位新朋友。
出了纺织厂的门,林建国又转去了种子站,打算买些新鲜的菜种。
本地的白菜莴笋这些普通的菜可以直接借别人家的种子,但林建国想要买些新鲜的种子,吃个新鲜。
“同志,现在有没有什么新鲜的菜种本地没有的我想买些回去种种。”
那同志好心,也不打算坑他,给了他一包西红柿种子、一包生菜种子和一包空心菜种子。
“这都是本地还没有的菜种,买的人也少,主要是价格不便宜,三包加起来得要一块钱,头回种也没把握能种出来,同志,你可得想好。”
林建国狠狠心,掏出毛票来,数了一块钱递给种子站的同志。
要是种得好了,不说能吃个新鲜,只要留了种子下来,怎么样都不算亏。
买了种子,天色已经不早了,林建国赶紧赶路回大队去了。
等他回到了家,天色早已经暗了下来,秋爱华点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一边缝着一件小衣服,一边等他回家。
那昏暗的灯光照进了林建国的心里,驱散了月夜的寒凉,他心里一暖,抢过秋爱华手里的东西。
“这么晚了,就别做这些东西了,煤油灯灯光太暗了,容易伤眼睛。”
“终于舍得回来了饭在锅里呢,快些吃完洗漱去吧,我在给悦悦做衣服,小孩子见天得长,得快些把她以后的衣服做好,免得以后再手忙脚乱。”
林建国摸黑去了灶房,果然,土灶里还有余温呢,锅里蒸着一碗红薯米饭,上边还卧了个咸香的咸鸭蛋。
林建国把一碗饭端出来,坐在秋爱华身边,开始大快朵颐。
“这咸鸭蛋是哪里来的对了,今早的包子你们都吃到了吧,我蒸在灶上,也不知道会不会凉。”
秋爱华笑着又戳了一针“吃到了,大个儿又流油的肉包子,香得很呢这咸鸭蛋就在橱柜里面儿,可能那会儿天色太暗,你也没看见,这不,今晚就给你煮上了。”
林建国放心了,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今天在镇上的见闻。
“你是不知道,咱们在国营饭店买东西还得要粮票,多亏了一位小兄弟帮我”
“还有还有,那缝纫机,可真是神奇,走线又快又均匀,一台机子能顶好几个人用要是咱们大队有了一台”
秋爱华赶紧打断他“好了好了,别发梦了,快些把饭吃完,煤油灯也要花钱呢”
林建国专心吃起饭来,打算等洗漱好,熄了灯再和媳妇儿讲这些东西。
絮絮叨叨的讨论声响了好久,等到彻底的夜深人静之时,林悦才终于从系统中醒来。
梳理了一遍记忆,林悦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缝纫机
随着工业的不断进步,在那个年代被列为三转一响,身价不菲的缝纫机早已跌下了神坛,变成了底价不过两三百的便宜东西。
兑换币余额勉强还够,但是,望着那清一色食品的兑换区,林悦陷入了失望
“系统,系统,什么时候我才能买缝纫机呀”
“叮咚缝纫机位于日用百货区,宿主升到三级即可解锁。兑换币余额324,宿主还需676个兑换币即可升级。”
“啊”林悦再次陷入了自闭,676个兑换币,她还得兑换多久啊
林悦再次抱着爸妈的那一堆纸币和其他可兑换物品数了数,就算是孤注一掷,把所有的东西都兑换成兑换币,那也还是不够啊
况且,也不能不留后路,要是爸妈他们出个什么急事,就算是有一台缝纫机,那也不能一下子就变现呀,所以,那些毛票都不能动。
颓废了一会儿,林悦又打了鸡血一般,开始兴冲冲地逛食品兑换区,缝纫机还远着,但也不能太过于俭省,给爸妈,还有那未来的大佬补身体也是重中之重。
林悦逛了一圈,终究还是没能狠下心兑换一只酱卤肘子或者一只盐焗鸡,还要攒钱兑换缝纫机呢,还是俭省一点儿好。
兑换了六根油条和一块两个巴掌大的豆腐,总共只花了10个兑换币,林悦满意地点了点头,感受到了节约的满足感。
顺利地交完了公粮,大队就能准备分粮食了,每家每户的口粮除了基本粮食,其余都是按照他们的工分来分,至于林远志这种,则是从补助公分里面扣除。
林建国作为队长,向来是身先士卒,很多时候都是干最苦最累的活,工分本上他的名字可不少,分到的粮食自然也是够够的。
“建国,你的工分早就分出来了吧爹娘会不会”
林建国握紧了秋爱华的手,安慰道“放心吧,队里每个人都工分都记得明明白白,爹娘没那本事搞浑。”
“卫国的户口在城里,我怕娘她惦记着,想着要给他们一些补贴,还是按照分家以前的做法,把你的粮食也分出去。”
林建国眼神越发坚定下来,狠狠道“放心吧,他们不敢,毕竟我还是个大队长呢,他们耍不了多少花样,再说了,卫国在城里,自然也有自己的供应粮,哪需要补贴。”
说着这些,秋爱华就来气,她男人干活卖力气,每年挣的工分最多,甚至比两个老人加起来的都要多,分到的粮食一充公,那可不就吃了老大的亏吗
“你呀,就是老林家的一头牛,又老实又卖力,你说说,你以前都图些什么呢要不是你想开了,林建国,我跟你说,我就带着悦悦回娘家去过了”
林建国抱了抱秋爱华,小声道“好了好了,别再把悦悦吵醒,你还困不要不再躺会儿,我去煮早饭”
秋爱华却直接翻身爬了起来,嘴里嘟囔着“我要去看看今天又有什么惊喜,还得去监督你,千万不能心软了,让爹娘给糊弄过去。”
“好好好,哎呀,对了远志今儿是不是该去学堂了他们每天多久上学来着”
秋爱华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嘴里埋怨道“你倒好,当个甩手掌柜,放心吧,远志上学用的东西我都准备好了,待会儿饭好了加他起来吃饭,你顺便给他送到公社学堂去。”
公社学堂离大队不远,林远志自己一个人就能过去,但林建国今天去分粮,刚好可以陪他走一截路。
林建国憨笑着点了点头“这不是家里有个贤惠的媳妇儿吗放心,以后我哪里做的不对,你告诉我,我改”
秋爱华打开橱柜,果然,里面整整齐齐扣着三个碗,一个碗里面是白白嫩嫩的豆腐,另外两个碗里面是油香气十足的油条。
秋爱华和林建国对视一眼,心里又是高兴又是担忧,高兴自己能吃到这么好的东西,又担忧自己习惯了吃这些好东西。
林建国利索地生好了灶火,由秋爱华掌勺,很快,白米和红薯就下了锅,这是要熬红薯稀饭吃。
“香香甜甜的红苕稀饭,配那大油条正好。对了,媳妇儿,那块豆腐”
秋爱华手上托着一块儿小小的颤颤巍巍的豆腐,是从那块大豆腐上切下来的一点儿。
“馋了放心吧,这块豆腐我给它变成一道下饭的小菜,配着油条和粥吃。”
秋爱华把它放进勺子里,再放进红薯稀饭里面过了一遍水。
焯烫完的豆腐完全没了豆腥味儿,秋爱华又拿出一颗煮熟的咸鸭蛋来,把流油的鸭蛋黄全部掏出来,和豆腐拌在一起。
豆腐被捏碎了,每一丝缝隙里面都嵌进了咸香油润的蛋黄沙,秋爱华又切了咸蛋白和一些辣椒丁,蒜末,甚至狠下心放了一点儿香油。
林建国看着,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这一出虽然不是什么正经的菜,但味道都不错的东西搭在一起滋味儿怎么也不算差。
但是很快,林建国就反应过来“诶,爱华,这咸鸭蛋你是从哪儿来的难道你昨天没吃省下来了这就不对了啊,秋爱华同志,咱们早就说好了”
“好了,好了”秋爱华赶紧打断了林建国的长篇大论,开口说道“这是昨天远志省下来的,他不肯吃,我就没强逼着他,不过我把我的分了一半给他,放心吧,咱俩不会亏待自己”
林建国这才放下心,开心得端着这盘下饭小菜和六根油条去堂屋了,顺便叫远志小朋友起床。
趁着红薯粥咕噜的时候,秋爱华又从坛子里捞了几根泡豇豆和泡椒出来切碎,这也是下饭的好东西。
三人吃了早饭,等秋爱华把小林悦叫醒喂了奶,林建国也洗好了锅碗瓢盆,几人便一起出门去了。
林远志去公社学堂,秋爱华和林建国去大队的打谷场。
走到半路,林远志就得和他们分开,自己去公社学堂了,还好现在天已经大亮了,看得清山路,林建国好好叮嘱了他一番,又把他送到孩子多的路上,这才放心返回。
秋爱华等在路边,等林建国到了,两口子便一起往打谷场走去。
打谷场上已经呜呜泱泱站满了人,每个人的手里都没空着,箩篼,扁担,蛇皮口袋什么工具都有,打算开开心心地迎今年的粮食回家。
背后便是大队的粮仓,公粮已经交了上去,粮仓里剩下的全都是大队的粮。
大队书记掏出了一个工整的本子,里面记着队里每个人的工分。
“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工分决定了大队每个村民能领多少粮食,决定了今年是饥是饱。
那工分本子一出来,几乎每个人都死死盯着它,昨年的旧粮已经快要吃完,他们都等着新粮救急呢
林建国粗略扫了一眼,李老太和林老爷子也到了,站在队伍的最前面。
“安民叔,人基本上都到了,现在就分粮吧”
大队书记点了点头,林建国便和几个汉子一起,把粮仓里的粮食都抬出来,谷子放一边儿,苞谷放一边儿,还有前几个月收获的麦子,也分开放一边儿。
书记把工分本子抹平,叫一个人,便有一个人上前,林建国和那几个汉子就负责称粮食,把属于每个村民的粮食发给他。
没有分家的,大队书记则按照人数,把基本粮食算好了,再按照工分给他们添粮食,一家人的粮食都放在一起,让一家人的代表搬回去。
分到了最后,该分老林家的粮食了,老大分出去了,但老二和老三还在和老两口一起过,大队书记很贴心地把几户人的粮食算在一起,报了几个数字。
李老太突然闹起来“诶,他安民叔,咱家建国他们两口子的粮食咋还没分呢哦,对了,还有那云三娘家的儿子,队里不是有补助吗”
抱着孩子的秋爱华坐不住了,赶紧上来,生怕待会儿李老太撒泼打滚,胡搅蛮缠,林建国招架不住。
不过这一回,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口粮,林建国可学精了,那脸色一下子冷下来,瞧起来倒是唬人。
“娘,我们老林家不是分家了吗我自己的粮食自然得单独算,放心吧娘,年底的时候我会把自己该孝敬的那一份儿粮食带过去的”
李老太一下子变了脸色,嚷嚷道“建国啊,没想到一向最老实的你最先变心啊分家了我们不也还是一家人吗就是那秋爱华把你教唆坏了,她懂什么持家,天天大手大脚的,没的糟蹋了粮食,听话,那粮食还是让娘帮你保管,让娘分配,那日子才能长长久久细水长流”
林建国不耐烦了,索性撕破了脸“娘,我叫你一声娘,你也别得寸进尺,这些年我给你老林家当牛做马早就受够了,两个弟弟我也都培养出来了,你还有哪点儿不称心的”
“哎呦,哎呦,儿大不由娘了哇乡亲们都看看,你们大队长说的这是什么话告诉你,林建国,娘管儿子那是天经地义,爱民啊,今天你就把粮食给我们,看他林建国敢不敢拦”
李老太向来是没脸没皮,现在居然直接坐在了黄泥土地上撒泼打滚,毫无一点儿长辈的样。
林老爷子居然也就这么看着,半点儿也不拦,看来是乐见其成。
毕竟以往他就已经习惯了,甚至已经开始想着东西得到了要如何如何分配,如何如何享受了
李老太那话一出,林建国立刻就变了脸,他娘这是用大队长的位置威胁他,看来真是一点儿情分都不顾了,既然如此,也别怪他狠心
“呵你老林家还真是告诉你,要是你拉了咱们家的粮食,让我媳妇儿孩子饿肚子了,你们也别想好过,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去供销社,去公社学堂一闹,你想想,你那两个好儿子的工作还保不保得住”
这话倒是戳中了李老太和林老爷子的命门,这下林老爷子也不抽那叶子烟了,赶紧上来劝架。
“建国,你娘不懂事,咱们哪会贪你的粮食,你放心,我马上把你娘带回去,你消消气,可千万别”
林建国翻了个白眼“知道了,想让我不去找你那两个好儿子的麻烦,那就快领了粮食回去,以后别再跟我们胡搅蛮缠”
李老太生怕林建国发疯,毁了两个好儿子的前程,赶紧和林老爷子拉着粮食回去了,嘴里还不停小声咒骂着,脸色气得通红。
分粮的进度再次顺利起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林建国抽空看了一下秋爱华的眼色,意料之外地得了秋爱华一个赞扬的眼神,顿时便飘飘然起来。
很快,其他人的粮食都分完了,林建国也分到了自己家几口人的口粮,林远志那一份粮食居然还超乎意料地多,快赶得上一个十多岁孩子的口粮了。
大队书记笑着说“这是公社给孩子的补贴,你们费心思照顾他,总不能还让你们吃亏吧”
林建国高兴地点了点头,粮食充足了,他的心也安定下来,闺女平常补贴的东西虽然很好,但就像天边的云彩一样,美好却虚幻,指不定哪一天就没有了。
秋爱华也很开心,看着那满满的粮食,心里也是暖暖胀胀的满足。
在这个年代,粮食便是真正的硬通货,经历了饥荒,每个人便把粮食看得极为重要,一粒谷子,一把苞米便是维持生命的最终保险。
热心的几个村民们帮林建国把粮食抗回家里,林建国给他们冲了一碗糖水,几人又闲聊了一会儿,拒绝了留饭,勾肩搭背地走了。
等客人走了,林建国两口子都来不及把粮食藏好,就把小林悦往摇篮里一放,风风火火地忙了起来。
现在太阳已经升到了正中,林远志中午可是要回来吃午饭的,秋爱华想着孩子吃了午饭还能再眯一会儿,赶紧动作起来,打算先迅速把午饭做好。
新的粮食下来了,秋爱华就大方了许多,做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甑子饭,还沥出来一大碗香浓顺滑的米汤。
早上的那块豆腐还好好地湃在缸里,中午吃了正好,要是再放就会坏了。
秋爱华细细地刮了一层猪油,这还是上次闺女兑过来的一条五花肉熬的呢,趁着天黑,两口子做贼一样熬出来一碗猪油。
油渣自然也是香脆可口,秋爱华一般都是和其他菜一起煮汤,鲜味儿十足,一家人吃了好几天,可惜熬出来的猪油不多,秋爱华一般都不爱放。
猪油滑进锅里,很快就融化成金黄透亮的液体,空气里也弥漫着猪油的香味儿,轻轻吸一口,便能把肚子里的馋虫狠狠勾出来。
等油烧热,秋爱华撒了一把盐进去,既能防止粘锅,又能进一点儿咸味儿。
秋爱华的刀耍得飞快,几下便把豆腐一片片片下来,滑进锅里,滋啦滋啦几声,油香和豆香便融为一体。
秋爱华锅铲一翻,给豆腐挨个翻了面,顿时,锅里便整整齐齐排列着金黄酥脆的豆腐片。
豆腐煎地两面金黄,秋爱华利索地把它们铲起来,装进碗里,再撒上一层毛毛盐,一道香煎豆腐就做好了。
锅里的油自然不能浪费,秋爱华放了些姜蒜粒,又把一碗豇豆和南瓜块倒进去翻炒几下,放了碗水慢慢焖,就能放心地出去收拾粮食了。
摇篮里的小林悦还咿呀咿呀地说着秋爱华听不懂的话,秋爱华洗干净手,把闺女抱起来,进屋喂奶。
林建国塞进去一块木柴,也不怕火灭了,放心地离开灶房,去堂屋收拾粮食。
这次分到的粮食和往年差不多,一家人一共分到了100斤小麦、200斤苞谷粒和200斤谷子,这些粮食要一直吃到明年。
当然,等再过一两个月,高粱和红薯就成熟了,他们又能分到一些粮食。
谷子要舂成了大米才能下锅,麦子也要磨成粉才能做饼子,看着那么多的粮食,去了损耗,其实也得勒紧裤腰带才能吃饱。
当然,秋爱华也爱煮一点儿麦粒饭或者小麦粥来吃,爆珠一般的口感也很不错,还不浪费粮食。
今天的饭菜很丰盛,等林远志放了学回来,几人敞开肚皮吃完了一桌子菜,把肚子吃得溜圆,让几人都感到无比的踏实。
林远志更是如此,作为一个年纪尚小的小朋友,以前又过惯了苦日子,现在吃到这么好这么实在的饭菜,让他的心也瞬间安定了下来。
哪个孩子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呢以前他要起早贪黑照顾妈妈,还得省吃俭用给妈妈省医药费,信念坚定的时候倒也不觉得苦,但现在他苦也受了,妈妈也没了,他自己内心也彷徨无助起来。
幸好那场荒唐的抽签让他被安排在了林叔和秋阿姨家,不仅吃饱穿暖了,甚至还体会到一丝以前只在妈妈身上才感受过的舒适感。
秋爱华给林远志夹了好几次豆腐,嘴里还念叨着“远志多吃些豆腐,能治水肿病呢对身体好”
前些年闹饥荒的时候,好多人都得了水肿病,两双脚肿得吓人,以前公社还专门请了大地方的医生来看病,开的药就是炒黄豆。
这事给秋爱华留下了阴影,饥荒的恐怖和黄豆的奇妙功效让她牢牢记在心里,所以秋家的自留地边上总会种上几棵黄豆,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心安。
林远志开心地点了点头,前几天他还会羞怯地拒绝,但现在他已经满满熟悉,渐渐融入了这个家庭,也乐得接受秋阿姨的爱护。
一口外酥里嫩的香煎豆腐,越嚼越香,有着豆制品特有的丰腴,不输一道肉菜。
豆角和南瓜一起烧,豆角绵软入味儿,南瓜绵密香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汇成了一碗层次感十足的好菜。
吃完了午饭,秋爱华把林远志赶去睡午觉,小林悦也早已经睡着,秋爱华小心地给孩子掖好被子,又给了她一个香吻,这才忙着和林建国收拾粮食。
粮食都已经晒地干透了,林建国把它们装进小蛇皮袋,放进灶房的小楼上,这里是整个屋子最干燥的地方。
“诶,也不知道会不会有老鼠,要不咱们找个时候去抱一只猫回来”
林建国摇摇头“现在还不急,我夜里听过了,没有耗子,咱们过几天不是还要去逮鸡崽吗等鸡崽养大了再去抱猫回来吧,免得把鸡崽咬了。”
秋爱华点了点头,自己这是一孕傻三年了,前几天刚说好的事,咋这么快就忘了。
收拾好了粮食,林建国和秋爱华小两口也回去相互依偎着躺了一会儿,现在农忙刚过,队里也给村民们放了几天假,林建国难得清闲,只想和媳妇儿一起享受享受这闲暇时光。
不过很快,闲暇时光就注定被打破了,小林悦被尿尿憋醒了,哇哇大哭起来,打破了着一片岁月静好。
秋爱华赶紧起来给小林悦把尿,林建国也一翻身去找晒干的尿布,虽说现在没打湿,但把尿的时候也容易把尿布边缘波及到,还是做双重准备比较好。
秋爱华喊了一声“记得叫远志起床,他下午还得上学呢”现在也没有钟表,只能靠天色推算时间,秋爱华不敢让林远志睡久了。
恰好小林悦醒了,哭声肯定也吵醒了林远志,正好叫远志起床,赶去学堂上课。
林建国应了一声,先去东间儿把林远志唤醒,这才熟门熟路地回来给小林悦换尿布,洗尿布。
闲下来的林建国终于得空去打理自留地了,云三娘身体不好,自留地里也没多少产出,林建国打算把它翻一遍,种些东西。
自留地已经是开垦过的土地了,不需要像开荒一样,捡石头,挖树根,翻草根,样样操心。
林建国提了一把锄头,把自留地细细翻过一遍,土地松泛了,正好用来种庄稼。
林建国把上次去镇上买的种子拿出来,先看了种子包装后面的说明书,选了一块儿地方育苗。
把种子洒下去,林建国还特意找了几根竹片圈起来,生怕被谁踩到了。
这些精贵的种子种下了,林建国才拿出上次秋老太塞给他们的种子,都是些常见的萝卜白菜和莴笋豌豆什么的。
这些东西林建国都种惯了,挑了些合适的种子种上,再担了些寡淡的粪水来浇地,一番忙活,自留地就有了小菜园的模样。
忙活了一天的林建国把农具都收拾好,绕过房子进了屋,林远志已经上完学回来,正坐在门槛上用石板刻字。
小林悦的摇篮也在旁边,正咿咿呀呀地咬手吃,厨房里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响声,烟囱上面的白烟也起来了,一片岁月静好,祥和之像。
林建国放松了肩膀,把锄头搁下,进厨房打水洗了洗手,又简单抹了一把脸,放心地让林远志照顾小林悦,进厨房帮忙去了。
秋爱华今天用半碗白面和一碗玉米面调了面糊糊,打算烙饼子吃,上次的小鱼小虾什么的还剩下一半,秋爱华已经收拾好炖上了。
一锅酱香的小杂鱼,锅边贴了饼糊,盖起锅盖焖了一会儿,杂鱼的汁收进去了,面饼子也都焖熟了。
这是秋爱华从秋老太那里学来的做法,听说是她年轻的时候一个小姐妹教她的,秋爱华做过几次,味道十分不错,林建国也喜欢吃。
秋爱华把杂鱼贴饼子盛好,这时候太阳早已经落下了,林建国索性把桌子搬到院子里,在星星月亮下面,一边乘凉一边吃饭。
林远志把小林悦抱过来,刚刚天暗下来他就没有写石板字了,一边逗小林悦一边期待今天丰盛的晚餐。
月夜下,徐徐的清风带走了一丝闷热,一家人热热闹闹在一起吃饭,饭桌上的话题从这边扯到那边,温馨的氛围便是最好的下饭菜。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