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第一百九十三章结局(中)

作品:《在年代文里逆袭

    1978年, 2月15日,顾立春出发前去东州。

    二奶奶和田三红早早起床准备早饭,就连赵志军也亲自下厨给他烙了一张饼。

    行李提前几天就收拾好了, 两只大皮箱, 三只行李袋, 衣服没装多少,主要是吃的, 他自己带的,给父母的, 给赵志荣兄妹的。

    对于顾立春的离开, 一家人是既高兴又难过,田三红和二奶奶还偷偷抹眼泪, 弟弟妹妹们这几天兴致也不高。只有明宝毫无察觉, 甚至还特别高兴, 因为她发现哥哥这几天待她特别好,总喜欢带她玩。

    吃早饭时, 顾立春见大家情绪低落, 忙安抚道“你们都别这样, 我又不是不回来了。7月就放暑假了,我肯定会回来。”

    田三红强颜笑道“我们都高兴着呢, 没事。你别挂念家里, 好好读书,缺什么了写信告诉家里, 我给你寄。”

    顾立春点头答应。

    赵志军在旁边说道“家里一切有我, 不用担心。每月的工资,我代你领了,给你寄过去。学习也要适可而止, 别累着了。”

    接着是二奶奶的嘱咐。顾立春除了点头说好,没有别的话。

    刚吃过早饭,赵高、吴胖、孙厚玉等人便来了。

    孙厚玉说道“顾哥,我们本来还说给你办个欢送会,你咋这么早就走”

    赵高也说“不是说3月份才开学吗”

    顾立春解释道“是三月开学,可我得提前过去安顿一下。欢送会就算了,又不是不回来了。暑假咱们再聚,到时咱们去搞野营和烧烤。”

    要搁了平常,大家肯定会欢呼雀跃,此时离别在即,谁也高兴不起来。就连吴胖也是兴致缺缺。

    大家帮着顾立春把行李放上车,步行送他到农场大门口,赵志军只好开着空车去南门口等着。

    路上,赵高愁眉苦脸地说道“顾哥,你这一走,我这心里都没着落。你说我以后遇到事跟谁商量啊”

    顾立春说“你以后遇到事首先要自己多动脑子,想办法,拿不定主意就问问梁科和白大姐,对了,还有小孙呢,你们互相帮助。”

    孙厚玉道“顾哥,以后你要经常打电话回来,安顿好以后把家里或是宿舍的电话告诉我们。”

    顾立春点头答应“行,我安顿好以后就给你们写信。”

    他们边走边说话,结果人越攒越多,猪场的职工,还有没离开的知青们也都加入送行的大军,浩浩荡荡一大群人簇拥着顾立春朝南门走去。

    农场里考上大学的知青,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已走了一大批,像陈洁张盼他们已经回家去了。

    剩下的是没考上的,或者是考到本市和本县,打算过几天直接去报到的。那些落榜的知青们神色寥落,郁郁寡欢。

    顾立春安慰他们道“你们不要失去信心,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学校少,考生多。听说全国考生有570万,才录取了27万,录取率不到5,可以说是史上最难。你们继续努力,今年再战。而且我还还有一个猜想,说不定有些学校和专业会补录一批考生,你们没事多跑跑教育局,注意关注一下最新消息。”

    大家听说还有补录,有些人重新燃起了希望,激动地问道“顾哥,你说的是真的吗”

    顾立春道“目前还没有确切消息,这只是我的猜测。”

    经过这几年的相处,他们都明白,顾立春每次说的话真不是随便说说,他们这次也是毫不怀疑。

    大家边说边走,很快就到了农场南门,赵志军正开着车门跟陆大爷闲聊。两人一看到这浩浩荡荡的人群,不由得咂舌。

    陆大爷面带骄傲“咱家立春,就是受欢迎,你瞧瞧这场面。”

    赵志军道“是挺有排场的。”

    顾立春笑着跟大家挥手告别“回去吧,咱们暑假再聚。”

    大家依依不舍地挥手致意。

    等到顾立春坐进车里离开,他们才慢慢走回去。

    下午4点钟,汽车到达东州汽车站。

    他一下车,就看到父亲和葛珲。

    “爸,葛珲,你们来得够准时啊。”

    葛珲笑道“我们早来了,这破车今天挺好,没晚点。”

    葛珲骑了辆三轮车来,他把行李装进车厢,让两人坐在三轮车两边。

    顾立春说“你带着行李就行了,我坐车坐得难受,走路舒展舒展身体。”

    “行,你们慢慢走。”

    葛珲好长时间没见着顾立春,心里攒了很多话要说,无奈,孟安城跟顾立春聊个没完,他压根没机会插话。

    葛珲终于忍不住说道“孟叔,一会儿立春跟你回家,你们有的是时间说话,我跟他好久没见了,有话要说。”

    孟安城只好说“行行,你们先聊。”

    葛珲抢到了说话的机会,得意地一笑,他先跟顾立春报喜“立春,我去年转正了,现在是牛奶场的正式员工,还当了个小头头。”

    顾立春夸赞道“你挺厉害啊。”

    葛珲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在你面前说什么厉害不厉害的,我真佩服你,你随便一考就能考上东大,我还听说你的志愿都报低了。”

    顾立春道“我哪里是随便一考,我复习功课都累瘦了,过年才补回来。”

    孟安城接过话道“你确实太瘦了,咱家这种长相,要稍胖些才好看,那叫丰神俊朗。没事,回家后,我好好给你补补,补上半年,你就能有我年轻时的风采了。”

    顾立春“”

    他们家现在已经搬回学校居住,葛珲骑着三轮车把行李直接拉进东大。

    到了河东大学校门口,顾立春看着面前有些破败的大门,不禁有些恍惚,东大跟后世大不一样啊。等进了校门一看,好吧,古色古香,挺有韵味,就是太破了。

    楼房破,平房很多,学校的路也不平整。

    孟安城注意到顾立春惊讶失望的神色,不由得叹息一声,解释道“运动中,东大被肢解了。到现在为止,学校教室和学生宿舍还被很多教职工和某些机关单位占着,学校正在协商让他们归还房子。你们新生的住宿条件很紧张,8到10个人一间。不过,你就不用住宿了,住家里,房间都给你收拾出来了。”

    顾立春道“行,正好给其他同学腾个床位。”

    他们一进学校,路上遇到其他教职工,大家无不停下来围观父子两人。

    “老孟,这就是你儿子”

    孟安城笑着招呼“对,就是我儿子,怎么样,是不是有我年轻时的风采”

    “实事求是地讲,你儿子比你还帅。”

    顾立春一看这人如此实诚,赶紧多看了一眼,孟安城也上前给两人介绍“这位是老何,何老师。”

    顾立春赶紧叫何老师。

    路上遇到熟人,孟安城都一一跟顾立春介绍“这位是王老师,这位是马老师”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介绍。顾立春还没到家,学校里已经传遍了,孟安城的儿子回来了,人家亲自考上了东大。

    大家对他的事迹早有耳闻,如今亲眼一看,发现那是闻名不如见面。这孩子年纪不大,但性格沉稳,应对从容。

    到了家里,于天蓝和孟青扬正在准备晚饭。一听到门响,孟青扬赶紧跑出来迎接。

    几年没见,孟青扬已经变成了一个高挑矫健的少女,她脆声叫道“哥,你终于回来了。”

    顾立春笑道“青扬长高了。”

    于天蓝激动地拉着顾立春的手,说道“可把你给盼来了,过来洗洗脸,咱们先吃饭。”

    说着话她也招呼葛珲吃饭,葛珲也没客气。

    顾立春打量了一眼新家,这就是一座挺普通的院落,四间正房,两间厢房,院子不算大,但挺方正敞亮,中间还有个葡萄架,门前有几丛翠竹。

    客厅里摆设挺简单,两张方桌,几把椅子,四壁都是书架,上面摆满各种书籍。

    大家入座吃饭,孟安城打开一瓶酒,给四个大人满上,孟青扬是个未成年,只能以汤代酒。

    五只杯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

    每个人都很高兴,脸上洋溢着笑容。

    孟安城今天是妙语连珠,顾立春又特别会接话,父子两人你来我往的,跟说相声似的,逗得大家笑个不停。于天蓝适应性挺好,只是抿嘴微笑。但葛珲和孟青扬见的世面少,哪里经得住这么逗,两人笑得忍不住捂着肚子。

    最后孟安城说道“算了,别把这俩孩子逗坏了,咱说点正经的。”

    顾立春道“我其实是个正经人。”

    大家又忍不住笑。

    顾立春就说了他们考试时发生的事,讲他跟农场那些家属们如何斗智斗勇。

    孟青扬挺关心这些女知青,问道“哥,那最后她们都考上了吗”

    顾立春道“只考上了三个。”

    孟安城却说“考上三个也非常不错了。”

    顾立春说“是啊,她们挺厉害的。”

    等他说到进考场时的情况,特别是讲到那个要想与他互相帮助的方景时,大家再次破功。

    葛珲因为笑得太多,一下子岔了气,一直不停地打嗝。

    顾立春正色道“我说小珲,你老打鸣干什么你的工作时间应该是早上。”

    葛珲“哈哈,圪喽”

    他越打嗝大家笑得越厉害,于天蓝实在看不下去,赶紧给葛珲倒水,让他不停地喝水止嗝。

    葛珲灌了两大杯水,嗝也没止住,临走时还在不停打。

    “三叔,三婶,我回去了,圪喽”

    于天蓝忍着笑说“你回去吧,路上再试试深呼吸,把嗝止住。”

    顾立春道“不好意思啊,今天把你变成名副其实的嗝珲了。”

    葛珲对他翻了个白眼,用手指指顾立春,意思是你给我等着,他骑上三轮车离开了。

    葛珲走后,于天葛嗔怪道“你们爷俩悠着点吧,你瞧瞧把人给弄得一路打着嗝出门。”

    孟安城说“没事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打饱嗝呢,让客人打着饱嗝出门,别人都说咱家招待得好。”

    于天蓝无奈地摇头,不理会这个老头子。

    吃完饭,四个人一齐动手收拾桌椅碗筷,收拾停当,于天蓝给顾立春端来一盆热水让他泡泡脚回房睡觉。

    顾立春的房间是四间房子最宽敞的,四个实木书架靠墙摆放,架子上的书摆放得整整齐齐,有新有旧,四个书架四个类别历史史、文学类、农学类、哲学类。

    哲学类书架上只摆了几十本,显然是没凑齐。靠窗摆着一张原木色的又宽又长的写字台。床也挺宽敞,大约一米五宽。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垫子。

    于天蓝说道“房间摆设你要是不满意,咱就重新归置归置。”

    顾立春说道“我很满意,谢谢妈。”

    于天蓝笑着说道“你还跟我客气,行啦,你坐了一天车,早点休息,别跟你爸聊天了,他话痨。可赶紧开学吧,让他跟学生聊去。”

    顾立春哎了一声。

    于天蓝轻轻带上门离开了。

    顾立春脱掉衣裳,扑到新床上,床单被子都是新的,闻上去还有阳光的味道,应该是刚晒过。

    他确实有些累了,躺在床上没多久就睡着了。

    次日清晨,顾立春起床时,已经是日上三竿。家里没人,桌上用纱笼扣着饭菜,桌上还用碗压着一张纸条记得吃早饭,我和你爸去上班了。

    顾立春坐下来慢慢地吃着饭,屋里院里都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吃完饭,收拾完碗筷,他背上挎包出门溜达。

    他四处闲逛,文史楼,图书馆,宿舍楼都看了一遍,总体印象就是绿化极好,处处可见参天的古树。房子也真破,但破旧中又带着一丝古韵,仔细看又有点意思。

    在农场干了几年,让他养成了新的职业病,看到不满意的地方就想着搞建设和改进。

    “这条路该修了,这片法国梧桐林挺不错,以后可以来看书,那片白杨林也不行,还差点休息的地方,图书馆太破了,该重建了,宿舍楼也得盖几栋新的,食堂也不行,太小。”

    现在还没正式开学,但学校里有一部分工农兵大学生。老师和工作人员都在忙着,老师忙着备课,工作人员忙着打扫宿舍以及新生接待工作做准备。

    顾立春转悠累了,回家自己做饭,等到父母下班回来,正好一起吃饭。

    饭桌上,三人一边吃饭,一边拉家常。

    孟安城问道“你上午出去逛了”

    顾立春道“我没看见你啊。”

    孟安城说“我也没看见你,别人看见你了。”因为他长得跟孟安城和于天蓝太像了,哪怕是不认识的人,一眼也能认出他。

    顾立春故作惊恐地说道“爸妈,我这样引人注目可不是好事,以后我干点什么,你们就立刻知道了,那我还怎么干坏事”

    孟安城安慰道“现在新生还没到呢,人少,等到大家一来,满校园都是人,大家就不会单单注意你了。”顾立春一想也是。

    从20号开始,新生陆续前来报到,顾立春还帮着做了几天招待工作。

    他们这一届学生年龄差距极大,最大的34岁,已婚,家有5个孩子。最小的十七岁,今年的应届生。看档案,各行各业都有。还有夫妻同学、叔侄同学、师生同学,各种稀奇古怪的现象都有。

    这届新生中,中文系人多,一共80多人,分两个班。至于顾立春所在的哲学系,人数很可怜,只有28个人。因为学校宿舍不够,新生分为住校生和走读生。

    3月6号,东大正式开学。顾立春的大学生活也随之开始。

    相比较其他同学,顾立春的大学生活过得十分舒服,毕竟他有自己的房间,他还是带薪上学,每月拿着140块的高新。

    其他同学苦兮兮地拿着十几块的助学金,住着条件简陋又拥挤的宿舍,吃着粗茶淡饭。不过对于这些同学来说,能够来上大学他们已经非常幸福了,他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根本没人在乎条件是否艰苦,顾立春也很少听人抱怨过。

    大家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学习,一个个贪婪地吸收着知识。因为大家都忙着学习,很少有人生幺蛾子,即便有极个别人想兴风作浪,也很快就偃旗息鼓,因为大家太忙,根本没时间理会。

    顾立春十分喜欢这种氛围,渐渐地,他变得十分安静和低调。每天按时上课,大量,回到家里,跟父亲讨论的也是书和学问。星期天跟着同学们去逛逛附近的景点,爬个山,或者逛逛书店,遇到新书买几本。

    顾立春很快又成为同学中的焦点,这次不是因为他会怼人,而是因为他有钱,书多。别人买书是一本一本地买,他是一捆一捆地买。看到好书还多买两本,送给父亲一本,放在班里一本,供同学们传阅。有幸去过他家的人,无不羡慕他那满屋的书。

    真正让顾立春名声大噪的还是他的文章,他现在清闲下来,哲学系的课相对轻松,他又拾起了写作这个爱好。以前他只能写些政治框架内的文章,没有一丁点文学价值。现在时代风气在慢慢开放,禁锢虽然还有,但到少不会有生命危险。

    顾立春便开始放飞一小部自我,写了几篇投到刚复刊不久的河东文学、东湖、碧野等文学杂志上,他投稿时用的笔名是孟卓群,父母尊重他的意见没让他改名,但他觉得这个名字挺好听的,不用可惜,于是就拿来当笔名。

    顾立春没料到自己竟然一投即中,三篇同时出现在杂志上。最先发现的还不是他自己,而是孟安城中文系的同事。

    那天,何老师拿着三本杂志笑容满面地走进办公室,大声道“老孟,你又换笔名了同时刊登了三篇文章,是不是得请客”

    大家一听这个消息,立即围拢上来。

    孟安城一脸困惑地接过杂志,迅速浏览一遍,出声赞道“河东文学上这篇最好,文风犀利幽默,寓意深刻,这个作者很有想法。咦,这名字怎么看着那么眼熟”

    何老师反问道“老孟,你真的不是你的笔名”

    孟安城摇头“真不是,这名字是我儿子的。”

    “你儿子”

    众人是一脸惊讶。

    课间休息时,孟安城叫过顾立春问个究竟。

    顾立春波澜不惊地说道“哦,我是用这个笔名投过稿,编辑还没给我回复呢。”

    孟安城道“你小子还挺稳。”

    没过两天,样刊和稿费就寄来了。这个时期的稿费一般是千字2块到7块,顾立春是新人,所以按最低价,三篇共计3万字,一共60块钱。这消息一出,整个中文系都沸腾了。他们可是中文系的,东大的王牌专业,结果让一个哲学系的抢先发表文章,实在是不太体面。于是,中文系的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哲学系的同学则是用力鼓励顾立春“顾同学,你再接再厉,多中几篇,气气隔壁中文系的。”

    顾立春笑道“气他们干嘛大家各努力各的。”

    顾立春的三篇激发出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掀起了投稿的热潮,之后,同学们还办起了诗社和文学社团,也有了社团期刊,像中文系自办的社团杂志原野、诗刊月光。

    这天,下课后,顾立春被一个拦住,这人大约三十岁左右,生得相貌堂堂,笑容可掬。

    “顾同学,我叫顾庆山,咱俩是本家。我是原野杂志的编辑,想跟你约个稿。”

    顾立春愣愣地盯着顾庆山看了一会儿,事情不会那么巧吧他的爷爷就叫顾庆山,好像也毕业于东大,眼前这个人,名字跟他爷爷一样,年纪大体符合,长相依稀有些熟悉。所以,他跟穿越前的爷爷成了同学

    他不动声色地试探道“你叫顾庆山,来自河西省西阳县南湖村”

    顾庆山目光闪烁一下,笑道“顾同学,原来你也知道我我家不在西阳县,在东乡市,我在西阳县插过队。”

    顾立春面无表情地问道“你在插队时娶妻生子了吧你是不是有一个儿子叫顾兴华”

    顾庆山的表情立即变了,他警惕地问道“顾同学,你是从哪里得知这些的你是不是认错人了我根本没有娶妻生子,也没有儿子。”

    顾庆山说完,拂袖离去。

    顾立春盯着顾庆山的背影,他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此人就是他前世的爷爷。他没有激动,也没有一点想认亲的意思。这个爷爷是个渣爷,他考上大学后就抛弃了奶奶和父亲。听人说,奶奶当时还怀着身孕,后来奶奶大着肚子,领着他父亲顾兴华来找爷爷,爷爷出口羞辱奶奶,奶奶受到打击回去后小产,之后便精神失常。顾立春只见过奶奶两面,一次是在精神病院的病房里,一次在她的丧礼上。

    顾立春走进杨树林里,慢慢走着,一边走一边沉思。爷爷奶奶的事发生哪一年很多事情他只是东听一句,西听一句,具体的细节并不清楚,经过推理再加上回忆辅助,他猜测奶奶应该会在今年来找顾庆山。现在是5月份,马上就麦收,麦收期间奶奶应该不会出门,她应该会在麦收之后来。他默默记下这个时间点。

    之后,顾庆山再也没找到顾立春,顾立春也没有理会对方。

    同学中有不少人来自乡下,不少男同学拖家带口,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一来上学,家里的重担就全放在了妻子身上。这些人到麦收前就试着向学校请假,说要回去收麦子。请假的不是一个两个,学校在考量权衡之后,采取了人性化措施,给了那些要收麦子的同学十天假,回来后再由老师补课。

    中文系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请了假,哲学系的也有几个人请了假。

    顾立春特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找到顾庆山,随口问道“顾庆山,你老婆怀着孕,你儿子才10岁,你不回家收麦子”

    顾立春这话一出,大家是一脸震惊,有个女同学急声问道“顾庆山,你不是说你没有结婚吗怎么儿子都出来了”

    顾庆山瞪了顾立春一眼,连忙解释“我真的没有结婚,你们若是不信,可以去看看我的户口本和身份证,我上面还是单身啊。

    顾立春慢悠悠地说道“在乡下很多地方,有人都不扯结婚证,办一桌酒,通知一下乡亲就算是结婚了。”

    在场的同学有乡下来的,也有插过队的,自然知道顾立春说的是实情。

    他们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顾庆山,顾庆山坚决否认,他将矛头指向顾立春“顾同学,你不要仗势欺人。我不知道我到底哪里得罪了你,你这样污蔑我。”

    顾立春冷笑道“顾庆山同学,你从来没得罪过我,我也没有仗势欺人,我跟大家相处这么久,他们都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一向是个好脾气的,但是你的做法踩到我的底线,你抛妻弃子,还隐瞒已婚已育的事实,妄图欺骗女同学的感情。”

    顾立春说完这番话转身离开了。

    他抛出了这个消息,顾庆山基本不可能骗婚成功了。前世的顾庆山真的成功了,娶了一个来自东州的女同学,那个女同学一直不知道顾庆山在乡下已婚有子,直到很多年后,顾兴会的生意做大了,有能力报复他们一家时,才真相大白。

    顾立春跟看门的保安打了个招呼,说如果最近有一个女人带着孩子来找顾庆山就通知他。

    他原本以为奶奶和父亲会在麦收以后才来找人,他没料到,两人竟然提前来了。来的原因很简单,奶奶怀着孕,顾兴华又小,家里没有劳动力,奶奶托人写信问该怎么办顾庆山没回信,她只能带着儿子来找人。

    顾立春接到通知,来到大门口,没有见到奶奶,却看到一脸惶恐的小男孩顾兴华,顾立春看着小小的顾兴华,有一种荒诞感。

    他问道“你妈呢”

    顾兴华看着顾立春,怯怯地说道“我妈病了,在、在招待所。我来找我爸。”

    顾立春拉着顾兴华就往学校走去“走,我带你去找你爸。”

    顾立春就那么拉着顾兴华进了中文系的班级,当着大伙的面大声喊道“顾庆山,你儿子来找你了。”

    闹哄哄的班里,瞬间静了下来。

    顾立春并没有留下来围观,而是施施然回了自己班级教室。

    两个小时后,顾庆山所在的二班班长袁建生做为班里同学代表来找顾立春谈话。

    他们已经确定顾庆山已婚已育的事实,他再抵赖也没用。可是两人没领结婚证,顾庆山甚至都不用离婚,直接一走了之。大家只能用道德谴责他,但光谴责没用,他们打算逼着顾庆山拿出点钱,补偿补偿这对母子,可是顾庆山说他没钱。

    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就来向顾立春讨个主意。

    顾立春见袁建生挺有正义感,也愿意揽事儿,就对他说道“这事,我有一个主意我拿出300块给顾兴华母子,这300块算是顾庆山借我的,他得打借条,等他毕业参加工作后再还。另外,再让顾庆山从每月的助学金里拿出10块寄回去。这事由你们来监督。”

    袁建生想了想,说道“那这样,手里也有些钱,我也出100,凑400给顾兴华他妈,这女人也够可怜的,还怀着孕呢,顾庆山不是个人。”

    顾兴华母子最终拿到了400块钱的补偿款,以及每月10块钱的抚养费,因为大家顾立春的干预和大家的监督,顾庆山也没敢去羞辱病中的老婆。

    顾兴华母子临行前前来向袁建生和顾立春道谢,顾立春只对这个憔悴而年轻的奶奶,说了句“好好保重,别为了一个狗男人糟蹋自己。”

    他也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听进去,但他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接下来是一件最重要的事,对他来说。

    顾立春和气地对顾兴华说道“兴华,你要回去了,我给你说几句话。”

    顾兴华对顾立春有一种既崇拜又敬畏的感情,他像小鸡啄米似地点头“顾大哥,你说,我听着。”

    顾立春制止道“不要叫我大哥。好了,接下来的话很重要,你要认真听。”

    顾立春蹲下来,看着顾兴华的眼睛说道“我曾经学过算命和相面,觉得挺好的。我给你算了一卦,卦相显示,你以后的事业会非常成功,你一定会成为有钱人。但有一点,你长大后千万不要娶姓叶的女人,更不要和她生孩子。否则你会破产,会比现在还穷困潦倒。”

    “我的话你听明白了吗”

    顾兴华听得似懂非懂,但听到比现在还穷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恐惧的神色。

    顾立春面色凝重地说道“你一定要记住我今天的话,以后你就懂了。”

    顾立春说完脚步匆匆地离开,没有回头看顾兴华一眼。

    他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顾兴华后来很迷信,他相信这些,只有这样说才能让他记住。

    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不要让顾兴华和他的母亲叶英结婚,如果他们不结婚,那么14年后的1992年,他就不会降临在这个世上。

    他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贴子,有人问如果你回到你出生前,你会做什么

    顾立春当时的回答是“一定要制止父母结婚,绝对不能让我们生下我。”

    现在,他做到了。

    顾兴华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后来,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这是一个可怕的轮回。现在他亲手结束了这个轮回。

    顾立春本该兴奋,甚至欢呼,可是他没有,他只是在白杨林里一直静静地坐着,坐到天黑才默默走回家。

    解决完顾兴华的事,顾立春再也没有理会过顾庆山。

    他安静地过自己的日子,大量,投稿,收稿费,给熟人和朋友回信,按时吃饭睡觉。一切仍跟从前没什么两样。

    可是孟安城还是发现了他的异常,他试图询问,每次都被顾立春用话岔开,他不是不想说,而是实在没法说。

    这天晚上,顾立春看完书,正要睡觉时,孟安城推门而入。

    他轻轻关上门,看着顾立春的眼睛问道“爸爸陪你聊会天行吗”

    顾立春笑道“你都进来了,我能说不行吗”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