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旅途、进宫、回娘家、宴会、大海船

作品:《清穿在红楼世界认真生活

    孩子们都大了,时间比较充裕。

    等出了林老爷之前的管辖范围,一家人终于能放缓速度,好好游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了。

    当然,一路上,孩子们的功课也不能停。

    阿寿已经学过一遍四书五经了。

    三胞胎刚开始四书不久,双胞胎才开始启蒙。

    言娘禁止大家在车上看书,伤眼睛。

    于是一路上,在车上的时候,从三千百开始,三胞胎先背诵,再释义,然后阿寿纠正错误,指出不足,阐释自己的理解。

    再之后黛玉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最后就是探花郎林老爷登场,指出孩子们的不足,阐释自己的见解。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们。

    言娘开始有些好笑,这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嘛。

    不过,很快反应过来,这种相互交流更能促进进步。

    带着双胞胎在旁边熏陶。

    等超出三胞胎的学习范围了,三胞胎也成为旁听生。

    大家一起围观三巨头切磋。

    等切磋完,姐弟俩分开,开始教导下面的小家伙。

    有事儿女服其劳。

    林老爷和言娘开始喝茶赏景。

    至于赏的是路上的景,还是儿女和乐的景,只有赏景人知道了。

    等快到达京城的时候,已经切磋过两轮了。

    林如海私下里告诉言娘,阿寿已经达到考取秀才的知识储备了。

    “真哒”言娘很兴奋,有一种自己生了个天才的真实感。

    “不过,孩子太小,需要压一压。过几年再让他参加科举。”林老爷也很满意儿子,不仅聪慧,还努力。

    “老爷做主就好,我相信老爷。”

    人家是科举资优生,是大老板的心腹爱将,肯定不会坑儿子。

    一路上走过来,福建的武夷山大红袍母树,江西的千古名篇滕王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烟波浩渺鄱阳湖。

    到了瓷都景德镇,还购买了不少精致贵重的瓷器,不少要添到黛玉将来的嫁妆里。

    安徽的黄山,故地重游杭州西湖。

    当年三胞胎出生后就派人去普陀山还愿,现在还多了双胞胎,感觉需要亲自去一趟。

    苏州祭祖后,顺京杭大运河北上。在济宁下船后,驱车去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看泉。

    然后登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东岳泰山。

    林如海给孩子们讲各地的典故,品茶,下棋,带着大的两个孩子有感而发,写诗。

    品茶的时候,言娘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自己没这高雅的兴趣。

    当初和黛玉一起被嬷嬷教茶经的时候,除了学了最常见的泡茶,后面的言娘弃疗了。

    我的老天爷啊,姑奶奶品不出是井水、雨水还是露水,品不出明前茶雨后茶的那几天的区别。

    什么碧螺春、雀舌、云雾茶,它们认识我,我可认不清它们。

    尽管言娘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了,但挡不住闺女惦记自己。

    坑娘的来了。

    呦呦尝不出来,苦恼的问“娘尝出来了吗”

    言娘淡定自若的为自己挽尊“为娘喜欢水果茶、花茶,不喜欢苦苦的茶水。”

    别以为我没看见黛玉在用袖子掩面偷笑

    “我也不喜欢苦苦的茶。”呦呦小姑娘还没体会到茶的妙处。

    言娘安慰闺女,“每人喜好不同,不必强求。还有,小孩子多喝茶不好,品不出来就不要品了。”

    呦呦忙不适的放下茶杯。

    亲眼见过大江大河,壮丽河山,千里沃野,烟波浩渺,两个孩子的诗词更有灵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浩瀚的景色开阔孩子们的胸襟,尤其是女孩子,不要被后宅禁锢了。

    不要把以后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儿放在心上,什么事情能有泰山高大,大海一望无际,大湖浩淼,大江滔滔。

    只要自己开怀,只要自己思维开阔,一切都不是事儿。

    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嘛,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童年、青少年,让他们能勇敢的面对人世间的艰难险阻

    中秋节是在路上过的。

    虽然比起在家里的时候有些简陋,大家都很高兴。

    这一旅程在几个孩子以后的或游记、或文章、或谈话中都出现过,尤其是后来的裕亲王福晋的游记,记录的尤其详细。

    好似让人跟着他们一路上从广州出发,游山玩水,登山日出,泛舟江湖,看那团圆的月亮,赏那飞流直下的瀑布,置身那恍若仙境的云海。

    直到京城。

    路上,言娘要求孩子们制作旅游地图。

    把去过的地方,谈论过的唐诗宋词、名人轶事在地图上标出来。

    双胞胎还小,过几年说不定都不记得了。

    等他们长大了,可以拿着地图给他们讲。

    还可以保存下来,等以后给下一代讲。

    想想都很美好,大家都同意了。

    10月初,到京城。

    辎重比主人后出发,已经提前到达京城了。

    停留几天后,收拾好,已经出发前往奉天打前站了。

    回京的路上,为了方便起见,两位姑娘都是做男装打扮。

    呦呦还小,穿上男装,和两个哥哥在一起,很是自在,不熟悉的人根本认不出来。

    黛玉嘛,整一个贫乳萝莉,根本用不上裹胸,只要眉毛画粗,就是个雌雄莫辨的美少年。

    这几年的木瓜炖银耳都吃到哪里去了

    言娘很疑惑。

    而言娘原本也想做男装打扮,但她即使用了裹胸布,也不像男人,索性还是女装吧。

    反正她已经嫁过人是几个孩子的娘了。

    男装带帷帽就不合适了,于是人家父子六人都带着斗笠遮阳。

    言娘带着帷帽,双胞胎也不要带自己的软帽子,要和爹爹哥哥们一样的斗笠。

    在路上还不觉得,一到京城,就明显觉察到孩子们都晒黑了。

    要知道一白遮百丑,我滴乖乖,黛玉明年可是要参加选秀的,虽然选秀主要是看老子,但保不住要指婚的皇亲贵族偷看秀女啊。

    万一将来大女婿也偷看了,嫌弃自己将来要娶个黑妞怎么办。

    这还没嫁过去就被嫌弃可不好。

    这个冬天一定要捂白了。

    言娘这样想的,也这样说出去了。

    黛玉羞得一跺脚,跑了。

    林如海“他敢嫌弃老子闺女”

    平时儒雅的大叔竟然有一股子匪气。

    贾家新的当家人,贾琏,一直关注林家的行程,从林家辎重到京后,就一直派人到码头等着接人,休沐的时候还亲自去。

    孙家几兄弟也轮流去等。

    两家人,在孙家回京的时候,就认识了。

    当时贾琏感激林姑父,还帮了不少忙。

    所以,近些年处的还行。

    这一天,终于接到林家人,先上来给言娘请安。

    因为大庭广众之下,不容细说,林老爷带着三个大儿子在码头和他们寒暄了一会儿。

    然后上马的上马,乘轿的乘轿,把林家一行人送回家,就告辞了。

    林家这几年虽然没在京城,但京城关于他们的话题时不时被提起。

    这真是哥不在江湖,江湖一直有哥的传说。

    京城的贵妇人都很好奇言娘,是个什么样的奇女子拢着林伯爷的心,能让林伯爷能把这么大的功劳给她,给她请封诰命。

    怕不是个狐狸精吧。

    大多数人不信牛痘的功劳是言娘的,很多时候,大家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儿。

    不过这个狐狸精接连生了五儿一女,让大家羡慕的同时,也忍不住猜测生了这么多孩子,应该也容貌损,身材臃肿走样了吧。

    至于老宅的两个姨娘,从肇庆出发前,林如海已经告知言娘了,还说明原因了。

    所以言娘能心平气和的接受两位姨娘的拜见。

    到京后,入住林伯爵府,言娘首先让管家去递了进宫的牌子,很快就有人来通知进宫。

    宫里人引言娘去寿康宫拜见太后,言娘有些紧张。

    以前看的电视剧里,在封建社会,好像贵人们的一句话就能要人命。

    不过,太后竟出乎意料的慈和,像平凡人家的老太太。

    言娘用自己生疏的蒙语和老太太聊了几句,是在不会说的,就直接上汉语了,反正老太后不缺翻译的人。

    因为太后的态度,后宫的妃子们也轻声细语,没有刁难。

    虽然宫里贵人们看着脾气挺好的,但等言娘走出宫门,还是里衣都湿透了。

    等登上马车,瘫在榻上,赶紧回家,自己需要双胞胎的亲亲才会暖和过来。

    林老爷也递了牌子,等待皇帝召见。

    乾清宫。

    林如海行礼被叫起后。

    “爱卿风采依旧啊”皇帝开口道。

    岁月是把杀猪刀,林如海却不见老。

    “托皇帝鸿福”林如海谦虚道。

    这些年,自己可是家庭仕途双丰收,而且每天被言娘以燕窝、银耳、枸杞、石斛的养着,自己也重视养生。

    寒暄过后,林如海开始汇报工作,时不时的皇帝还提问一下。

    等一个多时辰后,林如海被留下一同进膳。

    这可是皇帝的肯定,臣子的荣耀。

    觐见皇帝后,林老爷已经定下来五天后出发奉天。

    言娘收到了好多宴请,但林家马上就全家跟着林如海去赴任。

    和林如海上商量后,只接了一份康亲王府的帖子。

    这份帖子是宗室近枝福晋们,把明年要参选的高官世家秀女聚在一起,熟悉打探一下情况。

    其他的都致歉后说明原因。

    首先,就是拜访林老爷的两个岳母家。

    林老爷带着黛玉登贾府门,言娘带着孩子们去孙家。

    这是路上商量好的。

    言娘虽然不是正室,但郡主格格之尊,没必要对贾氏的娘家弯腰。

    阿寿他们,也不能用普通的嫡庶之别来定义。

    所以,最终决定这样兵分两路。

    等林如海从贾家回来,第二天带着黛玉去孙家拜访。

    言娘要带着孩子在娘家住一晚。

    言娘到的时候,孙家人都在大门口等着呢。

    言娘的兄长们没去铺子里,弟弟和侄子们没去学堂,两位出嫁的侄女也带着孩子们会娘家了。

    言娘一下车,呼啦啦的跪倒一地,言娘赶紧让大家起来。

    满族姑奶奶在娘家地位高,孙家已经入乡随俗了。更重要的是,言娘现在是郡主身份。

    “娘,伯母。”

    言娘先张开手臂抱着孙母,然后又抱伯母。言娘发现自己已经泪流出来了,原来平时不是不想念,而是感情埋在心间。

    孙母、孙伯母也眼含泪花,几年未见了

    连后来言娘生双胞胎的时候,娘家人都不在身边,从知道言娘怀孕到生产,那几个月很是担心。幸好言娘平安生产了。

    “这就是双胞胎吧”言娘的兄弟们已经把几个孩子从马车里抱出来了。

    立马,言娘就被抛下了,几位长辈围着孩子们亲香。

    言娘抬眼扫向侄子们,眼睛一定。

    她认出大娃三兄弟了。

    说实话,不认识的人肯定不知道大娃他们和言娘其他侄子不是堂兄弟,实在是从体型到长相都很相似。

    言娘感觉很神奇,明明是同母所生,大娃三兄弟就像娘家人,而阿寿他们却都像林如海,难道基因也有强弱

    可能是母子间的血缘斩不断,几年不见,尤其是孩子们生长迅速的青少年期,孩子的变化可是巨大的。

    言娘一眼认出来自己生的孩子。

    言娘对着大娃三兄弟招手,自己也忍不住向他们走去。

    已经是三个帅小伙了。

    大娃二娃分别时还不足自己肩膀高,现在已经比自己高一头了。

    三娃当年还是能抱在怀里的孩子,现在也是英俊的少年郎了。

    旁人家这个年纪已经娶妻生子了,三个孩子还在苦读。

    言娘知道他们记着自己的交代,等考取举人功名了,娶个好姑娘。

    几年未见,三个孩子有些腼腆。犹豫里一下,叫道

    “姑母。”

    “嗯。”言娘不在乎称呼是什么,几个孩子长的很好,娘家人把他们照顾的很好。

    言娘拍拍几个孩子的臂膀,很不错,长的很结实。

    “零花钱够花吗”

    一时间言娘不知道说什么,时间和距离把他们之间画了一道看不见的线,言娘只憋出这句话。

    言娘除了每年孝敬长辈的,每年过年都给三个孩子每人1000两的零花钱。

    给不了他们陪伴,只能充裕的物质条件。

    “够的,够的。哥哥都给我们攒着,买成铺子和宅子了。”三娃抢答道。

    三娃一开口,公鸭嗓子把言娘被吓了一跳。

    然后,马上意识到这是男孩子的变声期,看到孩子凸起的喉结,忍不住笑起来。

    孩子长大了。

    三娃不好意思的摸摸头,家里男孩子多,变声期很常见,所以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不错”孩子们花钱有规划,知道给自己积累家业,言娘很是高兴。

    等回到客厅坐定,言娘按风俗给长辈们行礼。

    孙母和伯母要拦着她,言娘坚持。

    久别重逢,言娘很虔诚的给父母伯父伯母行礼。

    然后,就是两家人的相互认识。

    孙家这几年,不管是娶进门的新媳妇儿还是生的孩子,都是不少。

    见一个,言娘给一份见面礼。

    今天言娘回娘家,后面跟的几辆车可都是礼品。

    不仅没见过的要给见面礼,即使见过的,久别重逢,也得给晚辈们礼物。

    娘家这人口数量,言娘头上的珠钗、手腕上的镯子、腰间的玉佩再多也不够了。

    直接让下人们抱着匣子、搬着箱子进来的。

    一圈下来,也就到吃午饭是时间了。

    言娘能不能说,自己有些脸盲,除了原来认识的侄子们,现在还分不清自己众多的侄子侄孙们

    两位弟弟结婚晚,弟媳妇儿和几位大的侄媳妇儿差不多年纪,还有的弟媳妇儿和侄媳妇儿,在她们娘家那边是亲戚关系,原本长的就有些像。

    “你们记住了吗”言娘私下里问丫鬟们。

    言娘觉得,等明年回京,要靠丫鬟们给自己指认娘家人了。

    好不好意思啊

    午膳像开宴席。

    都是自己家人,没有外人,都在主院一起用膳。

    乌泱泱的几十号人,小孩儿居多,真是热闹啊。

    午膳后,孙母、伯母带言娘和外孙们去午休,等晚上再说私房话。

    午休起来,言娘参观了孙家的宅子,还有三个孩子的住所。

    私下里给三个孩子塞了不少好东西。

    自己的亲骨肉,言娘偏心的明目张胆。

    然后,和自己生的三个孩子好好谈心。

    关心他们有什么打算,对将来有什么规划,自己有什么帮的上忙的。

    阿寿已经知道大娃三兄弟和自己是同母所生,一整天都跟着三个哥哥,要和哥哥们亲近。

    其他孩子还小,言娘还没告诉他们。

    第二天,林老爷一大早就带着黛玉过来了。

    见过礼后,男人们带着林如海去前院书房。

    先是解答大家读书中的疑问,然后开始考教。

    然后,言娘的弟弟们、侄子们、还有已经开蒙的侄孙们,被考焦了

    言娘的侄子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目中读书榜样的叔叔们,被考教的从胸有成竹到满头大汗。

    这还是林老爷考虑到他们是言娘兄弟,和自己是同辈人,要留面子呢。

    到下面小辈,就没那么多顾及了。

    于是,言娘的侄孙们,目瞪口呆的看着屡次被书院师傅们夸讲的叔叔们,被考教的哑口无言、语无伦次。

    到了侄孙们,林老爷变温柔了,不能让小孩子们厌学呀。

    不过,如果答不出来,那温柔责备的目光,也让孩子们如坐针毡。

    对林如海很是敬畏

    不愧是探花郎啊。

    到吃饭的时候,还有些没缓过来。

    言娘责备看向林如海,在家考教自己还不够,现在来我娘家逞威风,看把孩子们考成鹌鹑了。

    林老爷捋须微笑。

    他心中有数,不用担心。

    林家族人,这几年虽然考上两位进士,一位外放为官,一位回家丁忧了。

    终究族人少,不能形成大的助力。

    贾家几位后辈,林老爷不禁暗中摇头,不看重庶出,嫡出也不好好教。

    不知道自己岳父地下有知,会不会气疯了。

    想他英雄一世,父亲英雄儿狗熊。

    而孙家,人口众多,长辈们也重视教育后辈子孙。

    自己刚才摸了一下底儿,大娃三兄弟很是不错,其他的也有好几个进士苗子。

    即使考不上进士,也能考个举人,到时候托关系,总能给他们安排个职位。

    不出10年,孙家就起来了。

    他们和自己儿子是嫡亲的表兄弟,官场上总能互为臂膀

    今天的宴席是男女分开的。

    饭后不久,在娘家人依依不舍中,林家一行人就要回去了。

    后天就要出发奉天,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准备。

    孙家人口让林老爷很是羡慕。

    回家后,羡慕的对言娘说“你同胞兄弟六人,现在已经有19个侄子,8个侄孙了,等过几年,更不用说了。阿寿他们兄弟5人,不说多,能给我生19个孙子就好了。”

    林如海这是对阿寿他们寄予厚望啊。

    你口气可真不大啊

    19个孙子

    同情未来的儿媳们,你们公爹,已经为你们每人预订四个孙子的任务了

    回过娘家,第二天,言娘带着两个女孩现身宴会上。

    让大家失望了,孙郡主竟然是个丰腴的美人儿。

    虽然现在风气是以瘦为美,但大家也不能昧着良心,说这位雍容华贵的美人儿丑。

    这时候大家才恍然,也是,能拢着林伯爷没外心,怎么会是个丑八怪。

    瓷砖竟然流传到京城来啦。

    言娘在宴客人家的客厅见到地上的瓷砖,和两个女孩对视一下。

    看来,奢侈品从来不缺市场。

    老牌贵族看不上林家这新晋伯爵府,即使林家还有孙郡主,也不看好林家姑娘的选秀结果。

    在他们看来,穷乡僻壤呆了十多年的林家,就像乡下人。

    阿寿偷偷的跟林老爷说“爹爹,要不然我参加明年的秀才考试吧,也好给姐姐撑腰。”

    林老爷拍了拍阿寿的肩膀“你有这份心就足够啦。一切都有爹呢。要知道,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你还小,等三年后再说。”

    虽然是异母所生,但黛玉和下面的弟弟妹妹们没什么隔阂,言娘功不可没。

    林如海感激言娘这些年的付出。

    “好吧,爹。”

    来京城没几天,言娘听林老爷说,今年康熙帝放宽了打造双桅大船的限制,准许“商贾船只许用双桅。”

    言娘和林如海商量后,立马定制最大的双桅赶缯船2艘。

    双桅赶缯船船长36米多,宽7米左右,24个船舱,可载重1500石,约75吨。

    言娘可惜自己的海船已经走了,要不然用这大海船多好。

    不过,等下次回来,这大海船就造好了,派上用场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