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 110 章

作品:《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保守派的官员,在听到后世人辛辣批评的时刻,就心道不妙,却压根无力反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变法派的脸上露出一个欣然的笑来。

    如果这是他们同时代人的批判,保守派的回击怎么也不可能这样的微薄。

    他们都是通过了科举选拔考试的存在,在文字功夫和唇枪舌战的事情上不认为自己会有所逊色。

    然而这是后世人更关键的,由天幕这一完全反常识反常理,在他们认知中只可能存在于神鬼伟力操控下的存在所道出的。

    这天然使得他们试图说出的抗议,被处于在了一种不利的境地。

    而他们的对手可不会那么轻易就放过这样明眼人可见的优势。

    所以韩琦站了出来。

    变法派中最年轻,以未到不惑之年的年纪就跻身枢密副使,成为仁宗指定的辅臣中枢格局中的重要人物,性情比起旁人更为直接锐气些的韩相公罕见在朝堂上露出一个笑来。

    “唐末本有此弊,而太祖太宗本因我朝初定之际,人心不稳,上下未定,虽有心革之,却不得不稍缓为之。”

    屁话

    保守派官员在心里一个大白眼就翻了过去。

    谁不知道那两位当时忙着坐稳自家皇位,打压武将省得他们动不动想要犯上作乱造反抢皇位啊。文官当时本来就因为战乱和五代不重文风没有多少,他们想没想到冗官那层上去还不一定呢

    “而如今太平盛世,”能当宰辅的人,哪怕再年轻,睁眼说瞎话也是张口就来面不改色“陛下更该趁承平之际,绍祖宗之德,接续其业啊”

    所以明黜升、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吧

    看着笑意吟吟的韩琦和他身后不少官员难看的脸色,读出了对方言下之意的赵祯

    韩相公,您这抓时机的功夫,确实很出色啊

    其二就是大家众所皆知的藩镇问题。

    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廷设置军镇,本来是为了保卫自身的安全。直到李隆基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把天宝十节度搞出来之后才开始翻车,走向了安史之乱。

    这些节度使长期在边地担任一个职务,在边地自成一霸,因此与士兵关系十分密切。

    五代十国唱主角的便是这些节度使,他们将募兵之中的精锐作为亲兵,称牙兵,牙兵中再选精锐,称为义子,层层形成了将领之间的一种裙带关系。

    而安史之乱结束后,这种藩镇割据的现象也并未消失。

    曾经作为安史旧部的河北三镇依旧不肯实际服从于唐朝廷,在其周围和西北内地大设藩镇试图制衡的政策也没能成功,反而导致了一种藩镇林立,中央政府政令不出京门的尴尬局面。

    唐德宗对其的打击更是直接引发了泾源之叛,使得禁军权力被交予宦官,宦官因此得以掌权,埋下了唐末宦官专权的祸根。

    也就唐宪宗时期平定了西川之乱,又在十

    几年里接连平定淮西等镇,使得中央可以收归权力,行政力量得以下达地方,成就了“元和中兴”

    ,但河北三镇到底也只是形式上的统一。

    这一段完全讲的是唐朝,并且是他们宋朝一直坚定抵触回避的方面,宋人的神经倒是放松了不少。

    至少在藩镇和宦官问题上,宋朝官员们可以说非常有自信,表示自己不会犯下相同的错误,也不会给同僚借机发挥、阴阳怪气的机会

    难得紧绷的神经可以放松些许,他们也就把光幕所说的前朝之事当做缓和心神的话题,让朝堂上的氛围变得和睦一些。

    主持过新唐书修撰的欧阳修,比起只把史学当做杂谈赏玩的旁人来说,就更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宪宗皇帝,唉。”

    他一边讲一边还不忘可惜地摇摇头“刚明果断。继位之初能够慨然发慎,立志平定僭叛,任用忠谋,不惑群议,最终使得强籓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唐朝的威令也几欲可以重振。”

    司马光也听见了他的唏嘘,同样精通经史,此时还正好在续写自己曾经献上的通志,因此为欧阳修所赏识大力推荐的文人接上了他的话头。

    “但正如玄宗皇帝一般前明后暗,到了晚年的时候信用非人,笃信神仙丹术,终为宦官小人所害。”

    “所以啊,小人之能败国也,不必愚君暗主,虽聪明圣智,苟有惑焉,未有不为患者也。”

    欧阳修赞同地点点头,颇为感慨地将自己在新唐书中写下的议论摇头晃脑着重又讲述阐发了一遍。

    然后看着司马光一时尴尬,欲说还休的神色,他将句子重又品味一遍,才后知后觉发现自己这话的歧义。

    欧阳修焯

    他没有在拿唐宪宗内涵今上的意思,更没有在内涵介甫是个蛊惑君上的小人的意思啊

    顶着保守派们半是惊愕半是惊喜的眼神,他忍不住扯了扯嘴角,恨不得回到说这话之前捂住自己这张总是莫名其妙说错话的嘴。

    朋党论已经无辜坑害范公一次,这回怎么还要再用新唐书无辜坑害介甫一次

    他本意是聊聊前朝事转移同僚注意点啊

    王没关注这边动静安沉浸自己世界石突然又被暗戳戳围观

    咋回事,又突然看我。操心点自家事不行吗

    目睹一切的赵顼乐。

    欧阳相公那张嘴啊,那可真的是啧啧啧。

    这些藩镇对于地方的影响还不止于割据这么简单。

    一方面,他们大多由胡人或者武将统管。

    作为地方利益集团,他们搜刮财务主要目的在于扩充手下势力和自己的奢侈享受,并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便不在乎体恤百姓、发展建设,地方经济因此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而另一方面,因为镇将是武夫,不讲求道义文化、所以从唐末到五代,最起码北方的文化水准是在不断下降的,胡化现象更是颇为严重。

    这一点发展到了宋代,就成了党争甚至南北对立的前身。

    朝堂上偏向轻松,甚至因为欧阳修闹出来的有点搞笑的事情还有些欢乐的气氛,瞬间又尴尬起来。

    宋朝的南北对立确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本朝太祖皇帝是北人,对南人便总有点不可明说的防范甚至微妙压制,早年还有过“不相南人”的传统。

    真宗时期那位王钦若王文穆公,虽然人品向来是为人诟病、甚至被仁庙鄙夷的狡诈奸邪,位列“五鬼”之首,但论其智数才能,尤其是揣测上意的本事,那可是真的是没人能比。

    这可是敢帮真宗皇帝伪造天书促成封禅泰山的狠人,结果当初真宗要他当宰辅都会受阻,还被人借卜卦之事内涵“南人作相天下将大乱”。

    尽管后来还是做成功了,眼下朝堂上南人势力也欣欣向荣。但是南人出身当初竟然能被拿来当借口,阻拦一个简在帝心的人当宰相南北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可以知晓了。

    司马光看了看周遭的官员,更是无奈。

    后世人不说他还没怎么发现,以介甫为首支持变法的大多是南人,而目前最顽固的那些保守派,竟然基本上都是北人

    同为北人的他只能头疼地摁了摁自己的额角总算明白,他们为什么对自己总会抱有一些隐隐的期待了。

    这在变法新旧之余,怎么又牵扯上南北争斗了

    哀叹之余,他却多了点微妙的预感

    他未来,总不会跑去当了个保守派吧

    不会吧他和介甫神交已久,并且这朝堂确实需要些许改变了啊他不反对变法这种主张啊

    第三便是宦官问题。

    还是从李隆基开始冒出的祸头,他对高力士的信任有加,使得太子公主都要称之为“翁”。宦官势力因此上升。

    赵匡胤。

    看的出来后世人你挺瞧不上玄宗的了。

    但他调整了一下姿势,脸上的笑意却带了出来。

    那跟他有什么关系

    瞧不上玄宗皇帝后期干出来的混账事多正常啊

    肃宗灵武继位,又是由宦官李辅国一手推动。作为回报,肃宗选择称其为“尚父”。而对方也很给力地帮他把李隆基迁往别宫。但从此宦官开始参与进朝政当中,掌握大权。

    代宗时期虽然先后清理了李辅国、鱼朝恩等权宦,然而德宗时期的泾源之乱使得对宦官的打击半道崩殂。他不得不任用宦官掌握军权,以期保住皇位。

    在掌握住军权的前提下,宦官任枢密掌朝政又成为一种定制,形成了所谓“四贵”军权两中尉、政权两枢密。

    而从宦官弑杀宪宗开始,尽管陆续有二王八司马主持的永贞革新、甘露之变等反宦官运动,唐朝宦官们的权势依旧滔天,八任皇帝中有七任为其废立或者杀害。

    唯一一个例外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

    因为宦官已经先被崔胤借朱温之手除掉,而他爹更被朱温刀了,他本人是被朱温扶上去充当禅让傀儡的。

    什么地狱笑话

    尽管并不知道这样一个名词,所有听到后世人最后这番话的宋人还是呼吸都跟着一窒,冒出来了类似的感受。

    唯一的例外是篡位者扶上去的,这什么让人绝望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