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 109 章

作品:《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没有人出声。

    所有的听者都为这突然急转而下的态势忍不住发愣。

    后世人原先的语调尚且带着戏谑和调侃的话头,却在最后逐渐认真了起来,在最后讲到崖山海战和钓鱼城之战的时候,更多了几分喟叹似的敬意。

    让他们一时无措,更让他们忍不住也跟着沉默,悲伤的情绪在群体中蔓延,本就因为亡国的刺激而百感交集的人,此刻更是红了眼眶。

    后世人瞧不起他们大宋。

    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被它明晃晃地摆正出来的观点,是哪怕他们心里破防,对于后世人的评价羞恼交加,也不得不承认后世人确实持有的观点。

    可是即使是这样瞧不上他们大宋的后世人,却在讲到两宋灭亡的时候,都流露出了罕见的欷歔。

    那该是怎样的残局,又该是怎样的悲剧呢。

    他们不知道历史的实情和细节,却在字里行间中嗅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

    赵家皇帝中性格最为温和的未来的仁宗皇帝,脸上已然露出了凄色。

    “陛下。”

    他听见下首的参知政事,他为了改革而亲手调整辅臣格局,提拔上来的宰辅在轻声喊他。于是赵祯放眼望去,正对上范仲淹同样带着不忍,却比他更多坚毅的眼神。

    “臣请陛下勿要动摇。”

    他没说很多,只留下一句简短有力的恳请。可他的眼神却足够真诚,让赵祯能够透过其看穿他真正的想法。

    如果真的为大宋的未来感到恍惚,与其空为其感伤悲怆,不如坚定起自己原先准备改革的想法。

    眼下还是庆历之时,一切都为时尚早。

    赵祯看着他的眼神,缓缓颔首,用着足够郑重的态度应承了下来。

    害,本来说是讲点大怂笑话,讲到最后却一路向着正经方向而去了。

    这好像就是宋朝在人们共同记忆里的一种特殊的风格,它独独具有的一种神奇的两面性。

    一方面,它足够繁华,用着足够富足的经济,供养出了一个确实称得上风雅的时代。

    中华文明经历了秦汉第一帝国的少年时期,跨越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黑暗时刻,在隋唐第二帝国的一度辉煌中,才酝酿出了一个唐宋时期。

    一个哪怕中间夹杂着唐末五代十国的混乱,后期萦绕着辽金蒙元的杂音,却实打实地在文化上达到了繁盛时期的成熟阶段。

    这是真的在夸他们宋朝真的在夸他们宋朝

    哪怕是赵匡胤都为这前后突兀地转折感到错愕,甚至因为后世人原先的态度,生出了些许不敢置信般的怀疑。

    可是摸着自己还打着颤的心脏,他还是忍不住听了下去。

    赵匡胤那后世人你多讲一点,多讲一点。

    他真的很需要听一些好事来安抚一下自己的情绪

    坊市制度的空间和时间界限被打破,宋朝对工商业偏向鼓励的态度

    ,使得商业的繁荣在有宋一代达到了新的高度。

    商业革命、货币革命的接连兴盛,海上对外贸易的开放发达,使得工商业税收收入甚至成为了宋朝政府的主要收入。

    这样的经济繁荣之下,诞生出的便是文化的昌盛。

    于是当人们深入接触宋朝的历史之前,透过语文书上那些经久不衰的词赋,通过美术书上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我们共同的记忆里,看见的是一个美好的朝代。

    是清明上河图里,那个让人一眼再也忘不掉的繁荣之景。

    它真的把长长的卷轴放上了光幕的画面

    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来往的车马,林立的店铺,繁华的市井街巷在世人面前展开一角,是这些哪怕身处于东京当下的宋人,眼见了都忍不住喟叹的画面。

    于是赵光义忍不住志得意满地对着下方群臣展臂而笑,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未来的满意。

    “诸君可见,我们大宋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治之盛前所未有。”

    他自然地把后世人那段文化成熟断章取义式地组合理解,眼也不眨地张口就来,笑呵呵地夸耀着自家朝代。

    试图借此掩饰自己前面被戳中高梁河之战这段黑历史的尴尬和崩溃。

    赵光义狠狠对,就这样夸,别搁那再提什么对外战争了

    他一点也不想回忆起坐驴车是种什么感受,更不想回忆起差点就把皇位给弄丢了的惊魂时刻。

    可是快乐总是短暂的,当他在内心暗暗祈祷夸奖更多一点的时候,后世人果断转换了方向。

    然而,它在军事上的软弱无能,政治上的内斗不断,思想上的保守迂腐,整体构架框架上的冗余芜杂,却活该它为后世人所嘲笑,被冠以大怂的名声。

    保守派

    军事上软弱无能王安石说要强军。

    政治上内斗不断好像我们不能再光明正大给它扯后腿了

    思想上的你说谁保守迂腐呢那是那王介甫自己太出格激进了吧

    整体冗余芜杂

    仁宗时期就要求裁官了

    因为后世人这仿佛指着鼻子骂一样的言论,他们原本暗戳戳想着出来反对王安石的气焰都默默被打消了些许。所有人眼观鼻鼻观心,认真做个不会说话的安静摆件。

    这样的两面性,使得它和晋成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中国史的奇葩。

    晋是身为大一统朝代,存在感却低得可怜,被人常年忽视甚至没什么兴趣日常辱骂,路人感觉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从根本上消灭它的存在。

    而宋作为一个割据政权,存在感日常和秦汉隋唐元明清并列,路人热衷于乳它,但如果细究其根本,本质上都带着点恨铁不成钢,因爱生恨似的扭曲。

    它是真的很烂,但正因为它并不是那种毫无希望的烂,才会让人对它抱有着本可以走向更好的期望,也才会让人在看见那些转折点被赵

    宋王朝白白错过之后,

    对它的怨念更上一层楼。

    而王安石变法,

    我们本期视频的重点,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烂,但没完全烂jg

    被后世矛盾文学塞了一嘴的太祖皇帝有些自闭地闭上了眼,无师自通了其中的精髓。

    赵匡胤有点希望但又有点不想知道,那些所谓的转折点都有些啥。

    他有种很微妙的感觉,自己在知道之后,尽管可能可以提前吸取经验教训,但最大的可能

    是被自己的后世儿孙、不,他弟的冤种儿孙给气死。

    赵顼坐直了身体。

    在接连的暴击,以为自己差点成了亡国之君的震撼之中挣扎出来,身为光幕聚焦重点的同时代人,他突然发现自己看见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两只眼睛立刻深情地锁定了当事者。

    介甫

    国家不能没有你啊

    逻辑鬼才神宗皇帝原本宋朝错过这个转折点亡国,被后人骂。

    那我这把不错过不就行了。

    计划通

    光幕闪了一下,出现了一行大字。

    首先,我们要知道王安石,或者说,宋神宗赵顼为什么要变法。

    选读过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同学应该都能快速答出,宋朝当时具有着“三冗两积”,即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这样艰巨的局面。

    思绪更周密一点的同学,还可以给出庆历新政失败,但是为变法了思想基础这个直接原因。

    这些都是正确的。

    范仲淹叹气。

    这就是他此前为何要委婉恳请陛下坚定立场的原因了。

    就算在天幕讲述两宋灭亡而让陛下心生不忍的时刻,他趁机得到了对方坚持改革的首肯。然而深知其为人的参知政事,对于自己改革前途的未来,依旧不敢多抱什么期望。

    对于臣子来说,得遇今上这样性情宽和的君主,本该是一件幸事。能够被其进一步赏识、看重,更足以让范仲淹对赵祯心怀感激。

    可是用这样的性格去推行改革,却太过为难了。

    老好人的耳根子软从来不是只针对一方,站在改革敌对方向上的人,如若对他提出了质疑,向他提出了表面上足够好听的谏言,他也会为之动摇。

    非铁血手腕者,改革不能成。

    范仲淹是在西北掌管过军事的人,慈不掌兵的道理熟谙于心,已经因为党争的失败被数次贬谪过的经验更是让他看得明白。

    赵祯可以是个道德意义上的好皇帝,是个努力治国按天下的好皇帝,却没办法做个能够改革成功的皇帝。

    他狠不下那个心,老赵家祖传的疑心病也没办法让他全然信赖一个人彻底地不作动摇。

    他对于自己既定历史上的失败只能说早有预料,于是此刻面对后世人给出的结果,便也可以淡然地等闲视之。

    范仲淹忧心

    忡忡只希望这一次,陛下能看在如果他又犹豫的后果就是错过时机,最后可能导致亡国这一点的份上,坚持地更久一点。

    最起码实施新政的时间,要比本来的更长吧

    而要再深入地去探寻三冗两积现象的缘由,则得衍生到一个大家肯定认识,但不一定知道具体含义的词上去。

    大怂特色不可废的“祖宗之法”。

    宋人

    如果说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是心里有所明悟,但实际上还是疑惑居多的发问的话,仁宗朝及以后的大部分文官,却是更接近惊怒了。

    “那后世人那后世人是想说,祖宗之法,才是我大宋积弊的根源吗”

    “荒谬简直荒谬它难道不知道唐末以后是怎样的乱世局面吗”

    “若非我宋太祖太宗皇帝针砭时弊,匡正天下,岂有今日海内安定”

    随着不知道哪几位保守派官员火气十足的质问,宋朝文官们再次感受到了那种三观被冲击的痛苦。

    而这一次,是真的无差别攻击。

    可能除了那个,心理已经有了差不多观念的参知政事。

    王安石我就说祖宗不足法指指点点

    你们自己都门清是当时针砭时弊了,那如今时过境迁,这祖宗之法,怎么就不可以变一变了呢

    祖宗在这里,其实并不是我们熟悉的血缘意义上宽泛的祖宗这个概念,而是种特指。

    祖喊得是太祖赵匡胤,宗指的是太宗,高梁河车神赵光义。

    所以祖宗之法字面上的含义,就是单纯指的太祖太宗时期,值得为后世儿孙效法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原则。

    赵光义你还提高梁河

    原本还算正常的脸色唰地一下子变得漆黑,咬牙切齿的赵光义死死地盯着天幕,眼神锋利到简直想杀人的地步。

    虽然在他的面前,肯定没有臣子敢作死挑战一下这位未来的太宗皇帝口中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探他对士人的尊重和容忍度是否真的可以高到不对文官下杀手的地步。

    所有人尽管又一次听见了那个不能提的词汇,表面上却都依旧是一片平静无波,音未入耳般的恬然从容,竭力为皇帝陛下脆弱的自尊心兜着底。

    但是赵光义自己受不了这个。

    哪怕他对自己臣子的乖觉看得一清二楚,然而每次被后世人触及那段黑历史的时候,他却始终如坐针毡,耳侧仿佛都能够听见旁人的窃窃私语,进而开始怀疑臣子不动如山的面具下,是否藏着对他的嘲笑。

    赵光义痛苦他们肯定在背后偷偷笑我肯定

    因为真的很丢人到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一定要笑的程度啊

    禁止驴及一切音近字短时期内出现在太宗皇帝面前

    “哈”

    臣子嘲不嘲笑不知道,他亲哥是真的冷笑出了声。

    “太宗皇

    帝还会御驾亲征呢”

    高梁河那是什么地方

    黑着一张本来就不算白的脸,不用看舆图,早就将收拢来的各地地形烂熟于心的赵匡胤一看见地名,就知道他弟打的什么算盘。

    想伐辽,把燕云十六州拿下来,说不准还想着能更进一步是一步,是吧

    想得挺美的,就是你得有这个能力啊

    这都是在高梁河有多丢人,才会被后世人反反复复拉出来公开处刑啊

    赵匡胤感觉自己被迫跟着丢脸,想打弟弟。

    其诞生的宗旨就是“防弊”,或者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即针对唐末五代的各种混乱做出相应的政治上的调整,防止其再度重演。

    首先是官僚体制膨胀的问题对,唐末也冗官。

    大怂属于是为解决问题而给自己新增了更多问题。

    宋人

    骂人可以不用这么犀利的,谢谢卑微

    因为“官倍于古,士十于官,求官者又十于士”,出现了员多阙少的情况,唐末的官员选拔因此从为官求人转变成为为人设官的荒谬局面。

    东汉官员数目尚且只有7500人,而晋虽然一向以世家子弟把控高位著称,官员定额一般也是6800左右,而到唐末期却膨胀到了18800人。

    其官僚任免后来又采用“循资格”之法,按年资升迁,不看个人能力,只要在任上不犯错,那么就几年一升迁。

    官僚主义浓重,行政效率低下,增加了行政成本和人民负担。又因此兴起朋党之风,并且“求精案牍,不急人才”走上了形式主义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