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7. 秦始皇焚书坑儒4 请大家把书藏在墙壁……
作品:《开局在春秋战国直播历史》 在刘向的说苑反质之中, 类似于秦始皇“坑杀方士”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流传于民间,而见于典籍。刘向整理了这些故事, 将它们编入说苑战国策新序。
诸子百家听了,都沉默。
敢情我们期待了这么久的“焚书坑儒”, 不断地往前追溯, 居然是来源于民间故事吗
孔子“”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期待
什么期待啊你们在期待什么
虽然我们的思想主张不一致、甚至还可能有许多对立之处, 但也不至于吧
何至于此啊
诸子百家啊哈
没有啦孔子你不要多心
与此同时,诸子百家纷纷好奇, 这些民间故事又是从哪里开始流传起来的
会不会真的是儒家的人。
他们自己编造、散布出来的
这些故事,从战国以来便广泛地流传,其源流十分古老。它们大多是游说之士的学习材料, 又抑或,是练习游说的一种脚本。而故事的编撰者,通常便是这些游说之士他们自己。
嬴政在各个时空,看得胃疼。
朕不在江湖。
江湖上,却充满了朕的传说。
他们看起来,是真的很喜欢编排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而且十分随意。
不讲逻辑。
光是刚才的说苑反质那一段,侯生在临刑前一顿操作猛如虎,就那样噼里啪啦地
跟朕说了一通鬼话。
什么“今陛下奢侈失本, 淫泆趋末”, “宫室台阁,连属增累”, “珠玉重宝,积袭成山”
“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酒食珍味, 盘错于前”
如此这般莫名其妙地数落了朕一顿,然后说朕“丽靡烂熳,不可胜极”。
接着就说,朕要亡国。
更加离谱的来了
在这一段侯生的“真言”大道理后面,秦始皇听完之后当即沉默良久,居然还对侯生说
“汝何不早言”
你怎么不早说你怎么不早说
嬴政“”
缓缓打出一个问号jg
朕之所以打问号,不是说朕有问题,而是代表你有问题,而且这问题还很大。
不止如此,在那之后。
侯生又噼里啪啦地说了一通,好像自己能将世事看得十分透彻一样。
说完之后,侯生表示
我今天肯定是要死的啦所以我才把这些给你说出来虽然不能让你们大秦不灭亡
但是我希望你自己能知道的呀
嬴政“”行吧,朕知道了。
退下吧,来世做个好人。
在故事里的秦始皇,十分神奇地将侯生的话听进去了,还问“吾可以改变吗”
侯生则表示不行你改变不了
你坐着等死吧
不是。
你坐着等秦朝灭亡吧
你想改变,你比得上尧和禹吗
你没希望的
在这样稀里糊涂说了一通之后,故事里的秦始皇喟然长叹,然后如同幡然醒悟一般
将侯生给放了。
不杀他。
嬴政“”
尤其是说苑反质里面,这一段故事的末尾之处,居然还凑不要脸地还补了一段
“后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
如此,联系前文。搞得侯生就像是一位窥破天机、不可多得的人才、高人一样。
纯纯马后炮行为。
这故事,显然是在秦始皇死去、秦二世即位、秦三年而亡,这些事情发生之后才编排出来的。
嬴政微笑jg
也就是朕有点短命,没能活到那个时候。
天幕的述说,也刚好提及了这一段故事的编排时间,与嬴政的思路同频。
苍穹之上,那天音说道
至于在说苑反质里记载的秦始皇“坑杀方士”的故事,其诞生与传播,应当是在秦朝灭亡之后,至汉武帝求仙问药、大尊方士之间。而这一故事的编撰者,应当便是外出游说的方士们。
众好家伙。以古喻今,自吹自擂。
这一套被他们玩得明明白白的。
而且,汉武帝
汉武帝又是哪位
汉武帝,你也求仙问药啊
总而言之,说苑反质当中的秦始皇“坑杀方士”的故事,以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与传播开来的情况来说,应当便是后来所谓的、秦始皇“坑杀方士”之事的原版,或者至少是其原版之一。
除了秦时的编年记事、奏事诏令、律文、石刻文字这些主要的史料之外,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时候,也从他在典籍上所见到的这些故事里,摘取了一部分的内容。
孔子好嘞,看起来没我什么事了。
所谓的“坑儒”应该是来源于“坑杀方士”,而“坑杀方士”似乎也是由民间故事而来的。
可信度,也不好说。
孔子安心多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好像漏掉了什么。
是忽略了什么东西吗
这些历史故事的内容,使得史记的叙事更加丰满。但同样地,历史故事里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没有年代,所以往往须鉴别其可信度,并且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年代上的排比。
嬴政后世研究历史,还挺认真。
而且都已经两千余年之后了,那么多史料都保存下来了吗可以这般排比考证
他对未来感到更加好奇。
后世,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嬴政望着天幕,有些出神。
天幕的述说,则从未停歇
显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时候,参考了说苑里的历史故事。其中“坑杀方士”的记叙,应当便是以说苑反质的内容或其同类的故事,作为底本,而写出来的。
天幕上,依然显示着两个篇章的比对。
孔子确实,是真的很像。
不过,他们这些人仔细看了又看。
在左侧的说苑反质的文本之中,却并没有史记那一段的,关于公子扶苏对秦始皇的劝谏。
孔子又疑惑了。
之前所遗漏的,就是这里。为什么公子扶苏在那个时候会说“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
这段话是哪里来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不是借鉴参考说苑反质吗但是后者里,并没有关于公子扶苏的记载。
所以公子扶苏的劝谏,这一段是哪里来的
或许,除了说苑反质之外,关于“秦始皇坑杀方士”的故事,还有其他版本
司马迁借鉴的,其实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恰好,天幕也提到了这一点
在借鉴了说苑故事之后,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还在末尾部分增加了一段“公子扶苏向秦始皇进谏”的事件。
还是那一段。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
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结果便是。
秦始皇让扶苏去上郡监军去了。
这一段的叙述,由于恰好增补在“坑杀犯禁者”之事的后面
便成为了秦始皇“坑杀儒生”。
这一段的叙述,或许是与陈胜、吴广起义时“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有关。有可能是当时参与起义的儒生,所编造出来的故事。在经历过广泛的传播之后,被写进了史记秦始皇本纪。
他们之前已经看过大秦系列秦二世而亡的视频,因此,对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陈胜、吴广曾经“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公子扶苏,乃是楚国母系的秦国公子。而项燕则是在战国末年、带领楚军抗秦的大将。
“张楚”视公子扶苏,为楚系的王子。
他们尊崇扶苏。
将扶苏视为是,反暴的仁者。
天幕之上,还有一张示意图。
在陈胜、吴广起义之时,鲁国的儒生们,也纷纷持孔氏礼器,前去投奔。
孔甲,孔子的八世孙。
也在投奔之列。
天幕的寥寥文字,拓展了孔甲的事迹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
丞相李斯,始议焚书之事。
魏国人陈余告诉孔甲“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矣哉”
他们要烧书你很危险啊
孔甲表示“吾为无用之学。”
“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
我在搞的,那都是没用的东西啊
我又有什么好危险的
庄子无用之学幸会幸会。
孔甲一边说着“吾有啥好危险的”。
一边将家里藏有的论语尚书孝经等书,塞进自己家老宅的墙壁里。
随后,孔甲隐居嵩山,教弟子百余人。
天幕上的这些文字,被位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尽收眼底。孔子“”
好不愧是我的后代
孔子现在终于放下心来,因为秦始皇烧书归烧书,他们儒家的东西,终究是保存下来了。
与此同时,天幕还在分析、推测
史记秦始皇本纪当中,公子扶苏向秦始皇进谏、不要重罚儒生,这一记载的来源。
以孔甲为首的这些儒生,他们在投奔“张楚”之后,继续制造公子扶苏的传说,将其塑造为“保护儒生”的仁者形象,便由此,形成了一段在秦末开始流传的历史故事。
虽说这仅仅是一种推测,但我们依然可以肯定的是,公子扶苏劝谏秦始皇的记载,与说苑反质所记载的“坑杀方士”,并无直接关系。
孔子微笑jg
没有关系,为什么要写在一起
很吓人的
还有为什么要跟焚书写在一起
在史记之后
一定还有更离谱的流传吧
除了增加一段“公子扶苏向秦始皇进谏”的记载之外,史记与说苑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前者在卢生的话语之中,增添了“对秦始皇贪权严刑、不听劝谏的谴责”,以及引用了一条秦律、以此来表示方士的苦境。
嬴政朕还能说什么。
朕累了。
朕什么也不想说。
另外,史记还将“焚书”与文学之事牵连进来,混在“求药”与方士之事后面。并且在秦始皇的话里,增加了对各个有名方士的谴责指名道姓的那种,韩众、徐市、卢生,逐个点名批评。
诸子百家所以。
就是这里,给后世造成了误解吗
传着、传着。
就给传歪了
诚然,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乍一听见“焚书坑儒”,真的会以为是
烧儒家的书,坑儒家的弟子。
诸子百家没想到连“百家语”也焚呜呜呜呜。
大家以后学着点,跟儒家的他们学一学,把书都藏在墙壁里吧
诸子百家qaq
综上所述,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借鉴了说苑反质故事。
而司马迁所采用的,更是这段故事的前两部分,其中也存在着改造的成分。
至于说苑反质的故事,其第三个部分才是故事的主体与核心。史记所借鉴的前两个部分,在原版的故事里则是一种铺垫。
这一段故事,是典型的游说之士所擅长的游说之辞,典型的编造出来的天方夜谭。
它发生在虚构的“阿东之台”,而秦始皇亲自上场,“临四通之街”,要将侯生车裂。
既而便是侯生的长篇宏论,说一些空洞的说教,然后写秦始皇听完之后,顿时感到十分悔恨、无奈感叹、最终将侯生释放
这些情节,如同俗套的民间故事一般。
对于这样浮夸张扬的编造故事,司马迁并没有采用这一段的情节,而是仅采用了前面两个作为引子的部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