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赤壁赋

作品:《开局盘点背诵天团[历史视频]

    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站了出来,对你说,他可以改变这一切,如果你是皇帝,你心不心动

    心动。

    那这样的人物再加上本身的政治才华,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在皇帝心里英雄一样的存在了吧。刘彻寻思。

    如果有一个人站出来急他所急,想他所想哎呦,爱了爱了。

    反正宋神宗他心动了,即位后他一顿操作把王安石放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位上。而这个职位的权力,和宰相是一样的。

    和刘彻的回答一样,

    心动啊,所以

    朕不后悔。宋神宗语气淡淡,却透露出不容人质疑的坚定。他不后悔。

    不后悔用王安石进行改革,即使因此自己的功过连史官都难以平定,民无能名曰神。评价好也不行评价坏也不行,什么叫做欲言又止,这就是了。

    朕只后悔一件事。

    宋神宗只后悔,自己推动改革的心还不够坚定。国库空虚、财税不足、军力不振

    自登基以来,国家所遭遇的困难,繁荣之下暗藏的这些弊端,他都看到了。他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改革,也唯有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宋国困民穷的问题。

    其实在正式变法前,宋神宗就王安石能否担任宰相一事问过不少人,他们都认为王安石虽然有才,但难以担当一国宰相的大任。

    但是宋神宗不觉得,他有自己的主见,于是在问了这么多人之后,在以孝治国、以祖宗家法为根本大法绳的大宋朝,他依然选择了王安石,支持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主张。

    没错王安石是拗相公,那他就是拗皇帝他就是要改革王安石辞职不干,那他就自己亲自上

    但是他忘了,不是努力了就会成功,更何况他还是一个皇帝。不是所有人都是唐宗宋祖那种人物,很可惜,终其一生,大业未竟。

    于是王安石成了主张变法的新党领袖,而苏轼则是站在反对新法的旧党一边。平心而论,苏轼

    只是反对激进的变法,并不反对渐进式的改革。

    更吊诡的是,二人的政治思想,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那

    就是国家需要改革,而且需要大改特改。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苟知此三者,非独为吾国而已,虽北取契丹可也。

    如果不标出来苏轼的名字,相信不少人会觉得这是王安石写的。

    坚定改革之心,如出一辙。

    很难不赞同,刘彻深以为然。

    但是和王安石的“三不足”一比,咳咳,只能说苏轼还是相对委婉的。

    熙宁变法,亦是势当如此,凡荆公所变更者,东坡亦欲为之。及见荆公做得纷扰狼狈,遂不复言,却去攻他。苏轼见王安石失势,也不像其他人那般穷追猛打,他俩之间确有共同之处,就连朱熹也认为。

    王安石变法的诸多内容好不好,好。甚至有的措施王安石是王安石在经过多年地方为官之后所积累的应对之策,在地方治理上政绩斐然,干的有声有色。不然你以为宋神宗傻吗,被别人鼓吹两句就热血上头那自然不是的。

    大宋

    朕当然不傻啊。

    宋神宗无语。

    他,宋神宗赵顼,十九岁登基,勤学刻苦,享受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资源,想也知道,怎么可能傻。

    请相信皇家教育,不是所有皇帝都会变成司马一家的傻子。

    大秦

    既然如此,那都有什么措施呢。

    能取得成就,那意味着这些措施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有参考价值。秦始皇觉得自己的大秦现在也需要一场深刻的改革。因为只有改革才能变得更强。

    没有国家会比大秦更知道改革的力量。

    其实变法的目的无非就是富国强兵四个字罢了,然而,一场深刻的变革必然牵动众多的利益集团,有时甚至会触动社会的根基,稍有偏差,就会给全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王安石的新法就是如此。

    于是王安石那些在地方广受好评的举措却在全国范围实施时异化成了盘剥百姓的工具,比之以往甚至更加变本加厉。

    宋神宗闻言默默低下了头,他的心情有些低落。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他喜欢,他看好的大臣都言辞激烈地反对改革,以至于他的身边只有一些连他自己都看不上的小人。

    异化,这势必是因为人,但是除

    了王安石外,他好像无可用之人。

    王安石的变法是一个历史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有被异化被妖魔化,但是他的变法是先进的,青苗法甚至有现代经济学的特征。

    大汉

    “那必然是悲剧收场了。”好家伙,超脱时代。

    上一个被天幕评价为超脱时代的是谁那可是杜甫啊,杜甫都是过了好久才封上诗圣,那王安石果然也得再过一千年才能正名啊。

    说起来,朕倒是更想听听青苗法。

    这个挺让人好奇的,就是不知道会不会继续往下讲。刘彻是一个皇帝,皇帝嘛,大多数皇帝对和农耕相关的措施对十分感兴趣。

    然而思想过于超前过于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再先进的改革如果不能适应当时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那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所以不能直接照搬照抄

    这句话让许多人陷入了思考。

    尽管如此,得益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北宋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人说,北宋灭亡,王安石要负全责但实际上如果没有王安石变法,北宋可能会灭亡的更快。

    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北宋亡于外而不是内,说北宋因此在几十年后亡国的,怎么不想想,是王安石为北宋又续了几十年的命呢

    为北宋续命

    宋神宗得到这个评价就放心了,但是随即又有点不甘。只续了几十年的命吗,不够,这还不够。至于其他朝代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大汉

    “王安石变法,详细讲讲呗。”

    刘彻期待值拉满。

    牛哇牛哇。

    实施得不行还给一个药丸的王朝续了几十年的命,那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这改革也是挺厉害的。抄一抄,改一改,大汉再活五百年。

    于是所有有志之士就改革本身的价值达成了共识,他们都在期待天幕的进一步讲解,but天幕表示,我们该回归正题了。

    女声

    王安石和苏轼互怼了大半辈子,但说到底过去的都是政见之争,是君子与君子之间的和而不同。至于王安石变法展开的话讲篇幅太长,简单告一段落

    。让我们回到苏轼主场。

    等等

    我们还想继续听

    一时间,历朝历代间,听取哀嚎一片。

    与王分别后,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允许他不去汝州,到常州居住。在苏轼的再三上书下,宋神宗终于批准。而正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之际忽有消息传来。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了。

    死了

    啊这,今年是元丰七年,这不就快了吗。突闻噩耗,宋神宗一下子被冲击得缓不过神来,陷入了迷茫。

    即位者是宋哲宗,但是他太小了,才九岁,在大家的眼里皇帝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于是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

    在她的运作下,保守党上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至于新法,没有宋神宗的大力支持,结果不言而喻。于是很快,苏轼就又回到了京城的政治中心。

    糊涂

    宋神宗震怒。

    辛辛苦苦实施的新法在自己死后就被光速废掉,这委屈宋神宗可受不了。

    然而苏轼并不赞成重新起来的旧党将新法尽皆废除。于是他上书给皇帝,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

    好家伙,瞧你这苏轼浓眉大眼的,谁知你竟敢背叛我们。这一下,旧党也看他不顺眼了。党争的两党都不喜欢他,这一套好眼熟啊。

    这不是杜牧的遭遇吗,又悲剧重演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刘彻细细品味这波大戏。

    现在刘彻还对这个感兴趣,但是等刘彻再多了解几个诗人就会发现,党争中不容于两党的岂止是杜牧和苏轼啊,这类诗人词人一抓一大把。

    里外不是人的苏轼很无奈,但他又不屑和朝廷上的那些人同流合污。适逢苏轼又遭诬告陷害,行吧,不陪你们玩了。于是苏轼自请外调,这一调,就调到了杭州。

    杭州,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地方,今年五一大家都过了吧,五一最热门城市,杭州五一最热门景点,西湖据统计整个五一假期,杭州西湖共接待人数为二百八十二万

    卧槽,这么多人

    大唐

    就离谱他们的地都不要了吗。李世民长大了嘴巴,许久才说出话来。

    长安号称百万人口,就已经是万国来朝,超级大都市了。但那是都城长安啊说是整个大唐最繁华的城市也不为过

    而仅仅一个假期杭州光是接待人数就破了百万,而且都快接近三百万了,长安人口最多最多也就三百万。

    也就是说整个长安的人都去西湖玩了,这么多人一点事儿都没有,全都是冲着旅游去的,甚至什么乱子都没出。

    离谱啊

    这不仅是李世民的想法,更是历朝历代所有人的想法。

    以农为本的核心思想千年来根深蒂固,许多人一辈子都固定在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但是这一刻,他们继李白视频之后,又一次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冲击。

    大秦的交通要是有这么发达该有多好。

    这些人都是流动人口啊,能把上百万的人口流动一一进行统计,就连管控也管控的这么到位

    秦始皇对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眼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年过去了,已经算得上是积年累月了。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明。

    往远了看,他见识过连现代人都没有抵达过的星球科技,见识过遨游宇宙的浩瀚无际。往近了看,他见识过现代教育,见识过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心荡神驰,逛花了眼。

    往自己身边一看,那现状秦始皇的危机感蹭蹭上涨。这一对比,真的是男默女泪。

    两个字概括落后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于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这意味着西湖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世界级遗产。

    “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读着天幕上给出的评语,杭州人民挺起了自己的胸膛。骄傲,我们的西湖,是世界级遗产我们的西湖,是第一景点

    哦,你们没有吧。

    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西湖历史悠久,从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而这颗明珠能够历经风雨,终以其璀璨迷人的光芒闪耀世界遗产之列

    ,与两千年来人们从不间断对西湖的保护、疏浚、治理是分不开的。

    时至今日,现在的我们其实很难想象,如此秀美的西湖也曾是惊涛拍岸的海湾。天幕上只见汪洋一片,虽有群山环绕,但明显是海湾的模样。

    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这里慢慢发生了变化,海湾泻湖湖泊,渐渐形成了一处湖泊。沧海桑田

    自然之伟力,无论见过多少次,都觉得惊心动魄。

    无数人眼睛一动不动地地看着这一幕,似乎要把这景象长长久久地刻画在脑子里,生怕自己会忘记。

    杭州这地方,和苏轼,和苏轼喜欢的白居易都有缘。当年,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这地方才日渐富裕,但也不是特别出名。

    大唐

    和扬州相比,杭州名声确实不显。

    李世民认证,南方那边的经济扛把子,首推那还得是扬州。有大运河在,其他城市都只能是扬州的陪衬罢了。

    若论杭州什么时候真正富起来,那真离不了白居易。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间不长,也就三年而已。但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他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白居易对西湖的治理。

    但是他一来,就发现西湖的状态很不好,干旱天气,湖水浅浅,不够灌溉。暴雨天气,湖水泛滥,不能积蓄。以至于杭州百姓只能“望湖兴叹”。这么大一个湖泊,笑死,根本利用不上。当地的老百姓守着宝山,却日子过的紧巴巴。

    可不是嘛,他都看不下去了。

    此时,在杭州的白居易捋了捋自己的胡子,一脸唏嘘。

    他,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虽说是贬官,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可以说是来杭州休闲一下的。结果到杭州定睛一看

    哎,逃不过,躲不开,自己果然是个劳苦命。

    于是针对这一问题,白居易疏通西湖,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大堤,又引水入运河,再由运河取水灌溉农田,这举措不仅能有效地蓄水泄洪,还由此得以灌溉广达千顷的农田。于是杭州这日子,是过得越来越滋润了。

    这个筑堤蓄

    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但是它的效用却让当地人得到了实打实的实惠。他们感念白居易修建的西湖大堤的功绩,将其称为“白公堤”,他的美名口口相传,也传到了苏轼的耳朵里。

    白公堤

    能让人们自发地把自己的名姓安在大堤上,我这官当得真不错。白居易嘴上不说,心里已经美上了。一会儿就写信给微之炫耀一波,他心下暗自打算。

    也是遗憾,如果唐朝有绿色软件,那白居易可就不用这么费时费力地写信了,直接朋友圈见。

    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西湖有幸又迎来了另一位让后人自豪不已的地方宫苏轼苏东坡,论起他在杭州历史上的地位,也是只有唐代的白居易可以与之相媲美。

    嗯不愧是我。

    苏轼得意。

    嗯不愧是苏东坡。

    苏轼是哪儿的,是我们大宋的。大宋子民也得意。但得意不过三秒。

    西湖虽好,但也是需要人不断治理的。自唐代以来西湖,每年都有疏通,所以湖水还够用,但是到了宋代,由于围湖造田,西湖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旱交替,六井废了,运河也开始堵塞了,唐朝前人的努力几乎要功亏一篑。

    莽撞了莽撞了。

    大宋众人当即选择低调做人,偃旗息鼓。

    于是“對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西湖里长满水草,湖水逐渐干涸,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这场面,苏轼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要知道,这不是苏轼第一次到杭州,1071年,苏轼到杭州做通判,当时西湖还是很美的。

    初来乍到的苏轼,对有着无限美好的杭州流连忘返。寄情杭州山水间,面对西湖,苏轼福灵心至,写就传世名篇。这诗有多厉害可以说,这首诗就代表了西湖。

    好美

    众人屏息凝神,这一刻没有人说话,都在静静欣赏眼前的景色。

    这是在天幕上第一次见到美丽的湖泊,在此之前,他们见到最多的都是太阳啊,大海啊,沧海桑田,惊天巨变,大山大河,气势磅礴。

    但是西湖和这些景象截然不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灿烂的阳光下,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这是西湖的晴天。

    细雨朦胧,给周围的群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隐隐约约,时隐时现。这是西湖的雨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不就来了。“西湖之美,尽写无余。”

    饶是李白都忍不住为之折服。

    这个比喻真的太绝了。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美丽的西施,子晴也好,雨也罢,淡妆也好,浓抹也罢,对于真正的美人美景而言,没有区别,因为怎么看都好看。

    然而时隔近二十年后再看,苏轼痛心疾首,西湖啊,你怎么变了呢。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相当于你年轻时候暗恋的那个校园男神,等二十年后同学聚会你发现他变成了中年秃头大叔,理想直接破灭。

    奇妙比喻。

    刘彻忍俊不禁。

    不过人老了会变丑,这倒是没说错。

    身为一个好皇帝,他已经很辛苦了,只能挑一挑赏心悦目的人陪在身边,好养一养自己看奏折看到酸涩的眼睛。

    但是有的人,无论男女,都是有花期在的。而那些过了最佳赏味期的,刘彻遗憾表示,朕会记得你的,然后又换了一批新的。

    我们呢,幻灭完就抛在脑后了,而苏轼,不好意思,他接受不能。苏轼下定决心,他要整治这里,他要改变这里,是的,他要还原西湖当年的貌美如花,风景如画。

    于是苏轼开除葑田,恢复旧观,与当地百姓齐心协力,率众疏浚西湖。在大家不懈努力下,西湖的美貌得以重见天日,甚至变得更美了。

    居然还能变得更美么一个湖泊而已。刘彻不以为然。

    而有的人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因为之前他们见到的西湖已经很美,很漂亮了,有点想象不到一个湖泊,动也不带动的,再好看又能好看到哪儿去呢。

    女声

    众所周知,西湖有十景,它们分别是西湖十景的名称一陈列其上。大汉

    这些名称都好有诗情画意。

    曲院风荷、三潭印月、断桥残雪

    这一个两个的,光是名字充满了诗意的美感,让人忍不住对这些地方心向往之。

    苏堤春晓,这个景应该和我有关吧。

    白居易有白堤,既然天幕都将我们放一块提了再加上他让西湖变得更美。苏轼觉得苏堤春晓是他的把握应该是十拿九稳。

    而苏轼一个人,就给西湖添了两个著名景点,苏堤春晓和三潭映月。两个诶。

    这个结果苏轼有些意外。

    先说说苏堤春晓。和白居易的白堤一样,苏轼也有自己的苏堤。西湖上的苏堤正是苏东坡所修筑的。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已经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

    天幕的画面流转。

    春日拂晓,晨光初启。

    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道长长的堤坝。沿着苏堤,周围的湖光山色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西湖全景一览无余,怪不得位列西湖十景之首。

    资深驴友李白给予了苏堤春晓充足的肯定。

    即使不知道苏堤春晓是否是西湖最美的景色,但是光凭借这个大全景,苏堤春晓即使不是第一,那也得是压轴。

    用来做开场或者总结,都十分合适。

    而论起来苏堤的修建,也充满了苏轼的智慧。哦说来听听。刘彻表示自己洗耳恭听。

    首先,取之于湖,用之于湖。苏堤正是苏东坡发起西湖清淤后,由湖里挖出来的葑泥堆积而成的。

    除此之外,当时杭州百姓遭遇荒年,苏东坡就依靠修筑长堤,以工代赈,使得百姓得以度过灾年据说堤成之日,杭州人杀猪宰羊呈给苏东坡,他不肯独自享用,就让厨师将肉烧成小方块,大家共享。这就是传说中杭州名菜“东坡肉”的由来。

    以工代赈。

    秦始皇眼前一亮,这个说法总结的很准确。

    管子里也有类似的说法,但是远没有没有以工代赈来得简洁易懂。而苏堤除了是一个美丽景观外,在西湖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苏堤南起南

    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长约数里,既达到了浚湖蓄水的目的,又沟通了湖之南北,方便了行人出行。

    女声简单总结了苏堤发挥的功能。

    至于苏轼修筑的第二个景点,三潭映月是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显示湖泥淤积情况,在堤外湖水三个最深处特意立了三座瓶形石塔用来标记。当然,这个景点,我们或许会比排在第一的苏堤春晓感到更熟悉,更亲切。

    这是交子吗

    苏轼推测道,

    早在宋仁宗时,朝廷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发行了由政府印制的纸币官交子。

    只见一张绿色的长条纸上因着水中的三座石塔,更远处则是莽莽群山。

    这就是我们现今通用的第五套人民币,我们的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正是西湖的三潭映月求问如何让自己看起来不要太得意,在线等,挺急的。

    要知道,这两个地方的初衷都不是为了修筑新景点啊,全都是有自己用处在的。但就是这两个地方,一个苏堤春晓,十景之首,一个三潭映月,官方货币。

    苏凡尔赛轼真的好苦恼啊。

    天幕继续带众人领略三潭映月的美妙。

    这次不是在白天,月朗天清,这是一个月圆之夜。涟漪阵阵,泛舟于西湖之上。

    一,二,三,四

    “阿爹阿娘快看,好多月亮啊”又是没有见过的全新景色。

    天真的小孩子还分不清月亮和月影的区别,只看得出它们都是月亮,一轮又一轮的月亮看见这一幕,他们惊奇极了。

    皓月当空,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怎一个美字了得。

    苏轼治理西湖的事迹,只是他治水生涯其中一个篇章罢了。由我国水利部官方公布的历史治水名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苏轼就是其中一位,而且还是第一批。

    天幕直接甩出了名单。

    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嘶。

    刘彻倒吸一口凉气,不难看出,应该是按照时间顺序排的,因为他就认识前几个,后面

    的除了苏轼一个都不认识,但从他已知的这几位来看,后面的也差不了,这些人都是著名的水利专家。

    大禹治水,孙叔敖芍陂,李冰都江堰,西门豹引漳十二渠

    这哪一个都鼎鼎有名,如雷贯耳。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