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赤壁赋

作品:《开局盘点背诵天团[历史视频]

    想也知道,苏洵的态度自然会影响苏轼、苏辙对王安石的态度,当然,苏轼苏辙两兄弟对王安石的看法不会同苏洵完全相同,但是或多或少都会受其影响。所以,早在真正的碰面之前,其实二人已经隔空产生了间隙,由此埋下了日后争斗的种子。

    苏洵很尴尬,任谁被天幕就差指着鼻子说自己这样做不对,想必都会有如此感受。甚至因此她都不愿意让自己写的那篇文章在所有时空里展示出来。而所有人都知道的是,是他苏洵以貌取人,心存偏见。但是他就是不喜欢王安石,看不上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这他知道,但不打算改。

    王安石年长苏轼十六岁,在苏轼抵达京师之前,他就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卓越政绩名扬天下。

    说来倒也凑巧,庆历二年,王安石考中进士第四名,时年二十二岁,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也差不多是二十二岁。两人都是少年得志的人才俊杰。然而一个改革党,一个保守党,大家都觉得他俩的关系是“针尖对麦芒”,当然从后来各自的经历来看,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那当然了,实时经历二人斗法现场的人表示,针尖对麦芒,这才是他们熟悉的苏轼和王安石

    握手言和

    不可能绝不可能

    咳咳,二人互斗互撕大赛,今日起马上开赛以下言论来源多民间相传,然而众所周知,东坡之名是乌台诗案后才有的,而那时候王安石已经退休颐养天年了。但是但能让民间编排出如此多的故事,可见二人争斗之深和争斗之久。

    女声端的是一个激情洋溢。

    第一回合石碑倾斜

    一片碑林间,王安石和苏轼两人神色肃穆,忽见有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乐了,指着那石碑挖苦苏轼“此碑东坡想歪”苏轼不甘示弱,立马唇相讥道“当初安石不正”

    想歪,不正,哈哈,文人斗嘴真有意思。刘彻眉眼飞扬,笑容过分灿烂,一边笑,一边猛拍大腿。

    二人互不相让,第一回合,打平

    第二回合说文解字

    前情提要

    杜甫眼尖,将挂在最上角的标注念了出来。

    前情提要王安石认为,字的音与形蕴含着万

    事万物之理,因此他特意大量耗费心血撰写了字说一书,全书共二十卷,对字重新进行了一番解释。但多穿凿附会,随着变法失败,字说成了禁书,现已失传,只有零星记录让我们窥见一二。

    笃者,以竹鞭马也。

    王安石高谈阔论,循循善诱。现在的情景是书房,在苏轼和王安石两个人中间还有几个书生打扮的人。

    你想啊,以竹为鞭,抽打在马背上,怎会不发出笃” 笃”的响声呢。一个大大的“笃”字出现在天幕上。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马”。有点道理啊,刘彻摸了摸下巴。

    那这样说来, 笑字不就是以竹鞭犬吗苏轼莞尔,眼珠一转,故意提高了音量吸引众人注意,直冲着王安石挑衅道。

    王安石被怼得哑口无言。

    然而苏轼并不罢休,他乘胜追击继续问王安石“试问相公,我这个东坡的“坡”字,是什么意思

    坡者,土之皮也。

    王安石自信回答。

    上钩了。

    苏轼嘴角微翘,“哦如此说来, 滑字乃水之骨也,有谁听过水有精骨呢”

    王安石无奈,只能干巴巴地解释古人制字,并非没有意义。哎呀妈呀。

    合着,合着这是成了笑料啊。

    刘彻觉得王安石这遭遇属实往人最难受的地方扎,太扎心了,二十卷,自己呕心沥血写的大作,到头来失传了不说,就一些残篇断章,却是被人们作为笑谈。

    刘彻试着代入了一下自己算了算了,代入这个干嘛,晦气。

    苏轼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ko王安石,第二回合,苏轼胜

    第三回合朝堂魂斗罗。

    这是什么

    秦始皇一时有些呆愣。

    不怪秦始皇,毕竟都是千年前的古人了,有谁能知道二十世纪的经典街机游戏呢

    苏子瞻

    “王相公”

    仿佛对上了暗号般,苏轼和王安石也愣了,他俩

    谁都没想到,再次见面居然是在这种情况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系统低调表示

    坐下,坐下,这都是他该做的。

    滴,恭喜您被选入天幕内测文臣战斗系统

    天幕简明扼要地向他们介绍了现在的情况,他俩要进行第三回合的争斗,也就是最终之战。这一回合的结果,不是天幕安排,而是全来自他们自己的选择。

    在这之后它就把游戏规则给了苏轼和王安石,督促他们研究完毕后尽快开战。

    而众人看到的天幕场景大致一分为二,左边是手持书卷的苏轼,右边是身着宰相官服的王安石。二人头上都有一红一蓝两个长条,上面写着分别血条,蓝条的字样。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是实打实的真人对战。没有僵持太久,苏轼率先发难,他的蓝条比之前短了一些。

    议学校贡举状

    只见天幕字幕一闪,苏轼向王安石扔出了一个书卷。

    是否躲避。

    王安石选择了否。

    “宰相肚里能称船。”

    除非实在忍不了,每当王安石受到伤害,则会为其增添怒气值,无论普攻还是大招只要有怒气值,都会增加伤害,直到怒气值消磨殆尽。而怒气值积蓄满再使用大招,大招将无法躲避,附增的伤害也是爆炸级别。

    宰相肚里能称船,这就是王安石的天赋技能。于是他不躲不闪,受了这一击。

    有点疼但不是不能忍。

    红色血条肉眼可见的少了一截,而此时王安石他的头上却显示怒气值11。

    王安石清了清喉咙,他的蓝条也随之变少了。

    “轼与臣所学及议论皆异,别试以事可也。”

    字也可以攻击人吗

    刘彻的三观都要被颠覆了。

    躲避

    轱辘轱辘,一个骰子被投掷了出来。是一个二。

    躲避失败,苏轼只好承受了这一击。

    好家伙。

    王安石这一行飞出后打在了苏轼身上,每一个字的消失都会带走苏轼的一点血条,而且打

    人打得很疼,两个人的血条长度,苏轼明显短了许多。

    “蓝条看苏轼的蓝条。”

    众人惊呼,无他,苏轼蓝条一下子就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确切地说是,空了。血条,苏轼短。

    蓝条,笑死,都快没了,也是苏轼短。救苏轼是不是要输了。

    而历朝历代间,大家的注意力都被这场别开生面的比拼吸引住了,因为苏轼现在处于不利的地位,他、各朝的迷弟迷妹们都开始为他揪心起来。

    大江东去。

    苏轼不紧不慢,使用了自己的大招,献祭蓝条,接下来的每一个字攻击力都是之前的两倍。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神宗皇帝书顷刻之间,满屏全都是文字。

    “臣近者不度愚贱,辄上封章言灯事。”

    有人实在闲着没事,居然能在满屏快速流动的文字里分辨出句子,也是难为他了。躲避

    王安石见状连忙躲避。

    轱辘轱辘,一个骰子被投掷了出来,很不幸,没躲过去,点数是三。躲避失败。

    “快快看王安石的血条。”

    王安石的支持者心也悬在了半空中。

    丝血,但是王安石还活着,在苏轼这波大招里他侥幸活了下来。这痛感,即使已经调到了最低怎么还是这么疼啊。王安石被打得差点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蓄力。

    王安石选择不攻击苏轼,两字闪回间,他的怒气值再度攀升,已经攀升到极点。

    “年轻人,蓝条耗得这么快可不是什么好事。空了吧。”

    王安石幸灾乐祸,因为没有蓝就发不出正经的招数,至于普攻造成的伤害,那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也就一个字、

    蓝条空了王相公你再好好看看苏轼立马反驳。王安石再一看。

    “你的蓝条怎么还有”

    苏轼嘿嘿一笑

    这说起来还是要感谢您的不打之恩啊。

    不打之恩天呐,人老了,这么重要的事情都能忘。王安石恍然大悟。

    诶,这不得不说一下苏轼的天赋了,他的天赋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受到攻击

    或不攻击别人时自动回复蓝条。

    苏轼就知道,王安石才舍不得即将到手的大量怒气值呢。他继续攻击,苏轼知道这是最后一击了。

    “含沙射影”

    他轻喝一声。

    拟进士对御试策

    “晋武平吴,独断而克;苻坚伐晋,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功异。

    这是说王安石独断专横呢。

    躲避

    这回的躲避终于判定成功

    王安石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就让我来终结这一切吧。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一大堆字噼里啪啦地涌了上来。

    躲避

    躲避不了

    请黜之

    最后这三个字尤为金光闪闪,一看就不一般。

    ko

    苏轼被最后这三个字压倒在地。

    最终之战,朝廷魂斗罗,王安石成功ko苏轼,第三回合,王安石胜总结二人各有胜负,打平

    哎,好可惜,居然是平局。刘彻有些遗憾,但是很快他又找到了感兴趣的地方。

    这种模式看起来很适合操练文臣

    啊,文臣在战斗,原来他们打机锋实体化的样子居然是这样。

    王安石,这个人人送外号“拗相公”,那性格,老执拗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甫一出任宰辅,便推动了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变法王安石变法。为此他曾提出三不足为改革造势,

    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十五个字,字字重如千钧。

    好大的胆子。

    刘彻对王安石这种虎逼言论震惊到了,人言不足为惧这他理解。千年来中国的社会本质就没变过,一直以来人们都敬畏天地,崇拜祖宗,但现在王安石居然跳出

    来说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

    这是不是有点太心急了。

    这三句一出,王安石,即将为了

    变法得罪过全世界。他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下场吗,他知道,其实改革者没几个能善终的。但是,北宋如果他不来救,还有谁会救呢

    怎好如此

    赵匡胤心里难受,国家烂到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地步,得啥样啊。

    北宋到了王安石时期,说实话已经病得不轻。边患频频,国库空空,群臣皆束手无策。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