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3. 全息:始皇穿刘辩3 始皇:东汉西汉,……
作品:《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 选官制度的改革需要等天下战乱平定之后才好全面推行, 不过现在可以提前准备起来了。这样等到要用的时候,就能直接推行。
于是荀彧钟繇等人被抓去加班了。
荀彧觉得这样下去不行,陛下身边的人太少了。大量臣子还被扣押在洛阳那头, 西都的新朝廷人手严重不足。
函谷关那边在打仗, 中原人才们暂时过不了,除非绕远路。好在关中可以直接去蜀地, 蜀中人才也不少。
荀彧本来是想给蜀地的友人和世家写信,询问有没有愿意过来帮忙的。
始皇得知之后费解地皱眉
“何须如此”
他是皇帝又不是地方州牧, 还得好声好气地请别人来入朝。除非对方是堪比文若孟德的大才,否则姿态根本无需放低。
始皇直接一道圣旨送去了蜀中益州,让刘焉麻利点派些人手过来支援朝廷。
接到圣旨的刘焉
其实刘焉挺不想给这个小皇帝面子的, 反正他在益州可以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但是直觉告诉他最好不要作死,否则真的会死。
刘焉能在灵帝搞事情的时候果断要了益州牧跑来当土皇帝避开风波,显然不是个蠢货。他非常理智地选择了从心, 反正只是送点人过去而已。
皇帝又没指名道姓要谁谁谁,他大可以派些寻常官吏前去帮忙。心腹大才之类的,他再自己悄悄留下。
人派过去之后, 刘焉松口气发现小皇帝没有发难,似乎并不介意他派的都是小喽啰。
始皇确实不介意, 而且他要的就是这个。
“这些是益州的底层官吏。”
始皇叫来荀彧, 把人尽数交给他。
荀彧秒懂
“多谢陛下, 如今正缺小吏。”
他们陛下是个里里外外一把抓的好手,做决定这种事很多时候连他们这些心腹谋臣都轮不到,就更没那么迫切需要有主意的人才来投了。
相反,那些只会埋头干活、乖顺听话、且吃苦耐劳的小吏,才是目前最需要的。
要是把人才招来让他们干这种没技术含量的苦差事,人才们大概会很郁闷。现在这样就正正好, 陛下暂时只需治理关中一地,光他们这几个谋臣就能忙得过来。
等到洛阳的战事平定了,朝廷官员就位,也就更不缺人了。
始皇还是缺的。
洛阳没了战事,就是天下各地的战事。他已经打算借机削一波世家了,而且洛阳那事牵连的人不会少,朝中很快就会空出一大堆职位来。
所以考试的事情得赶紧准备好。
虽然不能全面推行,却可以搞点类似的小考,先吸纳一批人才。
“不知陛下欲以什么内容作为考题”
始皇“分两科,律法和治国之策。”
律法考出来的是偏向执行的底层官吏,治国之策则是偏向决策的高层官吏。前者人人必考,后者任由考生选做。
底层官吏可以不知道如何治国,但高层官吏却不能连朝廷律法都弄不清楚。
荀彧点头
“如此可行。”
要出仕为官的谁没学过这两样考它们的话连“临时修改考纲”都算不上,这些就在他们掌握的知识点里,随时可以参加考核。
或许有草包花架子这些学得不好吧,不过自己考得分数难看,也怪不得别人。
始皇又道
“律法题目让小官去整理,治国之策你们看着出。也不用太复杂,多考些常见的问题就可以。”
他是来选治世之能臣的,不是来故意为难人的。他想通过考核选出的是面对各地州郡经常出现的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处理的普通人才。
至于那些旷世奇才,他自己会出对应的题目给他们加试。
荀彧于是下去加班了。
回去之后荀彧想了想,觉得不行,还是得招揽人才。
现在的朝廷是能勉强运转,但那是在他们加班的基础上达成的。能招人来分摊工作,他傻了才不招。
于是荀彧又从蜀地骗了一批人才过来。
刘焉你们能不能不要逮着益州薅
没办法,不薅益州就要去薅西北之类的荒凉地界。那里实在是没什么优秀的文臣,武将倒是不少。
始皇和东边打仗的时候也没忘了往西北、北地派人,去看看那边的情况。摸清楚之后就好精准拉拢边关将领了,也省得一个个都要费劲打服。
结果探子跑回来给的汇报是
“北地多缺粮草,有些州郡的刺史会劫掠百姓补充粮草,再去和匈奴胡人打仗。”
始皇
朝廷官员劫掠百姓用来打匈奴
真不愧是你们大汉啊,佩服佩服。
探子也觉得这种状况很离奇,他还说了更离奇的事情
“有的州郡同时有两人主事,一人主政一人管军,双方意见不和。”
州牧认为应该安抚拉拢胡人,赏赐他们金银,这样便能得太平。百姓非常支持,因为胡人拿了好处确实不劫掠他们了。
但将军不这么想,他觉得州牧宁愿把钱给胡人都不给他武装军队,州牧脑子有坑。要是金银给了他,他打仗也不用畏畏缩缩了。
两边因此成见非常深。
“州牧为了防止将军继续打仗,就不给他拨粮草。将军干脆放任士兵劫掠百姓,借此获得粮草继续打仗。”
于是恶性循环,百姓觉得会劫掠自己的军队还不如胡人呢。州牧也觉得给胡人的那点金银远不如打仗要耗费掉的,这笔买卖很划算。
只有将军觉得他们都目光短浅,胡人不打不行,岂能用金银纵容他们闹事这不就和劫匪来你家抢东西,你为了让他别来,天天给他送钱是一个道理
总之两边现在闹得不可开交。
始皇“所以”
探子默默掏出了两封奏折
“所以幽州牧刘虞和公孙瓒公孙将军分别写了奏折控诉对方,想请陛下评评理。”
始皇
始皇只想知道一件事
“是谁这么机智,把他们两个一起安排去幽州共事的”
这两人的决策,任何一个单独用都可以维持一方安稳。偏偏他们俩凑在了一块儿,就互相拖后腿,闹得幽州民不聊生。
听到消息赶来的谋臣们也是一阵沉默。
谁都没好开口回答,只有荀彧那个胆子贼大的侄子荀攸冷不丁开口
“还能有谁先帝啊。”
灵帝真是个神奇的人物。
始皇觉得刘虞和公孙瓒都挺能闹腾的,不过问题不大。
“并州牧董卓现在不是离开了并州牧空缺,公孙瓒那么喜欢打胡人,让他过去那边尽情地打。”
始皇提笔写了一封诏书,任命公孙瓒为并州刺史。
有了自己的地盘,公孙瓒也用不着再去和刘虞抢幽州了。
至于之前闹得幽州内部生乱的一番官司,各打五十大板。
不过两人分开之后应该也不在乎官司的结果了,他们之前打官司就是为了抢幽州的控制权。如今各自占有一州,没必要再抢,谁输谁赢也不重要了。
只有一点,公孙瓒以后禁止再劫掠百姓,缺粮就跟朝廷要。
可能是公孙瓒的事迹给了边塞州郡那群将军一些奇奇怪怪的启发,自那之后始皇这里就没消停过。
马腾韩遂在边地日子不好过。
原本听说董卓拥立新君飞黄腾达了,就翘首以盼等着对方招他们。结果还没等到呢,先收到了董卓被皇帝亲自讨伐的诏书。
于是两人又缩了回去。
董卓眼看着不中用了,他们只好另寻出路。这个时候正好发生了公孙瓒的事情,两人就觉得,公孙瓒可以,他们也可以
始皇你可以个头。
“朕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二人与王国合作反汉,是逆臣贼子”
所以他们哪里来的脸讨要官职还话里话外暗示他们两个人挤在一个凉州也很容易发生矛盾,想一人拥有一块地盘
荀彧露出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先帝在时,边军反叛后若能及时回头认错,朝廷还是会选择接纳的。”
毕竟这样就不用浪费兵马粮草去平乱了,省了不少事呢,多划算。
始皇就,不是很懂你们大汉。
始皇算是彻底见识到了东汉末年有多乱,造反都能随随便便招安,真是绝了。
荀攸在旁边小声吐槽
“这些不算什么,那种山贼被招安后不满朝廷官职给得小,又丢下官位重新回山当山贼,继续侵扰百姓的,也多得很。”
然后朝廷下次依然选择招安他们,因为比起把人灭掉来讲,这么干性价比真的很高。
始皇彻底无语了。
可惜现在腾不出手来收拾这群反骨仔,只能先记在账上,回头一一清算。
始皇认为这样下去不行,大汉的律法快成摆设了。既然如此,他不如干脆趁此时机把律法修改一下,回头直接让人适应新律法。
反正他是看不惯这些乱七八糟的操作的,必须都给他加进法典里,严惩不贷。
修改律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方考量。始皇翻出了大汉律法和之前朝代与国家的律令,打算做个参考。
正好荀彧骗了一波人才过来,人手十分充足,可以抓几个过来一起改律法。
荀彧可那是我拉来帮忙减轻工作量的
被陛下这么一抓,他又要加班了。
荀彧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去薅益州的羊毛。
抱歉了益州牧,他是真的迫不得已。
刘焉我有一句脏话今天一定要讲。
洛阳的战事持续时间不算特别长,三个月就结束了。和史上打了一年多还没打完,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始皇还是觉得慢了。
他这边律法都修了一半,董卓老巢都没了怎么还那么能抗呢并州军队内部不搞内讧的吗
看来还是觉得有个新帝刘协在手上,拥有充分的挣扎余地,不想放弃唾手可得的富贵。
可惜再怎么挣扎都是徒劳。
董卓等贼首尽数伏诛了,剩余的军队人马被朝廷收编,等待陛下下一步指示。
朝臣们都翘首以盼等着陛下还京,结果始皇一点都不想回洛阳。他也不嫌弃长安宫室空置久了不如洛阳繁华,直接令朝臣都给他来长安干活。
谋臣们问道
“陛下莫非有意迁都”
始皇颔首。
昔年光武帝刘秀迁都,是因当时关中经过二百年西汉的开发,环境被破坏得比较厉害。又遭逢战乱,整一个残破凋敝。
且刘秀在关中没有执政基础,反而洛阳所在的河南有不少世家大族和刘秀交情匪浅。
另外就是关外的西、南、北各方都是刘秀的敌人,掌控权不在大汉手中。刘秀定都长安的话,睡觉都睡不安稳。
这比天子守国门还要天子守国门,真就三面山脉之外全是敌军。
始皇又没有这些顾虑。
汉末各地起义军那么多,待在一马平川的洛阳才叫不把小命放在心上。而且他还嫌弃洛阳附近的世家大族太根深蒂固了呢,不少官员出了门就是老家。
所以想当官的还是都给他老老实实孤身入关吧,少仗着权势偷偷摸摸给附近的老家捞好处。
洛阳群臣包袱款款地赶来了,苦大仇深地劝说陛下不要一意孤行。
迁都岂是儿戏怎能一拍脑袋就决定了
始皇眼皮子都不抬
“那你们就当朕被战乱逼迫得逃往了别处,这样一想是不是好接受得多”
特殊时期特殊对待。
既然皇帝逃难到临时都城时满朝文武能及时反应过来,不会影响到日常政务的处理。怎么他在安稳正常的环境下迁个都,还只是往西挪了几座城,你们就要死要活了
朕被反贼吓怕了还不行吗
见百官还有话要说,始皇反问
“若之前都城在长安,董贼等边军可还能轻松包围京都”
估计到函谷关就被拦下了,入关得放慢速度,足够给各地反应时间把他们逼回去。
哪怕他们速度快成功进跑来了,也就能进来几支队伍。后续凑热闹想来的,肯定会被堵住不让进。
朝臣们闭嘴了。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谁也不敢肯定以后会不会再出现什么外戚、权臣假借皇帝名义招军队入京的操作。
万一出现了,还把大汉搞得灭了国,他们这群现在逼逼赖赖的家伙都会成为千古罪人。
陛下张口就是绝杀,这谁还敢唱反调啊
算了算了,东都西都都是都城,朝廷具体设立在哪儿都差不多。
看他们老实了,始皇满意点头。
然后继续宣布道
“朕欲修改律法,以后作奸犯科绝不姑息。什么叛出朝廷、劫掠百姓、勾结乱党之类的,统统给朕滚去修函谷关。”
众臣啊
修什么什么函谷关怎么又要修函谷关了
始皇“朕要重建秦函谷关。”
武帝废秦关是要打破关内人和关外人的隔阂,其实不过是走个形式过场。如今大汉已经一统天下四百年,早没了内外之分,重新建关也没多大影响。
始皇觉得自己很好说话
“如果诸位觉得这样劳民伤财的话,也可以将汉函谷关扩建加固一下。”
众臣不了不了,那还不如修秦关呢
汉关地理位置是真的不太好,扩建要扩挺多的。
陛下如今一副被乱党刺激大发了的样子,不知留下了多少心理阴影,他们也不敢多说。
始皇哪里是怕了乱军才修关卡的
刘家皇帝命途多舛,他瞧着觉得以后迟早还要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还是多给倒霉后生们准备点保命的东西吧。这样哪怕自己没本事,缩在关中也能多活两年呢。
万一就这多支撑的两年,恰好让他们等到了个拯救大汉的能臣,老刘家先祖还得给他磕头谢恩。
始皇朕可真是太善良了。
始皇把关注重点歪了的大臣们丢去研究新律法了。
朝中多了这么多人,正好可以多几个过去帮忙的。剩下的人不帮忙也可以挑挑错漏,找出不合适的律法再行修改。
结果他们挑了半天,挑出来的全是觉得惩罚太重的。
始皇死亡凝视
“朕觉得惩罚已经很轻了。”
朝臣们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硬着头皮道
“陛下,这律法太严苛了”
习惯了先帝那种压根不干正事只管胡闹的皇帝,冷不丁遇到个这样的,真的很难承受。
始皇丢了一卷秦律的竹简
“看看这个,再告诉朕是否严苛。”
朝臣
秦律其实并不算严苛,对比其他朝代的律法就会发现其实都差不多。毕竟很多朝代的律法本来就是在秦律的基础上改的,再添补一些细节。
汉律本身只比秦律稍微宽容一些。
但,众人已经习惯了快成摆设的汉律。乍一看到修改后严苛了一些的律法,自然整个人都不好了。
所以看完秦律后,众人口风一致
“新律非常合适,没有修改的余地了就这样挺好的”
始皇呵。
若不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他高低得把秦律里能搬的都搬过来用。
除却秦律之外,始皇翻阅记载时对秦朝的其他制度也很满意。只可惜不能尽数照搬,让他有点遗憾。
他对荀彧等人说
“各地封国实在不利于朝廷统治,日后再有宗亲犯事,一律除国。”
灵帝时期除国就除得很随心所欲,毕竟都是宗室远亲,除就除了。这种事情也就爱惜羽毛的皇帝不肯轻易干,不怕被骂的话做起来完全没有压力。
众人明白陛下的意思,只是
“远亲的封国收回,还有近亲的封国不断新增,恐怕难以除尽。”
比如陛下的弟弟陈留王,就有一个陈留郡作为封地。
始皇不为所动
“陈留王被董贼胁迫成为新君,念在他并非自愿,只收回封地作为处罚。”
众人
那陈留王可真是太惨了一点,无妄之灾啊这是。
始皇却觉得很合适。
原主就一个兄弟,对方没了封地,下一任皇子有没有封地不就是他说了算
他不给皇子封,分封就至少在这一代断了。后头要是那些皇帝继续分封他也管不着,反正他在位的时候想都别想。
被荀彧新拉来的郭嘉看热闹不嫌事大。
他提醒道
“并非只有汉室宗亲才有封地,某些世家手头也有可继承的封地和食邑。”
虽然并不是每个封了乡亭侯的都能得到对应的乡、亭作为封地。但人群里总有那么几个特例嘛,他们就拿到了封地。
始皇
始皇深吸一口气。
可以,很好,不愧是你,大汉。
世家手里还有封地,生怕人家当不上土皇帝呢。厉害厉害,亡得不冤。
始皇“既然如此,那将军们外出征战时,就多盯一盯那些有封地的人家吧。”
他还不信了,这群人个个都完美无瑕,没犯过罪。要是犯过,就可以将封地顺势收回来。
始皇回去继续看秦朝制度了。
他得看看秦朝的东西平复一下心情,不然要被气死。
等到第二日朝会上,他丢下一个大雷
“朕觉得国号得改改。”
所有人
“不行”
众人差点破音,国号那是能随便改的吗
始皇冷眼看他们
“不是把汉给改了。”
那也不行
一群老臣立刻站出来据理力争,觉得陛下最近总是想一出是一出,这样不好。
始皇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周有西周与东周,按照这个规律,我汉恐怕也会被后人分为西汉与东汉。”
“朕迁都长安,挽大厦之将倾,应与东汉区分开来。与其等后人编个南汉北汉,不如朕亲自起一个更好听的。”
原来是说的这个啊。
老臣们松了口气,默默站了回去。
这个可以有,毕竟只是大汉里的分支而已。要是陛下一上来就好好说,而不是张口一个“改国号”,他们肯定不会这么大反应。
但是也有人觉得情况依然不妙。
陛下之前那么推崇秦制,不会想改个“秦汉”吧
于是又有人站出来,委婉地提醒陛下,秦汉真的不可以
没有哪个后世王朝会把前一个王朝的国号加在自己的国号里,祖宗听了会连夜托梦打人。
始皇
虽然始皇并没有这种一看就不会被通过的离奇想法,但他还是很和善地表示
“如果你们喜欢秦汉的话,朕也是可以接受的。”
还别说,听着怪顺耳的。
如果没有后头的“汉”就更顺耳了。
不过始皇心说他喜欢“秦”只是因为他自己叫“秦政”,和秦朝有一点关系但没那么大。
臣子们不知道他的腹诽,只是慌忙表示不了不了,秦汉还是算了,他们不喜欢这个。
始皇遗憾点头
“那就听朕说,别胡思乱想。”
臣子们好的
所以陛下到底想用什么字眼呢
始皇说
“朕觉得用「正」字最合适。东西之间的正位,便是朕三兴的大汉。”
最关键的在于,他名秦政,他依稀记得这个“政”原是“正”来着。
既然姓氏不能放在国号里,就把名放进去,也算没有白帮刘汉一场。
自己辛苦这么久,讨点利息不过分吧
臣子们
不过分是不过分,但是陛下,你这个拉踩的有点明显啊。说自己是正位,不是就暗搓搓嫌弃西汉东汉不够“正”吗
始皇挑眉
“西汉是高祖建立的,东汉光武帝更是朕之先祖,怎会不够正统”
顿了顿,他又道
“不过某些旁的人确实不够正统,譬如陈留王,还有心里打着小算盘的宗室。”
刘焉我感觉我被内涵了。
臣子们终归拗不过一意孤行的皇帝,这位比灵帝还难搞,灵帝他们都拿着没办法,更何况当今陛下
于是,大汉拥有了新的分支「正汉」。
始皇善解人意
“正汉说着不顺口,朕不介意你们称之为「大正」。”
臣子陛下,差不多得了,见好就收吧,再闹下去先帝们要从棺材板里爬出来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