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2. 全息:始皇穿刘辩2 始皇:基础朕打好……

作品:《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

    作为典军校尉的曹操刚开始并没有跟着始皇一起离开。

    毕竟他这个职位特殊, 如果跑路了,那也太明显了。回头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他放跑了皇帝,洛阳城中可还留着一部分曹家人呢。

    所以曹操是直到洛阳乱起来才护送家人离开的。

    他们混在逃出城的大臣里并不起眼, 一路顺利来到了关中。

    结果刚赶到西都长安, 正好撞见传讯兵送来东都洛阳的最新消息。

    曹操得了, 我还得再赶回去。

    目前陛下手里的将领不是特别多,他不可能留在大后方不打仗, 肯定要去前线的。

    东都那边知道了陛下还活着的消息, 必然不会善罢甘休。

    董卓他们干得出来另立新君的事情, 那就是一条路走到黑了。现在认错没有任何用处, 只有一不做二不休把小皇帝掌控到手里, 各地军队才会投鼠忌器。

    到时候, 他们再对外宣称小皇帝其实不是皇帝,是有人偷了玉玺伪造的诏书。面上过得去了,再有兵力傍身, 还能翻盘。

    所以洛阳那边必要攻打函谷关。

    曹操辞别始皇之后又快马加鞭回了函谷关,去陪吕大将军一起守城。

    吕布看他回来哼哼一声

    “有某在此,用得着你过来帮忙”

    当初过函谷关的时候, 陛下就夸他英武不凡,函谷关这等要紧地方就得他亲自守着。

    于是他带着一小半人马留守函谷关, 剩下一小半继续护送陛下西行,等把人送到了才回他身边一起守关。

    吕布就觉得这是陛下看重他,为此十分得意。

    现在看到一个新的将领过来, 顿时和小孩子多了个跟自己抢糖吃的对手一般,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曹操没和这犟驴计较

    “汉函谷关距离洛阳太近,还可以想法子绕过去。陛下的意思是让奉先将军去守绕路的道,操留守函谷关。”

    吕奉先一听高兴了

    “那敢情好”

    守在关中不方便骑兵冲杀, 他也不耐烦打守城战。另一条道就不同了,那边可以正面对决,而且地形也不算难走,不会妨碍骑兵行动。

    汉函谷关距离洛阳就百里不到,后头三百里的位置才是秦函谷关。这个位置距离河洛平原太近了,关隘开口确实是大。

    把吕将军哄走了之后,曹操开始安排防守事宜。

    虽说陛下是特意绕开了洛阳,先把诏书下发到各地的。让各州准备讨伐董卓,再往洛阳去信。

    但也难保洛阳那边不会提前得到消息,选择趁各地军队过来之前攻打西都。

    他曹孟德可不能在这个事情上马虎,陛下的安危最重要。

    函谷关这里有本身就驻扎在这边的守卫军,陛下后续还调遣了关中其他地方的军队过来支援,撑到讨董联盟赶到洛阳不成问题。

    洛阳董卓那方确实提前看到了诏书内容,不过也没比正经诏书送达早太久。

    毕竟董卓忙着呢。

    又要给自己人封赏,又要和袁隗争权,还要应付洛阳城内不服管教的大臣和世家,一时间简直焦头烂额。

    刚开始董卓收到各地在组织兵马要打过来的消息时,没太放在心上。他在皇帝失踪的时候拥立新君,各地肯定要以他不忠为由讨伐他,他早就猜到了。

    不过他可不怕这个,各地军队能有他从凉州带来的能打

    说起来也怪袁隗从中作梗,早同意他伪造小皇帝的尸体不就没那么多事了

    袁隗反而觉得董卓是个傻子你倒是找个和皇帝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出来啊

    尸体哪有那么好伪造又不能随随便便划花脸,不然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算来算去还是烧焦的那种最合理,偏偏放火的是他们袁家的袁绍,要是别人就好了。

    袁隗心里把袁绍这个傻缺骂了个狗血淋头。

    可惜袁绍早就溜之大吉了,没法被袁隗拎过去当面骂。

    这人在听说董卓想坑他一个害死皇帝的罪名时就气得跳脚,直接带人离开了洛阳。

    不走等着被董卓弄死吗

    万一那家伙一不做二不休把他杀了,然后对外宣称他害死皇帝畏罪自杀,他冤不冤

    因为和董卓的这个私怨,袁绍跑去冀州后听说了皇帝诏书的事情也没想着给洛阳送消息。

    好吧他也送不了。

    冀州牧韩馥本就担心他袁绍过来抢自己的州牧之位,偏偏自己打不过袁绍只能捏着鼻子忍着。

    如今皇帝都问责袁氏满门了,他还忍什么

    趁着袁绍没有防备,他直接把人下狱了。

    袁绍亲兵倒是想闹,他们世家的私兵没那么尊重朝廷。然而袁家这次牵扯进去的不是小事,有脑子的人都知道闹的话就真成反贼了。

    如今皇帝只是问责,没有要处死袁绍的意思。他们如果阻碍冀州牧办事,冀州就能说他们想造反,到时候袁绍才真的要丢命。

    韩馥也不想和袁家闹得太僵,于是听了手下谋士沮授的建议,如此劝说

    “本初一时糊涂烧了宫门,毕竟没有酿成大错。另立新帝与他无关,都是那袁隗老匹夫的意思。尔等若随本州牧一同讨伐董贼,也算是戴罪立功了。”

    想帮主子减轻罪责吗来干活吧。

    袁氏一族毕竟树大根深,还有挣扎的余地。赶紧和袁隗那疯子割席,你们还能捞到点体面。

    别的袁氏族人确实是被牵连的,但袁绍可不一样,他确确实实烧了宫门。所以不干点活的话,袁绍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袁绍的部下被劝动了,加入了关东联军。

    不知道董卓回头看到袁绍的人居然跟着关东联军一起打自己是个什么心情。

    他现在后知后觉发现了小皇帝的存在,已经调兵去打函谷关了。

    然后发现守关的是曹操,绕道还有个吕布。一个两个都很难缠,根本没办法轻松打过去。

    董卓这边要骂人了。

    小皇帝什么时候拉拢的这两人还有那个吕布不是丁原的人吗丁原呢

    部下回道

    “丁原接到皇帝诏令,摔了我们送去的金银财宝,已经和留守洛阳的人打起来了。”

    董卓

    丁原你可真会审时度势啊,一听说小皇帝还活着立刻跟老子割席,可把你能的。

    董卓气得额头青筋突突直跳。

    始皇带走吕布的时候可没让吕布杀丁原,所以丁原还能活着给董卓添堵。

    历史上董卓忽悠吕布杀掉丁原,是觉得这家伙驻扎在洛阳附近会威胁到自己。正好丁原死了吕布就能带着对方的剩余人手投奔他董卓,这招堪称一箭双雕。

    现在没了吕布,董卓只能继续和丁原维持表面的和平。

    结果还没来得及想出别的办法处理掉这家伙呢,对方先被小皇帝找了上门。

    事实证明他忌惮丁原没忌惮错,这家伙是真的会背刺他的。

    丁原“啊呸本将军当初进京可是何进假冒陛下旨意骗来的,我可没有你那么大的野心现在陛下亲自下诏书了,本大汉忠臣当然不能与你狼狈为奸”

    董卓要点脸

    谁不知道当初何进是假冒陛下旨意的结果一个两个不还是跑来了打的什么主意以为别人不知道呢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忠臣

    不过是看小皇帝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好掌控,恐怕是个难对付的英主,这才飞快地改变口风投诚罢了。

    董卓不得不摒弃前嫌去找袁隗商量对策,看能不能从皇帝是假冒的这一点上做文章。

    结果他们还没商量好怎么弄,外头都已经认了对方的身份了。

    原因无他,皇帝身边有荀氏、王氏等不少大世家的子弟,这些世家子总不会认错皇帝吧

    始皇该利用世家声望的时候就得用。

    世家危险是真危险,好用也是真好用。

    问题不大,还能控制。

    始皇已经不把董卓放在心上了,关东联军准备完毕,洛阳遭受两面三面夹击,丁原拉拢了其他边军一起对董卓下死手,效果不错。

    于是始皇腾出了空来,可以思考该怎么打断世家的垄断。

    世家恐怖的地方一是家族子弟可以轻易做官,垄断官场;二是门生故吏遍天下,到处都是自家提拔的人脉;三是和不同家族联姻,关系网错综复杂。

    但是说到底还是第一条问题最大。

    后世没有世家垄断的王朝,难道就没出现后两种情况吗是出现过的。

    明清时期照样有首辅太傅一类的满朝都是他们的学生门人,结党营私把控朝堂。也有家族枝繁叶茂到处联姻,广结亲家。

    但他们却无法延续太久的辉煌,因为这只是一两代人的结交。

    所谓人走茶凉,如果领头人去世了,他的下一辈或许还能得到姻亲和学生的帮助。

    但是再下一辈呢第三代的人有了新的关系网,进入了新的姻亲和师生体系里,谁还搭理你

    因而后世非常在乎家中子弟的科举之路。

    只有子孙争气,继续在朝堂上做到高官,才能以利益维持住这些关系网。

    否则都是昙花一现。

    如今的世家却因为并不需要担心族中子弟当不上高官、掌握不了权柄,可以轻轻松松维持他们的人脉。

    而遇到朝代更迭,世家又能龟缩起来。等到改朝换代完毕,他们借着之前的家族声望、家中出过什么高官能人,又可以轻轻松松入朝当上大官。

    所以想要打破这个垄断,什么门生故吏和姻亲关系都不用考虑,直接掐断他们族中子弟轻易当官的路子就行。

    等到世家青黄不接,附庸而来的关系网自己就会散开。

    这种事情在两汉本身就不少,不少世家几代没出高官之后,渐渐就从一流掉到了末流。只是总有新的世家填补上来,就显得世家一直都在了。

    始皇与众人商议道

    “如今选官只看孝廉,虽有考核却只是走个过场,朕以为不妥。”

    大汉的选官是看名声的,世家子出仕之前先营造个好名声,比如孝顺这种。然后就可以举荐当官了,顶多再走走流程搞个考核。

    然而考核真的就是考考而已,考成什么样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举荐人在皇帝跟前有没有面子。

    有面子的提议让他补哪个职位的空缺皇帝都乐意答应,没那么大面子的,皇帝就随手塞去当个小官了。

    总之能不能当大官那是皇帝说了算的,只有小官他们可以随便安排。

    始皇表示

    既然有考试,那就给朕考出高分再当官。

    这是大汉本身就有的制度,他又没有凭空生造,有意见你们找订立考核制度的刘家先祖提去。

    而且之前灵帝不乐意给世家面子,随手给十常侍的党羽塞了一堆高官,世家还不是得捏着鼻子认

    现在能靠考试拿官职,算起来比光看皇帝心情不知道好了多少。

    你们世家可占大便宜了,别不识好歹。

    当然,始皇也没打算和世家撕破脸皮,闹成灵帝那样。所以为了不引起世家的反弹,他承诺举荐入官的规则可以照旧。

    跟以前一样,受举荐者才有资格参加考核,在朝官员和世家名流都拥有推举权,寻常黎庶无法参加。

    一下子就弄出天底下人都能参与的科举完全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庶民字都不认识,你让他考什么

    能参加的无非是世家子弟和寒门子弟。

    始皇打算徐徐图之。

    “世家子无论考核成绩均能得授官职。寒门子弟考核优异者才可授官,只是官职不得太高。入仕之后,再进行每年一次的考核,以表现定其升降。”

    如此一来世家里有本事的人自然能当上实权高官,没本事的就给他去做表面光的闲职。

    这两者品级都不低,并不违背如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约定俗成。

    只是初始官职是这样,后续升降看个人本事。寒门有本事能往上爬,那是人家厉害,你也不能说什么。

    始皇表示这是朕最大的让步。

    乍一看对寒门很不公平,但寒门子弟绝不会不高兴。

    毕竟在此之前,他们连个晋升的门路都看不到。除非攀上世家的关系得到提拔,不然就得一直当底层小官。

    刚开始考出好成绩得不到高官算什么就当在底层历练了。

    荀彧等人商议之后觉得可行。

    在场众人都是自己有本事、家族里能人也多的,并不觉得新的选官制度会对他们造成什么影响。

    受到利益损害的是那些青黄不接的家族,不过他们也可以先在闲职上待着,慢慢等着家族出能人。

    始皇朕赌大部分世家等不到那一天。

    他要的是世家让步。

    让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现在是同意了新的选官制度,接下来就是同意把给吃白饭的闲职降一降。

    毕竟闲职的人没本事不干活还吃空饷,多遭人恨啊把他们的待遇降低了,就可以省出这部分奖励给努力干活的人。

    多劳多得,非常合理不是

    分化世家得用他们最看重的利益,占了便宜的就会欢呼着支持你,帮你打压其他吃亏的人。

    然而一般情况下,占便宜的人和吃亏的人很可能出自同一家族。比如曹操得到了奖励,曹家其他没本事的被削弱了待遇。

    在曹家看来整体拿到的好处是一样的,只是分配上这个子弟多一点那个子弟少一点。

    曹家没有意见,曹操也没有意见。有意见的是没本事的那个个人,但他没有话语权。

    整体吃亏的世家当然也有意见,然而对方都没落到家族里大部分子弟吃空饷的地步了,它有意见始皇怕他

    既然闲职的待遇上退让了,那么绩效考核上也可以退让一下的吧

    毕竟他可是个大方的皇帝,干得好的人就喜欢多给奖励。所以他打算按照每年的考评下发年终奖,绝不吝啬。

    但是考核得公平啊

    不然你们厉害的世家子明明功劳更多,结果和其他走后门的废物一样拿了优。最后得到的奖励相同,你们心里乐意吗

    如此一来,考评不让走后门,就非常合理了。

    考核公平了,慢慢的朝中出自寒门的高官就会多起来。等多到一定程度,关于寒门的不公平条例就可以修改废除,让他们和世家平起平坐,不再有入仕时的官职大小限制。

    而到那时,世家子特供的闲职也就可以取消了。

    做这些的时候,还可以慢慢推进庶民的识字学习。

    文人里有一些理想主义者收徒不管出身,庶民也能去学。始皇不用自己做什么,直接扶持他们就可以。

    这些文人自己会想办法帮学生获得考试名额的。

    还是那个道理,等庶民高官多了,就可以放宽限制,允许广大庶民参加考核了。

    始皇将如何一步步推进这个制度从看起来不公平,到一点点公平起来,罗列出了完整的流程。

    这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没有办法在一代人里完成,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皇帝的努力。如果中间出了个二五仔皇帝搞破坏,那就前功尽弃。

    始皇管他呢,反正大汉不是朕的。

    朕给他家挑个好点的继承人,维持个两代,已经仁至义尽了。后头要是故态复萌,那就是刘家自己造孽,活该。

    这一招的弊端聪明人都能看得出来,荀彧私底下劝过陛下要不要再改进一下。

    其他人倒是没劝,因为制度的改进半途而废对世家是有好处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和荀彧那样大公无私,反正他们不行,他们希望自家能一直延续辉煌。

    始皇却告诉荀彧

    “倘若制度没有漏洞,世家会同意朕推进吗”

    不会的,世家看出了他的意图,就会阻止他。只有当世家发现这个制度自己能钻空子,他们才会放任不管。

    始皇现在要的是世家放松警惕,完善漏洞的事情不一定非得他来做。下一代皇帝挑个优秀的,让他去补上缺漏就行。

    到那个时候,新的选官制度已经推行了几十年,世家想废除都废除不了。他们只能和新皇博弈,努力为自己争取利益。

    但那和始皇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他又活不到那一天。

    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现在就加快速度。

    只要多杀点世家就好了。

    留下的世家越少,以后的推进效率就会越高。

    始皇觉得是时候招揽一些下手狠辣、不留后路的将领了。

    等搞定了董卓,就是平定各地叛乱之时。

    叛乱好啊,他可以公然安排军队过境,顺道把境内的乱象治一治。

    战乱时期很多东西都可以重新洗牌,用暴力手段直接强行推平掉。

    比如将军过去打反贼的时候,发现某某世家作恶多端,甚至和反贼有所勾结。于是一怒之下顺便收拾了,这完全挑不出错处。

    始皇多杀几个世家,给朝廷减减负。

    也不用杀无辜的世家子,就把那些家族里作恶的人搞死。

    世家难道还有脸跑来找他告状,说那些人死得冤枉真以为他手里没有对方作恶的证据呢。

    始皇不仅要弄他们,还要世家大出血赔罪。

    你家那些人是因为“和叛贼勾结”且作恶多端才被处死的,想要脱罪吗那就做点让朕高兴的事情。

    比如把你家的隐田隐户放出来,多少数量可以抵一个人的罪。交到足够的数量,那么剩下的人就不会被之前那群人的罪责牵连。

    始皇朕是个讲道理的好皇帝,一人做事一人当。只是朝廷律法讲究勾结反贼得连坐,朕也很难办,朕也不想的。

    花钱就能买平安,你们这么有钱,不会舍不得吧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