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三更合一

作品:《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宫宴最后在一片笑声中结束, 小阿哥们都已经困得小脑袋一点一点,康熙就大手一挥都散了。

    他先送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回去慈宁宫,再去东宫看了下小太子, 见小太子要洗漱睡下了, 也就打算离开。

    只是康熙出去的时候,小太子小声叫住了自己。

    小太子看着四周, 显然是有话想单独跟康熙说。

    康熙就摆摆手, 示意李德全带着人先出去“保成,怎么了”

    小太子深吸了一口气, 仰起头来才道“皇阿玛, 宫里以后还会有新的皇后吗”

    闻言, 康熙看了他一眼道“怎么, 索额图趁着宫宴跟保成说了什么”

    小太子抿着唇,就知道什么都瞒不住他“皇阿玛,儿臣只是”

    康熙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索额图虽然是你的叔公, 你却是大清的太子, 他只是臣子。”

    “每个臣子都有他的立场, 索额图也不例外。臣子有才能, 你要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来用。他身后有家族, 有子孙,跟其他大臣还有盘根错节的关系。”

    “不要听一个臣子的片面之词,而动摇了你的判断。”

    他背对着小太子, 看着外头说道“索额图是一把趁手又锋利的刀, 用的好是利器,用的不好就会伤了你自己,记住了吗”

    小太子连连点头, 他敏锐察觉到康熙的不悦,顿时觉得自己不该主动问起,心下不由懊恼。

    康熙扭头看了他一眼,叹气道“难道你以为自己不说,朕就会不知道吗保成,你要是主动告诉朕,朕还会高兴一点。”

    说完,他再没管小太子变幻莫测的表情,转身就出了去。

    小太子追了出来,就看着康熙已经上了御辇走远了。

    他穿得单薄,章嬷嬷担心小太子冻着,赶紧抱着厚实的披风出来,裹在小太子身上“殿下快回去,别吹着冷风了。”

    小太子看着御辇离开的方向,明白康熙肯定又是去重华宫,见那位定贵妃。

    他咬着下唇,在章嬷嬷的再三催促下,还是耷拉着脑袋往殿内走去。

    小太子脑海中一边是索额图的话,一边是康熙刚才的话,让他忍不住开始头疼起来,小手揉了下额角。

    吓得章嬷嬷以为他被冷风吹了一下头疼了,一叠声想要叫御医,被小太子伸手拦下了“嬷嬷,大过年就不要叫御医了。我没事,就是有点头疼,休息一晚就好了。”

    章嬷嬷扶着小太子躺下,给他的额头轻轻揉了一会,见他闭上眼睡熟了,这才蹑手蹑脚离开。

    康熙坐着御辇到重华宫,顾凝宸一看就觉得他的心情不大好。

    她不由奇怪,明明刚才在宫宴上,康熙笑哈哈的样子很是欢喜,怎么转眼间就不痛快了

    顾凝宸迎着康熙进去,其他宫人送了茶水后很快就退了下去。

    “皇上怎的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康熙摸着自己的脸颊,他还是没能收敛住自己的表情,让顾凝宸发现了吗

    他抬手一摸脸,顾凝宸似乎就明白康熙的想法,笑着解释道“皇上的脸上没表现出来,只是我感觉到了。”

    康熙一怔,叹气道“果真什么都瞒不住凝宸,朕刚才去看了下保成。宫宴之前,保成该是跟索额图见了一面。”

    索额图作为赫舍里氏,也是小太子的叔公,按理说是亲戚,见一面也没什么。

    可惜索额图这人见着小太子后,不知道对他胡说八道了什么,让康熙心里很是不快。

    顾凝宸一想就明白,握着康熙的手道“太子殿下如今还小,很容易受旁人左右想法。年纪再大一些,也就慢慢好起来了。”

    康熙摇头道“朕亲自带着保成多年,他却轻易相信了别人的话,太容易动摇了。”

    哪怕小太子如今才六岁,这个年纪已经能看出他往后的性子来,极为容易被人左右,尤其是亲近之人。

    说罢,康熙又反过来握着顾凝宸的手道“大过年的,就别提这些烦心事了。爱妃不是打算过年的时候再做一架验震器,送到江宁那边去”

    她笑着点头道“是,已经让工匠送来了材料,打算明儿就拼起来。”

    康熙也笑道“这敢情好,看来今年过年,朕也不会闲着了。”

    顾凝宸心想,他还真是个工作狂,大过年都不想要休息。

    不过她也是这样,闲着的时候反而无聊,倒不如稍微忙一点,感觉日子充实得多。

    宫宴之后就开始放假,康熙也直接封笔,然后带着顾凝宸一头扎进修缮好的英华殿实验室里,一整天不见人。

    两人埋头苦干,好几天后就把新的一架验震器组装得差不多了。

    交给谁来负责这个验震器,康熙考虑得差不多,对顾凝宸说道“朕打算让曹家派人来守着这个验震器,就放在江宁府里,如何”

    顾凝宸想到康熙跟曹家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对曹家极为信任。

    会把验震器交给曹家来负责,并没有出乎顾凝宸的意料之外。

    她笑着点头道“皇上决定就好,想必曹家能好好守着这个验震器。”

    康熙也颔首道“曹家的密折能不通过其他人,直接就送到朕这边来,要是验震器有动静,他们直接派人送折子来是再迅速不过了。”

    顾凝宸才知道曹家还有这样一个特权,能够直达天听,显然康熙对曹家极为不同。

    难怪江宁织造府原本是三年一换,但是曹家人一直在这个位子上,直到康熙死了之后才换人来做。

    康熙也不介意跟顾凝宸多说一些“曹家想必你也不陌生了,之前朕出生,曹玺的妻子孙氏就成了朕的乳母。在朕扳倒鳌拜那几年,都是曹寅在朕的身边。”

    从出生到亲政,他的生命里最重要的几个人里面,就有不少曹家人。

    所以等康熙亲政后,就给了曹家不少方便。

    比如江宁织造府该是三年一换,曹玺上任后就一直没换人。

    另外康熙没说的是,曹家除了明面上是江宁织造府,独揽织造之事,皇家的衣物都是由他们负责,也就垄断了江南的丝绸。

    私底下其实也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康熙在江南的眼睛和耳朵。

    曹玺会定期用密折给康熙送消息来,让他能够牢牢掌握住远处的江南。

    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康熙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不然山高皇帝远,又是如此富庶之地,如果有异心之人捣乱,一乱起来就不好掌控,只能尽力把火苗一开始就掐灭掉。

    康熙早早传信让曹家派人来,来的正是康熙的发小曹寅。

    曹寅匆匆赶路上京,拜见康熙后,就被带去了养心殿。

    他知道自己这次来,是要把一架新仪器带回去江宁。

    但是曹寅没想到这个仪器那么大,足足有一人高,连带那些铃铛,半个房间都占上了。

    曹寅还带着两个聪慧的小辈来,就是为了学会如何调试和使用这个仪器,别是带回去一窍不通,那就要浪费这么个仪器了。

    听闻是验震器,他心下了然。

    显然是因为京城的这场大地动死伤惨烈,让康熙着手研究出这么个验震器,能够尽快得知哪里有地震,也能检测出强度来。

    这样就能尽快调派人手和物资,送去受灾的地方,也能在短时间内救下更多的人。

    之前在京城地动之后,救人的队伍分工合作,配合极好,救人相当迅速,救下了不少压在瓦砾下的人。

    康熙也有意培养这样的救援人才,以后遇上什么事,比如山崩或者地震,也能立刻着手救人,而不是等人千里迢迢跑过去救,那真是人都要凉了。

    京城这边都是有经验的,他让这些人分成几组,四散去各大城镇组织一批人。

    这批人平日依旧务农的务农,干活的干活,只需要每个月抽出一两天的时间来练习,每个月都需要熟悉一遍。

    这样等有什么事的时候,也能第一时间开始,不至于手生或者忘记了。

    每月只抽出两天来,也不耽误这些人平日的生活。

    甚至每月哪怕只有两天,依旧有一笔不算高的月银,还会被编入府衙,作为临时差役来看,算是正经差事了。

    光是有这么个名头,哪怕没有这个月银,大多数人都是愿意加入的。

    往外一说,也是脸面有光的事。

    而且只要学会这个,以后家里出什么事,自己也能立刻找人来救命,甚至还能自救,谁不乐意学呢

    他们会被府衙登记在册,按照体型和自己擅长的方面来分组。

    听力好的就专门打探,力气大身材矮小就可以钻洞救人,身强力壮的就在上面拉绳索。

    以前差役找的都只有身强力壮和高大之人,这救援队却极为不同。

    这些人平日因为矮小瘦削被人嘲笑的,如今居然有了别的用处,还能救人,顿时感觉自己也不是一无用处,甚至是大有用处,慢慢都变得自信了起来。

    他们学得是一个比一个认真,就怕以后救人的时候如果忘了什么,那都是人命关天之事

    曹寅也就表达了曹家的意思,希望在江宁那边也能得到一两队这样的救援人才,不至于出意外的时候手忙脚乱。

    如今培训的都是当地的百姓和差役,千里迢迢过去江宁那边救人倒没必要。

    康熙就说道“回头朕让几个参与过上回地动救人的几个差役跟你去江宁,在当地挑选适合的人才培养起来,以后也就能用了。”

    曹寅连忙谢恩,把此事记下,又按照京城这边的安排,每月至少抽出两天的时间把人集中一起来训练。

    别是之前说会了,一两个月后就忘记,那就等于是白学了。

    回头救人的时候他们想不起来要怎么办,手忙脚乱的,那不是救人而是拖后腿了。

    曹寅原本在京城被康熙提拔为御林军,因为父亲生病才会回去江宁伺疾,眼看曹玺有所好转,他才赶回到京城来。

    康熙就问了曹玺的情况,知道他的病情有了起色,曹寅才回京来,就点头道“那就好。”

    曹玺掌管江宁织造二十年了,让康熙很是放心。

    这样的能臣要是出什么意外,就叫他十分遗憾,还要在江南痛失一臂。

    曹寅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说话又很是有分寸,所以得康熙的信任和喜欢。

    他还精通音律,康熙带着发小去听了太监组成的乐团奏乐,曹寅是赞不绝口。

    “皇上,这西洋乐器弹奏的音乐听着果真别有一番滋味。”

    康熙笑着点头道“西洋乐器确实有些意思,你喜欢哪一种,回头朕让人送一把给你。”

    曹寅笑着拱手道谢,也不客气,选了一把小提琴,很快就有人送来一把新琴。

    自从康熙喜欢西洋乐器之后,海商也是消息灵通,立刻就四处搜罗上好的西洋乐器送了过来。

    康熙从来不吝啬银钱,都会出钱买下。

    原本这是传教士手里头独一门的买卖,毕竟也只有他们才知道怎么弹奏。

    康熙那些西洋乐器大多也是通过传教士拿到手的,如今海商横插一脚,让传教士简直无路可走。

    痛失这么一个挣钱的营生,传教士心里不大痛快,却也不敢跟这些海商翻脸。

    毕竟传教士再厉害,他们也不是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船队,或者能叫得动熟悉的船队。

    从西洋送乐器过来,还是要通过海商的船队居多。

    传教士偶尔怀念家乡,就会从海商那边定了些家乡的物件或者地方小吃,都需要他们的船队带回来,更是不敢得罪海商了。

    曹寅对这把小提琴爱不释手,康熙又请来白晋,亲自教他学小提琴。

    白晋许久没被召进宫里来,兴冲冲进宫后却发现见的不是康熙,而是康熙的侍卫,还要手把手教他学小提琴。

    虽然他不太乐意,却也没有拒绝。

    不过后来白晋发现,难怪曹寅在康熙面前得宠,他在音律方面也是极有天赋。

    不过半个月的功夫,曹寅已经能用小提前弹奏简单的曲目,让白晋都麻木了。

    大清的人怎么回事,除了康熙之外,其他人也学得那么快

    想到乐团那些太监也是学得飞快,白晋伸手抹了把脸,只感慨好在曹寅的算数比较一般,不然他就要更郁闷了。

    曹寅也从白晋这里打探到不少消息,他人在江宁侍疾一年,对京城这边的消息就没有那么灵通了。

    多得跟白晋闲聊了几下,他旁敲侧击也知道了不少事。

    原本曹寅不该侍疾这么久,还是曹玺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曹玺就想着趁这段时间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手把手教会儿子。

    他还让曹寅私下帮忙协办织造府之事,亲自指点一番,免得以后继承织造府之后就要手忙脚乱起来。

    这次康熙召唤曹家人把验震器回去,原本也不必曹寅亲自过来。

    不过他在江宁呆了很长一段时日,也该回来经常走动一二。

    曹玺也是这么觉得的,自觉身体要好多了,能教儿子的都教了,就鼓励曹寅尽快回京。

    验震器的事康熙十分看重,曹寅亲自过来,也更能体现曹家的重视。

    对曹寅来说,京城这一年来最大的变化,除了那次地动之外,就是那位庶妃扶摇直上转眼成为定贵妃的事了。

    这一年来康熙踏进后宫,除了去慈宁宫之外,基本上就呆在重华宫了,足见定贵妃有多受宠。

    而且这位定贵妃不但擅长算数,对机械也颇有心得,这一年来造办处出的机器就不少,就连工坊也一个接一个建起来。

    如此多才多艺,也难怪会被康熙另眼相看。

    曹玺跟儿子提及这位定贵妃的时候,也提醒道“你跟这位贵妃娘娘哪怕不能交好,也绝不能得罪于她。另外,你可以从定贵妃的阿玛拖尔弼这边拉近关系。”

    拖尔弼是有名的书痴,在年后,曹寅没有亲自登门,而是让儿子上门拜访。

    理由也是现成的,听闻拖尔弼的算数不错,自己儿子对算数也颇有兴趣,于是冒昧上门请教一二。

    如果曹寅上门来拜见拖尔弼,这性质就要变得不一样,还会引来康熙和其他大臣的注意。

    换成是曹寅的儿子,就是个五岁的孩童,因为喜欢算数上门来拜访,像是晚辈拜访长辈而已。

    曹寅还特地跟康熙提起来过,笑着道“颙儿对算数十分喜欢,看过不疑先生的书后,又听闻拖尔弼大人擅长算数,就想亲自登门拜访请教。”

    “再就是之前地动的时候,听说拖尔弼大人为了救户部尚书的王大人被砸伤了,颙儿尤为担心,想要上门探望,亲眼看着拖尔弼大人没事才能放下心来。”

    康熙转头就跟顾凝宸笑着提起此事道“没想到拖尔弼也有不少仰慕而来的晚辈,还是这么小的孩子。”

    顾凝宸听着也觉得好笑,自家阿玛竟然也有粉丝了,还是只有五岁的小粉丝吗

    也不知道拖尔弼看见五岁的粉丝,会不会大惊失色

    拖尔弼惊讶归惊讶,对这么小的孩子自然更有耐心,几乎是有问必答。

    曹颙虽然年纪小,说话却一板一眼,很有条理,问话也是一个接一个,问得清清楚楚。

    拖尔弼一听就知道,曹颙确实喜欢算数,还颇有天赋,问的问题虽然不够深,却都在点子上,就耐心回答了。

    曹颙也很高兴,曹寅在诗词歌赋甚至武艺都不错,但是提到算数就只能是一般,很难解答自己的疑惑。

    这次曹寅上京,还带上了曹颙,又特意交代过,上京后可以去拖尔弼的府上拜访请教,把他高兴坏了。

    曹颙一路上把问题都想好了,反复背熟,就怕问的时候太紧张会结结巴巴,那就太失礼了一点。

    拖尔弼比自己想象中还要好,又十分有耐心,细细掰开来说,让曹颙听得入迷,恨不得在这边住下了。

    见如此乖巧又好学的孩子,就没有谁不喜欢,拖尔弼也不例外。

    他招待了这孩子一下午,看曹颙一脸意犹未尽的样子就笑道“若是得空,你有算数上的疑惑都可以上门来问我。”

    曹颙小脸上全是笑容,连连点头道“那就有劳拖尔弼大人了,我回头等沐休的时候再来叨扰。”

    这么小的孩子板着一张小脸,一本正经约定下一次上门的时间,看得拖尔弼都想笑了。

    打扰了好几个时辰,曹颙也不好意思继续留下,很快就告辞回家了。

    回去后曹颙跟曹寅提起下午跟拖尔弼见面的事来,小脸红扑扑的,别提多高兴了。

    曹寅摸了摸他的脑袋笑道“看来你跟拖尔弼大人相处得不错,等下次沐休的时候,你提前派人问一问,看大人空闲的话才再登门为好。”

    曹颙连连点着小脑袋“阿玛,儿子知道了。”

    等曹颙走了,曹寅又道“回头夫人陪着颙儿一起登门,也跟拖尔弼的夫人打打交道。”

    曹夫人点头应下,她跟着夫君一起回去江南侍疾,也是清楚曹家打算跟拖尔弼交好之事。

    曹寅吩咐道“也不必太刻意,听闻拖尔弼的夫人很好相处,跟王大人的夫人也关系极好。夫人就当是在京城多个能说话的人,平常心来相处就是了。”

    太过刻意反倒不美,不如按照平常人那样慢慢相处就好。

    反正他们就是想跟定贵妃的家里人交好一下,又没打算探听什么,刻意接近,就不必做得太过,反而惹得拖尔弼不快了。

    等沐休的时候,曹夫人带着曹颙登门拜访。

    拖尔弼带着曹颙就去书房了,一老一小开始一问一答。

    索绰罗就请曹夫人去屋内坐坐,家里的窗户早就都换成了透明玻璃,能够看见外面的梅花。

    地龙烧得很旺,她们坐在里头一边赏花一边喝茶吃点心,实在惬意极了。

    曹夫人坐下后就道“这梅花开得真好,我都开始羡慕夫人的日子了,过得实在惬意舒服得很。”

    索绰罗就笑笑道“哪里,听闻江南四季分明,也是个养人的地方,看看曹夫人就知道了。”

    两人寒暄几句,曹夫人表现得很平常,仿佛就是带着孩子登门来的家长,有点不好意思的拘束,却没有太刻意。

    索绰罗也就没多想,回头丫鬟说王谈和王夫人来了,她一愣,就听曹夫人道“既是王大人来了,只怕是来找拖尔弼大人,不如我今儿就先带着颙儿回去了”

    闻言,索绰罗摆摆手道“不妨事,王大人可能就是来跟老爷讨论算数的事,让颙儿听听也无妨。”

    她和王夫人也是极为熟悉了,不说那么多虚礼。

    王夫人都不让索绰罗去二门接她,大冬天出了地龙多冷,哪怕穿着衣服,从暖和的地方冷不丁去外头,然后又得回来,倒不如她自个进去就行了。

    都那么熟了,王夫人也知道索绰罗一般会在哪里。

    领路的丫鬟就小声提醒道“曹夫人带着曹家的儿子来拜访老爷,夫人正招呼着。”

    王夫人微微颔首,进去后看见曹夫人自然不意外,笑着道“没想到你今儿有客人来,我倒是打扰了。”

    索绰罗拉着她坐下道“哪里打扰了,人多才热闹。”

    王夫人跟曹夫人点点头,又跟索绰罗说道“老爷直接去书房那边找拖尔弼大人了,想必他们天黑之前都不会出书房。”

    索绰罗也不意外,拖尔弼和王谈经常一聊就停不下来,于是就热情要把曹夫人和曹颙留下来用晚饭。

    曹夫人犹豫了一会,还是没应下“在府上打扰一下午已经足够久了,夜里还不回去用饭,只怕要被老爷怪罪的。”

    她这么说,索绰罗就不好多留了。

    果然等天色擦黑的时候,拖尔弼和王谈才意犹未尽结束,曹颙听了一下午则是晕乎乎的。

    他基本上听不懂,又觉得两人提起算数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深奥的话语又让自己十分向往。

    曹颙想着什么时候,他的算数也能如此出色呢

    王谈对这个热爱算数的孩子也十分喜欢,特意送了一册自己的心得给他“虽说上面有些深奥了一些,过几年你反复读一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曹颙笑着道谢,收下这本薄薄的册子就去找曹夫人,然后两人就一起告辞离开。

    曹夫人和曹颙一走,拖尔弼和王谈就从书房去花厅用饭。

    两人吃菜还要喝酒,偶尔还聊点不好外人听的事,索绰罗就没跟他们一块,而是另办了一个小桌和王夫人一起用饭了。

    王谈吃了一口菜,喝了一口酒水后才开口道“曹家看来想跟贵妃娘娘交好,先往你这边来使劲了。”

    拖尔弼听得一怔,又好笑道“会不会是你想多了曹颙喜欢算数,他来拜访我也是应该的。毕竟他要直接拜访你的话,户部尚书的身份还是太敏感了。”

    王谈就笑着摇头道“就知道你没多想,只是你想一想,这京城里算数好的人不少。尤其只教导一个孩童而已,如果没人在曹颙面前提起你,他远在江南又是怎么知道你的”

    这话让拖尔弼一愣,确实曹颙出生没多久就被曹寅送回去江南,在曹玺身边长大。

    如果没人在曹颙面前提及,他还真的不太清楚京城里面谁更擅长算数。

    拖尔弼还不死心问道“兴许是我比较有名所以曹颙在江南的时候才听说我了”

    说罢,他都忍不住苦笑着摇头,这话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王谈见拖尔弼懊恼的样子就笑了“放心,他们也就想跟你打个交道,留下个好印象,再多的就不会做了。”

    拖尔弼自从顾凝宸成为定贵妃,自己又提拔为内务府总管,做事就比之前要谨慎小心得多,对周围人也要警惕一些。

    毕竟他一有什么差错,连累的就是顾凝宸了。

    但是对一个只有五岁的孩童,拖尔弼不免放松了警惕,这正是曹家想要的。

    如果换成曹寅的话,拖尔弼只怕见都不会见他,更不会跟曹家人打交道。

    居然用五岁的孩子来当敲门砖,曹家真是不择手段

    王谈看着拖尔弼懊恼的神色就笑笑道“曹颙如今还小,上门来个一两次没什么,不如你推荐他去算数学院那边旁听”

    这倒是个好主意,拖尔弼转头就给康熙写了折子,觉得他的算数只是一般,误人子弟就不好,不如让曹颙去算数学院那边旁听。

    或者有什么疑惑,请教算数学院那边的学生,也能够仔细解惑。

    再就是曹颙不必等拖尔弼沐休的时候才能解惑,学院那边随时都可以提问,要方便得多。

    这么看,拖尔弼上的折子全是为了曹颙着想,谁都挑不出错来。

    康熙看完也觉得如此,还跟顾凝宸感慨道“看来拖尔弼教导曹颙的事,很快就要落到别人头上去了。”

    顾凝宸一听,倒觉得拖尔弼不想继续教曹颙,又知道曹家跟康熙的关系不错,不好直接说,于是找了这么个迂回的理由。

    拖尔弼肯定想不出来,只怕是王谈的提议。

    她就接话道“这样也好,阿玛十天才沐休,要是曹家的孩子有什么疑问,每次都要等个十天,实在太久了一点,也耽误了他学习算数,在学院里头就不会如此。”

    康熙点点头,转头就跟曹寅提了提,把曹颙送去算数学院之事。

    曹寅愣了一下,立刻谢恩,一副十分感激的模样。

    他心里却叹息,跟拖尔弼交好的事恐怕就到此为止了。

    曹寅是知道京城有这么个康熙特意建的算数学院,里面都是各地的算数人才。

    曹颙这么小的年纪能进去旁听,也是因为他姓曹,得了康熙的允许才能进去。

    一般人要进去都需要过三关斩六将,百里挑一才可能留下。

    曹颙作为曹家人,得了康熙的允许就能进去。

    不过他能不能留下,也得看学的如何,如今只是旁听罢了。

    但是这样的机会,已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

    算数学院的学生听说来了一位新学生,没想到居然是个五岁的男童,顿时表情一个比一个复杂。

    不过他们也不至于跟一个五岁的孩子过不去,曹颙问什么,他们都会轮流帮忙解答,算是温故而知新了。

    安顿曹颙的事,拖尔弼在写给顾凝宸的信里也提及了,并没隐瞒,说是王谈的建议。

    这跟顾凝宸猜得一样,又觉得王谈如此安排曹颙,一来帮拖尔弼解决了跟曹家一直来往的枢纽,二来还好好安置了曹颙,让康熙也颇为满意。

    不过把一个五岁的孩子丢进一群算数狂魔里面,真的合适吗

    只是曹颙在算数学院呆上差不多一年,就该回去江南开始读书了。

    留在京城的时间不算多,一年而已,不至于他就被同化了吧

    顾凝宸想不到一年之后,曹颙压根就不愿意离开算数学院,其他学生抱着曹颙也是眼泪汪汪的样子,满脸舍不得,让曹寅头疼不已。

    不过这也是一年后的事了,她收好信笺,跟康熙还提了一嘴。

    得知是王谈的主意,康熙也不意外,笑着道“拖尔弼只怕一见着曹颙一脸钦佩看着他,就不好意思拒绝了,也就王谈察觉不妥提醒他。”

    因为拖尔弼之前救下王谈,两人的关系比之前更好了,算得上是过命的交情。

    拖尔弼养伤了大半个月就差不多了,还是王谈担心他累着不好,压着人继续休息,还把大部分的差事都揽过去帮忙安排。

    还是拖尔弼受不了无所事事,才从王谈手里把差事又抢回来自个办了。

    不然就王谈这操心劲儿,估计小半年都不让拖尔弼干活,当拖尔弼跟易碎玻璃一样,这就叫人受不了。

    康熙想着王谈估计觉得拖尔弼的算数水平当先生还是不妥当,而且平日办差也忙,抽不出太多的时间来,耽误曹颙就不好了,如今这安排倒是挺好的。

    曹寅在京城呆了足足一个月,把验震器都摆弄明白了,也就到了回去江南的时候。

    曹玺的病虽然有起色,却依旧不能太操劳,康熙就让曹寅回去协办,还给了个正式的身份,免得他名不正言不顺帮忙处理差事。

    曹寅连忙谢恩,曹颙进了算数学院压根不肯离开,他就只能暂时带着其他人送验震器先回去江南。

    江宁府那边专门空出一个大房间来安置验震器,又让差役和侍从日夜守着,免得出什么提醒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发现。

    验震器这边才处理好,康熙就收到一份密折,看完后皱紧了眉头。

    这密折是北边送来的,说是有人夜里偷偷在棉花地附近徘徊,当地佃农立刻就跟东家说了,东家就报了官。

    差役守在附近好几天,终于逮住了偷棉花的人,竟然是一个传教士的侍从。

    侍从被扭送去府衙,传教士也被叫过来,却一口咬定是侍从好奇,看着棉花漂亮,想要摘一朵回来,并没有坏心。

    他也愿意给棉花地的东家赔偿一笔钱,此事就这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为康熙之前颇为重用传教士的样子,又多次召他们进宫,当地官府对传教士有些忌惮,不敢多为得罪,准备息事宁人。

    但是有个差役却察觉有点不对劲,只道把侍从带回去记录口供再出来,两边赔偿也得写字据才好。

    白纸黑字写明白,以后才不会有纷争。

    传教士为此没有异议,于是一行人就去府衙了。

    差役把侍从带去后边,不小心把茶水泼在侍从身上,连连道歉后,把自己洗过的衣服借给侍从换一换。

    侍从却大为紧张,不肯换掉,不说差役,就连当地知府都察觉不对。

    不顾传教士反对,差役把侍从带去隔壁房间搜身,在身上就发现了藏在各处的棉籽。

    有藏在头发里面,有藏在袖子的暗格,还有裤子的口袋里面,藏得那么严密,就知道是准备把棉籽带走。

    棉籽就是棉花的种子,只要时间不长,带回去泡在水里几天,种下后就能出苗。

    侍从身上被搜出了棉籽,这下传教士再也不能狡辩,被当地知府押进大牢,又写了密折过来给康熙,看他怎么处置。

    棉布之前送了一点给扶桑国,那边的幕府将军十分喜欢,第二个月开始就让人采购了许多回去。

    这棉布比绸缎要便宜,穿着还舒服,尤其作为贴身衣服最为适合。

    绸缎那么贵,当然用在正式的场合上,平时就能换成棉布,减少一点花费。

    哪怕幕府再有钱,也不至于随意挥霍。

    扶桑国买了那么多棉布,就引起其他海商的注意,一看就觉得是个好东西

    绸缎被康熙限量了,但是棉布没限量,而且穿着又舒服,价钱还比绸缎便宜,看着一点都不廉价。

    于是进货的海商就更多了,哪怕工坊一扩再扩,招的织工再多,一时差点供应不上,连带棉布的价格都上涨了一些。

    康熙果断在几个地方建起了新的纺织工坊,年前才勉强跟上了产量。

    扶桑国只有幕府能做买卖,海商不好跟康熙抢生意,就往别处去卖。

    欧洲和俄国自然是最适合的主顾,那边天冷的时间长,穿着又十分繁复,层层叠叠好几件叠加。

    如果有棉布这样既舒服又吸汗还轻薄的布料,价钱还比丝绸要便宜,贵族们谁能不喜欢

    不说欧洲,俄国人就尤为喜欢棉布。

    因为棉布比绸缎要结实得多了,不容易损坏,不然总是换也十分肉疼。

    大量的棉布涌入欧洲和俄国,海商赚了,康熙只会赚得更多,很难不叫人眼红。

    如果能偷一点棉籽回去种下,再试着纺织,说不准就能得到棉布。

    要是能得到大清的纺织新机器,那就更好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