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三更合一

作品:《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虽然重华宫受损严重, 不过隔壁的英华殿却还好,修缮一番就能继续用了。

    顾凝宸去英华殿不方便,康熙索性让她去养心殿的实验室做研究。

    她一个月来一直在捣鼓图纸, 反复修改, 还让人送了材料来做模型。

    康熙渐渐闲了下来,才参与进来。

    看着顾凝宸这个跟钟摆一样的图纸不由疑惑道“爱妃这是打算做新的时钟吗”

    不过这个看起来比如今做的时钟还要大, 看着又不太像。

    顾凝宸就笑着解释道“皇上, 我打算做个地动测量的仪器。”

    当然这个仪器并不能用来预测地震,如今的技术和材料都不足以做出来。

    哪怕是后世, 也只能提前十七秒左右。

    因为横波到达需要三十二秒, 纵波到达需要十五秒, 只能打个时间差。

    虽说如今不能提前预测得到, 却能够检测到地震的地方,如果远处地震,也能第一时间知道。

    康熙对此很感兴趣道“朕记得以前有张衡的地动仪,可惜后来被董卓派人一把火烧掉了, 也就失传了。”

    顾凝宸点点头, 张衡这个地动仪在后世的时候全世界各国的人都打算复制出来, 可惜谁都没能成功。

    外国就有人质疑这个地动仪是不是真实存在, 不过在史书上确实有记录, 并不是伪造的,只是后人着实无法复制出来。

    但是无论能不能复制出地动仪,都能证明张衡对地震的研究, 比国外要早一千八百年, 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复制地动仪的过程当中,就有人做了修改,终于做出相似作用的地动测量仪。

    顾凝宸原本打算做倒立摆地震仪, 这个仪器是头重脚轻的设计,对震动更为敏锐。

    最下面有空气阻尼器,还有弹簧片,放大了震动的幅度,最小能放大两百倍,最大能达到两千倍,就能精准测量得到。

    这台机器面世将近两百年,在后世的时候依旧还能用。

    但是空气阻尼器这时候没有电磁实在做不出来,顾凝宸只能做个更简单的,就是悬垂摆验震器。

    这个仪器只对地面的水平运动有反应,垂直的非水平运动就不会影响得到。

    最关键的就是跟挂钟一样的悬垂摆,如果地面发生水平运动,这个悬垂就会动,然后带动连着的指针跟着动起来。

    指针连着一个长柄,末端连着很多绳索,上面挂着许多的铃铛。

    如果突然哪里发生地震,末端就会带动了绳索,然后铃铛就会响起来提醒。

    顾凝宸在图纸上修改很久,就是希望这个测量器能够显露出振幅来。

    如果能知道大概的地震级别,那么这边接到消息再去支援就要心里有数得多了。

    康熙看了之后,指着末端道“可以在这里加个短针,底下加上几层薄薄的纸张。”

    如果太厚,这短针可能刺不下去。

    换成薄的纸张,穿透多少层纸张,就知道大概的幅度是深是浅了。

    而且短针刺下去还会因为方向的缘故,在一个位置上刺下的孔会更密,这就能推测大概的地震位置了

    要是有参照物,比如在之前就有测量仪,得知八级左右的地震会刺穿多少张薄纸,然后往回去推断一番,就能大概知道级别。

    不过如今也好,起码以后能推测一番。

    当然,顾凝宸更希望以后再也不会发生地震了。

    只是她恍惚记得康熙是在位的皇帝当中,经历地震是最多的。

    这也太惨了,难怪康熙之前会十分沮丧的样子,觉得是不是自己的缘故才导致地震的发生。

    顾凝宸还让陈女官去翰林院借了以前的记录,因为是她的缘故,才借到不能外借的地震记录。

    上面写了康熙出生的那一年,甘肃就发生大地震,死亡人数就达到三万人。

    康熙八年,山东也发生大地震,有几万人在灾难中死亡。

    顾凝宸心情有些沉重,因为是她帮着户部统计的数据,很清楚这次京城和周边如何努力救人,依旧有将近一万人去世。

    下一次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又在哪里,她也只能做出这个验震仪,第一时间发现地震,也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救出更多的人来。

    康熙自然知道她派人去翰林院借了历年地震的记录,才会突然开始闭门钻研,没想到竟然做出这么个验震器来。

    他搂着顾凝宸的肩头道“爱妃做的这个仪器就留在养心殿,朕会专门让人守着。”

    顾凝宸扭头笑道“那敢情好,虽说我费劲做出这个仪器来,却又盼着这个仪器没有用的机会。”

    不过这架仪器能探测的范围还是有限的,放在京城,只能探测京城和周边的地震,最远可能接近江南。

    倒是还需要在江南再设下一架,覆盖到更南边去。

    这仪器只要出了图纸,做起来就不算难,就怕在搬运的途中会让零件松动或者错漏,也需要能够会用的人才行。

    顾凝宸感慨如今技术人员实在太少了一点,也开始有仪器的维护问题。

    仪器需要定期检查,不然可能哪里不对劲,就不能用,或者显示得不够正确。

    尤其验震器这种更为精密的仪器,就更需要有人知道怎么调试。

    顾凝宸把顾虑一说,康熙沉吟片刻道“只让人守着这台机器,特地学一学,小问题知道怎么修一修,零件也清楚该在什么地方就足够了。”

    他想了想又道“朕倒是想到另外一件事,就是如今买时钟的人越来越多,只怕也需要人来调试和修理时钟。”

    顾凝宸听得一愣,这不就是时钟修理工了

    这个工种确实稀罕,毕竟时钟刚出来,暂时可能还没坏,只需要调试一二。

    可是以后就需要了,国外的不说,就是国内也不少人买了时钟,就很需要。

    至于人选方面,康熙心里也隐约决定了下来,他对顾凝宸说道“平三藩之后,有些士兵伤得厉害,虽然没危及性命,粗重功夫却是做不了。”

    这些人不能担担抬抬,做太累的工作,但是修理和调试时钟这个不累人,只需要细心就能胜任。

    士兵大多出身不怎么好,不然也不会去战场拼命,就为了能拼上一把。

    要是能拼到军功,自己就能往上走一走。

    如果运气不好,在战场上人没了,家里人也能得到一笔不菲的抚恤金,让日子好过一些。

    可是人没死,却半死不活,不能做重活,等于是家里的负担,很多士兵也没了活头。

    要是不能安排好这些人,以后如果再次有战事,谁又愿意挺身而出呢

    顾凝宸倒是十分赞同道“皇上考虑得周到,士兵们能有个营生,甚至还是个不好取代的好营生,又不会累着自己,就挺好的。”

    而且物以稀为贵,技术人才就更稀少了,能修理和调试时钟的人如今就是香饽饽。

    她就提议道“这些士兵集中起来学习,学会后出师,这价钱可不能太低了。时钟的价格摆在那里,低不到哪里去,要他们费心思调试和修理好,价钱却很低廉,那就太吃亏了。”

    康熙笑着点头道“不错,这价钱得统一起来才是,别是叫老实人吃亏了。”

    士兵大多老实巴交,识字的也不多,买时钟的却非富即贵,很容易被他们忽悠了去。

    康熙拿出京城的地图,打算在京郊的地方办这么一所学习修理时钟的学院。

    平三藩受伤的士兵自然是优先入学,他们有些在京城,有些却在京城之外的地方,得让兵部想办法告知这些士兵才是。

    兵部接到康熙的旨意,立刻就拿出士兵的名单来。

    按照祖籍远近,让驿站的人一个个去传口信。

    毕竟这些士兵都不识字,如果送信过去,他们也认不出来,甚至同乡里很可能都找不出一个能帮忙读信之人,还不如直接让人带的口信。

    带的口信也简单,寥寥几句,让人能记得住,不至于文绉绉的让士兵听得也迷糊了。

    士兵原本在家里就满心愧疚,觉得拖累了家人。

    有的一个劲接过不少活,可惜第二天就累病了,反而又要花费银钱去看病抓药,再也不敢动,感觉他就跟废人一样。

    有些士兵想不开,琢磨着要不去后山找个安静的地方就此了结残生。

    恰逢送口信的人来了,跟士兵一说,后者不可置信,反复问了两遍,怀疑自己听错了。

    送口信的人十分有耐心,因为遇上好几家都是如此,他也能明白士兵的心情,毕竟他刚接到口信的时候也是诧异不已。

    他笑着提醒道“尽快启程过去,越早到那边,也就越早能学起来。早早出师,这挣的银钱不比账房先生来得少。”

    这话让士兵咧嘴跟着笑了起来,许久没笑过,他还感觉嘴角有点疼,却依旧笑得傻兮兮的。

    送信是驿站的人,就绝不会说谎忽悠人。

    士兵二话不说就收拾好东西,交代好家里就出发去京城了。

    驿站从近到远来送口信,所以就近的士兵来得很快,远的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

    学院是京郊一处空置的院子,原本是用来做新工坊的,暂时就挪用了。

    这跟工坊一样,前面是学习的地方,还有不少时钟被送过来,回头就能试着动手修理。

    没有实践过,自然不可能真的会修,光嘴上说说不可能修理得好。

    后边就是住人的地方,依旧是大通铺,连着厨房的火炕,冬日住着尤为暖和。

    士兵们大多受伤,下雨下雪刮风的时候都会疼。

    尤其天冷的时候,家里穷还得省着点柴火,一家子勉强烤火,彼此冷得直哆嗦。

    他们就感觉寒气像是钻进骨头里面,疼得让人受不了。

    如今好了,有了暖和的火炕,士兵身上的旧伤都没那么疼,舒服了很多。

    这么好的地方,还包吃包住,士兵们都很感激,开课的时候一个个干劲十足,竖起耳朵来努力听课。

    不识字他们就反复念叨背下来,瞪大眼看对方的操作,生怕漏掉了一点。

    给士兵上课的是隔壁时钟工坊的匠人,他们对时钟最为熟悉,首先要给士兵普及的,就是时钟的构造。

    没有谁比亲手做时钟的匠人更清楚每个配件在哪里,哪个地方容易出问题也能一一指出来。

    工匠们也是穷苦出身,很明白这些保家卫国的士兵们身上有旧伤又不识字,找不到什么好活计,除了拖累家里之外就跟废人差不多。

    如今得了这么个好差事,工匠也努力教导,掰开来揉碎了来说。

    谁要听不懂,他们就耐心再说一遍。

    又把很多半成品的时钟拿过来,指着说,能亲眼看见就更直观,记忆更深一点。

    陆陆续续有士兵赶过来,先前来的人都会热情跟后边的战友说说这里有多好,上课不辛苦,工匠又耐心,能学到很多东西。

    至于实在学不会修理钟表的,康熙也给了士兵一个退路,就是留在时钟工坊里面当学徒。

    银钱不如修理工多,但是也不算少,是个正经活计,不至于士兵学不会就什么都没有,白跑一趟,好歹总有个营生。

    不过能当修理工多挣钱,士兵们自然更努力。

    不少八旗人家也动心,想把家里半大小子送过来学一学,也能多个手艺,以后就不怕过不下去了。

    只是这事禀报上来,康熙按下后没答应,短时间内也没打算应下此事。

    一来士兵们都是查过身份,身上还带着编号,绝不会有问题。

    但是外边进来的人,谁知道有没问题,会不会偷了钟表内部结构图流出去,便宜了别人

    如今钟表算是国库最大的进项,绝不能让人偷了图纸,抢了这个营生。

    二来这批士兵大多因为身体的问题不能做别的活计,半大小子还有其他选择,就没必要跟士兵来抢这个活了。

    三来半大小子未必能坐得住,跟这些上过战场的士兵不一样。

    士兵受过训练,令行禁止,十分听话,又能坐得住。

    而且他们一直都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熟悉,能互相照应,自理能力也不错。

    换成半大小子,要是想家了,哭着要回去,还得人哄着,哪里有这个时间和精力

    康熙命人陆续安置好这些上京的士兵,又加紧在京郊偏远的地方建造更多的院子,然后圈起来。

    以后就作为固定的学院,有些更远的士兵可能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到。

    前面这一批人学得快,慢的半年,快的几个月可能都可以出师了。

    到时候人来了,可以手把手教后边的人,或者腾出位置来给后来者。

    钟表修理学院的事安排好,离着过年就不远了。

    之前两年已经有了章程,几个妃子已经熟门熟路。

    这天几人一起过来重华宫这里,找顾凝宸要个准信这次过年是大办,还是简单办呢

    此事顾凝宸也问过康熙,还以为今年发生了大地动,死伤不少,今年过年是不是从简办了。

    哪知道问过后,康熙却笑着摇头道“不,今年就得大办,热闹热闹才是。”

    见顾凝宸满脸不解的样子,他就解释道“正因为今年出了意外,这几个月众人努力恢复以前的日子。就该热闹一番,驱散那些阴霾才是。”

    他们为死去的人感到悲伤,却不会因为死去的人而停下脚步。

    活着的人就该慢慢忘记过后,在热热闹闹中重新过一个好年,有个崭新的开始。

    宫里要是不大办,宫外只怕也是不敢办的。

    要是宫里大办了,宫外的百姓也能跟着一起乐呵乐呵,跟着还侥幸生还的家人朋友一起举杯。

    庆贺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也期盼来年,甚至以后他们也能一直在一起,都平平安安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顾凝宸得了康熙的准话,这会儿几个妃子问起,就答道“皇上的意思是大办,宫里大家也能热闹热闹一下。”

    前两年是因为平三藩的缘故,国库空虚才不能大办了。

    去年是因为佟佳氏,众人也没有大办的心思。

    今年经历了不少,就该热热闹闹,大伙儿高兴一下。

    几个妃子得令,就商量了一下,各自安排了下去,怎么热闹怎么来

    大戏楼已经建好了,就该用起来,开始排戏

    教司坊送来戏折子,顾凝宸就送去慈宁宫,让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先选上几出喜欢听的戏。

    太皇太后知道今年康熙打算大办,就笑着选了一个热闹的戏,叫罗汉渡海。

    皇太后则是选了一出大闹天宫,出自西游记里的一幕改编了。

    两人想着大戏楼建成了,以后看戏就要方便得多。

    这次地动的时候,大戏楼只脱落了外挂的一部分,内里丝毫没动,足见有多稳固。

    康熙大悦,还特地奖赏了建大戏楼的工匠。

    顾凝宸想着是因为大戏楼增加了不少机关的缘故,就需要极为稳当才行。

    不然机关一动,要是质量不行,不能固定好,表演的人摔下来,那就太扫兴了。

    表演的人受伤不说,还可能送命,这些建造大戏楼的工匠也别想逃得过去。

    加上机关还是挺重的,也需要能支撑几个人,是加固再加固。

    另外工匠也懂得共振的问题,要是几个人同时动,机关因为共振可能就会承受不住。

    于是在底下加装了一个活动的榫卯机构,承接了大部分的压力,晃动的时候大戏楼会左右跟着晃动,却不会直接断裂而倒塌。

    顾凝宸知道宫里所有宫殿都有防震的结构,这也是为何八级地震在京城,还在震中心,宫殿虽然倒塌了一部分,却大部分主体完好,就是这个缘故。

    她让几个妃子也选了戏,发现妃子们大多选的也是西游记或者封神记里面的。

    不过这两本书里面的大多是神怪故事,没什么忌讳的地方,也足够热闹。

    顾凝宸对戏曲不是很了解,拿着戏折子就去乾清宫找康熙,让他也选一选。

    康熙看着选好的戏折子就道“这些戏就差不多了,就是教司坊那边得抓紧排戏,把机关都用上。”

    他桌上放着一张图纸,显然是新加的机关。

    康熙递给顾凝宸,她低头看了看,发现古人是真的会玩。

    之前顾凝宸和康熙合力做出了救火的水车,没想到他灵机一动,也在戏楼里添上了。

    戏楼最底下有几个水缸用来扩音用,中间还给挖了一口大水井。

    康熙指着戏折子上面一处道“八仙过海的戏份,底下人用水管接上水井里的水进水车,然后从水管向上喷洒出来。”

    顾凝宸无语,水车被这么用,它会哭的好吗

    不过她想了想效果,确实是不错的。

    想想上面神仙要过海的时候,底下喷了好几道水柱,就像是神仙真的在过海一样,视觉效果直接拉满了。

    就跟后世在台上用干冰做出烟雾弥漫,像是仙境一样的场景,这水柱也是差不多了。

    未免被观众看出来,还在最上面的舞台加装了一层,用来遮掩这些道具。

    工匠们还被康熙启发,后来在加装的一层里面做了梯子。

    上面表演的人要上天遁地,遁地的时候就能钻进去,人仿佛不见了,然后再忽然冒出头来,这效果也是赞赞的。

    康熙打定主意今年要大大的热闹,所以大戏楼第一次开张,除了让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后宫嫔妃之外,也请了大臣和家眷来看戏。

    他带着后宫的人坐在最上面一层,有棚子在,四周还有不少火盆,十分暖和。

    大臣坐在第二层左边,家眷就坐在右边,中间隔着屏风。

    每一层都抬高了半层,视野都不错,能够看清楚对面大戏楼的舞台。

    康熙迫不及待要跟大臣们炫耀自己这个新戏楼,所以先看戏再吃饭。

    天还没黑,这大戏就开场了。

    第一场自然就需要最热闹的,选的是大闹天宫,轰轰烈烈打了一场。

    扮演猴子的人还十分惟妙惟俏,脸和手都毛茸茸的,加上大戏楼的机关,忽然上天遁地,让观众们看得惊喜连连。

    顾凝宸跟着康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坐在第一排,看得最是清楚。

    她感慨工匠做这机关虽然不够天衣无缝,不过这时候带机关的大戏楼不多,很多人压根就看不出破绽来。

    加上扮演猴子的人极为出色,大家的目光都跟着他转悠,自然就没发现底下的机关究竟在哪里。

    顾凝宸对戏曲不如康熙喜欢,看他一边看一边手在腿上打着拍子,就知道多入迷了。

    不过她盯着机关看也挺有趣的,工匠们的巧思确实厉害。

    这一场之后,上的是地涌金莲。

    就见舞台上突然绽放出五朵金色的莲花,上面还放着佛像。

    就像是莲花里生出佛像来,一时间底下就发出不少惊讶和赞叹声来。

    顾凝宸眯起眼,看得出这莲花应该是折叠的,就跟雨伞一样,从底下上来之后才慢慢展开。

    不用说,佛像该是事先就在里面,忽然展开就跟莲花绽放一样,特别能唬人。

    加上周围还有点似有若无的烟雾,顾凝宸怀疑舞台四周都有出气孔,估计拳头大小,专门就是用来制造烟雾用的。

    底下只要有人拿着一大把线香,点燃后举在出气孔的地方,几个孔一起出烟,四处飘散,就很有那个烟雾弥漫的意境了。

    顾凝宸听不太懂戏曲,研究机关是看得津津有味。

    康熙看戏就感觉缺了点什么,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不过仓促排戏,能到这个地步地步就不错了。

    回头他让人改改戏,应该能更好一点。

    康熙知道顾凝宸不太爱看戏,扭头见她这次看得津津有味的样子,等几场戏结束后,就大手一挥打赏了台上的人。

    台上的人赶紧谢恩,收下赏赐。

    看戏的看戏,研究机关的研究机关,两人也是自得其乐。

    这里什么都好,就是坐久了有点冷。

    哪怕火盆放得不少,但是坐着不动,时间一场就有点受不了。

    索性康熙看了几场,算是过了瘾,就让众人转去宴席的地方,准备热热闹闹吃起来。

    大冬天要上菜早就冷了,索性就吃的锅子。

    这锅子做得不大,一个人吃也足够,底下放了烧红的木炭。

    一上桌热腾腾的,汤底都是熬了很久的骨头汤,白白的汤水,添上自己喜欢吃的肉菜,吃完浑身热乎乎的。

    自个吃也不必担心失礼了,每个桌子都是一个小锅,不必迁就其他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自在不少。

    这小火锅还是顾凝宸提议的,大冬天的,御膳房那边怎么保温都不可能让菜一直热着。

    反复热多了,这菜的味道就要变了。

    不如上个锅子,吃着热乎乎的,肉切片,菜洗净,吃多少放多少进去,夹起来吃进嘴里都是热乎又新鲜,味道也好,一点都不怕吃凉了会坏肚子。

    这对年纪大一些的人尤为友善,不然他们肠胃不好,吃冷的就容易闹肚子难受了。

    太皇太后吃着热腾腾的锅子,身边有宫女帮着放菜进锅子,她偶尔兴起也能自个放一些进去,还让宫女给身边的苏麻喇姑夹了一些。

    “这个吃着好,以往菜反复热过,味道总归变了一些。这热腾腾的,吃着热闹,吃完也浑身暖和得很。”

    苏麻喇姑笑着道“是啊,这让奴婢想起小时候,跟姆妈生了火,挂个炉子,把肉菜放进去。味道不如这个好,吃进去确实全身暖呼呼的。”

    太皇太后笑着点头,语气里也透着怀念“是啊,小时候围着火吃东西,也跟如今这般热闹了。”

    康熙吃着也不错,看见老臣吃着痛快,一个个红光满面,之前的阴霾似是彻底消失不见,就笑着举起了酒杯。

    火锅和酒水,也是最配了

    大阿哥和小太子各自有个小火锅,身边人帮着放菜进去。

    不过大阿哥感觉自己放更有意思,小太子见了也跟着自己放。

    三阿哥和四阿哥就太小了一点,怕他们手忙脚乱容易烫着,加上人太小了,放菜夹菜都不大方便。

    荣妃就把三阿哥叫到身边来,帮着放菜夹菜。

    三阿哥不挑食,荣妃给什么就吃什么,吃得满脸都是,还一脸满足地眯起眼“额娘,这个好吃。”

    他把自己碗里的一块肉夹到荣妃那边,荣妃忍不住红了眼圈,这还是三阿哥第一次分享自己的食物,实在太不容易了

    荣妃吃了一口,感觉这块肉是自己吃过最好吃的一块了

    她吃得眼泪汪汪,三阿哥还奇怪,以为荣妃很喜欢,又夹了一块肉过去。

    然后一个努力夹,一个努力吃,最后荣妃吃撑了,三阿哥碗里的肉也吃光了。

    三阿哥看着自己空掉的饭碗,扁了扁嘴想哭,他刚才夹得过瘾,这会才回过神来。

    荣妃赶紧让人再送一盘肉来,才算是让这皮猴子消停,没在大过年的时候哭起来。

    四阿哥年纪更小,顾凝宸就把他叫到身边,问他喜欢吃什么,四阿哥就仰着小脸说“定额娘夹的,都喜欢。”

    顾凝宸伸手轻轻捏了捏四阿哥的小脸蛋,感觉这孩子自从会说话之后,是越发会说话了,小嘴甜丝丝跟抹了蜜一样“好,那我都给你夹一点,你最喜欢吃哪个就给我说。”

    她每样都让金桂放进去,肉刷了一会夹起来放在四阿哥碗里。

    四阿哥鼓着腮帮子吹了吹,这才放进口中吃了起来。

    小碗很快空了,他盯着看了一会,才对顾凝宸说道“定额娘,都喜欢。”

    顾凝宸还说四阿哥怎么盯着空碗不放,还以为惊讶自己这么快吃完了,原来是刚才她问了喜欢吃什么,四阿哥吃完后纠结了一会,发现都喜欢。

    她忍不住笑道“都喜欢,那就多吃点。”

    四阿哥吃了两口,又催促顾凝宸道“定额娘也吃。”

    她这才吃了起来,不然四阿哥就一直盯着自己不放,叫顾凝宸也有点怪不好意思的。

    吃得差不多了,也该到了送年礼的时候。

    原本该是开宴的时候送,只是众人看了好几场戏,也晚了,一个个饿着肚子,康熙就大手一挥让大家先填饱肚子再送礼也不迟。

    于是就往后推了推,这时候才送上。

    小太子先上,送的是自己亲手写的一幅寿字,足足有上千个,每个字还差不多大,足见他的用心。

    康熙对这个礼物很满意,让李德全小心收下了。

    大阿哥接着上,送的是一幅字,上面确实大大小小的福字。

    顾凝宸一扫就知道大概一百个福字,看来他知道小太子要送千个寿字,没想越过他去,就写了百来个福字了。

    康熙依旧笑着收下,看着大阿哥还道“保清你这字比以前有点进步,却还要再接再厉了。”

    这字对康熙来说确实一般,但是大阿哥写字基础差,一直不见好,这算是比较端正的了。

    加上大阿哥这次没有跟小太子对着干,也非要写一千个福字,算是颇有长进,康熙对他就和颜悦色多了。

    大阿哥十分高兴,笑眯眯退下的时候还看了小太子一眼。

    虽说十分隐晦,还是让顾凝宸察觉到了。

    看来有谁在大阿哥身边指点了一下,还真让这位阿哥听进去,才没跟小太子对着来。

    不过虽然没对着来,但是大阿哥这嘚瑟的样子,眼看小太子气得脸都红了。

    这两兄弟总是不对付,哪怕表面如此,私底下依旧没太大的变化。

    之后就轮到三阿哥,他年纪小,暂时也不会写字,就给康熙背了一首适合过年时候的喜庆诗。

    诗句不长,三阿哥背得还算熟,一口气就背下来了。

    康熙听着颇为欣慰,因为三阿哥让他老实坐着听课就不容易,这会儿都能背书了,可见徐太傅是用了心教导的,就夸了两句。

    三阿哥想着过关了,高高兴兴退下。

    四阿哥这时候上去,也打算背书。

    之前顾凝宸问过四阿哥打算给康熙送什么年礼,他还说是秘密,得自己准备才行。

    于是她就没多过问,不过还是找高嬷嬷隐晦问了两句。

    别是四阿哥准备的不妥当,这时候让康熙不高兴就不好了。

    高嬷嬷也就让顾凝宸放心,四阿哥打算背书,再多却是不说了。

    四阿哥让她也要守秘密,只透露一点点让定贵妃放心还好,多说了就不妥当。

    顾凝宸只好按耐住好奇,这会儿就等着四阿哥表现,也不知道背的是什么书

    哪知道四阿哥张嘴背的就是蓝女官这一年给他念的,关于康熙这些年来的显赫事迹。

    顾凝宸一愣,忍不住笑了起来。

    康熙刚听见也是惊讶,后来就笑着摆手道“好了,小四不用继续背下去了。”

    过年的时候听自家孩子说自己以前的丰功伟绩,哪怕是他听着都有点不好意思。

    太皇太后就笑道“四阿哥哪里知道得如此清楚,我刚听着就觉得有条有理,着实不错。”

    康熙就小声把之前的事说了,太皇太后得知是给四阿哥治好不爱说话的病,让人多读书给他听。

    顾凝宸就建议把康熙这些年来的丰功伟绩写下,给小阿哥念一念,让他能多了解自家阿玛。

    不然反复念的东西,要是不好的,小阿哥记住就不妥了。

    太皇太后笑着点头道“这主意好,就四阿哥一个人听着哪里够,该让其他小阿哥也人手一份,一起听听才是。”

    她又看向已经要周岁的五阿哥,皇太后就接话道“是啊,咱们小五也该听听才是。四阿哥如今这般聪明伶俐,指不定就是听多了皇上的丰功伟绩。”

    其他人一听,也纷纷想要一份。

    康熙听得更不好意思了,摆摆手,只让人给几个小阿哥送上一份。

    大阿哥住在阿哥所,惠妃就只能等他半个月休息的时候借来看看,也不知道大阿哥舍不舍得借给她。

    荣妃想着回头跟三阿哥要一份来看看就好,只是自己认字还不够多,别是有什么生僻字自己看不懂就尴尬了。

    宜妃心想就只能去慈宁宫看五阿哥的时候,蹭听一会。

    德妃和温妃互相看了一眼,就只能露出遗憾的表情来了。

    五阿哥年纪太小,康熙原本也没期待。

    然而这孩子憋红了脸,憋了好一会终于憋出一个字来“a玛。”

    顾凝宸听得笑了,这还真像四阿哥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也是“妈妈”个不停。

    康熙见她笑,也是想起以前的事,看着四阿哥的小脸上茫然的表情,也跟着笑了起来。

    五阿哥看自己把康熙逗笑了,他也跟着咧嘴一笑,小脸上全是高兴。

    康熙就问道“是谁教过小五,让他都会叫人了”

    皇太后抱着五阿哥笑着道“皇上,是我让苏麻喇姑帮着教的。先是教了一圈,叫太皇太后和我,没想到小五之前都没开口,最后他只知道叫皇上了。”

    她大大方方承认,就是想在过年时候给康熙一个惊喜。

    毕竟今年过得不算好,过年大办,也是想大家高兴高兴。

    所以皇太后就让满语说得最好的苏麻喇姑帮着教导五阿哥多说话,确实也教了一圈叫人。

    “五阿哥一直没怎么开口,我原本也以为得晚一些,是自己太急了一点。没想到过年这会儿,想必几个小阿哥上前来送礼叫了皇上,五阿哥也就终于学会了。”

    虽说五阿哥说得标准,不过他第一次开口,已经相当不错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