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9章 穿成四福晋的第五百一十九天

作品:《穿成四福晋后我过上了退休生活

    他很快就后悔他点这个头点得实在是太快也太干脆了,因为秀玉朝他“借”掌柜了。

    她要是借个两三个,他也不至于烦成这样,她要借的可不止两三个,他怎么能不烦呢。

    他之前都不知道她陪嫁的铺子里有这么多,现在倒是知道了,是“借”给她好几位掌柜之后才知道的。

    都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看她这架势就知道他这掌柜借出去容易,想还回来,那可就难了。

    他倒不是烦秀玉跟他借掌柜,不过就是几个掌柜,只要他的铺子能不关门,她再借几个也使得,他烦的是秀玉对这事的期望太高了,好像就认定了只要有了好掌柜她的铺子就能赚到银子似的。

    他不烦别的,就烦等过段时间她发现她的铺子就算换了掌柜也赚不着银子又变回以前那个样子。

    出乎他预料的是她的铺子在换了掌柜之后还真开始赚银子了。

    虽然赚得不多,那也是赚了,就为这个,她高兴了好一阵,她高兴,他就高兴,全府上下都高兴。

    就为了这个,他觉得那些掌柜的秀玉就是不还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额娘留给他的铺子比秀玉陪嫁里的铺子只多不少,不过他大多都卖了,只留了几间最赚银子的还在开着。

    他自己又开了一些铺子,这么一算,他手里的铺子怕是比她多十几间。

    他以为她从他这儿“借”走好几位掌柜之后他铺子里的生意应该没有从前好了才是,结果还真不是,他们也不知是不是起了要比一比的心思,居然打上擂台了,他的铺子非但没亏钱,还赚了些钱。

    他的铺子比秀玉多了这么多,又一直都是在赚银子的,按说赚的银子应该比秀玉铺子赚的银子多才是,结果还真不是,他的铺子赚的银子居然还真没她铺子赚的银子多。

    自从她在这上头花心思开始她看账本的时候就多了起来,旁人都以为她看的是府里的账本,只有他知道她看的其实是那些庄子和铺子的账本。

    这些铺子都在京里,要看账本其实也就是她一句话的事,从前她不想在这上头费心思,所以铺子的账本都是由掌柜们每半年送来一次。

    庄子就要远些了,所以庄子上的账本是每年送来一次,一并送来的还有庄子上的产出。

    秀玉要是当天心情好,会见一见庄子上来送东西的人,心情不好,给这人点银子打发了就是。

    他虽然觉得铺子上赚得那点银子不值得她这么费心思,庄子上跟更不值得,不过有句话他觉得她说的是对的。

    庄子明明是她的,就因为离得远些,那些产出就成了别人的了,说是一有东西能吃了就立马摘了送来,其实送来的也就够吃几顿,剩下的就都进了庄子上那些人的肚子,这怎么行。

    倒不是庄子上的东西有多稀罕,就是这庄子好像不知道怎么的就成了庄头的了,这事让人觉得膈应。

    除了这事还有一件事也让她觉得不舒服,她和他不一样,他总在外头跑,顺路还能去自己的庄子上看看,她从前连出府的时候都少,这么多年了,愣是没去过几回自己的庄子。

    她也是去了好几回庄子之后才知道只要她去庄头就会表现得极为恭谦。

    给她上的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也称得上是美食了,自己吃的那一桌子菜就顶多能有一碗肉,要不是她不是不谙世事的小丫头,她都要以为这一家子的日子过得还挺苦的了。

    他们可是给她送过这庄子上的产出的,送的少,他们说是想着这些东西贵人应该不爱吃,没送来的那些都卖了,所以庄子上才会有账本,她除了收到些瓜果蔬菜还能收到一笔银子。

    原身不爱吃,也不怎么出府,这些东西集市上卖价几何她自是不知的,只是看每年那边给的银子不算少,也懒得同他们计较。

    原身不知道,她知道啊,原身不同他们计较,她可是要计较的。

    她又不是没按月给他们发银子,这笔银子他们还要抽一份,凭什么不许她计较。

    他们一个个膀大腰圆膘肥体壮的,他们要是真过得这么苦,能胖成这样。

    他们之所以胖成这样就说明他们不光吃得好,他们平日里还不怎么动弹。

    她不来的时候他们怕是吃得比现在给她上的这一桌子菜还好,她来了,他们就差吃糠咽菜了,拿她当傻子糊弄呢?

    胤禛不是说了吗,想让谁同行随她挑,他还真就挑了几个总跟着胤禛在外头跑的,这事她问不出来,他们还问不出来吗。

    他们问不出来也没关系,他们不是还有银子吗,银子问得出来啊。

    然后他们就真问出来了,庄头这一家子在庄子上过的日子都快比齐嬷嬷还自在和威风了,也难怪这一家子就没一个长的瘦的。

    他们不动,他们底下的人就得动,底下人虽然动,可又动得心不甘情不愿,也难怪这些庄子的地这么好,出产却这么少了。

    换个庄头可比换个掌柜简单多了,掌柜可能之前是奴籍,可能混成大掌柜的,哪一个还身在奴籍呢,别说他们了,就是他们的子侄也有已经脱了奴籍的。

    庄头就不一样了,能当庄头的人都是家生子,既然是家生子,那想脱了奴籍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除非他立了大功,不然他也好,他这一家子都好,都得为人奴仆。

    原身的阿玛和额娘都不是小气的人,府上的下人们拿的月钱比别的武将府上只多不少,所以有不少人挤破脑袋想到费扬古府上来当差。

    人一多,难免良莠不齐,也难免会有人会做错事,小错小惩大诫也就罢了,可要是犯了大错那是要被送到乡下的庄子上去的。

    她陪嫁的庄子虽然不在乡下,也离京城有些远了,当然比不得费扬古府上。

    她的陪嫁庄子上的人都是她额娘亲自选的,这差事有人愿意当自然就有人不愿意,愿意的是觉得这份差事不用伺候人只用伺候田地,不愿意的是因为换了这差事之后就没多少油水可捞了。

    不过愿不愿意也不是她们能说了算的,这事最后还是原身额娘拍的板。

    原身额娘选的人其实已经算不错了,毕竟这么多年都没给原身闹出什么大乱子来。

    要不是她和原身不一样,眼睛里容不得沙子,这庄子从前是什么样以后就还会是什么样。

    原身之所以不管这事,是因为她把精力都放在了后宅之事上,她连铺子都不怎么管庄子就更不怎么管了。

    有太子在,原身根本就没想过胤禛会争皇位而且最后还能争到手,她省一省,府上的用度也就够了。

    原身不知道,她知道啊,她甚至知道原身的庄子和铺子之所以没惹出什么祸事来是因为胤禛还是四贝勒。

    可以后呢,等胤禛成了雍亲王甚至开始争皇位之后他们会不会觉得自己也今非昔比了,打着雍亲王福晋的名号在外头作威作福呢?

    她是要动这些人不假,不过她不可能全动,她得来个杀鸡儆猴,就看这些猴够不够聪明,看不看得明白她的意思了。

    至于这只鸡是谁,那当然是谁最贪心就是谁了。

    天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人的所作所为她也是有所耳闻的,不过她觉得不管什么事都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才走了这一趟。

    然后她就发现她这一趟还真没白来,这人的确得换了。

    做生意她不懂,要怎么名正言顺的把人换掉她还是懂的,不就是鸡蛋里挑骨头吗,这人都不是在鸡蛋里挑,是在鹅蛋里挑,还怕挑不出来吗。

    这人在这庄子上作威作福惯了,旁人嘴上不说什么,其实心里已经对他多有怨言甚至已经恨上他了,所以这人她换得还挺顺利。

    庄头换了,辣椒也种下了,她这招杀鸡儆猴有没有用就得看这辣椒种不种得活又能活多少了。

    这人到了她陪嫁的庄子上,身契自然是在她手上的,她想着这人到底是家生子,就让人回了一趟娘家,然后她嫂子就不请自来了。

    其实说不请自来也不对,她让人帮着代的话里就有娘家人要是想来就尽管来的意思,就看她们听不听得出来了,她们听出来了,所以她嫂子来了。

    她嫂子先说她做得对,又夸她做得好,最后一连说了好几遍,走出来了就好,走出来了就好。

    她进来之后自己一句话都没说,她一句接一句的说个不停,都把她给说懵了。

    她还以为她嫂子再怎么样也得提一提被她换了那人,毕竟那人现在一家子就没一个有差事的,等手里的银子花完了,这一家子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她只是将这一家子的人都赶出来了庄子,既没把这一家子人家中的财物收回去,也没报官,已经算是放了这一家子一马了。

    不过这样的奴才她可不会再用了,她打算把这一家子人的身契还给她额娘,让她娘家人来处置这一家子人。

    她阿玛是武将,她已经多家里脾气最好的了,就连她嫂子脾气都比她爆,更别说其他人了,这一家子以后会过什么样的日子还真不好说,反正不怎么好就是了,秀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