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相见难
作品:《唐奇谭》 半响之后,江畋降落在了一处殿宇的瓦顶上,同时松开爪子上的勾挂;刚刚经历了一场腾空飞翔的少女/太平,则是毫无仪态的一屁股坐在,光洁黝黑的瓦面上;同时吐出口中紧咬湿润的帕子,撑着身子拍着胸口,发出心有余悸声:
“真吓杀吾了,狸仙可真是利害,……那么多人都看不见吾……您还能飞得更高些么?”少女忍不禁喋喋不休的好一阵子,才在江畋略显嫌弃的眼神下,改口道:“前头……,便是大兄居养的仙居殿,非内旨便是吾也不得靠近。”
“如此便罢,你在此等候,我去去就回。”江畋对她点头点头,同时用爪子按了按她的脑袋。然而,在江畋飞身离开的那一刻,她又有些期期艾艾的念叨:“既然,传说中的狸仙都来了,那想必大兄……大兄一定会好起来的吧?”
仙居殿,位于洛阳大内/紫薇城的西北,皇城三大殿之一贞观殿的左侧,太掖池的南岸;属于大内后朝/内廷建筑的一部分。原本是皇家祈求民生福祉的处所,供奉着诸多上古先贤、圣人的绘像,如今却成为天子李泓的安养祈福之地。
然而,在仙居殿的周边区域,相邻的麟德殿、观文殿、太掖池的留岸水阁之间,早已经被成群值守的岗哨和巡曳的禁宫宿卫,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和视野的盲区;在一些门户紧闭的院落、门墙内,更有成群披甲持械卫士的金属反光。
这种内外皆紧的布局看起来,与其说是为了拱卫天子,防御外来的袭击;不如说是为了防备,来自内在的威胁,或是镇压突然发生的内部变故。不过,他们可以封锁的了地面和水域,却防备不了来自空中的飞跃,尤其是一只猫型。
片刻之后,宛如魅影一般穿梭在阴影中,闪现在殿脊瓦顶之间的长毛黑狸花,就出现在了仙居殿前的牌楼之上。在这里的廊下、檐角和门墙边,同样值守和等候着,为数众多的青袍内侍、灰衣小宦,长衫襦裙的女史和宫人奴婢。
只是人人低头垂手,既不敢交头接耳,也不敢大声说话,似乎沉寂在一种令人十分窒息和压抑的氛围中。从头到尾,只有偶然门户开合与掀帘,以及沙沙如蚕食的细碎脚步动静;甚至连捧持出入的器物,都没有发出一丝一毫声响。
而后出现在仙居殿内的江畋同样发现,殿内候命的一干宦者和女官,具是生面孔;就没有一个是当初在东宫时见过的。他们宛如石雕泥塑般,靠墙、倚柱肃立着;与墙面上神仙方外的彩绘壁画,上古先贤的挂像,形成了一种反差。
但在宫室悬挂的重重帷帐与幕布深处,江畋还是找到了自己的目标。销金盘龙飞凤的紫纱内,脸色惨淡、面廊深凹的天子李泓,紧闭双目的仰卧在锦绣被褥之中,哪怕是在昏睡不醒中,他的身体偶尔轻轻颤抖,外露手臂紧抓成团。
陪在他身边的是,同样形容憔悴,眼窝深陷的中宫皇后裴氏;只见她难掩心疼、忧急之色,强大着精神时不时用汗巾,擦拭着丈夫身上不停冒出的细汗;并亲手为嘴唇干裂起皮的李泓,喂食些许净水;而每一次喂食她都必先自尝。
在她身边已堆了好些,满是灰黑色残渣和干涸痕迹的金盏银碗。浓郁的药味与久卧发汗的酸臭,还有熏香、热汤、油膏的气味,复杂纷呈的交错在一起;形成了某种难以形容的气息,就连江畋也被熏的,忍不住打了个小小的喷嚏。
却将满眼血丝、有些困乏的裴氏,顿然惊醒过来,左右顾盼着;与此同时,从墙边的暗角中,也骤然跃出一个身形,却是做低级嫔妃裙钗打扮的玄霜。只见她毫不犹豫的一跃而起,攀上了寝殿的横梁处,却未能见到任何可疑存在。
但在左右巡梭和探查的下一刻,她就听见下方裴后隐约低抑惊呼;然后不由急促低声询问道:“中宫,可有不妥……”,随即就听裴氏长出一口气,努力平复下心情道:“无他,你且去外间,禁戒好门户,不许任何人等靠近。”
随后,裴氏看着突然出现在,床帐上方的鎏金错银网架边缘,那只眼神充满了人性睿智的长毛黑花狸奴;强按捺下激烈悸动的心思,浑然不觉泪流满面的期许道:“狸奴先生……狸仙人,可是您应许臣妾等人所求,重新降世了?”
“不错,是我。”江畋轻轻摆头,看着她道:“倒是你们,怎么弄得这么难看,连侧近的安危都不得保全了。”下一刻,就见裴氏不顾仪态的郑重拜倒,泪水连连的恳求道:“具是臣妾无能,还请狸仙看在圣上情面,且施援手。”
于是片刻之后,在数根交叠在身下的翠色枝条,迅速消融、散溢而出的淡淡光芒笼罩下;满脸枯瘦、深陷昏沉中的李泓,眼皮激烈挣动着缓缓睁开一线;骤然看见上方探出的猫猫头,不由露出难以置信的惊喜、安心和激动等神色。
“……”然而,当他想要开口说些什么,却只觉得如鲠在喉,激烈抽搐着胸膛;又在裴氏的连忙抚摸和搓揉之下,声嘶力竭的吐出一大口的浓痰来;同时也恢复了一丝丝的血色。但此番动静,也让外间有所惊觉,不由传来嘈杂声。
“圣上?”“圣人?”“天家?”“大家?”“可是陛下醒了?”这时候,裴氏却霍然起身,主动走出帷帐和垂幕背后,对着外间正色厉声的训斥道:“混账,陛下在此安养用药,尔等安敢肆意鼓噪,玄霜!将这班贱才逐出去!”
“喏!”随即外间的嘈杂声,就随着接二连三的闷哼和痛呼,迅速的平息下去;紧接着寝殿内室的门窗,也被相继掩上拴住。而这时,天子李泓也恢复大部分的知觉和神志,感受着翠枝滋养下的舒适与轻松,扯动面皮露出苦笑道:
“寡人轻率无端,尽然落得如此地步,却又要劳得狸仙施以援手,实在情以何堪啊!”江畋却对着他摇摇头道:“其他的废话少说,我记得当初还是一片形势大好,你又是怎么变成这副模样的,甚至连侧近值守之人,都被换了。”
“却是……寡人过于心切,诸事急于求成了。”李泓却是露出了渺茫和唏嘘的眼神道:“当年祭天之变后,母后就顺势退居上阳宫,专事照料父皇,以为安养天年;哪怕例行听朝,亦是未曾再多做临训,诸事都顺遂寡人的主张。”
“寡人因此不免轻骄急进,总想改新革弊、力行善政,就需得母后的处处配合。为此不得不放松了,对武氏的抑制和追索。”说到这里,他再度露出一个自嘲表情:“现在想起,其中种种的轻易顺遂,又何尝不是母后的阳谋呢?”
“寡人总以为日夜操劳不缀,却罔顾了身子的变化;又觉时不我待,一心挽回未来诸多颓势,虽有侧近规谏,却始终未能虚心受之;自有诸多侥幸之理,却未尝与人分说和倾诉。现在想来,如此的事繁少食,又焉得安康持久呢?”
“那么,你想好了,怎么摆脱当下的困局么?”江畋却打断他的自省和反思道:“在你病倒不起其间,足够发生很多事情了;比如臣下的担忧和动摇,朝堂上的分裂和转向;还有那些因你推行新政,利益受损之人辈的借机反扑?”
“如今守卫在外间的那些宫人和宦者,宿卫将士,还有多少是你的人;昔日笼络的人才新秀,有哪些不会与动摇变心的;外朝扶持起来的臣子之中,有多少依旧是坚贞可信的?政事堂的诸位堂老们,还有几个是你坚定支持之选。”
“就算你为了大唐天下,这些颁行新政,革除旧弊做的再多,也泽及恩惠了不少臣民百姓,获得多少拥戴。”说到这里,江畋意味深长的总结道:“至少在朝臣和世人眼中,一个随时可能猝死的天子,给不了大多数人想要的将来。”
“更保护不了,那些或许与国家、民生,有所裨益的政略、法度;自古以来任何政策的延续性,与上位者的权威时效性,紧密挂钩而不可分割的……你有前功尽弃的心理准备么?”
这时候,外间再度响起了纷纷扬扬的动静,随后响起的一个粗嗓门,压过了裴氏的厉声呵斥:“至尊是否醒了,还请中宫莫要阻挠,臣下的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