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最交近的交涉

作品:《吕思勉白话中国史·现代卷·民国何为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最近的外交,要数参与欧洲和会和华府会议两件事,最为重要。原来从欧战开始,而远东情势一变,我国外交上的情势也一变;从欧战终了,而远东情势又一变,我国外交上的情势也又一变。

    当我国参与欧战时,协约各国对我国提出希望条件一多招工人赴欧。二多运原料品。三与德、奥人商务,一律断绝。四德、奥人寄居中国的,严行取缔。五德、奥两国租界,移交协约国管理。六没收德、奥的船舶,借给协约国使用。七南北从速调和。八海关德、奥人,一律解职。我国答复,除第五项声明,由我国管理外,余悉承认。同时我国也对协约国提出希望条件一海关税率,实行值百抽五。二庚子赔款,无利息延期五年。三为取缔德、奥人的缘故,得协约国同意后,可不受辛丑条约“天津二十华里内,中国军队,不得通过”的约束。除俄国对二只允延期三分之一外,协约国亦都承认。

    中国参战,本用不着通知日本,而日本于中国对德提出抗议,声明无效便要绝交的时候,却遣其公使到我国外交部说日本赞成中国的抗议,然而如此大事,中国竟不通知日本,甚为遗憾,以后希望中国政府注意。同时和英、俄、法、意交涉说“日本承认中国参战,各国却要保证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及已经日本占领的赤道以北诸岛屿。”各国都承认了所以后来和会中承认日本所拟山东条件时,美国上院议员反对说“协约国一面劝诱中国加入战团,一面私约将中国的权利作为交换品。”日本又派子爵石井菊次郎为全权特使,到美国去商议对德作战事宜。于1917年12月2日,和美国国务卿蓝辛氏互换照会。

    美日两政府,承认领土相接近的国家之间,发生特殊的关系。因而美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有特殊的利益,尤以与日本接壤的地方为甚。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全,美政府信赖日本屡次的保障。日本虽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有上述的特殊利益,然对他国通商,不至与以不利的偏颇待遇。又不至漠视中国从来的条约上给与他国商业上的权利

    当中国参战后,四面的空气是如此。而中国对于参战,却又因南北纷争的缘故,除曾招募大批华工赴欧外;派兵的议论,虽然也有,始终没有能见诸实行。于是协约国各公使,于1918年10月13日,对我提出参战不力的觉书。这时候,德、奥、土各国,对协约国早已订定休战的条约土国10月30日,奥国11月4日,德国11月19日。而参战不力的觉书,忽于此时提出,也就有点奇怪了。1919年1月21日,中国政府派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为全权代表王正廷系南方政府所派驻美代表,北方政府就加以任命,前赴巴黎,参与和会。

    于此有一件事情,要补叙一下。1917年10月1日,日本天皇下第一七五号谕旨,于青岛设立行政总署;坊子、张店、李邨、潍县、济南,都设分署;受理山东人民的诉讼,抽收捐税。并于署内设立铁路科,管理胶济路及其附近矿产。中国抗议,日本置之不理。到1918年,日本对我国驻日公使章宗祥提议说“把胶济铁路归中日合办;济南到顺德,高密到徐州的铁路,借日款建筑;则日本允将军队除留一部分于济南外,其余悉行撤回青岛;警察及民政署,亦一概撤退。而且先垫十足的款项二千万元。”于是章宗祥于9月28日,与日本订立济顺高徐预备借款契约。当时章氏复日本外务省的照会日本称为山东善后协定,说

    敬启者接奉贵翰提议关于山东省诸问题一、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六、胶济铁路所属确定后,归中日两国合办。七、现在施行之民政,撤废之。中国政府欣然同意。

    到欧战将终的时候,英美两国又有统一中国铁路的议论。大旨是“各国各自取消其势力范围。把在中国获得的铁路权放弃,由各国共同借债与中国,以便还清旧债。而此诸债权国,对于中国的铁路上,建设一种共同的新权利。”

    欧洲和会,于1月18日开幕。先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1月8日提出和平条件十四条其中第一条说和平条约,须用公开的方法决定。此后无论何事,不得私结国际盟约,外交事件,均须公开。第四条立最确的保障,缩小武备到足以保护国内治安的最低额。第十四条组织国际联合会。其宗旨为各国相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的利权。后来各国都承认为议和的基本条件。所以我国对于和会,颇有很大的希望。然而开会以来,英、美、法、意、日就另组所谓最高会议。一切事情,颇为最高会议所垄断。

    我国代表,作成希望条件一、撤废势力范围;二、撤回外国军队巡警;三、裁撤外国在中国所设立的邮政局和有线无线电台;四、取消领事裁判权;五、归还租借地;六、归还租界;七、关税自立,并将取消对日二十五条条约和换文的陈述书,一并提出和会。各国说这不是和会权限所能议,当俟万国联合会行政部能行使职权时,请其注意。

    27日,最高会议开会,讨论处置德属殖民地的方法。日代表把青岛亦列入其内。是日的会议,由法国外部,知照我国代表王正廷、顾维钧出席。日本代表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无条件让与日本。顾、王二氏,于28日提出详细说帖,要求由德国直接交还中国,争持甚烈。其后和会因事停顿,到3月中,五国才再开会议。于是日本对美国及英属地的排斥黄人入境,提出人种平等案。同时意国因要求亚德里亚海东岸的阜姆,归意国领有,威尔逊不答应,意代表退出和会。日本代表,亦向新闻记者说倘使人种平等案和山东权利继承问题,不能通过,日本也要退出和会。英、法、美自然都有怕和会决裂的意思。于是4月22日,四国再开最高会议,召我国代表出席陆徵祥、顾维钧赴会。威尔逊朗诵英、法两国和日本关于山东的秘密换文。英相路易乔治说当时德国潜艇战争,甚为剧烈。英国战船,多在北海,地中海方面,要日本帮助,因此不能不允许。威尔逊又诵读1915年5月中日条约的大要和章宗祥与日本外务省的换文。问为什么有1915年5月的条约我国代表说是出于强迫。又问1918年9月欧战将停,日本绝不能再压迫中国,为什么还有欣然同意的换文路易乔治说英国对于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移于日本,受换文的拘束,不能不维持日本。对于1915年5月的条约,却没有维持日本的义务。究竟照中日条约实行,或照中德条约,将德国所享权利,移转于日本,二者于中国孰为有利中国代表说两种办法,都不能行。乔治见局势弄僵,乃倡议将这件事情交英、法、美三国专门委员核议。

    此项消息传到我国,舆论大为激昂,于是有5月4日北京专门学校以上学生,停课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之举。风声所播,到处学校罢课,商店罢市。到26日,上海学校罢课,6月5日,商店亦罢市。又有铁路工人将联合罢工之说。形势甚为紧急。政府乃于10日,将曹、章、陆罢免时曹为交通部部长,章为驻日公使,陆为造币厂总裁。

    当三国专门委员核议时,英、法两国委员都左袒日本。我国代表知完全达到目的已无可望,乃致一说帖于三国专门委员,提出一德人在山东权利,由德人移让英、法、意、美、日,由英、法、意、美、日交还中国。二限日本于1年后交出青岛。三偿还日攻青岛兵费。其额,由英、法、意、美议定。四中国自行开放青岛的让步案。专门委员核议的结果,以依据中德条约,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为较有利于中国。即据此造成报告书。而美国委员另递一节略于威尔逊,说中日中德两约,都不很通用,不如用中国所提的让步办法。

    4月28日,四国会议开议。日本撤回人种平等案。对于山东问题,提出一不侵中国主权,将青岛交还中国。二开青岛为商港,设立共同居留地。三胶济铁路,归中日合办。四铁路警察用中国人,但聘日本人教练。五济顺、高徐二路,日本有借款权。六青岛和铁路沿线的日兵,全部撤退。30日,四国会议依日本意思,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的条文,插入对德和约中,便是和约的一五六、一五七、一五八三条。德国根据1898年3月6日的中德条约及其他关于山东省一切协约所得的权利、特权、铁路、矿山、海底电线、国有动产、不动产,一概让与日本。

    中国代表向和会提出保留案,声明中国可以在和约上签字,但关于山东条项,须保留另提。始而要求于和约内山东条项之下声明保留,不许。继而要求于和约全文之后,声明保留,不许。又继而要求于和约之外,声明保留,不许。再改而要求不用保留字样,但声明而止,不许。最后要求临时分函声明,不能因签字有妨将来的提请重议,不许。28日,和约签字;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不出席会场,而发电报告北京政府,说

    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

    对德和约,既未签字,乃由大总统于9月15日,以布告宣布“对德国战争态度,一律终止”。

    其奥约,则由专使于9月10日签字。

    国际联盟会,由美国提出后,旋经各国同意,将其条约插入和约中,作为全约的一部。该条约的宗旨,在于减缩军备,避免战事,保持世界的和平。其大致办法系以加入各国的代表所组织的代表会每国代表,至多三人。每国各有一议决权,英、法、意、美、日和其他四国的代表所组织的行政部和秘书处秘书长由行政部委任,但须得代表会的同意。秘书员由秘书长委任,但须得行政部的同意,为执行机关。行政部须拟订减少军备的计划以国防及执行国际义务必需之数为度,以备各政府采用。此项计划,至少十年修改一次。既经采用该计划后,非经行政部的同意,不得超过。联盟国的一员被侵略时,各联盟国须遵行行政部所拟的方法,以保全其领土和政治独立。联盟国间互起争议时,须经仲裁法庭裁判,或行政部亦得请求移交代表会审查。其不遵的,联盟国得施以相当的膺惩。对于非联盟国,亦得加以邀请,请其承受临时会员的义务。无论何项战事,或以战事胁迫他国,均得采适当的办法,以维持世界和平。联盟国间的条约和国际契约,均须向秘书处存案,由秘书处从速公布。联盟国公认彼此间有与本约不相容的国际义务和秘密接洽,都自然为本约所废止。此后不得缔结此项条约。在未加入以前的,须从速设法解除。行政部筹拟设立国际经常法庭。照该约的规定,凡签字于和约的,都当然为联盟国的一员。我国虽未签字于德约,而业经签字于奥约,所以仍为该会会员之一。

    欧战和约,旋经英、意、法、日等国,次第批准。唯照美国法律,和约须得上院三分之二的同意,方能批准。后来美国上院,对于和约,共提出保留案十四起,声明“此项保留案,须得五强国中的三国的承认和保证,作为原约的附件,和原约有同等的效力,方可批准施行。”山东问题,亦是其中之一原案申明不与同意,而且保留美国对于中日因此项条件而起争端的完全自由行动权。

    于此还有一件事情,须叙述一下,便是山东交涉。在巴黎和会失败后,各地方人民,颇起排斥日货的风潮然而所焚毁的,都是华商已买的日货,日商并无直接损失。日本公使,屡次要求中国政府取缔。中政府也曾为此下过命令。1919年11月16日,福州青年会学生,经过安乐桥,日侨无故向其凶殴,并有使用武器的。其结果,弄得和福州市民冲突,巡警亦有的受伤。日人旋又逃入顺记番菜馆,将大门关闭,由楼上将器具掷下。督军李厚基,派兵破门而入,捕获日人7名,中有日领事署警察长陆军少将1名。在中亭街捕获3人,身畔亦都有凶器。此事的根源在日本,人人皆知。乃日人反派兵舰二艘到福州,并且派兵登陆,进城游行。后来双方派员调查,日人一方面,实在无理可说,不得已,乃将领事撤换;抚恤中国受伤的人和顺记番菜馆;由日本向中国道歉。然中国对于日本,也申明对于人民排货惋惜的意思。此事称为福州事件,又称为闽案,也是因山东问题而起的一个枝节。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对德和约,既经英、法、意、日等国,相继批准后,日本公使小幡,于1920年1月19日致牒外部,说“日本依媾和条约一五六至一五八条的规定,继承胶州湾的租借权和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1915年5月25日的中日条约,规定日后日本向德国协定权利利益的让与,中国概行承认。同日交还胶州湾的换文中,说战事终了,胶州湾全由日本处分时于左列条件之下,交还中国特提议从速开始交涉。”这时候,我国舆论,都主张提出国际联盟。4月10日,日本又提出第二次通牒。外交部于5月22日答复,说“对德和约,我国未曾签字,未便依据该约,径与贵国开议。”又说明全国人民对于本问题态度的激昂。末说“目前情状,胶济环界内外军事设施,没有继续保持的必要。胶济沿路保卫,应从速恢复战前状态。此节与交还青岛问题,截然两事,想必不执曾否开议,以延缓实行之期。倘果愿将军事设施收束,自当训令地方官,与领事接洽办理。”日本说“处理此问题的根本原则,中日间已有条约。中国政府以为便于商议之时,日政府便允与商议。铁路沿线警备,俟中国巡警队组织完备后,由中日各该官宪,协定交替手续撤退。至于胶济环界内军事设施,日本所以要交涉,正是为此。只要交涉完成,这个问题,就不解决而自解决了。”交涉到此就告停顿。

    1921年,美国为筹议限制军备和远东问题,发起华盛顿会议。于8月13日,正式照会外交部,请中国参与。中国于16日表示赞成。

    9月7日,小幡向外交部提出交还青岛的节略九条,称为山东善后处置案大纲。中国于10月5日答复拒绝。日本于10月19日又加以驳复。并申明中国政府,若更能反省,再示欲开交涉之意,日本政府亦必应之。中国于11月3日答复,要求日本再加充分地考虑。

    华府会议,我国于10月6日,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伍朝枢充全权代表。该会议于11月14日正式开会。其中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法、意、美、日五国代表组织;远东问题委员会,由中、英、法、意、美、日、葡、荷、比九国代表组织。远东问题委员会开会之后,吾国代表首先提出大纲十条。旋经美代表罗德,提出四大原则

    一、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土地上行政上的完全。

    二、给予中国以极完全而无障碍的机会,以发展并维持稳固有力的政府。

    三、用全力确立各国在中国的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而维持之。

    四、不得利用现状,攫取特殊的权利。

    经一致通过,认为讨论各问题的标准。旋又提出“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撤销外邮”“撤退驻兵”“撤销外国无线电台”“维持中立”“交还租借地”等案。而山东问题,亦即在会外解决。华府会议所成条约,共有八种。中日鲁案条约外,便是英、法、美、日四国太平洋条约四国协定五国海军条约五国潜艇毒气条约六国海底电线支配条约九国中国关税条约九国条约九国协定。而罗德四原则和许多有关中国的问题,都包括在九国条约中,和我国关系最大。

    九国条约第一条列举罗德四原则。第二条缔约国不得缔结违背此项原则的条约。第三条为适用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主义,不得在中国要求优先权或独占权。第四条缔约国不得相互约定,创设势力范围,或实际上排他的机会。第五条中国全部的铁路,不得自行,或许他国“对于各国为差别的待遇”。第六条中国不参加战争时,应尊重其中立权。关税条约,见本卷第八章第四节。

    此外关于中国的事情,还有许多议决案。

    a撤退外国驻兵案。未经条约允准的,如日本在汉口的驻兵,各国允即行撤退。其经条约允许的,如各国在北京的驻兵,允于中国要求时,训令其驻在北京的代表,会同中国政府所派代表3人,共同调查;报告各关系国政府,再行斟酌。

    b撤废领事裁判权案。议决闭会后3个月,各国各派代表1人中国亦在其内,组织委员会,考察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的现状和中国法律、司法制度、司法行政的情形。于一年内报告各关系国,并得向中国政府提出改良司法意见书但中国政府得自由承诺拒绝其一部或全部。非署名国在中国有领事裁判权的,亦得于组织委员会以前,委美国通告各署名国加入。

    c关于中国的条约公开案。议决以前所立条约、协约、换文、他之国际协定、以自国国民为当事者与中国所结契约,限事情之所许,从速提出本会议总事务局,移牒于参加各国。以后订立的,应于订立后60日内,通知署名国及加入国。与中国有条约关系,而未参加本会议的,可招请其加入。

    d撤废在中国的外国邮政局案。除租借地及条约特别规定者外,于一中国邮政业务之有效的管理,二中国政府,保证外国人邮政总办的地位,并保证对于现在邮政无变更之意的条件下,赞成撤废。于1923年1月1日实行。

    e撤废外国在中国的无线电台案。因1901年9月7日国际议约规定所设立,及由事实上外国使馆所设立,以收发官电为限但其他一切电信有故障,由中国交通部以公文证明时,得暂收发私电。由条约或中国政府特许的外国政府或人民所设无线电台,以收发其条约或条件所规定的电报为限。其未经条约或特许者,由中国政府买收。

    f中国铁路统一案。于在华铁路之扩张,与其既得适法的权利两立的最大限度,使中国政府,得于其所管理的铁路网,统一诸铁路。中国政府,因此需用外国财政技术时,应即许之。

    g希望中国裁兵案。并非有意干涉中国内政,不过以友谊的关系,谋中国的利益及一般通商利益,甚望中国树立强固政府。又本会议的精神,在于减少世界军备,以减轻人民负担,本于同一的精神,希望中国的裁兵。

    还有关于中东铁路的决议案,见本卷第七章第四节。

    交还租借地案,未能议决,仅由各国声明。法国代表声明愿与各国共同交还。日本代表说胶州湾应另案措置。旅顺、大连,则目下无放弃其“合法取得,并经不少牺牲的重要权利”之意。该处系满洲的一部分,与日本土地密接,日本于经济生活及国防安全上,均有切己的关系。此项事实,曾被承认,当国际银团组织时,英、法、美三国,均曾给予保证。英代表说九龙为香港地位之保障,不独为英国的利益,并与全世界有关系,当另以一种精神考虑之。威海卫的取得,系抵拒他国在华的经济控制权,维持势力平衡。倘山东问题能得协定,情愿归还中国,唯须参加于计划中而行之。

    各国驻华军队,在北京、黄邨、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等处的,系根据辛丑条约。现在天津有英、法、意、美、日、荷、比七国的军队。上海亦有英、法、意、美、荷、比六国的军队。日本除胶济沿线,另案交涉,中东铁路沿线,与西伯利亚撤兵问题相关外,其南满铁路沿线的驻兵,借口于根据光绪三十一年的满洲善后协约按该约说俄国允将满洲铁路护卫兵撤退;或中俄两国另商别项办法时,日本南满守兵,亦一律撤退。现在中东路守备,已由我国收回;所以照条约,我国实有要求日兵撤退的权利及胡匪的不靖,不肯撤退。唯乘辛亥革命时派驻汉口的兵,于7月2日,实行撤回。

    取消领事裁判权一节,因外国拟派员来华调查,一时颇有积极整顿之意。1922年1月1日命令。“司法制度应行刷新整顿者着司法部切实计划,拟具筹备纲要,分期举办而筹备之要,首在储才。此项人才,非娴习本国法律,无以利推行;非深通各国法律,无以资参证。应由驻外公使,就留学各国法律科毕业生中,悉心遴选,切实搜罗,择其堪胜审检之任者,酌加保荐;依法甄拔,从优录用。其甄拔办法,即由司法部拟定,呈候核定施行。至司法讲习所,亦为练习司法人才而设,应即继续开设。又因现在暂行的民刑律,已成陈旧。当东省设立特别法院时,司法部曾将法律馆修订的民刑事诉讼法改称民刑事诉讼条例,先后呈请公布,于特别法院区域内施行。”1922年1月6日,又奉令“自7月1日起,全国一律施行。”

    旋又以承审员由县知事选用,“与自辟僚属无异,难冀其独立行使职权”。拟逐渐改设审判厅,提出,在阁议通过。至外国派员来华调查一节,以一时筹备难周,经政府电令驻美公使,商请美国政府,转商各国政府,展期到1923年秋间,再行派员来华。当时有关系各国,已都答应展期了。

    外国在华邮局从前德国共有17处,对德宣战后,已全部封闭。俄国有28处,停止俄国使领待遇后,亦全部封闭。现在上海有英、法、美、日四国邮局。福州、厦门、汕头、烟台、天津、汉口,有英、法、日三国邮局。广州、宁波,有英、法两国邮局。北京有法、日两国邮局。海口、威海卫、喀什噶尔,都有英国邮局。西藏有英国邮局3处。梧州、北海、昆明、蒙自、重庆,都有法国邮局。山海关、塘沽、济南、胶州、苏州、杭州、镇江、南京、芜湖、九江、沙市、长沙,都有日本邮局,而在东三省的,尚不在内。无线电台北京公使署,日、美两国都有。天津,法、美、日三国都有。上海,法国有3所,英、美各有两所。此外法国在广州湾,美国在唐山,俄国在哈尔滨,日本在汉口、济南、青岛、秦皇岛、大连、满洲里等处,均各有一所。至于铁路统一的问题,因为与借款有连带关系,一时亦尚未议及。

    收回租借地问题除胶州湾另案办理外。威海卫英使于1922年4月14日,向外交部提出“行政权交还中国,市政由中英派员管理,仍准英国舰队在威海卫避暑”问题。16日,照会外部,请合组委员会,赴威调查,以为交收的准备。同日,政府派梁如浩督办接收事宜。威埠公民,亦组织协会,从事调查,以辅助政府所不及。委员会于10月2日开会。广州湾则由法国政府电令驻华法使,侦查英国对于交还威海卫的意见,俾得以参照其办法。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山东问题,日本要求直接交涉,经国民一致反对,外交部于1921年10月5日、11月3日两次拒绝后,决意在华府会议提出。英美两国代表,怕中国提出山东问题,于大会进行有碍,乃出而调停,劝我国及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之外,开始交涉,英美各派两人列席旁听。我国代表,主张无论交涉得有解决与否,均须报告大会。此项交涉,于12月1日开始。因胶济铁路,我国主张即时收回,款分6期交付交涉解决后。9个月,付第1期款。其余5期,以6个月为1期。日本要求我借日款赎回,会计技术人员,均须聘用日本人。至21日,交涉停顿。1922年1月4日,经英美调停,再行开议。5日,又停顿。11日,第3次开议。两国意见,仍彼此相左。20日,英美提出具体调停条件劝我国发15年期的国库证券,将胶济路收回。5年之后,随时得将证券全数偿还但须于6个月之前,预行通告。而派日本人为车务总管及总司计。两国代表,各电本国政府请示。27日,再开谈判。31日,订成条约二十八条全文见东方杂志第十九卷第五号。其大略办法

    胶州租借地,归还中国,其移交行政权和公产并处理其他相同的事务,由中日各派委员3人,组织一联合委员会办理第一、第二条。

    公产除日本建造领事馆所需和日本人民团体所需包括公学祠庙墓地等,无偿交还中国唯日本政府所买得、建造,或曾加修理、加造的,中国应除去使用折价外,给与偿价第五、第六、第七条。

    胶济沿线的宪兵及军队,于本约签字后3个月内撤退,至迟亦不得过6个月。青岛的卫兵,移交时同时撤退,至迟不得过移交后30日第十、第十一条。

    海关归还中国。1915年8月6日中日重设青岛海关的临时条约作废第十二、第十三条。胶济路及其支路,与其附属产业,日本应交还中国,由中国偿以实价。此项实价之中,包括德国遗下时的定价53406141金马克,加上日本管理期内修理加造之数减去使用折价。由中日各派委员3人,组织铁路联合委员会,办理估价和移交。移交至迟不得过本约有效后9个月。偿价用国库券,于移交完竣时,交付日本。国库券的期限为15年,以铁路财产收入作保。5年后无论何时,得为全部或部分的清偿唯须于6个月前通知,未还清前,选派日本人一名为车务总管,又1名为总司计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条。

    高徐济顺的经营,让归国际财团。烟潍铁路,用中国资本自造时,日本不要求并归国际银行团办理第二十一条,附录五。

    淄川、坊子、金岭镇三矿,由中国政府,许与中日合组的公司。但日本投资,不得超过中国的资本第二十二条。

    中国政府宣告开放胶州租借地第二十三条。

    盐业由中国给价收回。中国允以平允条款,允许沿该岸线的盐,输一定量数与日本第二十五条。

    海底电线青岛、烟台间,青岛、上海间,都为中国所有,唯此两线中,为日本政府利用之以接连青岛、佐世保间的一部分除外。青岛、济南的无线电台,移交中国,由中国给以偿价第二十六、二十七条。

    此约订立后,国务院于6月7日发令,任王正廷为联合委员会委员长。胶济路由中国派警接防,日兵分期撤退。自4月14日起,到5月6日撤完。委员会所议事件,分为第一部第二部。第一部所议各问题,草约于12月1日签字,其大略

    租借地定12月5日交还。日本驻兵,尽交还后20日内撤尽。

    日本官许出租的地,期满后照同一条件,续租30年。30年后,仍得续租,唯须按照胶澳商埠租地规则办理。

    公产除去日本领事、团体所需用者外以附图所定界址为限,其余概行交还。

    青岛、佐世保间海电,无偿交还中国。青岛一端,由中国运用。佐世保一端,由日本运用。

    盐业从公元1923年起,以后凡15年,每年输出日本,最多三万五千万斤,最少一万万斤。许胶州所产的盐,自由输出朝鲜。

    盐业和公产的偿价,共日金一千六百万元。其中二百万元付现款。一千四百万元,付十五年期的国库券,年利六厘。此项国库券,除以关盐余为担保外,又须提出别项确实担保,从速与日本公使协定。将来整理外债时,此项国库券,应尽先列入整理案内。

    矿山设立中日合办的公司。资本各半,由日本政府,将淄川、坊子、金岭镇各矿,移交该公司办理。该公司应偿日本政府日金五百万元。俟红利超过八厘时,将超过额的半数付给。不附利息。

    海关交还中国,但日人许用日文接洽。

    唯关于外人的土地所有权此项土地,在日人手中者,有七千余亩;在欧洲人手中者,有一千余亩,作为悬案。

    第二部铁路问题日本初索偿价七千万元,后减至四千余万。当时中国已允出三千余万,日犹不允。

    至青岛日邮,则业于12月1日撤废。

    胶济路当攻击梁士诒时参看本卷第五章第四节,直系各督军省长,多提倡集资赎回,商教联合会,亦组织救国赎路集金会。梁士诒和交通部,因亦通电促国民集金赎路。交通部并呈请总统,于1月23日下令“胶济路决由人民筹款赎回,定为民有铁路,永属民业。”3月19日,又以指令公布胶济路民有办法大纲十四条。

    其二十一条问题我国代表,于1921年12月14日,在远东问题委员会提出,经日代表抗争,未得结果。2月4日,又在大会提出。日代表宣言

    与会国而欲提出从来的损害,以求会议重行研究及考虑,日本代表团必不能赞成但中日条约及换文成立后,事势已有若干变迁,故日本代表团宣言将建筑南满、东蒙的铁路借款权和以此等地域内的租税为担保的借款权,开放与国际财团共同经营。此项条约中,关于南满洲的政治、财政、军事、警察事项,中国约定聘用日本顾问或教练员,日本并无坚持之意日本保留原提案中的第五项,现预备撤回此项保留。

    中国代表仍声明

    因下述种种理由,中日条约及换文,当加以公正之审查而图废弃之。一、中国要求交互之让与,而日本并未任何物件;协定所引出的利益,完全为片面的。二、协定的要点,破坏中国和他国的条约。三、协定和此次会议所通过的关于中国的原则,不能相容。四、协定已引起中日间历久的误解,设不废弃,将来必至扰乱两国的亲善关系;且将障碍“召集此会所欲获得者”的实现

    美国国务卿休士,亦声明

    币原男爵以日本政府名义发表的重要声明,使余得以申言美国政府的地位。此事于1915年5月13日,美政府致中国及日本政府的同一照会中,已经声明此项声明,乃与美国对华关系之历史的政策相一致者现在仍维持不变。兹信对于日本政府所宣言可解释为抛弃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的建筑铁路,及以地方收入担保的财政业务的一切独占权。此外1915年5月25日条约中,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第二、三、四等条,中国政府允给日本人民以租用南满洲之土地权,以充建筑、贸易、制造业及农业之用;并在南满洲居住旅行,经营任何种类的实业及制造业;并可与中国人民共同经营东部内蒙古的农业及相仿的实业等;美国政府,对于此等容许,当然不能视为有独占的意义;且将以中美条约中最惠国条款,而为美国人民,要求中国增给种种利益。余更声明中日条约的效力问题和美国对华条约的权利问题,完全不相关。因美国所有的权利,早经美国确实申言也

    按日本原提出五号二十一条的要求到后来,第一号四条,就是关于山东问题的,已另案解决。第二号七条,其中第五、六两条,经日本抛弃。第五号七条,亦经日本撤回。其余八条,就是关于旅、大两港和南满、安奉、吉长三铁路的租借经营期限,南满、东蒙经营农、工、商、矿业的权利和汉冶萍公司问题,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日本的有无侵略野心,就看这几条能否取消为断;中国的受日人侵略与否,也就看这几条能否取消为断。人都知道南满和东蒙的关系重要,却不知道区区一汉冶萍公司,其重要乃与之相等。

    煤铁是国防工业的命脉,日本所产都不多,差不多全是仗外国供给。现在中国煤铁矿,入于日本人手中的,已经很多参看东方杂志第十九卷第十七至第十九号我国煤铁矿与日本国防及工业之关系。最近坊子、淄川、金岭镇三矿,又变作中日合办的了,而且我国的煤铁矿,几乎没甚自办的。所有的,就是一个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然而当时,欠日债到三千余万元。都以矿石生铁作抵;预先订定了,用极贱的价抵出;要到1960年,才得还清参看孤军第一卷第三号呜呼汉冶萍。咳日本压迫我们的军备,是靠什么维持的呢

    但是日本此项要求,后来虽经订立二十五条条约,却未经国会通过,实属“形式不备”。所以国会恢复后,有由国会将该约宣布无效之说。又此条约从订结后,我国政府即宣言其出于强迫,在巴黎和会和华府会议,两次提出抗争,则我国政府也实在未尝承认。此约既然无效,则旅、大租期,当然只有二十五年。1923年,便已期满。这又是眼前的大问题了。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据中东铁路条约,俄国在铁路沿线,只能设警而不能驻兵。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朴茨毛斯和约附约,规定“为保护铁路起见,两国对于满洲铁路,每启罗米突,得置守备兵25名。”然欧战以前,俄国驻扎哈尔滨的兵,有三万左右;守备中东路本线和从哈尔滨到长春一段铁路,统计有六万左右。战后大半调赴欧洲,留下的分为新旧两党,冲突颇烈。哈尔滨总领事兼中东路督办霍尔哇拖,系旧党首领。为新党所反对,几于不能维持秩序。1918年1月10日,政府命师长高士傧,迫令俄兵解除武装。于是中东路本线和从哈尔滨到长春的一段,都由中国派兵保护。中东铁路的护路权,始行收回。

    先是哈尔滨地方,为中东铁路本支线的分歧点。俄国人着意经营,称为东方的莫斯科。然而其时只有俄国人居住。日俄战后,中日订立满洲善后协约,把哈尔滨开放为商埠。各国次第设立领事。俄国总领事兼中东铁路督办霍尔哇拖,忽执中东铁路条约第六条,“由该公司一手经理,建造各种房屋,设电线,以供铁路之用”,曲解为俄国在哈尔滨有行政权;要求各国领事认可。日本竭力赞成,而美国、德国,竭力反对。光绪三十四年,霍尔哇拖发布市制,向哈尔滨住民收税。于俄历1月1日实行。中国政府也饬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在哈尔滨设立自治局。宣统元年,霍尔哇拖自行进京,与外务部交涉。3月22日,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和他订立东清铁路界内组织自治会豫定协约十八条。订定“由中外居民,共选议员。更由议员复选执行委员3人;交涉局总办,铁路总办,各派委员1名;会同议会议长,组织执行委员会。”此项执行委员会和议会,受交涉局总办、铁路总办的监督从此以后,哈尔滨铁路附属地的行政权,就入于俄人之手。中东路守备权收回后,中国派吉林督军鲍贵卿为中东铁路督办。1920年3月11日,为俄国革命三周年纪念,哈尔滨俄国各团体开会协议,要求承认海参崴临时政府,霍尔哇拖不许。同盟罢工委员会就要求霍尔哇拖,尽24小时内,将行政权交给海参崴临时政府代表。霍尔哇拖不听,俄人遂全体罢工。于是鲍贵卿派兵占据同盟罢工委员会会所,解除俄国军警武装,劝霍尔哇拖离开哈尔滨,将政权交给鲍贵卿所派的人员。于是哈尔滨铁路附属地的行政权亦由中国收回。这一年,9月23日,中国停止旧俄使领待遇。旋在哈尔滨设立地方审检厅、高等审检厅,沿路设立地方分庭,以管理俄国和无约国一切诉讼。于12月1日成立。又在哈尔滨设立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于1921年2月12日成立。

    从我国取消旧俄使领待遇后,俄国旧党,怕我国要接收道胜银行,就悬法旗以为抵制其实中国和道胜银行的合同,订明该行股票,只能为华俄两国人所有。1920年10月2日,交通部部长叶恭绰和道胜银行订立管理东省铁路续订合同。订明中政府暂代俄政府,执行保护、管理及实行各条约合同一切职权,以中国正式承认俄国政府,并彼此商定该路办法后为止。

    然而对俄的交涉,还并没彻底解决,却又牵入了一个各国共同的问题。原来当1918年2月间,劳农俄国对德国罢兵讲和。于是德、奥势力弥漫全俄;反对新俄的捷克军,为德、奥武装俘虏所制。于是各国有共同出兵西伯利亚,援助捷克军之议。其时适值段祺瑞复为总理,遂与日本订立所谓军事协定所谓军事协定者,一为1918年3月25日,驻日公使章宗祥和日本外务大臣本野一郎所交换的共同防敌公文;一为1918年5月16日,陆军委员长靳云鹏和日本陆军委员斋藤季次郎在北京所结共同防敌协约;一为5月19日,海军委员长沈寿堃和日本海军委员吉田增次郎在北京所结海军共同防敌协约。而9月6日,徐树铮与斋藤季次郎,又结有陆军共同防敌实施的详细协定。此项军事协定,直到1921年1月28日,才由外交部照会日使,互换照会废止依据陆军共同防敌的详细协定两国进贝加尔、阿穆尔两省的兵,中由日指挥,自满洲里进后贝加尔的兵,日由中指挥。而日本又可派兵一支,从库伦进向贝加尔方面。其后中国并没真正进兵,而日本却进兵甚勇。

    先是1917年12月30日,日本兵舰,首先开入海参崴。其后英、美、中三国的兵舰相继都到。而英、日两国,都派兵登陆。1918年7月6日,中、英、法、美、日司令,共同宣言,说海参崴及其附近地方,当临时置于协约国保护之下。其时英、法、意、美诸军队,陆续开到,然都无甚动作。唯日兵挟着俄旧党谢米诺夫,通过贝加尔,占据铁路,在赤塔组织本部。又挟着旧党卡米尔哥夫,在哈巴罗甫喀设立司令部。并分兵向海兰泡、阿穆尔、伊尔库茨克。1919年,劳农政府戡定鄂穆斯克、伊尔库茨克、贝加尔、阿穆尔,沿海等省。协约各国,以俄人既有统一能力,不宜再行干涉,于3月末,先后撤退。唯日兵反增至七万余。4月4日,日本说海参崴的俄兵夜袭日本军械所及车站。于5日占领海参崴。旋即将沿乌苏里铁路到哈巴罗甫喀,沿黑龙江到尼港和库页岛北部占领,7月3日,日本官报发表在贝加尔方面,实行撤兵。尼港及库页岛北部,由日本暂行占领,海参崴及哈巴罗甫喀,仍由日本驻兵。直到1922年10月25日,才将西伯利亚的驻兵完全撤退。协约国出兵西伯利亚的始末,大略如此。

    当各国共同出兵西伯利亚时,曾借口军事运输上的关系,由中、俄、英、法、意、美、日,各派代表1名,在海参崴组织委员会会长用俄人充之,以共同管理西伯利亚及中东铁路。该委员会之下,设技术和军事运输两部。技术部部长,系美人斯蒂芬氏,军事运输部部长,则系日本星野中将。当时订有条约“一切组织,以协约国退兵时,失其效力。按本组织所雇的技术员,亦须同时撤退。”原约“技术部以驻兵西伯利亚协约诸国技师组织之”“并得由诸国国民中,选用助手及稽查员”。日本在北满,本来无甚势力。从军事协定缔结以后,派赴西伯利亚的兵,却有好几万,是从中东路出发。在吉、黑两省沿路之地,设置军用电话、邮局、兵站等甚多。贝加尔方面所撤的兵,亦多数驻扎北满。太平洋会议席上,美代表将史蒂芬共管中东路的意见提出,其理由,系说中国管理能力不充足,而中东路为世界交通孔道,不能听凭中国处置。且自共同管理以来,协约国对于该路,投资已多。经我国代表竭力抗议,共管之说,才算未曾实现。然而到底为如下的决议

    各国共同的决议中国在内。中东铁路的利害关系者,因欲保全该路,对于铁路的职员,加以一层保护。对于职员的选任,应加一层注意。且须竭力注意节俭,以防铁路财产的浪费。本问题的处理,由适当的外交机关从速行之。

    中国以外各国的决议中国对于该路股东,及持有该公司债券者,及对于该公司有债权的外国人,应负债务上的责任。各国对此,有主张的权利。

    其实该路完全为中俄两国合办的事业,各国无从插身干预。若说债权债务的关系,中国固然当负债务人的责任;然而所负的责任,止于如此;管理的权,当然非各国所能参与。各国说中国政府和东三省政府,欠该路运兵之费甚多,旧俄政府,对该路亦有债务。然而战期内各国亦欠该路运费。乃华府会议闭会后,英、美两使,又向我国外交部提出扩张技术部范围的问题。经外交部拒绝,并于4月16日,照会各公使,重行申明该路的主权。10月25日,日本驻扎西伯利亚的兵,完全撤退。协约的撤兵,到此终了。日、美及有关系各国,都照会我国,申明共同管理的条约,于10月31日,完全消灭,技术部等人员,亦均实行撤退。然照会中仍提出华府会议议决的两条,说愿意和中国共同处置。而俄国又声言并无将中东铁路交还中国的意思,这项交涉,颇为棘手。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咸丰八年爱珲条约编者注今译瑗珲条约,许俄国人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通航。光绪七年的伊犁条约又加申明,说“如何照办之处,应由两国再行商定。”嗣后我国政府,解释两约中的松花江,说“只限于松花江同黑龙江的会口以下,自此以上,系属我国的内河,不能准外国人通航。”到庚子义和团起,俄人以兵力占据满洲,才自由在松、黑会口以上的松花江内航行。日俄战后,我国与日本订约,开放东三省商埠11处。因欲趁机开放上流的松花江,许各国通航,以免俄人独占。宣统元年五月,于哈尔滨、三姓、哈拉苏苏三埠,颁布新税关章程。各国商人,遵照本章程的,都许通航。俄国援爱珲条约反抗。两国派员在哈尔滨交涉,不得要领。旋将交涉移到北京,7月5日订立条约。将满洲界内的松花江开放,许各国自由通航。至于黑龙江下流,我国本来也有通航的权利。然俄政府每以多年独任勘浚之费为口实,阻止中国的航行。因而事实上为俄国所独占。欧战后,俄国各船次第停驶,华商航业遂相继而起,然屡遭俄匪攻击。于是呈请政府,派兵船保护,黑吉长官,也同时咨请海军部。政府乃派王崇文为吉黑江防处处长。于1919年6月,派利绥、利捷、江亨、利川四炮舰,经海参崴到尼港,打算溯黑龙江西上,打通从黑龙江口到松花江上游的航路。不意日本也派军舰尾随其后。到尼港,俄国鄂穆斯克政府,忽然出面阻止。而由日本军舰代彼监视。驻海参崴外交委员刘镜人,援据条约,和俄国辩论,乃得上驶入江。到达达岛,俄国人竟禁止引港,断绝煤粮接济。屡次交涉,乃得驶入庙街。庙街天气严寒,时已将近冻江。各舰俱系浅水,船质脆薄;倘使遇冻,势必毁坏。接济既断,船上的人也势必冻饿而毙。我国外交部向俄使严重交涉,然后电令各舰开赴伯利。乃未到伯利20俄里,俄国竟开炮轰击。我舰不得已,退还尼港过冬。1920年3月18日,尼港俄人忽然有袭击日本驻军之举。日本硬说我国兵舰曾帮同俄舰开炮。其实各舰所存弹药,较原发之数,并不减少,是个确实证据。而日本竟将华舰扣留,解除武装,并向外交部提出交涉。后经双方派员会查,则击死日本兵3名,系我舰与白党有约“赤军侵入中国军舰周围一定的界限内,便可射击。”而日兵于天未明时,有一部队侵入此项界限以内,我国以为赤军,致有此误。其赤党有我国江亨舰的炮一尊,则原系借给白党,而为赤党所夺者,此事中国方面毫无可负的责任。然仍由政府向日本道歉,并且抚恤日兵以三万元的款项。后来日俄大连会议,议定基本协定,关于松花江的航权,亦曾提及。当时因未得中国同意,声明止于成立谅解而止。长春会议又提及此事件。中国外交部,曾行文日俄,声明涉及中国主权的,不得中国的同意,概不承认参看下节。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从旧俄王室颠覆,劳农政府成立以来,俄国的国情和其在世界上的关系,可谓生一大变化,而中国同俄国的关系,亦可谓生一大变化。

    中国从参战以后,对待俄国,始终和协约各国取同一的态度。俄国劳农政府,曾于1919年7月26日和1920年夏间,两次宣言“放弃旧俄政府在中国以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和一切特权,并放弃庚子赔款,将中东路无条件归还中国。”据当时外报所载如此。当1920年夏间,此项消息传到上海时,一般人民颇表示欢迎。各界联合会径行通电承认。经政府于4月29日,电令各省查禁。这时候,俄国极欲与我国通商,而终迟迟未能开始交涉。唯新疆督军杨增新,于4月间,派员与俄国土耳其斯坦政府,订立局部通商的试办章程,依据该章程,中国得设商务兼交涉机关于俄国七河省的威尔尼,俄国得设商务兼交涉机关于伊犁。俄国运来伊犁及由伊犁运回的货,都照新疆统税和中国关税税则纳税。两国人民诉讼,各归驻在国裁判。把从前无税通商的条约和俄人所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取消,颇为条约上开一新纪元。

    到8月25日,优林乃来北京,并声明来京目的,系一以远东共和国代表资格,和中国商议通商条约及经济问题。二以共和国国民代表资格,和中国国民结亲善关系。与政治问题,绝对无关。我国政府亦声明只议通商,不涉政治。

    于是我国于9月23日,停止旧俄使领待遇。天津、汉口俄租界,由交涉员和警察厅接收。俄国的侨民,亦归中国法庭裁判。10月30日,优林正式往见我国外交总长颜惠庆。申明对于中俄向来的条约,当加以根本的改正。其有背机会均等,而含有侵略意义的,当全然废弃。颜外长提出一不宣传过激主义;二赔偿中国商民所受俄国纸币的损失;三不虐待西伯利亚华侨等为先决问题。又略表示通商条约,当以新疆所订局部通商条约为范围。其后因远东共和国的保护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尚未能十分相信,而公使团对于此事的意见亦不一致,以致交涉未能开成。唯1921年4月,中国派遣督办呼伦贝尔善后事宜钟毓和远东共和国代表,在满洲里会议。5月3日订立暂行境界交通协定十二条。规定两国人民互相往来的关系。远东共和国,因欲进议通商问题。然库伦旋于7月中为远东军所占。我国要先收回库伦,远东共和国要先局部通商,仍复停顿。到9月间,日俄大连会议开始。远东政府要趁机解决通商问题。于是优林于28日到北京,和颜外长协议。旋到奉天和张作霖商量。中国乃派李垣为委员长,于11月15日,在满洲里和优林等开议。优林等提出a中俄蒙条约,依然有效。b俄国派兵五百名,长驻库伦。c与独立有关的蒙古人,概不追究。d中国赔偿俄国出兵库伦的兵费六百万元等条件。又对于中东铁路,要由两国派兵共同保护。都为中国所不能承认,议复中辍。

    同时苏俄政府也表示愿派代表到中国来。中国于9月间表示承认。苏俄代表派克司于12月内到北京,然其后迄未开议。

    到1922年9月间,日俄又在长春开议。9月25日,会议又决裂,于是越飞氏以苏俄和远东共和国总代表的资格进京。表示愿开中俄会议,解决一切问题,并请示会议地点。外交部于10月13日答复,地点可即在北京。越飞亦表示同意。我国要先解决交还库、恰问题,再行开议,越飞不肯。11月6日外交部复牒,说“若能从速开会,则库、恰问题,即俟至开会后再议亦可。”然越飞屡次称病,致一时不能开议。1919年、1920年俄政府两次宣言,据西报,都说有交还中东路等条件,而当时越飞致外交部的公文,则说并无无条件交还中东路的话。他说“1919年7月25日的宣言,名为国民委员会自治会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宣言。只决定劳农政府的根本计划,并没有具体的建议和条件。”但希望中国停止旧俄使领待遇,而俄愿放弃庚子赔款1920年9月27日的通牒,系由当时外交副委员长加拉罕氏签字,则提出具体建议,和议的基本协定,略谓俄愿放弃前政府与中国所订各条约,将由侵略所得的土地和租界无偿交还中国,但中国须履行一不助反革命党,停止其在中国境内的活动。二解除其武装,于订约时交还俄政府的条件。都没有交还中东路的话。

    后来仍以中国援助旧党为口实,向外交部屡次抗议。而赤军且有预备进占中东路的传说。好几年来,大家都说俄国不统一;然而俄国后来竟统一了远东共和国,亦仍合并于俄了,中国却反不统一。交涉上的形势,于中国是很不利的。这个最宜猛省。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协约国对德和约,中国因其将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所以未能签字,后来于1919年9月15日,以布告宣布对德战争状态中止。已见前。对德和约中,关于中国的,还有下列几条。

    一、德国因义和团事件所得一切特权赔款,及在中国境内除胶州湾外,房屋、码头、兵营、炮台、军需品、船只、军舰、无线电台、公共营造物等,都对中国放弃之唯北京的公使馆,除天津、汉口、胶州以外的领事馆,不在此限。

    二、1901年所掠天文仪器,归还中国。

    三、德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辟为万国公用。在广州英租界内的德国官产,让与英国。上海法租界内德国医工学校财产,让与中法两国。

    四、在华德人被拘禁,遣回,及德侨财产被没收,清理,德国不得有所要求。

    此项条款,中国虽没在和约签字,德国仍都履行。1920年,德国非正式代表卜尔熙到北京,要求恢复通商。照对德和约,德国如不履行赔款义务,联合国应合行经济抵制。中国既没有在和约签字,对德行动,本可自由。然中国仍延缓到1921年5月,德政府因英、法出兵压迫,承认赔款之后,方才把通商协约缔结5月20日缔结,1月1日交换。该约的特点在于取消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由。

    第三条两国人民,互有游历、居住和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唯以第三国人民得游历、居住及经营工商业之地为限。其生命财产,均在所在地法庭管辖之下,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其应纳的税捐租赋,不得超过所在国本国人民所纳之数。

    第四条两国有关税自主权。唯人民所办两国间或他国所产的未制已制货物,其应纳的进口出口或通过税,不得超过本国人民所纳的税率。

    其对奥和约,则我国于当年9月10日签字。其中关于中国的条款,系

    一、放弃义和团事件所得特权、权利及赔款。

    二、放弃1902年8月29日关于中国关税新章的协定,1905年9月27日关于黄浦江的协定,1912年4月4日,增加的暂行协定的特权、权利。

    三、在天津的租界和其他在中国境内的公产,一概让与中国唯外交官领事住房及器具,不在让予之列。

    四、中国将天津的奥租界,开为万国公用租界。

    五、在华奥人,被拘禁,遣回及奥船捕获,财产处分等事,奥国不得有所要求。

    其中奥新约,于1922年3月20日成立互换,亦和德约大致相同。又1915年2月18日,中国同智利所订的条约亦没有提及领事裁判权。1918年和瑞士所订条约,大概同智约相同。1920年和波斯所订的条约,且订明两国人民各归所在国法庭审理。这个和中俄的局部通商条约,都要算中国条约上的新纪元了。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东北一方面,现在在外交上,已成为各国注目之地,而对日本的关系,尤其是重要中的重要。现在且略述其形势。

    日本从战胜俄国以后,获得从长春以下的中东铁路支线,于是有所谓南北满的名词产生。满蒙本来接壤的,于是因南满而发生东蒙的名词。安奉铁路,概系日人经营。而从吉林向东南,亦可达到朝鲜的会宁府。倘使这条铁路也入于日本人之手,则从朝鲜向东三省,真如蟹之有两螯了。所以日本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和中国订定吉长铁路借日半款之约。三十四年,定所借之额为二百五十万元。日本又要把吉长铁路延长到会宁,中国不答应,成为悬案。到宣统元年,订立间岛协约。允许吉长铁路,倘然延长到会宁,当照吉长的样子办理,但至何时延长,却应听中国政府斟酌。1915年,日本二十一条的要求,其中第二号第七项,要中国把吉长路委任日本管理。后来条约内但允将合同根本改订。1917年10月13日,中国和满铁会社订立吉长铁路借款契约,债额为六百五十万元,期限30年。在此期限之内,委满铁会社管理。1918年6月18日,又和日本兴业银行订立吉会铁路借款预备契约。由日本垫款一千万元。

    1913年,赣宁之役,张勋兵入南京,杀害日本商人3人。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交涉,同时又提出满蒙五铁道建筑权的要求,到10月5日选举正式大总统的前一日,由中国政府承认。所谓满蒙五铁道系

    一、开原到海龙。

    二、四平街到洮南。

    三、洮南到热河。

    四、长春到洮南。

    五、海龙到吉林。

    1918年9月,中国又和日本订立满蒙四铁路的借款预备契约,由日本垫款二千万元。所谓四铁道,便是

    一、由开原、海龙到吉林。

    二、由长春到洮南。

    三、由洮南到热河。

    四、由洮南、热河间的一地点到某海口。

    借款期限为40年。后来新银行团同日本竭力争持,才算把三、四两路放弃见本卷第八章第三节。

    而又有所谓天图路的争执。延吉县的天宝山,有一个银铜矿,系由日人开采,然而产额并不旺。1916年12月,该矿代表刘绍文,呈请修筑铁路,从天宝山到图们江,计长二百余华里。交通部以与吉会路线有碍,批驳不准。1918年,又有吉林人文禄,和日商饭田延太郎合组公司,股本二百万元,中日各半,期限为三十年,呈请交通部立案。当于3月间,由交通总长曹汝霖批准。后来派员查勘路线,非与吉会线平行,更系两相交叉,而该公司送呈路线图说,又与原呈所定路线,完全不同。交通部说“原案当然不能有效”,遂咨由吉林省长,向日代表拒驳,日使函请发给开工执照,亦由交通部驳拒。后来文禄死在北京,这件事也就搁起了。1921年,日本人忽又决定动工。延吉人说该公司并无华股,一面阻其开工,一面电请政府取消原案。于是交通部派员往查。查悉其中确无华股,且天宝山矿,亦已停办年余。而1922年1月,忽有延吉、和龙士绅,电部说该公司实有华股,请部发给开工执照。4月间,日人要实行动工。两县士民,群起阻止,并派人赴京呈诉。当由外交部电致日领,转饬日人停工。一面由交通部派员前往查办。旋因报载日人径与吉林交涉,又经外交部通告日使“凡未经中央认可的国际契约,一概不能有效。”后来据报载,此项交涉,又移到奉天。正式合同,业于11月8日签字。股本改为四百万元,中日各半。中国股东,倘不愿交现款,可由日股东代垫,而由华股东所得利益中扣还。

    延吉、珲春、和龙一带,本系中韩接境的地方。据1922年年初,吉林督军孙烈臣致中央的电报,这三县的韩人,就有三十万。次多的,便是伊通、桦甸、东宁、宁安、密山、虎林各县。再次之,是奉天的东边道。若合三省统计,韩人应有六七十万。此项韩人,大都归化我国。就使不然,照宣元的间岛条约,也应服从我的警权和法权。再不然,径认为日人,也有一定的办法。然而事实上竟不然。据孙烈臣的电报说“利用韩民名义得计,则韩民之。如获得土地所有权等皆是。甚至日人假借名义,蒙混购地利用日人名义得计,则日人之。如入籍问题,以日本国籍法相抵制综言之韩民,垦民,日民,在南满在非南满,是一是二;一任政策如何,任意舞弄以韩民视韩民,则我对韩之惯例具存;入籍购地,归我管辖,不患无办法也。以日人视韩民,则我对日之约文犹在,亦不患无办法也。即谓在延边为韩民,在各县为日人,分别办理,亦可说也。若举数十万之民,忽韩忽日,忽南忽北,以为攫取领土,侵占主权之计,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真是个最难处置的问题了。

    然而还不止此。日本的压服韩人,实在是所谓“以力服人,非心服也”。所以韩国人反对日本的甚多。所谓“独立党”者,虽经日本人尽力压迫,其逃入华境的,中国方面,也竭力帮着取缔,终不能完全廓清。1920年10月2日,韩国独立党和其他人等约300人,从俄国双城子方面,潜入珲春,焚烧日本领事馆和日本人市街,日人死伤的,各有十余名。日本就进兵珲春,并且派兵到和龙、延吉、汪清、东宁、宁安各县。9日,日本公使到外交部,要求协同剿办。经我国严词拒绝。日本外务省发表的布告,且谓我国的官兵,混入匪徒之中。后来查无实据;且延边一带,又经我国军肃清。日本乃于1922年3月后,将兵撤退。而于珲春、和龙、延吉、汪清、东宁五县,各置警察。中国迭次交涉,迄不撤退。乃1922年6月28日,又有马贼袭击头道沟日本领事分馆,毁去房屋数间。日人死者2名,伤者3名。驻京日使,于30日,7月5日,两次提出警告。第二次并说再有此项事件发生,不能不再行出兵。我国于7月14日,由大总统下严厉的命令,将吉林督军孙烈臣交付惩戒,仍责成奉吉两省,协力剿捕,一面仍和日本交涉,要求其撤退警察,后来毫无效果。按我国的胡匪,在东三省横行,固然无可讳言,然而胡匪往往得日本的接济,也是彰明较著的事实。这个却也要求日本的反省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