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唐章 唐朝的初盛
作品:《吕思勉白话中国史. 中古卷:汉唐强音》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唐高祖的得天下,大半由于秦王世民之力,而即位之后,却立建成做太子,于是有“玄武门之变”。高祖传位于世民,是为太宗玄武门之变,可用通鉴纪事本末参考。然而这件事情的真相,是不传的。
唐太宗是一个贤主,历史上称他勤于听政,勇于纳谏,能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直臣魏徵。在位之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至于“行千里者不赍粮”“断死刑仅三十九人”这种话,虽然不免有些过情,而且未必合于事实譬如,断死刑之所以少,一定是由于官吏希旨,粉饰太平,这是可以推想而得的,然而“贞观之治”,总要算历史上所罕见的了。唐朝的治法,是集魏晋南北朝的大成,这个且待第十五章里再讲。而唐朝一朝,和域外诸民族,关系尤大。现在且述个大略。
唐朝的对外,最重要的还是和北族的关系。突厥启民可汗死后,子始毕可汗立。部众渐强。这时候,又值中原丧乱,边民避乱的,都逃奔突厥。于是突厥大盛,控弦之士数十万。割据北边的人,都称臣于突厥。唐高祖初起,也卑辞厚礼,想得它的助力。然而却没得到它多少助力。天下已定之后,待突厥还是很优厚的。然而突厥反格外骄恣。大抵游牧民族,总是“浅虑”而“贪得无厌的”。而且这种人所处的境遇,足以养成他“勇敢”“残忍”的性质。所以一种“好战斗”的“冲动”,极其剧烈。并不是一味卑辞厚礼,就可以和他“辑睦邦交”的。而且一时代人的思想,总给这个时代限住,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前朝的遗孽,想倚赖北族,北族也把他居为奇货。”这种事情,“齐周”“周隋”之间,已经行过两次了,已经行之而无效的了。然而隋唐之际,还是如此。突厥内部,有个义成公主,煽惑他犯边。而外面却也有个齐王暕,可以给他利用。始毕死后,弟处罗可汗立。处罗死后,弟颉利可汗立。从启民到颉利四代,都妻隋义成公主这是北族的习惯如此。到颉利,就迎齐王暕,置之定襄在如今山西平鲁县的西北编者注今为朔州市平鲁区。没一年不入寇,甚至一年要入寇好几次,北边几千里,没一处不被其患。高祖几乎要迁都避他。而唐朝对待他的法子,也还是抄用隋朝的老文章,这个真可谓极天下之奇观了。处罗可汗的儿子,主治东方,仍称为突利可汗。太宗和他,本来是认得的,于是设法离间他。而颉利这时候,又失掉铁勒的心。北方的铁勒,一时叛他,推薛延陀回纥为主。而国内又遇着天灾,于是国势大衰。公元629年,颉利拥众漠南,想要入寇。太宗遣李靖等分道伐他。李靖袭破颉利于铁山在阴山之北,颉利遁走,为唐行军总管张宝相所擒。于是突厥之众,一时奔溃。也有北降薛延陀的,也有西走西域的,而来降的还有十几万。太宗初时,想把它处之塞内,化作中国人当时魏徵主张把它迁之塞外,温彦博主张把它置诸中国,化作齐民。辩论的话,具见唐书突厥传。太宗是听温彦博的话的。著唐书的人,意思颇有点偏袒魏徵。然而温彦博的话,实在不错。唐朝到后来,突厥次第遣出塞外,而且不甚能管理它,仍不啻实行魏徵的政策。然而突厥接连反叛了好几次,到默啜,几乎恢复旧时的势力,边患又很紧急,这都是“放任政策”的弊病“唐朝驾驭突厥的政策,和它的效果”,这件事情,颇有关系,可惜原文太长,不能备录。读者诸君,可自取唐书一参考。后来见它不甚妥帖,才用突厥降人萧思摩为可汗,叫他还居河北。这时候,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已徙居突厥故地真珠可汗,名夷男。突厥还没灭亡的时候,太宗就册封他做可汗,以“树突厥之敌”。突厥灭后,就徙居突厥故地,形势颇强。萧思摩不能抚驭,依旧逃归中原。公元644年,真珠可汗卒,子拔灼立。薛延陀内乱,太宗趁势又把它灭掉。于是回纥徙居薛延陀故地。铁勒的强部,本来只有薛延陀和回纥,薛延陀既亡,回纥还没强盛。对于中原,奉事惟谨。于是北方的强敌,又算暂时除掉。
至于西突厥,则到高宗手里,才给唐征服的,见下节。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唐朝所谓西域,和汉朝的情形又大不相同了。后汉和西域的交通葱岭以西,从永初以后就绝掉;葱岭以东,直到桓帝延熹以后才绝参看本书第七章第二节。两晋时代,只有苻坚盛时,曾命吕光征服西域,也只及于葱岭以东详见晋书吕光载纪和西域诸国的传。后魏到太武时,才和西域交通,兼及于葱岭以西[当时西域分为四域“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这就是本书第四章第二节所说“狭义的西域”。“葱岭以西、海曲以东为一域”,是如今的伊兰高原。“者舌以南详见元史译文证补二十七上、月氏以北为一域”,是如今吉尔吉思旷原之地。“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是如今俄领土土耳其斯坦之地。其详可参考北史]。然而后魏和西域,没有多大的关系。隋炀帝时,曾招致西域诸国入贡,共四十余国。惜乎当时的记录,多已失传,所以“史不能记其详”。总之,中国和西域的关系,汉朝以后,是到唐朝才密切的。
要晓得魏晋以后西域的情形,就得晓得月氏和嚈哒。月氏,已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它从占据大夏故地之后,东西域算作大国,文明程度也颇高。中国的佛教,就是从月氏输入的。到西元5世纪后半公元551年公元600年。梁简文帝大宝二年,至隋文帝开皇二十年,才给嚈哒所破,支庶分王,便是唐书所谓昭武九姓[北史“康国者,康居之后也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新唐书“康者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按康居没有住过祁连山北,月氏西徙,也远在突厥勃兴以前。北史说康国是康居之后,明系误谬。新唐书“为突厥所破”,突厥也明系匈奴之误。月氏为嚈哒所破,中国史不载其事,西洋史也不详。但月氏西徙以后,分其国为五部翕侯,后来贵霜翕侯并四部为一,明有一统一的共主。照北史新唐书所载,只有枝庶分王,明是统一政府给嚈哒灭掉以后的情形。康国,亦称萨末鞬,又作飒秣建,元魏称悉万斤,就是如今的撒马儿干。安,又称布豁,亦作捕喝,就是如今的布哈尔。东安,亦称小安,又称喝汗,在安东北四百里。曹,又称西曹,亦称劫布咀那,在米国之北,西三百余里而至何国。东曹,亦称率都沙那,又作苏对沙那,苏都识匿,北至石,西至康,皆四百里。中曹,在康之北,西曹之东。石,亦称柘支,又作柘析,又作赭时,就是如今的塔什干。米,又称弥末,又作弭秣贺,北距康百里。何,亦称屈霜你迦,又作贵霜匿,在劫布咀那西三百余里。火寻,亦作货利习弥,又作过利,就是后来的花剌子模。戊地,大唐西域记作伐地,在布豁西四百余里。史,亦称佉沙,又称羯霜那。南有铁门山,就是明史所谓渴石,如今的加尔支。以上昭武九姓诸国释地,据新唐书西域传,参照元史译文证补和近人丁氏谦的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北史又有乌那遏,都乌浒水西如今的阿姆河。东北去安四百里,西北去穆二百里。又有
“西藏古时候唤作什么”“就是唐朝的吐蕃。”这种问答,是很容易得到的,是人人以为不错的,然而实在太粗略了些。按新唐书
吐蕃,本西羌属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或曰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二子曰樊尼,曰傉檀,傉檀嗣,为乞佛炽磐所灭。樊尼挈残部臣沮渠蒙逊,以为临松太守。蒙逊灭,樊尼率兵西济河,逾积石,遂抚有群羌云。
这两说,都说吐蕃就是羌。如今的藏族,和历史上的羌人有一个大异点。便是藏族是“一妻多夫”,羌人是“一夫多妻”。然则为什么历史上“一妻多夫”的种族,不把它算作藏族的祖宗,反要拉一个“一夫多妻”的羌人呢
如今的海藏高原,在地文地理上,可以分作四个区域。
1后藏湖水区域其地高而且平。
2前藏川边倾斜地雅鲁藏布江以东,巴颜哈喇山脉编者注今作巴颜喀拉山脉以南,大庆河以西,诸大川上游的纵谷。兼包四川、云南的一部。
3黄河上游及青海流域。
4雅鲁藏布江流域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两山脉之间。
2、3都是羌族栖息之地。4是吐蕃发祥之地。1就是藏族的居地了。藏族见于历史上的,凡三国,都有“一妻多夫”的风习的一是嚈哒,一是女国[新唐书作东女对于西女而言之。“西北距拂菻西南际海岛,有西女拂菻君长,岁遣男子配焉。俗产男不举。”亦见唐书,又称苏伐剌拏瞿呾罗西域传同。大唐西域记又云其地在大雪山中,北距于阗,东接吐蕃,正是如今后藏之地。女国的结果,新唐书本传不详,南诏列传南诏给韦皋的信,有“西山女王,见夺其位”两句,可见女国系为吐蕃所灭],一是新唐书南蛮传中的名蔑原文云“其人短小,兄弟共娶一妻。妇总发为角,辨夫之多少”。而嚈哒最大。
嚈哒的事迹,中史阙略,西史也不详,但约略晓得西元5世纪中,是嚈哒的全盛时代。它的疆域,西至波斯,东至天山南路。都城在吐火罗,就是如今波尔克。北史把吐火罗嚈哒分作两国,是误谬的据丁氏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南史“滑国,车师别种”,北史“大月氏之种类,亦曰高车之别种”,都是误谬的。嚈哒盛强的时候,曾征服西北两印度。公元522年顷,北印度乌苌国,有超日王出,把嚈哒逐之境外;而突厥亦兴于北方,攻击嚈哒;嚈哒腹背受敌,公元562年顷,国遂分崩,突厥代领其地。
以上是葱岭以西的情形;葱岭以东,从后汉以后,诸小国就开了一个互相吞并的局面,其兴亡不甚可考。到唐时,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五国较大高昌,就是汉朝车师之地,其王是中国人。详见晋书和北史,兹不备举,也役属于西突厥。唐太宗时候,对于高昌、焉耆、龟兹三国,都用过兵。初设安西都护府于高昌,后来徙治焉耆。这时候,葱岭以东,要算绥服,到公元653年,高宗灭掉西突厥,把西突厥的属地,都分置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于西域的威声,这时候要算极远了。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如今要说到吐蕃了。讲吐蕃人的历史,自然要以吐蕃人自述的话为据。蒙古源流考一书,是蒙古人既信藏传佛教之后,把旧有的脱卜赤颜,硬添上一段,算是蒙古人系出吐蕃王室的参看近古卷第七章第一节。拿来讲蒙古的历史,极不可靠;却是其中述吐蕃王室的来历,都是吐蕃人自己说的话。据原书原书文理极劣,且全录太繁,所以加以删润
巴特沙拉国乌迪雅纳汗生一子;善占之“必喇满”占之,曰此子克父,必杀之。而锋刃利器,皆不能伤,乃贮以铜匣,弃之恒河中。外沙里城附近种地之老人,见而收养之。及长,告以前事;此子遂向东方雪山而去。至雅尔隆赞,唐所有之四户塔前,众共尊为汗;时岁次戊申,戊子后一千八百二十一年也。是为尼雅特赞博汗。胜四方部落,为八十八万土伯特国王。传七世,至智固木赞博汗按“赞博”,都是“赞普”的异译,为奸臣隆纳木所弑。其长子罝特,逃往宁博地方。次子博啰咱,逃往包地方。三子布尔特齐诺,逃往恭布地方一本作恭博。按这个人,就是后文硬把他算作蒙古的始祖的,隆纳木据汗位一载,旧日数大臣诛之;迎立博啰咱,是为六贤汗之首。六贤汗后,又传衍庆七汗,妙音七汗,而至名哩勒丹苏隆赞。名哩勒丹苏隆赞,以丁丑年生,实戊子后二千七百五十年。二十三岁,己丑,即汗位。
名哩勒丹苏隆赞,就是唐书的弃宗弄赞。即位之年,岁在己丑,是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生年丁丑,应当是隋炀帝的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这一年是戊子后2750年,则尼雅特赞博汗始王土伯特的戊申,是周赧王的二年了公元前313年。源流考的世次年代,固然全不可据。然而这所谓土伯特,如今西藏人自称,还是如此异译作唐古特、图伯特。“土伯”二字,就是吐蕃的对音“蕃”读如“播”。“特者,统类之词”,见上章第四节引拉施特蒙古全史。所谓恒河、雪山喜马拉雅山都在印度地方。和如今研究“西藏学”的人说“西藏地方的贵种是印度阿利安人,由喜马拉雅山峡路,迁入西藏”的话也相合。然则所谓土伯特,就是我“上节所说藏族”的名称。至于吐蕃的王室,自出于巴特沙拉国,并不是土伯特。
然则,藏族的“藏”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说这就是“羌”字。“羌”“藏”,古都读如“康”。到“羌”字的读音改变,就写作“藏”字;“藏”字的读音又变,就又写作“康”字了。土伯特本只占领后藏高原的地方;从印度迁入的阿利安人和吐蕃王室同族,更只占领雅鲁藏布江流域。自此以外,前节所举的2、3两个区域,都是羌人分布的地方。汉时的所谓羌人,据地本在青海和黄河上游流域,已见本卷第九章第一节。这一带地方,到晋朝时候,为鲜卑、吐谷浑所据吐谷浑是慕容廆的庶兄。和廆不睦,西徙附阴山。后来逐渐迁徙,而入于如今的青海地方。他的子孙,学中国“以王父字为氏”的例,就把“吐谷浑”三字,做了国名。详见晋书南史北史,羌人都被他征服。其独立的部落,还有宕昌北史“在吐谷浑东,益州西北。”、邓至[在平武如今四川的平武县以西,汶岭岷山以北]、党项[东接临洮如今甘肃的岷县、西平如今甘肃的西宁县编者注今为西宁市,西拒叶护指突厥的辖境而言],都是在岷山以北的。其岷山以南,诸大川的上游,则有嘉良夷、附国、薄缘夷等北史“嘉良有水,阔六七十丈;附国有水,阔百余丈;并南流,用皮为舟而济。”应当是如今的鸦龙江和金沙江。“附国南有薄缘夷西有女国。其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往往有羌。”女国在如今的后藏,女国东北的山,应当是长江、怒江之间的山了。此外北史和唐书,所载琐碎的名字还很多,今不具举。都在“深山穷谷,无大君长”。所以吐蕃强盛以后,就都为所役属。
从印度侵入的阿利安人,因为做了土伯特王,就改称土伯特吐蕃,而它种族的本名遂隐。吐蕃王室强时,羌人都被它征服,和唐交涉,都是用吐蕃出名,“羌”字的名词,就暂时冷落。但是羌人毕竟是一个大种族,它所占据的地方也很大,这“羌”字的名词,毕竟不会消灭的。到后世同中国交涉,就又用“羌”字出名。
但是这时候,“羌”字的读音已经改变了;就照当时的口音,把它译作“藏”字。到后来,“藏”字的读音又改变了,于是“藏”字又变作地理上的名词,而向来“译作羌字、藏字的一个声音”,又照当时的口音,译作“康”字。于是把西藏一个区域,分作康、藏、卫三区,而“康”字、“藏”字,遂同时并行,变作地理上的名词。如果推原其始,则有“一妻多夫的风习”的这一个民族,应当正称为土伯特吐蕃,不得借用“藏”字。从印度侵入的这一支人,更应当加以区别,或称作“吐蕃王室”,或称作“阿利安族”;现在一概称为藏族,不过是随俗的称呼,学术上精密研究起来,这种笼统的名词是不能用的。“现在的所谓藏族”,依我剖解起来是如此,不知道对也不对,还望大家教正。
羌族和土伯特所处的地方,都是很瘠薄的,所以文明程度不高。吐蕃王室,从印度侵入,它的文明程度,自然要高些,所以就强盛起来了吐蕃的信史,就起于名哩勒丹苏隆赞,以前的世次,都是不足信的。唐太宗时,吐蕃因求“尚主”不得,曾经一攻松州如今四川的松潘县,太宗派侯君集把它打败,但是旋亦许和,把宗女文成公主嫁他。这位文成公主,和吐蕃的开化大有关系如今西藏人还奉祀她。文成公主好佛,带了许多僧侣去;弃宗弄赞又打破泥婆罗如今的廓尔喀,娶了他一个公主;这位公主,也是好佛的;吐蕃从此才信奉佛教,而且派人到中国唐朝、印度留学,定法律,造文字;也都见蒙古源流考弃宗弄赞,可认为是一个热心文化的人。后来吐蕃和唐构兵,都是弃宗弄赞死后专兵权的大臣所为。弃宗弄赞对唐,始终很为恭顺。看唐书本传自知。
因为和吐蕃交通,而唐的国威就宣扬于印度,这也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时候玄奘游历到印度,对乌苌国的尸罗逸多王陈述“太宗神武,中国富强”。尸罗逸多便遣使交通中国。公元648年,尸罗逸多死了,其臣阿罗那顺自立。中国使者王玄策适至,阿罗那顺发兵拒击。王玄策逃到吐蕃边境,调吐蕃和泥婆罗的兵攻他,生擒阿罗那顺,下五百余城。中国和印度发生兵争的关系,在历史上就只这一次。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从隋炀帝东征失败以后,高句丽就格外骄傲;联合百济,屡侵新罗,新罗无法,只得求救于中国。唐太宗初时,也无意于为它出兵;到公元642年,高句丽大臣泉盖苏文弑其主建建号荣留王,是婴阳王的兄弟。立其侄宝藏王臧。太宗以为有隙可乘,想趁此恢复辽东,就出兵以伐高句丽新唐书载太宗谓臣下“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可见得这一次用兵的动机,全不是为新罗。
太宗的用兵,自然和隋炀帝不同,然而这时候,中国用兵于高句丽,有种种不利之点,所以以太宗的神武,也犯了个“顿兵于坚城之下”的毛病,不能得志。太宗以公元645年二月出兵。四月,渡辽河,克辽东;进攻安市在如今盖平县境编者注今为盖县;破高句丽援兵十五万于城下。然而安市城小而坚,攻之遂不能克。九月,以辽左早寒,遂班师。这一次,虽然没打败仗,然而兵威的挫折和实际的损失,是不待言而可知的。太宗深以为悔。
御驾亲征,手下的人把这件事看得太隆重了,用兵就不觉过于持重,不能应机,也是失败的一个原因,所以反不如偏师远斗的利害。公元660年,高宗因高句丽、百济攻新罗益急,遣苏定方自成山在如今山东的文登县编者注今为威海市文登区渡海攻百济,破其都城。百济王义燕降,百济人立其弟丰,求救于高句丽、日本。公元663年,刘仁轨大破日本兵于白江口如今的锦江。丰奔高句丽。百济亡。公元666年,泉盖苏文死。三子争权,国内乱。明年,高宗遣李勣伐高句丽。公元668年,也把它灭掉。于是朝鲜半岛,只剩了新罗一国。唐朝在平壤设了个安东都护府,以统治高句丽、百济的地方。这时候,中国在东方的声威大振,日本和中国的交通,在此时也称极盛。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以上所说的,是东、西、北三方面的情形。还有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方诸国的交涉,也得大略说一说。中国的海岸线是很长的。闽、浙、广东当时且兼有越南的一部分等省,曲折尤富。南方的国民,在海上所做的事业也不少。可惜中国历代,都注意于陆而不注意于海,就是盛强的时候,国力也只向西北一方面发展。这许多冒险的国民,做了国家的前驱,不但没有国力做他们的后盾,使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连他们的姓名事迹,也都在若有若无之间了。现在且根据着历史所载,把当时南方诸国的情形,大略说一说。
当后汉时,中国交州的境域,大约包括如今越南的北部从广和城以北,分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三国时,分为交趾、新兴、武平、九真、九德、日南六郡。晋初因之。晋初,日南的南境,据地自立,这个便是林邑其都城,就是如今的广和城。唐至德以后,谓之占城国],林邑的南边,就有扶南在澜沧江下流临暹罗湾、真腊如今的柬埔寨、赤土如今的地那悉林编者注在缅甸境内,这都是后印度半岛如今的中南半岛较大的国。其顿逊、毗骞、诸薄、马五洲、自然大洲,却是因扶南而传闻的南史扶南,“其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国。在海崎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有五王,并羁属扶南”。“顿逊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毗骞国。去扶南八千里。”“又传扶南东界,即大涨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诸薄国。国东有马五洲。复东行涨海千余里,至自然大洲。”顿逊,当在马来半岛的南端。毗骞,似在苏门答腊。诸薄国,马五洲,或者是婆罗洲。自然大洲,或者是巴布亚。史称扶南王范蔓,“做大船,穷涨海,开国十余,辟地五六千里”。想是因此而传闻的范蔓是中国人。
此外,当南北朝时候,通贡于南朝的有
诃罗陁。
诃罗单宋书说它都阇婆洲,怕就是阇婆达。
婆皇。
婆达。
阇婆达[新唐书“诃陵,亦曰社婆,曰阇婆。”地理志海峡如今的马六甲海峡之南岸为佛逝国,佛逝国东,水行四五日,至诃陵国。则当在今苏门答腊的东南端]。
盘盘新唐书说“在南海曲,北距环王,限少海,与狼牙修接。”亦当在马来半岛南端。
干陀利。
狼牙修如今的苏门答腊。
婆利如今的婆罗洲。
隋朝时候和中国有交涉的,见于新唐书的便有
甘毕[在南海上,东距环王环王即是林邑]。
哥罗舍分在南海南,东距堕和罗。
修罗分在海北,东距真腊。
僧高在水真腊西北。
武令、迦乍、鸠密这三国当与僧高相近,故新唐书以其名连举。
富那和鸠密同入贡的。
投和自广州西南,海行百日乃至。
堕和罗在投和之西,亦名独和罗。南距盘盘。自广州行五月乃至。
昙陵、陀洹都是堕和罗的属国,昙陵在海州中。陀洹,又名耨陀洹,在环王西南海中,和堕和罗接。
罗越在海峡北岸。
瞻博[新唐书说北距兢伽河恒河。当在今阿萨密附近]。
堕婆登在海岛上,在环王之南,东距诃陵。
室利佛逝在海峡南岸。
罗刹在婆利之东,与婆利同俗。
殊奈在环王之南,泛交趾海,三月乃至。
甘棠新唐书但说居大海南,无从知为何地。
诸国的种族,大抵分为两种一种裸跣、黑色、拳发、垂耳的,是马来西亚种,仍有食人的风俗参看上古卷第六章第五节;一种深目高鼻的,是印度尼西亚种,宗教文化,都属印度一系。其和中国交通,从晋到唐,大概没有断绝。可惜历史上的记载,只有宋文帝、梁武帝、唐中叶以前,三个时代较详。欲知其详,可自取从晋书到新唐书的四裔传参考。
当这时代,最可注意的是,中国曾经和西半球交通。按南史
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名国王为乙祁。贵人第一者为对卢,第二者为小对卢,第三者为纳咄沙其衣色,随年改易甲乙年青,丙丁年赤,戊己年黄,庚辛年白,壬癸年黑其婚姻法则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经年而女不悦,即驱之;相悦,乃成昏。昏礼大抵与中国同。亲丧,七日不食;祖父母丧,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姑、姊妹,三日不食。设座为神像,朝夕拜奠。不制衰绖。嗣王立,三年不亲国事。
这一国政教风俗,虽和中国相类,然“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是新罗俗;贵人名对卢,是高句丽语,大抵是朝鲜半岛的人民移植的。文身国,在倭东北七千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扶桑在大汉东两万余里,明明是南北美洲。近人余杭章氏法显发现西半球说见章氏丛书太炎文集中,据法显佛国记,说法显所漂流的耶婆提国,就是如今南美洲的耶科陁尔。法显不但发现西半球,而且还绕地球一周。然而佛国记说耶婆提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无足言。则法显以前,印度人已有到西半球的。南史扶桑传又说其国“旧无佛法。宋大明二年罽宾国有比丘五人,游行其国,流通佛法经像,教令出家,其俗遂改”。可见朝鲜半岛的人到西半球,又在印度人以前了。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以上所述,要算是唐朝全盛的时候,如今便要经过一个中衰期了。这便是“武韦之乱”。
太宗以公元649年崩,高宗即位。高宗的初政,也是很清明的。所以史家说“永徽之治,媲美贞观”。然而从公元654年,纳太宗才人武氏为昭仪。明年,废王皇后,立武氏为后,褚遂良、长孙无忌等谏诤都遭贬斥。从此以后,朝政渐乱。高宗有风眩的毛病,不能视事。件件事情,都叫武皇后干预,实权就渐入于武后之手。
高宗以公元683年崩,高宗的太子名忠,非武后所生,武后把他废掉,立了自己的儿子弘。弘卒,立了他的兄弟贤。又把贤废掉,立了他的兄弟哲。这时候,哲即位,是为中宗。明年,武后把他废掉,立了他的兄弟旦睿宗。迁中宗于房州如今湖北的郧阳县编者注一说为房县。公元690年,以旦为皇嗣,改姓武氏,自称则天皇帝,国号周。公元698年,还中宗于京师,立为太子。公元705年,武后有疾,宰相张柬之和崔玄
武后以一女主而“易姓革命”,君临天下十五年。看似旷古未有之事。然而这时候,朝廷上并没有什么特殊势力,自然没有人去反抗她唐朝的宗室,只有越王贞、琅邪王冲,想起兵反抗她。异姓之臣,只有徐敬业曾一起兵。都是并无凭借的人,自然不能成事。这时候,政治界的情形,却给她搅得稀乱。从越王贞、琅邪王冲起兵之后,她疑心唐朝的宗室都要害她,就大杀唐宗室。从徐敬业起兵之后,更其“杯弓蛇影”,于是大开“告密”之门,任用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酷吏。滥用刑诛,贻累人民,实为不浅。又滥用爵禄,收拾人心,弄得政界上,全是一班“干进无耻”、喜欢兴风作浪的小人。中宗复位以后,直到睿宗禅位以前,政界上的空气总不得清明,都是她一手造成的颇像近时的袁世凯。
既然一味注意对内,对外一方面,自然无暇顾及。于是突厥遗族骨咄禄颉利的疏族,就强盛起来。骨咄禄死,弟默啜继之,复取漠北回纥度碛,南徙甘凉间,恢复颉利时代的旧地,大举入攻河北,破州、县数十。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也举兵背叛,攻破营、平二州,侵及冀州参看近古卷第三章第二节。朝廷发大兵数十万讨之,都不能定。还有吐蕃,当高宗时候,就破党项,灭吐谷浑;又取西域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武后时,总管王孝杰,虽然把四镇恢复,然而吐谷浑故地,毕竟为吐蕃所据,中宗时,又把河西九曲的地方赏给吐蕃,而且许其筑桥于河,以通往来。于是河洮之间,被寇无虚日。
内政外交,当这个时代,都糟透了。玄宗出来了,总算是小小清明。玄宗任姚崇、宋璟为相。宋璟罢后,又任用韩休、张九龄,内政总算是整饬的。对外呢突厥默啜死于公元716年,毗伽可汗立,用老臣暾欲谷的话,和中国讲和。毗伽死后,突厥内乱。公元744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出兵直抵其庭,把它灭掉。对于吐蕃,玄宗初年,就毁桥守河。吐蕃也请和好。后来兵衅复启,玄宗饬诸军进讨,到公元753年,就复取河西九曲之地。这要算唐朝国威最后的振起。到公元755年,安禄山反以后,情形就大变了。
唐系图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