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0章 他们,才是大唐王朝的未来

作品:《大唐至尊龙帝

    吃完四女准备的大餐,李建元忍着性子没有骂人。

    怎么说都是四女的一番心意,介于是她们第一次做饭,自己也没有出现食物中毒的情况

    对于这个结果,李建元是可以接受的。

    老婆都娶回来了,凑合过呗, 还能离是咋的

    不过,陪四女玩闹了一阵子,李建元临走之前,吩咐了小德子一句。

    “去给朕把御膳房最好的女厨请来,教会四位皇后娘娘做菜,朕希望再来这里的时候,能吃饱了再走。”

    “是陛下”

    小德子想笑,但是笑不出来。

    因为四位皇后娘娘做的菜, 他都要在陛下之前,先尝过一边。

    虽然不存在四位皇后娘娘下毒的隐患,但作为贴身太监,所有入陛下口的东西,他都要先试试。

    要说饭桌上,谁吃的最多,当属小德子。

    因为陛下、四位皇后娘娘,包括安太慧和庄太妃,都非常默契的开始减肥,吃的很少。

    只有十五王爷一个劲的在吃。

    嗯

    是一个劲的在吃白饭

    十五王爷小小年纪,可没有什么好顾忌的,在饭桌上直言不讳道“四位姐姐,以后你们还是陪我玩吧别去厨房,太难吃了”

    刘诗衣四人为了掩饰尴尬,只能以童言无忌推脱起来。

    陛下都没说什么,安太慧和庄太妃,自然更不好说什么,一个个点头称是。

    没办法, 大人的世界很复杂,不像小孩子的世界一般单纯,有话直说,百无禁忌。

    从后宫离开,李建元回去换了一身便装,打算去王家村瞅瞅。

    查看一下王家村办班的进展如何,顺便跟孔家说一声,明日将小十五送去读书。

    之所以选孔家,而没有选李贤或者是两位宰相,李建元就是抱着测测孔家本事的打算,通过小十五,看看孔家有几分真本事。

    王家村内,五个班热热闹闹的办了起来。

    因为有五个班,王家村的学生,明显不够分了。

    李贤、慕容观复、广语堂三人,在请示陛下,取得陛下同意之后,开始在都城内招生。

    招生的要求非常简单,年龄不过十岁的幼童,皆可报名。

    三人按照陛下的吩咐,办的小班。

    按照李建元的计划,小班相当于小学一到三年级,主要学习的是拼音和简体字,顺便学习一点简单的数学,诸如加减乘除这些基础知识。

    等到小班取得成效之后,李建元才打算办中班和大班。

    原定计划是大中小三班,每个班各学三年,最终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但现在是试验的阶段,暂定的打算是,半年内争取把小班的知识学完。

    这个任务看似繁重,其实对于学生们来说,压力不算特别大。

    因为科目只有两类,语文和数学,加一起还没有背四书五经等东西麻烦,且趣味性强的多,不像单纯的死记硬背那么无聊。

    当然啦,语文和数学,也是需要背诵的。

    但背诵的量,远远不及科举需要背诵的量大。

    五个班选学生,也是优先挑选更加聪慧的孩童,这点是李建元默许的。

    并非是李建元打算放弃不那么聪明的孩童,而是开先河创新的事情,还是让聪明人来干比较好。

    聪明人要是都办不成这件事,不那么聪明的就更加没可能了。

    让聪明的人在前面开道,聪明的带动不那么聪明的,最终实现大唐王朝文化水平跃进的目的。

    有教无类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国力支撑。

    否则将注压在成功率更低的学生身上,无异于自找不痛快,李建元才不会干这种蠢事。

    李贤以及两位丞相,最近是忙的脑袋都快冒烟了。

    一边要办班教学,一边还要处理朝政。

    一个个神色憔悴,顶着大大的黑眼圈熬夜作业。

    身体虽然累,但三人的精神头是非常好的,颇有一股为了陛下,为了大唐王朝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随时准备献身的气魄。

    孔家主和颜家主二人,也不遑多让。

    这几日连澡都洗过,每天晚上回去雷打不动一碗鸡汤下肚,为了弥补体力。

    躺在床上,那是沾枕头就倒,梦里都在跟周公讨论备课的问题。

    别的不说,五人是真挺玩命的。

    看得出来,五人除了想办好这件事,不辜负陛下的旨意之外,皆是真心实意在为大唐王朝的整体教育水平提高而努力。

    文人主动积极,利国利民的一面,在此刻展露无疑。

    世人常常骂文人软弱,墙头草。

    诚然,文人不能跟将士一样,为国家、为黎明百姓抛头颅洒热血,没有那么惊心动魄的举动,让人钦佩。

    但和平盛世里,文人的推动建设作用,是任何人都抹不去的,因为这是事实。

    正所谓各司其职,一个好的文人,能在文化传播和教育上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你不能说他不如将士,两者原本就没有可比性,都是大家的英雄。

    对于那些不当人的文人,该骂骂,也犯不着客气。

    上午,是五人教学的主要时间,暂时还没有教授数学,五人主要在传授拼音和简体字。

    中午,让学生们休息和自习一会。

    下午,学生临近放学的时候,五位老师会再给学生们复习一遍,加深脑海中的印象。

    放学之后,就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时候,自己愿意学习,就多学点。

    实在不愿意学习,老师也没法守在学生身边,一字一句的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肚子里。

    学生要是不愿意,你就是硬生生塞进去,用了不多久,他还得吐出来。

    眼下正是休息的时间,五位老师坐在椅子上小憩和喝茶。

    五人闲聊的内容,依旧离不开备课和授课。

    五人彼此间是竞争关系,但五人很清楚自己在做的,是利国利民,名垂千古的大好事。

    彼此之间,都没有藏私的狭隘想法,愿意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分享交流。

    他们,要来一场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

    不仅要办好陛下交代的事,也不能辜负学生们。

    失败是小,失节是大。

    要是教出来的学生丢人,作为老师也会跟着丢人的。

    孔家主抿了一口清茶,长舒一口气,整个人靠在椅子上。

    “李大人,二位宰相,你们的教学进度如何我的学生啊真叫我头疼学个拼音天天念的我满脑子都是声母、韵母,偏偏学生们就是难以明白其中的差距”

    李贤叹了口气,自己学拼音的时候还好。

    作为大唐诗坛顶峰上的诗人,他通晓韵律,两者间的差别不算特别大,一通百通,因此学起来是比较简单的。

    其余五人也差不多,拼音可难不倒他们。

    问题是学生们,这个年纪读过些诗词,却没有系统化的学习过诗词的韵律。

    本来对诗词韵律就一知半解的,加上拼音又是全新的东西,混在一起,就更加糊涂了。

    传授拼音的难度,远比几人想象的要高多了。

    李贤点了点头,没有埋怨学生。

    “谁不是呢也无怪学生们笨,都是聪明的孩子只是陛下创造出来的拼音,的确比较新奇,一时半会学生们转不过弯来,理解不了,是正常的。咱们刚学的时候,不也一样犯迷糊么”

    慕容观复颔首,附和李贤的话。

    “李大人说的是呀一件新的东西,从出现到接受,是需要时间来慢慢熟悉的。相信捱过这段时间,学生们慢慢熟悉了拼音,学习进度就能提高起来。”

    广语堂捋了捋胡须,“相比于最初的一脸犯愣,起码现在学生们脑子里开始有了声母、韵母的概念,在学习的时候,会尝试着开始区分彼此的差别,并试着读起来、用起来,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咱们作为老师,要求也不能太严苛,换作是咱们自己,在这个年纪,还真不一定能做的比他们好呢”

    孔家主点头称是,其实他就是随口说一句,也不是嫌弃学生笨。

    这些拼音,他拿去给跟着自己来的孔家其他人学,孔家其他人,包括孔家跟着来的几位孩童,没比自己教的学生好到哪里去。

    占优势的,无一例外都是熟知诗词韵律的人,或者是精通曲子、乐器的人。

    由此可见,陛下创造的拼音,恐怕就来源于此,的确存在许多共通之处。

    颜家主见众人在语文的上面的想法观点都相差不多,便转头说起了数学的问题。

    “我觉得吧,现在语文的拼音和简体字,尚在一个熟悉的过程中。咱们不妨在这个时候,教授一下数学。触类旁通,偶尔把学生从语文的境地里拉出来,换个东西学学,或许能给他们换个思路,取得不同的效果。”

    一门心思扑在语文上面,容易掉进固定的思路之中,万一陷进循环,很可能将自己的思维限制在那里。

    根据陛下的计划,语文和数学只是两门大课,以后还会有其他的课。

    陛下吩咐过,发展学生们多样化的思维,是很有必要的。

    李建元不打算培养全才,而是打算培养专才。

    接触的东西越多,学生们才越有可能接触到自己擅长的东西。

    你只教语文,你只会发现擅长语文的天才,你什么都教,就能发现更多擅长其他课目的天才。

    不过这些得等到基础打完,才是选择专才,区分课目的时候,现在还在打基础的阶段,多接触一点东西,不是坏事。

    “有道理我也觉得可以开始传授数学了。”

    “不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不定学了数学之后,学生的思路会更加开阔。”

    “嗯主意不错但这个度,我认为可能需要小一点,东西太多的话,学生们负担太重,咱们慢慢来。”

    这个想法几人都认同,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度的问题。

    教多少,比较合适。

    太多会累,容易适得其反,疲惫会摧毁一个人的好状态,导致事倍功半。

    太少的话,意义不大,又起不到什么效果。

    五人叽叽喳喳,讨论了起来。

    过了半个多时辰,五人才讨论出一个大概的结果。

    暂且先教学生们学数字,传授加减法,乘除法留着以后在教。

    在教加减法的时候,适当考虑给学生们引入乘除的概念,学生们若是能够接受,就深入,不能接受就适可而止,留待以后传授。

    五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五人讨论接近尾声的时候,李建元已经站在了门外。

    李建元刻意吩咐小德子,不要打扰他们,也不要打扰学生。

    站在门外,李建元靠在墙上,听了一炷香有余,嘴上一直带着微笑。

    不管这次胜负如何,五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好老师,学生们有福,朕也没有看错人。

    待五人讨论完毕,李建元才迈步走进去。

    “陛下”

    “草民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五人连忙起身,跪在地上给陛下请安。

    李建元坐在一张椅子上,朝五人招手。

    “在这里,朕的身份是大唐王朝第一学府的校长,跟你们不是君臣、君民的关系,而是校长和老师的关系,都起来吧,坐着聊。”

    “谢陛下”

    五人站起身来,重新落座。

    一个个眼珠子望着陛下,等待陛下不

    是等待校长指示

    李建元扫了一眼五人,缓缓开口。

    “适才朕听过你们的计划,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是有一点朕需要提醒你们一下,语文和数学这两种课目,沿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思路。二者从一开始,就注定存在思维方向上的差异,你们若想借数学,让学生们触类旁通语文,要先想清楚,两者之间的异同。”

    “求同存异,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否则的话,只会适得其反。”

    语文主要靠背,培养语感和对语意的理解。

    数学要背的东西,大多是基础的公式,两者间存在的差异,不可谓不大。

    李建元是在提醒五人,自己首先得分清楚,想明白其中的差距,才有办法做到求同存异、触类旁通。

    “是陛下我等受教了”

    “朕现在是校长。”

    “好的陛下”

    虽然李建元怎么说,但称呼上面,五人真不敢乱来。

    陛下是没意见,他们心里瘆得慌啊

    校长的身份,放在心里就好,嘴上可不敢乱喊

    五人称呼上格外统一,不愿意更改,李建元无奈一笑,随他们去吧。

    “如今已经过去几日了,再有一阵子,就是朕检验成果的时候了,你们有把握吗”

    “回陛下有”

    信心,五人也是格外的充足。

    有信心不一定能办好事情,没信心的话,办一件创新的事,结果只会更加糟糕。

    创新本就是开辟一条无人问津的道路,稳定且强大心理素质很重要,因为创新可能会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都看不到结果,不明前途如何。

    “很好对了,孔家主,明日朕会将十五王爷送到你的班上上课,你无须特别对待,像对待正常学生一样对待他就行。”

    “好的陛下”

    事情交代的差不多,看也看了,李建元起身离去。

    自己在这里,只会让他们浑身不自在。

    作为“幕后老板”,自己偶尔出现一下,提醒、提点他们一下就好。

    临走前,李建元站起身来,望着对面窗户里用功学习,一张张充满希望,乐观且稚嫩的小脸蛋,留下一番话。

    “大唐王朝的未来,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这天下,是朕的,是大唐王朝的。”

    “但终究,是他们的。”

    “他们,才是大唐王朝的未来。”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