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作品:《在茶场的日子里

    杨冬生前脚刚走,张建国后脚就到了。

    “我不象有的同学那样偏科,我对文科和理科都很重视。除了学好学校开设的几门课以外,我还自学了几门外语,比如英语、俄语和日语。”

    “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偏科。我只上了两个月高中就辍学了,大部分知识是自学的。除了自学高中课程,我还读了几本马列著作。”

    “在有些人的眼里,马列著作就好比是天书”

    “有的人连本国语都没有学好他们跟你真没法比呀”

    “其实,我对马列主义理论也很感兴趣,也读了几本马列著作。”

    “我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不象有的人那样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刚才,杨冬生说在农村没有时间看书,这是真的吗”

    “这话显然是夸张了时间还是有的,就看你会不会挤和钻了。”

    “你说得太对了”

    “在农村,看书的时间确实很少,只有晚上可以看点书。杨冬生那家伙根本不看书,一有时间就跟别人聊天、打牌、下棋你去了,正好陪我一起看书”

    这天晚上,他们俩无话不谈,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陈文海打心眼里佩服张建国知识渊博。

    张建国走后,陈文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陈文海想过不了多久,我就要到农村去和他们一起战斗了报纸和广播上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是一个革命青年,一定要在农村好好地锻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想到这里,陈文海拿出日记本写起日记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一条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光明大道过几天,我就要到农村去插队落户了下去以后,我一定要努力改造世界观,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写完日记,陈文海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不禁感慨万千

    我千里迢迢地从上海来到十堰,本来以为能马上进厂当工人,不会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没想到情况发生了变化二汽的工人子弟也得到农村去插队落户

    早在上海上学的时候,陈文海就得知中学毕业后都得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如果那年陈文海不跟随父母来十堰,而是跟母亲一起待在上海,那么,陈文海中学毕业后就一定会跟上海知青一起去农村插队落户。

    陈文海心想已经在欢乐河公社插队落户的那几个知青都不是我的同学,我能跟他们搞好关系吗

    陈文海把自己的这个担心告诉了妹妹陈春梅,妹妹对他说

    “这还不好办你就把他们都当成是你的同学不就完了吗”

    陈文海皱着眉头说道

    “我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毕竟不是上海知青,我很难跟他们友好相处”

    陈春梅宽慰道

    “你别想这么多,也许你去了以后会慢慢适应的”

    陈文海笑着说道

    “但愿如此吧”

    回到茶场后不久,杨冬生就外出开会,张建国则参加了公社组织的“评法批儒宣讲团”,茶场里的知识青年只剩下陈雅丽和王雪纯两个人。

    休息的时候,陈雅丽和王雪纯坐在山坡上聊天,冬日里的暖阳把她们俩照得浑身都感到舒服。

    “那天,我跟我妈、我妹到陈文海家去,看到陈文海有好多书,就借了几本。你没去,真是太遗憾了”

    “没什么可遗憾的,我又不象你那么喜欢看书。”王雪纯笑着问道“他什么时候才能来呀”

    “快了,也许今天就会来”

    陈雅丽刚说完这句话,就从山下传来了一阵汽车的鸣笛声,她连忙对王雪纯说

    “一定是送陈文海的汽车”

    于是,她们俩就向山下跑去。

    刚走到半山腰,她们俩就看到大队书记田向阳向山上爬来。

    等走近了,田向阳对她们俩说

    “陈文海来了,我是去向你们场长报告这一喜讯的你们俩现在是不是去迎接他”

    “我们俩确实是去迎接他”陈雅丽说。

    “那你们就赶快去吧”

    “啊,陈文海,我们终于把你给盼来了”陈雅丽高兴得手舞足蹈

    她们俩走到汽车旁,陈雅丽对陈文海说

    “我们终于把你盼来了”

    “张建国和杨冬生怎么没有来”

    “张建国去公社演讲了,杨冬生外出开会去了。张建国参加了一个由公社组织的评法批儒宣讲团。”

    “公社派他去演讲算是选对了人,张建国好象是一个大学者”

    “如果你早点来,说不定还会有你的份呢”

    拿着陈文海的铺盖行李,他们三个有说有笑地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前走去。

    走在乡间小路上,呼吸着这里的新鲜空气,陈文海感到心情特别舒畅。

    当走到一栋土坯房面前时,王雪纯边指着这栋土坯房边对陈文海说

    “这里就是我们知识青年的家”

    “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我们将在这里朝夕相处”陈雅丽对陈文海说,“遗憾的是我们远离父母,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

    “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陈文海对她们俩说,“我相信没有父母在身边,我们照样能照顾好自己”

    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他们三个知识青年走进厨房。

    厨房里,热气腾腾,炊事员田春霞正在忙着做饭,见他们三个知识青年进来,连忙对他们说

    “你们都饿了吧别急,饭快要做好了”

    田春霞是由公社专门派来做饭的。

    她虽然有点胖,但是人长得漂亮,待人也很热情。

    陈文海想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炊事员陈文海都有点喜欢上她了

    为了招待好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田春旺破费了一把,美味佳肴摆了满满一桌子

    “我们这里穷乡僻壤的,没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们,请多多包涵”田春旺脸上挂着笑容,又是递烟又是敬茶,生怕怠慢了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

    “不要客气,我们是一家人”陈文海的父亲陈华林对田春旺说,“不瞒你说,我原来也是乡下人”

    “我父亲原来住在乡下,12岁那年,他离开崇明岛,来到上海的一家工厂为资本家做工。”陈文海告诉田春旺。

    “原来是这样啊”陈雅丽对陈文海说“你父亲原来是乡下人,后来才变成了城里人。”

    “什么城里人乡下人,你干嘛要分得这么清有这个必要吗”王雪纯对陈雅丽说。

    “陈师傅说得对,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用分彼此”汽车司机接着陈华林刚才的话题笑着说道。

    “好了,客气的话就不用再说了,我们还是赶快用餐吧”陈文海举起了酒杯。

    在一片觥筹交错中,一顿由城里人和乡下人组成的丰盛午餐开始了

    吃过午饭后,陈雅丽对陈文海说

    “平时场长抠门得很,今天,为了招待你们,他大方了一把”

    “这里民风淳朴,这很好呀”

    “今天,我们饱餐了一顿,以后,我们可得要继续吃苦喽”王雪纯说道。

    “现在又不是旧社会,再苦也不至于吃糠咽菜吧”陈文海说道,“我们还是知足吧”

    这里还没有通上电,到了晚上,这里到处是一片漆黑。

    陈文海点上煤油灯,如豆的火焰在空旷的土屋里飘忽着,使他昏昏欲睡

    陈文海就这样度过了他在小山村的第一个宁静的夜晚

    2022年1月25日修改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