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2章 家事国事
作品:《大明皇太孙》 在皇太极的后宫里,哲哲不是地位最高的,至少元妃和继妃二人都应排位在她之上。
但随着时光的推移,后金越来越重视与蒙古各部,特别是科尔沁部的联盟关系,出身于科尔沁名门的哲哲,地位也在逐渐上升。
此刻,哲哲抱着刚出生两岁大的固伦敖汉公主,清丽的面容上带着母性的光辉,看着皇太极在火堆前烤羊。
羊肉在火堆上烤的油滋滋的,羊肉的香味回荡在这不太大寝殿内,估摸差不多了,皇太极用匕首割下一块肉,蘸点碟子上的粗盐就往嘴里送。
入嘴的一口,他微微泛红的脸扭曲的变了样,坚持了两秒,一口把肉吐了出来,忙吩咐下人“快拿水来。”
命令完还嫌吐的不够干净,连着呸呸了几下,用太监递来水漱了漱口,把水的吐出去嘴里的味道才散了大半。
真是又咸又苦,吃惯了精盐的他实在咽不下去。
纯白无暇的碟子里,一堆泛黄的盐巴是那样显眼,尽管磨的再精细,皇太极也不想吃第二口。
“贝勒爷,我来尝尝。”
哲哲把公主交到宫女手里,拿过皇太极手里的小刀割下一块羊肉,她只沾了一点粗盐送进嘴里,皱着眉头嚼了几下咽了下去。
皇太极不可置信的看着他“这么难吃的盐你也吃得下去”
哲哲展颜一笑,“早就习惯了,不管什么盐在我们草原都是十分难得,味道虽然不好,吃久了也就习惯了吗。”
说着她眼睛眯成月牙,“要让大汗这种尊贵之人吃,也委实太难为您了。”
被她这么一说,皇太极不服输的气上来了“你个妇人家都吃得,我堂堂天命汗还不如你个妇人么。”
说完拿刀割下一块肉,蘸了粗盐送进嘴里大口咀嚼,让自己适应这种味道。
努力适应粗盐味道的过程让皇太极表情扭曲,千里之外的紫禁城养心殿里,朱由检吃着盐焗鸡腿,手里拿着本奏折,也是一脸扭曲。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客氏居然怀孕了。
她肚子里的种是谁的怕是连她自己都说不清,可事情既然送到他面前了,就代表朱由校愿意接这个盘。
朱由检把折子递给一边的刘若愚,自顾自的摇了摇头“朕有的时候真不知道朕这位兄长究竟是怎么想到,怎么就丢炉子里烧了吧。”
朱由校都愿意接盘,他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除了椋王府里的荒唐事,他写的宣传大作也已完成,定名他的奋斗,曹三喜负责印刷销售,跟他之前写过的书不同,之前写过的书都是署名朱德约,而这本书署名崇祯。
就冲这个署名,他的奋斗一书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谁都想知道皇上到底写了个什么出来。
读书人们更是对这本书趋之若鹜,皇上的大作,没准里边藏着下次科举的线索。
可让他们失望了,朱由检的大作他们连看懂都很难,这完全是一本鼓动人心的书,跟八股取士,风马牛不相及,买了书的人大呼可惜。
在公事上,作为站在权力巅峰俯瞰众生的皇帝,最近这段时间朱由检清楚感觉到,因为他要重修剥皮庙,一股恐慌的情绪自京中向地方弥漫。
对群臣而言,皇上禁佛倒无所谓,历史的经验已经不止一次的证明,禁佛是可以增强国力的,剥皮庙就不一样了。
下到官府衙役,上到内阁重臣,谁也不敢说自己将来不会到剥皮庙里长眠,让地方官自己去修剥皮庙,杀人诛心啊。
养心殿里,朱由检站在大明疆域图前抱膀而立,思考着王朝未来的发展。
大明朝南北纵横数千里,子民亿万,朝廷现在也拿得出军费,南方的战事不需要担心,放眼北方,跟林丹汗的联盟对双方都有益,至于努尔哈赤么,看他几时完。
大明朝最大的问题还是天灾,小冰河时期的异常气候,频繁发生的地震加上干旱、蝗灾,老百姓靠种田活不下去,又找到别的工作来赚钱养家。
眼瞅着自己老婆孩子要饿死了,这时候去偷去抢也是人之常情,偷盗抢劫的人多了就有了反贼。
这个问题可以一点一点解决,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城,需要越来越多的工人走进工厂,农耕将不再是百姓的主要出路。
至于人祸么,锦衣卫、加俸、剥皮庙,以及各种增强对地方统治的办法,杀光贪官是不可能的,尽可能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吧。
正当他思索之际,一名太监走了进来“主子,工部张侍郎求见。”
“哪个张侍郎”
“就是张文郁张大人。”
听到这个名字朱由检愣了下,然后才想起,这个张文郁堪称大明朝第一建筑能手,从万历二十五年开始,就负责修缮皇宫。
朱由检即位以后,宫中用度能省则省,一些房舍也不休了,张文郁就被他派去山西、河南等地勘察河道了。
山东、南直隶等地的大地震对黄河堤坝也有影响,不谨慎点早晚会出大问题,况且,黄河与漕运紧密相连,而漕运又与民众生活和政治安定密不可分,强大的功利性和政治性驱使下,他都得密切关注黄河的情况。
明代的黄河是很浑浊的,朱棣入主北京之后,黄河中上游地区成为了营建北京的所需木材供应地之一,森林遭到大量的砍伐,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遭到破坏。
并且,明朝为了防止蒙古的反扑设置的九边重镇,有七个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再加上屯田制度下的过度垦殖,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黄河泥沙含量进一步加大。
黄河在嘉靖年间泛滥的最厉害,直到万历七年,明朝才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暂时扭转了弘治以来黄河河道不断改变的混乱情况,但并没有改变黄河对黄淮流域肆虐的局面。
现在这个问题摆到了朱由检面前。
张文郁能来说明已经完成对河道堪舆,“让他进来。”
“是。”
很快,风尘仆仆的张文郁走进殿中,朱由检迫不及待的迎上来,“老爱卿,让朕好等啊,快跟朕说说河道情况如何”
他已经快想不起张文郁长什么样,但可以肯定比他模糊记忆中的样子老了很多。
“陛下,容臣到地图前说。”
张文郁来到地图前,诚惶诚恐的接过朱由检递来的指挥杆,用指挥杆指着地图上山西、河南两省的黄河分界线。
“陛下,这几个月来臣勘察了山、河这段的黄河,黄河堤坝多处破损,急需修缮,倘若不修,现在虽然无大碍,将来黄河泛滥,势必波及两岸百姓。
臣估计光是要巩固这段河道预算就不会低于450万两,征调的民夫不少于20万,用料无数。”
450万
要不是亲眼看过张文郁修皇宫时不辞辛劳的表现,朱由检几乎以为他是不是想在修河这事上贪点了。
历朝历代治理黄河的花费都不小,只是治理黄河几字型中的一段就要这么大的投入,朱由检实在难以接受。
450万是张文郁的保守估计,真正修好绝对要多花更多钱,而且那20万民夫也是要花钱,没钱的人才会服徭役,人数凑不够朝廷就要花钱征集民夫。
总之这段黄河治完,包括白银在内,朝廷所花费的资源总价估计近千万两以上了。
可又不能不修,这钱来的快,去也够快的。
张文郁道“陛下,治理黄河主要为巩固堤坝、疏通河道、开凿支河,还有种树治沙,这都是大工程,如”
“停停停”
朱由检叫住他的长篇大论,直接了当的问他“多久能完工”
“臣请五年时间。”
“给你40万人呢”
“四年。”
朱由检眼珠一转“那一百万呢”
张文郁苦笑道“如此,怕是十年也完不了工。”
“怎么人多了,时间还更久了”
“陛下,人多就不好管了,涉及的各个关节臣就无法把握,陛下若要增加民夫,三十万为善。”
“你来得巧了,朕正打算安置一批人呢。”朱由检坐回到书案后,让宫人给张文郁搬来椅子和暖炉后说道“朕打算从蓟镇、辽宁抽掉一些卫所兵和边军,给你凑足30万去修黄河,你意如何”
张文郁没想到皇上竟如此重视此事,当即表示“臣定尽心竭力整顿河道,只是陛下抽调30万将士,边防如何万一蒙古来犯,我大明岂不危矣”
想到这事朱由检信心十足,本来他也打算用新军替换老军,将已经腐朽的老军用作建设兵团。
“这事你不用担心,没兵再招就是了,不会出大乱子。”
“如此,臣便去工部安排调拨用料的事了。”
“这个不急,你刚回来休息两天再走,若愚,去给张爱卿拿件蟒袍来。”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