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百四十三章 挑衅
作品:《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1778年1月13日,皇帝刘玄召集群臣于皇极殿上举行御前会议,商讨如果应对新十字军的进攻。
内阁议员,天心城勋贵,及各部门主要官员都赶来参与此次会议。
战争,对大齐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事情。
帝国承平日久,上次大规模对外战争还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的平定安南之战。
按照帝国传统叙事,那场战争重新确立了大齐在西南方向的统治。
从那之后,再没有势力敢挑衅帝国西南。
当然,欧洲历史学家普遍将安南战争视为齐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有证据显示,齐军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损失了至少二十名高级将军和数以万计的精锐老兵,从此丧失了对外用兵的可能。
齐国上下充满默契,都不再提及此事,仿佛安南战争从未发生过一样。
然而历史并不如烟。
照形势发展,欧洲军队抵达大齐还需三个月,三个月时间足够齐国准备很多事情。
比如舆论战的准备,准备全民战争动员,撤离驻欧洲各国大使,撤回对欧洲投资,号召仆从国加入对欧洲的战争,正式与列国宣战等。
战争动员是首先要做的事情。
好在这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天心城民众对战争到来表现出空前的热忱。
尤其是那些一无所有的底层民众,听说大齐将与英国人开战,许多光棍立即砸锅卖铁开始准备彩礼,迫不及待要登陆不列颠群岛,娶他几个金发碧眼的不列颠女人回家。
抢光不列颠,饮马塞纳河。
成为天心城男人们的梦想。
可惜这是承平的一代,战争只存在于话剧和小说中。
小说中,存在于说书人的故事中,故事中有太祖刘招孙拔刀平定辽东的豪迈,也有太宗刘堪与瑞典公主缠绵悱恻的跨国爱情。
有赫赫战功,有风流韵事。
唯独没有直面死亡的恐惧。
战争,或许能给一成不变的生活带来一丝涟漪。
恐怖伤亡并不能恐吓狂热的民众,只有战败才能让他们懂得收敛。
不过,失败对于大齐来说太过稀奇。
“大齐立国百年,从未一败,唯一的一次,还是太祖皇帝平定流贼张自成的时候。”
那年开原军遭遇鼠疫,守城军士感染病毒,伤亡惨烈。
总之那是天灾,非人力所能为也。
当然,所谓的立国百年,对外战争从未败绩,也是出自帝国历史学家之口。按照欧洲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齐自建立之初便遭遇一系列失败,唯一取得的一次对外战争胜利是平定朝鲜叛乱。
无论如何,皇帝刘玄对这场战争充满信心。
如果可以,他希望能毕其功于一役,因为如果能顺利击败欧洲联军,建立新世界的伟业便指日可待。
“我国曾与欧罗巴结盟,互通友好,那是一段美好的岁月。然而现在,欧洲人不能理解我们的洪业。那些自负的君王,如乔治五世,法国国王,还有那些满口自由正义的欧洲君王们,习惯把齐国人看成是住在树上尚未完全进化的猴子。他们动辄以教师爷自居,对大齐指手画脚,连我们的文化政策也要干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等到帝国洪业完成,欧洲人将成为猴子。”
“到时候世界将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猴子!”
皇帝的发言振聋发聩。
这段话给整个会议定下了基调,那就是与欧洲的战争不仅是君王民众的战争,不仅是一场普普通通的战争,而是正义邪恶之间的较量。
毫无疑问,大齐代表的就是正义。
“王部长,你们新闻署有什么计划,我想听具体一点的,泛泛而谈就要不要讲了。”
刘玄没有首先咨询国防部长或者外交部长,而是将注意力放在新闻署官员身上。
舆论先于军事,这是历任皇帝留下的宝贵统治经验。
新任大齐皇帝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新闻署长王希觉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珠,提高嗓音道:
“天心城剧场将增加戏剧演出,戏剧内容主要为欧洲人在太祖时代(1630年代),对大齐犯下的滔天罪行!另外我们会同出版社,增加画册印刷,让天心城各处的茶馆酒肆说书人,讲演一批关于····”
“好了,好了。”
还没听完王希觉阐述,刘玄便不耐烦的挥挥手,打断了新闻署长官的发言。
显然,皇帝对新闻署的工作计划很是不满。
刘玄大声喝问道:“你们是准备把所有精力都投在天心城吗?”
“天心城不过弹丸之地,拢共才两百万人,于偌大帝国来说不过是一隅之地,九牛一毛!天心城不是重点。”
刘玄说罢,目光锐利的盯着站在王希觉,大声吩咐道:
“新闻署要将宣传散布到更远的地方,无论你们采取什么手段,都要让民众知道,这是国王的战争,更是全民的战争!如果战败,他们将失去一切!首先要让民众了解欧洲人的暴行,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你们还要让我们的盟友知道,这场战争我们必定将取得胜利!尤其是朝鲜人,虾夷人,还有南边的安南,努力争取他们,至少不能让这些势力临阵倒戈。总之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取得胜利。”
群臣哗然。
虾夷国是大齐的死敌。
朝鲜王国就是个墙头草,被纳入大齐版图时,朝鲜人对天心城俯首听命,至于安南····
王希觉笑了一下。
皇帝有些不悦。
“王部长,你笑什么?我刚才所言很滑稽么?”
王希觉连忙摇头。
“陛下言重了,没有。我只是想告诉陛下,新闻署对各藩的控制力很弱,想要获得各藩民众的支持,首先得让各藩将军服从天心城,当然,这不是我一个新闻署长能干涉的事情。至于其他各藩,恕新闻署鞭长莫及。”
的确如此,眼下各藩对天心城并未真正臣服。
尽管皇帝发动了一系列平叛战争,但被消灭的也仅仅只是些边缘藩镇。
真正的强藩,在平叛战争中一直秉持作壁上观的态度。
换句话说,刘玄并未完全控制全国。
皇帝沉默片刻,抬头问道:“那依照王署长的计划,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须从长计议。”
“王部长请讲。”
王希觉见皇帝如此上心,于是继续道:“各藩民众没有天心城民众这样的觉悟,自然难和陛下同仇敌忾,对抗欧洲。”
“宣传本就是个循序渐进的事情,不可急于一时。让各藩都沾些欧洲俘虏的血,相当于交纳了投名状。”
刘玄示意他说下去。
“要让各藩的将军和官员们知道,想要赢得永久和平,必须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打赢欧洲人,没有别的路可走!”
只靠各藩的将军和官员支持战争显然是不够的,战争需要有底层民众的广泛参与,现在讨论对欧罗巴战争是否正义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如果能够获得胜利,然后就可以谈论正义与否。
接下来是国防参谋长林永福的发言,他向皇帝及诸位大臣强调,大齐目前的战力只能支撑两个月,如果欧洲人全力进攻的话。
“难道不能在马尼拉以西阻击敌人吗?比如在非洲东海岸。”
“陛下,那样很难。”林永福硬着头皮道:
“欧洲人拥有速度更快的战舰,另外他们的火力也远超帝国海军。如果战场放在他们的军舰可以就近获得补给,而我们,最近的海港也在万里之外····”
刘玄怒道:“我们的海军呢?我们没有更先进的军舰吗?”
海军大臣低声解释道:“欧洲对我们进行封锁,陛下。”
“那么你们海军能做些什么呢?给陆军运送炮弹吗?”
“陛下,您说的这些,需要和陆军进行沟通。”
刘玄沉默了。
皇帝转身望向陆军大臣袁凯。
“如果海军不能拒敌于千里之外,法国人便可能登陆上海港,芝罘港,陆军能抵御敌人的进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