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一十九章 修路真特么费钱啊!
作品:《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穿越到大明已经快两年了,这两年来他基本上都是在打仗。
虽然每次战争并没有动员所有军队,但他还是感觉到大明的军队似乎有些疲惫了,所以明年朱慈烺不打算再打仗了。
而且和建奴作战肯定是灭国之战,那将是一场规模宏大、惨烈无比的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都不是轻易可以搞定的。
所以朱慈烺打算在对付建奴之前先解决海禁的问题。
如此一来,既能开放贸易,促进大明的经济发展,又能大量收购海外的粮食,用来解决国内的饥荒。
毕竟哪怕已经普及了红薯和土豆、甚至还研发了大棚技术,但朱慈烺依旧不敢掉以轻心。
他深知在古代这个时候,粮食永远是一个国家稳定的资本,只有让百姓们吃饱饭,国家才能稳定。
反正他是不愿意再看到任何一个百姓被饿死,或者因为吃不起饭而造反的事情了。
朱慈烺在潼关仅仅停留了短短两天,便再次起程了。
此前带到汉中的两万秦军,如今已经变成了五万,此刻他们紧紧跟随着大军,准备一起返回京城。
朱慈烺心中早有打算,他要将这五万秦军编入京营,毕竟农民军之祸已除,陕西当地也不再需要这么多的驻军了。
而把他们带到京城,可以进一步的扩建京营的兵力,为之后和建奴做好准备。
当大军真正踏入河南地界时,眼前的景象让朱慈烺不禁皱起了眉头。
因为河南的旱灾,远比他在陕西所见要严重得多。
只见广袤的平原大地上,土地干裂得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一道道深深的沟壑纵横交错,仿佛在无声地哭泣。
因为人口稀少,有时候大军行进半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影,四周一片死寂,只有那呼啸而过的风声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苦难。
道路两旁,原本应该是绿油油的田野,如今却是一片荒芜,连一根草都难以生长出来。
朱慈烺下马蹲下身子,抓起一把干裂的泥土,手指轻轻捻动,那土便簌簌地从指缝间滑落。
他知道河南缺水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可以用来灌溉的水源实在太少了,修建水利工程迫在眉睫。
这不仅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更是关乎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关键。
不然怕要不要几年,就会再出现另外一个‘李自成’了!
这天晚上,夕阳的余晖如同金色的纱幔洒在大地上,给这片荒芜的土地增添了一丝温暖的色彩。
大军在开封城外驻扎下来,营帐连绵起伏,如同一片白色的海洋。
朱慈烺则带着一队亲兵进入了开封府内。
如今的开封府,与之前来时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破败不堪的景象早已不见踪影,再次恢复了昔日的繁荣,街道上行人来来往往,商贩们热情地叫卖着,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店铺的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看到这里可能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河南不是闹旱灾吗?为什么开封城里还有人?他们是靠什么活下去的?
其实在古代这个时候,大型城市在建立之初就会优先考虑水源供给问题,大多数都是建立在水源旁边的。
就拿开封来说吧!
开封城周围除了黄河之外,还有汴河、惠济河、涡河、贾鲁河这四条大河,水源相对充足,即便是在旱灾之年,也可以灌溉周围十几万亩的土地。
再加上百姓们也可以通过挖井获取水源,因此干旱的问题在这里并不严重。
不过这也导致大量的百姓移居到了开封府附近。
而朝廷也早就考虑到了这点,因此对这些百姓进行了重新安置,还分给了他们一些田地用来耕种。
并且不止开封如此,河南的其他几个大型城池皆是如此!
晚上,朱慈烺吃过晚饭之后,便让人召见了左良玉。
不一会儿,左良玉便匆匆赶来。
见到朱慈烺,左良玉赶忙俯身下拜。
“臣参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微笑着示意他起身,然后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道:
“左良玉,你如今还是继续驻守河南吧,本宫就不带你回京城了。”
左良玉听到这话并没有感到意外,毕竟他之前驻守的就是河南,虽然眼下农民军已经被彻底击败,河南境内再无农民军踪迹,但继续在河南驻军还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他赶忙回道:
“末将遵命!”
朱慈烺点了点头,然后继续说道:
“至于本宫之前答应你的事情,你大可放心,用不了多久,你想要的自然就能拿到了。”
很明显,朱慈烺说的是之前答应封左良玉为侯爵的事情。
左良玉一听到这话,心中自然十分感动,然后再次对着朱慈烺磕了个头,声音有些颤抖地说道:
“多谢太子殿下!臣一定不让太子殿下失望!如果将来有机会,臣也要去辽东和建奴拼个你死我活,为大明尽忠!”
不得不说,左良玉还是很会说话的,这番话听的朱慈烺那是相当的高兴。
他走上前去亲自扶起左良玉,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好!本宫相信你,有你这番话本宫就放心了。”
在开封府住了一个晚上之后,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大军便在晨曦中继续出发了。
马蹄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左良玉站在开封城墙上,远远看着朱慈烺离去的身影,心中一时间也是感触万千。
他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种种经历,在遇到这位太子殿下之前,他可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被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拿捏得如此服帖。
只能说作为太子殿下实在是他会拿捏人心了!
这就导致了他这个快要沦为军阀的‘贼人’突然就成了大明的忠臣!
仔细想一想,还真有些匪夷所思.
就在朱慈烺回军的途中,京城那边的所有事情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不过说“按部就班”,其实也不太准确,因为之前制定好的计划在执行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差错。
首先就是修建水泥路的事情。
去年朝廷就定下了今年修建水泥路的计划,并且同时修建两条水泥路。
一条是从京城到天津,另一条是从京城到辽东。
其中京城到天津的水泥路修建速度很快,这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
一来两地距离本就不算远,工程相对容易开展,二来因为调用了大约十万漕工,并且采用分段修筑,再让天气也不错,所以这条水泥路在上个月就已经竣工了。
然而,这条水泥路的花销却比原定预算多了三百万两银子。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工部和户部也只是第二次修建这种水泥路,对于材料的用量、施工的难度等方面都缺乏经验,预算控制不好也情有可原。
不过相对于这条水泥路,另一条从京城到辽东的水泥路修建难度可就大多了。
主要是这一路上地形复杂,有高山、有河流,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而且当地的气候条件也十分恶劣,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多雨,给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如今截止到现在,这条路也只修了不到一半,而且之前的预算已经全部花完了!
对!
你没有听错!
仅仅只是修建了京城到天津的水泥路,外加京城到辽东不到一半的路程,之前筹集的三千万两白银就已经全部花光了!
不得不说,这完全超出了户部的预料!
修路真特么的费钱啊!
但这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因为此时户部国库中还有不少存银,而且秋税也已经征收完毕,各地的税款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
再加上其他各项收入,上半年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居然高达三千五百万两,用来弥补修路的空缺还是绰绰有余的。
不过户部还没高兴太久,另一件要紧事就来了。
那就是朝廷去年发行的大明国债马上就要到期了。
这件事看起来似乎不怎么紧急,却是关乎大明国本的重要事情。
因为大明国债是用大明、以及大明皇帝的信誉发行的,它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朝廷和百姓、商人之间的信任。
万一到时候无法兑换,受损的可不只是大明银行,还有大明的整体信誉,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处理好大明国债的兑付事宜,才是眼下真正要紧的事。
为此户部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在紧张地核算各项收支,他们仔细地翻阅着每一本账本,核对着每一笔账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之后又给崇祯递了折子,请求从内帑再调拨五百万两银子,以便大明银行有足够的银子兑换大明国债。
崇祯虽然不太管事,但这种涉及国家以及自己信誉的事情他还是很在意的。
因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崇祯最终同意了户部的请求,从国库里拨了五百万两银子给大明银行,准备用来兑换到期的大明国债。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如今的大明倒也算是一帆风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如今已经到了十一月份,京城的天气早已冷了下来,凛冽的寒风呼啸着穿过大街小巷,吹得人们不禁裹紧了身上的棉衣。
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就要下雪了。
而就在这一天,朱慈烺的大军终于出现在了距离京城不远处的地方。
阳光洒在大军的铠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如同一条金色的巨龙在蜿蜒前行。
与此同时,京城这边也早已得到了消息,崇祯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朱慈烺。
城门外,彩旗飘飘,鼓乐齐鸣,文武百官们身着整齐的官服,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期待的神情。
毕竟这次胜利的意义实在太大了,其带来的影响无可比拟。
这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大明这片干涸已久的土地,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因此只要不是因为公务实在走不开的,基本上全部都来到了城外准备迎接朱慈烺得胜还朝。
很快,双方终于碰面了。
一众大臣赶忙附身下拜,口中高呼道:
“恭迎太子殿下得胜还朝!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恭迎太子殿下得胜还朝!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一同响起的还有鼓乐声,当真是气派十足!
朱慈烺并不理会这些大臣,而是大步走到崇祯面前,然后对着面前的崇祯叩首道:
“儿臣参见父皇!儿臣不负父皇重托,总算是得胜归来了!”
紧接着,朱慈烺身后的一众将士全部齐齐跪下,口中大呼道: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冲破云霄一般。
再次看到九个多月没见的儿子,崇祯心中自然也是无比激动,随手双手扶起朱慈烺,眼中满是欣慰和自豪。
“太子有此功绩,朕心甚慰啊!”
随后又看向了朱慈烺身后的将领们说道:
“都平身吧!”
众人听到这话,这才站起身来。
父子二人又聊了几句之后,便一同乘上龙辇直接进了京城。
至于身后的大军,则早已在将领的带领下各自返回了他们的营地,就连朱家军也是如此。
一路上,街道两旁到处都是前来迎接朱慈烺的百姓,对于这些百姓,朱慈烺自然也是笑脸相迎。
若是再加上前几次得胜归来的场景,估摸着朱慈烺以后是没法在京城玩什么微服私访了。
至于崇祯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崇祯的头衔早就印在了大明宝钞和大明金币、以及大明银币上,百姓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想要认不出都难。
当父子二人乘坐龙辇回到皇宫之后,远远地,朱慈烺就看到了等在宫门口的周皇后以及一众弟弟妹妹,除此之外还有几位崇祯的嫔妃。
更重要的是,郑小妹和琪琪格也在其中。
很明显,他们也知道朱慈烺回来后不可能第一时间返回东宫,而是要先去见崇祯和周皇后,所以特意在这里等着。
再次见到郑小妹,朱慈烺心中瞬间一暖。
毕竟郑小妹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女人,九个多月未见,他着实想念得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