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9. 第五十九章 给班昭直播明清烈女传 生……

作品:《818那些错过改变历史的女人们[历史直播]

    在庆贺丰收的宫廷宴会上, 班昭呈上最新编写的女诫为太后贺。

    邓绥欣然笑纳。

    女诫自强第一,女子生而弱质,以自强不息,方立身于世

    女诫求知第二, 人非生而知之, 知书方识理, 明理方知事

    虽然没有让班昭当堂宣读, 但透露出来的内容, 已经让朝廷上赴宴的文武百官和世家贵族们大为震惊。

    当即就有人抗议“夫妻之道, 乃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 教导女子如此不敬夫君,有碍阴阳之道,若女子都去读书识字, 参与政务,那必然影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此事关系不仅是一家一族,还牵涉到国之根基,望太后三思”

    邓绥瞥了他一眼,问道“原来是王御史。听闻王御史有三妻四妾, 仆婢无数,迄今为止,却仅有一子一女。”

    “啊是”王御史愕然,完全摸不着头脑,只能点点头,感觉自己后颈处发凉, 开始有些后悔自己今日居然强出头说话了。

    先出头的椽子先烂,这道理他对家中子女讲过不知多少次,今日轮到自己却不知为何竟然忘得一干二净。

    若是陈曦听到他的心声,一定会告诉他,这就是典型的手电筒人格,只照别人,不看自己。

    邓绥不紧不慢地说道“依王卿之理,不能传宗接代,开枝散叶,为国增长人口,便是国之罪人”

    王御史硬着头皮继续点头,“身为大汉子民,不能为国开疆拓土,也当竭尽所能。身为女子,生儿育女本是天职,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岂不是愧对列祖列宗有碍国计民生”

    “说得好有道理啊”邓绥冷笑一声,眼神忽地从冷淡变得锋锐如刀,直视着他,寒声说道“王御史今年已过五十,一人占据的妻妾不下十人,却在三十多年间,仅仅生下一儿一女,不仅自己没能做到开枝散叶,为国多生多育,还耽误了十余个女子的花期,若按一夫一妻算,便至少有十个男子因你而娶不到妻子,无法生儿育女,开枝散叶,耽误他们为国尽忠”

    “那,王御史,你该当何罪”

    她的声音并不高,却字字铿锵有力,到最后一句问罪,掷地有声,震得那王御史当场跪伏在地上,连连叩首不已。

    “太后恕罪,臣臣是臣妄言臣有错”

    他可以认错,却不敢认罪,一句认罪,那倒下的,不单单是他一人,还要牵连到他的家族。

    冷汗涔涔而下,王御史怎么也没想到,邓太后会如此犀利地反驳,根本不给他任何机会。

    “既然知道错了,那便杖责三十,罚俸三年,回家反省三月,写封请罪折子,让朕看看再说。”

    邓绥一挥手,自有人将王御史拖下昭阳殿去,她方才展颜一笑,说道“今日本是庆贺丰收之宴,诸卿当贺天赐粮种,让我大汉子民从此不必忍饥挨饿,至于其他事,不必多言。”

    众臣已经看到了出头鸟的下场,自然没人敢在这个时候继续出头触犯太后,好端端的庆贺丰收的宴会,本当是大家为太后和皇帝道贺,写点诗赋美文称颂赞美,像王御史那样没事找事的,那不是故意给太后在开心时浇冷水,可谓是不作不死啊

    邓绥又嘉奖了一番大司农及下属,还特别封赏了张衡一番。

    近视镜作为御用之物,只能有皇家制作,张衡负责监制,成为皇室这半年最赚钱的项目,而在这里赚到的钱,往年会用于赈灾,今年新的粮种得以丰收,邓绥终于不用再拿国库的粮食补贴灾民,便将这些钱又投入了军费的开支中。

    观星望远镜固然只能给张衡这样有一定天文历法和算学知识的人用,可他制造出来的千里镜却可以作为军用神器。

    如今正是朝廷对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等族用兵之时,去年平定了羌族之乱,消耗的钱粮不少,今年国库紧张之时,还有大臣建议与匈奴和亲,以免供给不足,出征不利。

    可这千里镜一到,再加上张衡特地制造出的指南车,让出征大军在草原荒漠亦不会迷路,这一战打得酣畅淋漓,将乌桓和匈奴首领当场斩杀,南匈奴和鲜卑最终率众投降。

    南匈奴单于脱帽赤足,被绑着叩首服输,承诺以后以大汉为主,匈奴为臣,岁岁纳贡,并让自己的儿子到大汉京都做人质。

    鲜卑人亦是投降归附,称臣纳贡,虽然没匈奴人那么不要脸的主动提出送上王子侍奉太后,却也隐晦地表示了愿意“和亲”之意。

    邓绥对此嗤之以鼻。

    “就他们那些蛮夷之人,粗手粗脚,毫不知礼,还说什么侍奉于朕,这分明是想占朕的便宜,想得真美”

    陈曦忍俊不住,笑得肚子都疼了。

    是啊,邓绥现在才刚刚三十岁,看上去顶多也就二十出头,她本就生得高挑明艳,哪怕不施脂粉都灿若明霞,姿容绝世,而那些所谓的和亲王子,无论匈奴人还是鲜卑人,与她相比,真是美女与野兽之别。

    更何况,邓绥如今一心向“科学”,根本就没有心思放在男欢女爱之上,别说是送给她和亲的王子,就连朝中那些勋贵世家特意选出的俊美公子,她也不曾多看一眼。

    她在宫中宁可多用宦官黄门,也不愿让那些“质子”、“公子”们进宫服侍,就是不想被这些人耽误了她的正事。

    陈曦不得不承认,这位邓太后,才是真正“心中无男人,基建自然快”的工作狂。

    以她的精力值旺盛,每日工作长达八个时辰,都不知疲倦,被她召集来的三公九卿都快累趴下了,她都一点事没有。

    之前几年邓绥还为了力行节俭,一日只吃一餐,禁止宫中采买不当季的蔬果食物,避免奢侈浪费之风。

    像世家那种吃菜只吃最嫩的幼苗,掐头去尾,吃鸡吃鸭只选精华部位,其余抛弃的做法,在邓绥掌权后,都不管明目张胆地在宴会上出现,就连街市酒楼之中,也开始响应邓太后的号召,避免浪费,爱惜食物。

    这些都是因为这些年的饥荒影响,若无邓太后以身作则,带头将公田转为私田,分授给灾民耕种,只怕饿死的人还要多上不止一倍。

    如今新粮种大获丰收,不光是京都的百姓不用再挨饿,邓太后还下旨减免了全国的税赋,可谓举国欢庆,在这时再下旨将巫祠转为学堂,从地方的社学县学,到京都的太学,只要你肯学能学,就能一直靠朝廷的补贴和奖励读到京都,登堂入室,改换门庭。

    更重要的是,这一条政令中写得明明白白,男女同校同学,择优进学,不分贫富贵贱,亦不分男女老少。

    你只要有才,不论年龄,可如甘罗十二为相国,亦不分性别,像班昭如今亦被封侯封官,官至太傅,可称为女官第一人。

    以前被世家贵族们珍藏的书籍,如今已由蔡伦所主持的东观书局负责印刷发放,比原来的竹书和帛书便宜不说,还方便携带,一时之间,传遍全国,令无数学子对太后此举感恩戴德,称颂不已。

    以他们的家世,原来根本无法接触到的知识,如今只要努力,就可以通过乡中社学,一步步地考上去,这种只要努力就可以有收获的感觉,比原来一出生就注定了身份地位和未来命运的感觉,不知要好多少倍。

    有班昭在堂,作为太学的博士之一,前去太学求学的女子一下也多了不少,经过选拔之后,也有十多人陆陆续续考上了女官,成为邓绥的助手。

    次年,再获丰收之时,便有大臣上书,请皇太后登基称帝。

    十八岁的刘祜气得当晚就将自己的寝宫砸了一半,第二天一早起来,便在邓绥的宫门外跪地求见,奉上禅位文书。

    尽管他无比愤懑,无比憋屈,却也知道,如今军权政权都在邓太后一人手中,军中那些将领,都是她一手提拔任命,靠着她才击败匈奴,开疆拓土。

    虽然世人赞誉的是出征的将士们,可在朝中的人都很清楚,如果没有邓太后在朝中调度,保证军资粮草供应,那他们别说去远征匈奴,就连边城都不一定能守得住。

    这打仗除了要人之外,还要钱要粮,要武器装备,哪一样跟不上都无法取得如今的大胜。

    虽说因为汉武帝时代的卫青霍去病双璧在前,时下的武将们并没有格外出彩到他们那种敢于孤军深入,以少胜多的猛将,却也是扎扎实实取得了另北方各族不敢南下,重建西域都护府,开疆拓土数千里,其战功完全不亚于汉武时代。

    汉武帝还曾经为了拉拢而派出宗室女和亲乌孙等国,邓绥主政期间却坚决不和亲,无论是送出公主还是接纳质子,一个都不要。

    单是这点骨气和志气,就足以让无数男儿惭愧。

    若论功绩,的的确确,她称皇称帝毫无问题。

    只是在她所在的这个时空里,西汉的吕雉并未称帝,死后吕家被清算抄家,连刘盈的儿子也被杀得干干净净。

    那还是吕雉有亲生子女的前提下,而邓绥却膝下无子无女,无论是汉殇帝刘隆,还是如今的汉安帝刘祜,都不是她的亲生子。

    从前她未曾想过登基称帝,就是觉得真挑不出什么亲近的继承人,刘姓宗室子弟,在她看来都差不多,她活着一天就掌权一天,不曾放权给皇帝,就是怕这些废物坏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大好局面。

    可等她从后世的视频中搜集到的信息,发现自己不光英年早逝,死后不到百年,就被老刘家这些败家子们彻底败光了大汉的国运,导致民不聊生,战乱四起,最终又陷入分裂割据之中。

    她辛辛苦苦经营了那么久,在位十余年,年年抗灾救灾,如今终于有了高产粮种,能够让百姓吃饱肚子,才让大汉的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人一死,就人亡政息,刘祜那混蛋还将她一手提拔的贤臣良将生生逼死。

    这皇位,她真是不收回来都不行啊

    邓绥素来行事干脆利落,不惧人言,也没搞什么三让三辞的花头,刘祜既然上书禅位,她就毫不客气地接下来,昭告天下,自此年号由永初改为元初,国号仍为汉,召集天下刘姓宗室子女和邓家子女,共赴京都。

    班昭忍不住问道“陛下召集刘姓宗室子,是打算过继还是立储为何还要召集邓家子就不怕天下人言陛下以邓代刘吗”

    “那又如何”邓绥看着班昭,面露微笑,说道“太傅先前所著女诫之中,不是已经说了,人分男女,天地阴阳,都是相生相长,既然如此,男女一样分田授产,女子亦可当家立户,寻常百姓都可以的,天家又有何不可”

    “既然刘姓宗室子女都可以作为皇储备选人,朕身为一国皇帝,岂能将自己的出身弃之脑后”

    邓绥长叹一声,拍拍班昭的手,说道“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太傅啊,刘家的宗室子弟,先前殇帝刘隆过世就已经挑选过一遍,选出来的刘祜以你所见,其他的子弟,有几个能比他好的他都这样了,其他人”

    班昭无言以对,可以说从西汉以后,刘家的宗室子弟除了刘秀中兴带来了那么一次爆发性闪光点,集天地气运于一身,简直就用完了刘姓子弟的所有气运和才智,甚至连寿命都跟着减少。

    东汉的十三个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之外,最短命的汉殇帝刘隆百日登基,周岁夭折,其余连一个活过四十岁的都无

    可以说是一茬不如一茬,到最后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开国皇帝的传奇上位,基因衰落到这种地步,也是没办法的事。

    “我本来想着,皇子不行,看看公主也可以。”邓绥无奈地说道“若是真能出个解忧公主那样的,也是朕和大汉的福气。”

    “可是”邓绥眼神锋锐,冷笑着说道“既然朕都当了女帝,要推行天下男女平等之策,那为何只给刘姓公主机会,还不给我邓家子女机会”

    “既然要公平竞争,那就应该不分刘邓,不分男女,让他们都来进学,由三公九卿定时授课,每月考评,能者上,弱者下,如此,方能选出真正堪为大汉后主的明德之士。”

    至此,班昭心服口服,说道“陛下深谋远虑,微臣远不能及。”

    不光她没想到,群臣也没想到,可这一次反对的人,甚至还不如当初反对班昭将女诫列为女子必修读物的人多。

    因为三公九卿们隐隐从女帝的旨意中看出,这选择皇位继承人的过程中,竟然也要他们来参与考评,不光要他们教导这些皇子皇女们,还要他们亲自出题考评打分,来选择和淘汰候选人。

    这对于在开办了官学和升学考试选士为官的当下朝廷来说,被削弱了许多势力的世家和贵族们,是十分难得的机会。

    他们不仅仅可以通过在教导皇子皇女的过程中,传授自己的思想和学说,还可以参与到考核和选举继承人的过程中,这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一剂强心针,一根救命稻草,若是不抓住,就再也没这个机会了。

    若是能让新的皇太子或皇太女接受自己的学说,那么以后便是未来可期,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他们这些传承了数百年的世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都完全等得起。

    相较于刘姓宗室子女们的愤愤不平,邓家的子女就冷静得多。

    毕竟,刘姓宗室子女,从西汉开始算到现在,有一国诸侯,亦有被贬为庶民的,子子孙孙,繁衍至今已有数百人之多,就算扣除掉那些旁支和有过罪名被贬斥的,此次入京候选的,也有八十多个宗室子和三十多个宗室女。

    而邓家邓家出自汉初“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邓禹,到邓绥这一代,她有五个兄长,却只有不到十个侄子侄女。

    邓家也没有像宗室那般大张旗鼓地“应选尽选”,哪怕隔了几代都已经成为平民的也都报送进京,只是在邓绥这一支一家选了一两个,加起来才五子三女。

    邓绥兄长上蔡侯邓骘,膝下仅有一子邓凤,邓家子女皆以他为首,共同进退,故而邓家人数虽少,但学业气势,都丝毫不亚于上百的刘姓宗室子女。

    就连太傅班昭都不得不承认,邓家子女的家教,的确比老刘家的强出不是一等。

    太常杨震,出身于弘农杨氏,号“关西孔子”,乃是当朝大儒,通晓经籍,博览群书,被女帝邓绥委以重任,负责教导这些皇子皇女们,有人半夜给他送去金子,说无人知晓,请他收下,行个方便。

    杨震便说“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晓”行贿不成的人惭愧而走,他的“四知先生”名号传了出去,再没人敢去找他“手下留情”。

    陈曦听闻此事,查了下杨震的生平,不由咋舌不已。

    “这位大佬公正清廉一生,结果却被汉安帝刘祜逼得饮鸩自尽而亡,真是可惜不过他的玄孙杨修,也是个说话老耿直的,纵有一身才华,一句鸡肋就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这会做官和做好官,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

    邓绥并没有给这些宗室子女们另开学堂,直接让他们进入太学学习。

    如今的太学,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年级,这一百多位宗室子女们,年纪最大的已过二十,年纪最小的才不过六岁,唯有通过甲等考核后,才能有资格入朝观政。

    大家都很清楚,现在女帝才不过三十出头,时间还很长,走得早的未必能走得远,要想取得继承人的位置,不光要女帝看重,还得要三公九卿公推选举。

    这就必须要他们能够入朝观政,做出成绩,得到朝中大佬们的认可和支持,才有机会更进一步。

    刘祜是最郁闷的。

    因为禅让皇位的是他,这次的继承人选拔,直接跳过了他,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

    其他人还在努力竞争,而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以前他连看都看不上的族弟族妹们,争夺原本属于他的地位。

    就不能更憋屈。

    更更让他憋屈的是,他的庶妹舞阴郡主刘别得,嫁给了高密侯邓成之子邓褒,虽然邓褒没有参与这次的选拔,可刘别得入选不说,还一路直上,连续几次考核,都将一众刘姓宗室子们踩在脚下,气得他那几日连饭都不想吃了。

    邓家的女儿和邓绥一样,都是自幼就学习诗书礼仪,家教甚严,只是或许邓家女儿的灵秀都被邓绥一人尽得,其余的女儿家,固然也有诗赋出色的,但论及国事政务,比起舞阴郡主来,还是略逊一筹。

    邓绥有点不甘心,但看看自家那几个侄女最终还是放弃了。

    她们的确有才有貌,知书识礼,可就是太懂礼讲理了,就缺少了一股霸气和斗志。

    作为女帝,掌权十几年间,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邓绥很清楚,当她的继承人,会比一般的皇帝继位更难。

    而作为女子,就更是难上加难。

    无论现在多少人被她压得死死的不敢反对她所推行的政策,可一旦她过世之后,就少不了会有人跳出来翻案。

    就像当初吕雉当权时,陈平周勃甚至敢不遵从刘邦之命,保住樊哙的性命,拒绝改立太子,可以说是铁杆的太子党。

    可在吕雉一死,前脚下葬,后脚他们就杀了刘盈的儿子,灭了吕氏一族,甚至连带有吕氏血脉的皇子都不放过,斩草除根,宁可迎立远在代国的刘恒,也不肯承认当初他们死保的刘盈之子。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说来说去,其实都只因利益而已。

    为利而来,因利而聚者,同样也会为利而去,因利而散。

    人心隔肚皮,现在说得再好听,表现得再忠心耿耿的人,在她真正去后,会变成什么样,谁都不知道。

    邓绥很清楚,若是一个与邓氏毫无关系的刘氏子女继位,哪怕现在说得再好听,以后若是抵挡不住世家贵族们的反扑和刘氏宗室的压力,一样会对邓氏下手,将她所做的一切推翻。

    这位嫁入邓家的舞阴郡主,简直出现的恰到好处。

    就连舞阴郡主刘别得自己,都没想过,会有这么大的馅饼落在自己头上。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