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3章 晋江独家
作品:《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一九七四年,“春节”来得格外早。
田大旺请了三天假,要带三子来京城过年。
孙梅英心疼路费,一边收拾床铺,一边说“跑那么远做甚净乱花钱”。按照家里的经济条件,早就不用为钱发愁了,可节俭惯了,总觉得握在手里才踏实。
田小苗忍着笑,说“娘,爹来了住招待所,都安排好了”
套间挤不下,就住招待所。吃饭什么的在家里,走路过去不过几分钟,方便得很。
大年初一,田大旺和三子抵达京城。
正赶上下雪,白茫茫的一片。
三子很兴奋,踩着积雪“嘎吱嘎吱”的,恨不得上去打个滚。
柳冬生也回来了。
见了田大旺,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爹”
他随着小苗,小苗怎么喊他也怎么喊。
三子听了,咧着嘴。
就不嫌土气嘛,城里有几个喊爹喊娘的
可田大旺很受用。
跟孙梅英一样,觉得喊爹喊娘更亲近一些,也更传统一些。
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赶着吃饭,乱碰头。
甜甜也跟着凑热闹,不睡觉,可着嗓子嗷嗷。
田大旺抱着娃娃,乐得合不拢嘴。
小甜甜四个月了,会哭、会笑、会蹬腿儿,活泼得不得了。
孙梅英被吵吵得头疼,嘟囔着。
“小苗,咋跟你小时候不一样啊”
在孙梅英的记忆里,小苗小时候安安静静的,不哭不闹,可听话了。
田小苗抿着嘴,故意说“这是得了她爹的遗传吧那欢腾劲儿都传给闺女了”
柳冬生听了,嘿嘿直笑。
甜甜长得像他,小手团着,一点点大,可手指头很长,将来一定是个大个子。
田小苗也发现了。
心说,这么好的基因,得再生一个。不管是男娃还是女娃,相互做个伴儿。
到了四月,甜甜半岁了。
田小苗把娃娃送到了托儿所。
这是单位办的,多大的娃娃都收,有保育员看着。早上送过去,下班接回来,中间还可以喂奶。带娃娃很辛苦,得让梅英同志歇一歇。
孙梅英不放心,想跟着去当保育员。被小苗劝住了。
“娘,爹在沪上等着呢”
田小苗不想爹娘两地分居。短时间还好,长时间哪行啊她不能这么自私,得考虑爹娘的感受。
孙梅英也想家了。
京城虽好,可大旺眼巴巴地等着,得回去住一阵儿。
孙梅英一走,田小苗就晓得了。
虽然有托儿所,可带娃娃那叫一个累。洗洗刷刷,干不完的活儿。晚上也休息不好,到点儿就醒了,给娃娃喂奶、把尿,熬得两眼发黑。
柳冬生赶着星期六回来,又能做多少家务活儿
田小苗有些发愁,就硬撑着。
柳冬生很愧疚,攥着小苗的手,说“小苗,尿布都泡着,我回来了洗”
可娃娃的东西哪能泡着
田小苗再忙再累也咬牙坚持着。
孙梅英回到沪上没几天,吃不香睡不好,挂念得不得了。
“小苗工作那么忙,冬子又不在家,哪里带得了娃娃啊”
田大旺见了,就催促着。
“梅英,这一年多,我跟三子早习惯了,你去陪着小苗吧”
孙梅英坐上火车来了。
田小苗得了解放,抱着梅英同志,千恩万谢的。
这时候,有一个出国考察的机会。
田小苗犹豫着,要不要去。
“小苗,你去吧,娘支持你”
孙梅英二话不说,表示支持。
田小苗出去了一个月,归心似箭。
回来时,柳冬生已经搬回市里了。办公地点离得不远,骑车上班就可以。那边有一间宿舍,值班时住在那边,平时住家里。
终于能天天在一起了,孙梅英总算放了心。
可柳冬生经常去外地搞集训,一走就是一个月,呆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
日子一晃而过。
甜甜一岁,断了奶。
田小苗轻松多了,把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
再有两年,运动就结束了。
对田小苗来说,能潜心研究国际问题,不受外界干扰是很幸运的。这跟单位的性质有关,隶属于总参某部,却挂着信息研究所的牌子,办公场所也很隐蔽,知道得人不多。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搞分析研究,跟权力不沾边,没人看在眼里。
田小苗本就低调,又很谨慎,可谓相安无事。
柳冬生挂着副团级,在作战部属于基层人员,不会轻易卷入某种纷争,也相对安稳。
过了“元旦”,就是“春节”。
柳进原来京城开会,专门过来看看。
见了甜甜,欢喜得不得了,抱着不肯撒手。听到孙梅英要回沪上,就说“等开完会,咱们一路,也有个照应”
孙梅英舍不得甜甜,跟小苗商量着。
“小苗,我把甜甜带回去,帮你们招呼着”
田小苗考虑了半天,又征求了冬子的意见,终于点了头。
今年有出国任务,包括军事考察方面的,她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会议结束后,孙梅英带着甜甜上路了。
小家伙喜欢姥姥,窝在姥姥的怀里,一声都没哭。看到送站的田小苗和柳冬生,还摆摆小手,口齿不清地喊着“介见”
田小苗的鼻子酸酸的,有些不好受。
柳冬生也有点后悔。
他攥着小苗的手,用力握了握。
回到沪上,一家人开心得不得了。
尤其是田大旺,抱着甜甜,乐颠颠的。
还见人就说“这娃娃长得像小苗”
当年参加革命,他错过了小苗的成长,不能再错过甜甜了。托儿所就在大院里,离得近,招呼娃娃很方便。
柳进原也隔三差五地过来,提着一大包吃的。
小梅也来凑热闹,逗着甜甜喊“姑姑”
甜甜口齿不清,张着小手,喊着“咕咕”
柳冬梅和章建军也抱着娃娃来了,一儿一女,跟甜甜比着嗷嗷,都快把屋顶掀翻了。
孙梅英感叹道“要是冬子和小苗调回来就好了”
“是啊”
柳进原也想冬子和小苗回来。
可孩子们有自己的道路,长辈们只能传授一下经验,不能替代。
没了后顾之忧,田小苗大展身手。
她接下了出国考察任务,忙着熟悉武器装备方面的知识。
柳冬生是第一次出国,跟小苗复习英语,觉都顾不上睡。第一手资料很重要,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以前只是听说,这一回亲自过去瞧瞧。
考察回来,已是夏天。
田小苗和柳冬生去沪上探望。
甜甜又长高了,留着齐眉短发,眼睛大大的。却不认得妈妈,也不记得爸爸了。
田小苗拿着拨浪鼓,弯着腰,使劲儿摇着。
“甜甜,喊妈妈”
甜甜鼓着小脸,不吱声。
孙梅英在一旁教着“甜甜,喊妈妈,喊爸爸”
甜甜睁着大眼睛,就是不吱声。
田小苗想照着屁股拧两下,差点破功。
柳冬生赶紧拦住了,很有预见性。
“甜甜,这是爸爸买的”
柳冬生掏出一个布娃娃,甜甜接过来,咧嘴一笑。
“爸爸”
田小苗这才明白,甜甜早过了摇拨浪鼓的年龄。她这个母亲不怎么合格,还没有冬子会哄娃娃。
她想把甜甜接回去,好好宠一宠。可想着工作在身,还是硬了硬心肠。
倒是柳冬生跟父亲谈了谈。
听父亲提到调动的想法,说考虑一下。他回来跟小苗一说,田小苗也赞同。
从总部调到地方相对容易,就是不晓得那边肯不肯放人柳冬生负责战术演练,若是到了地方上,那些训练精髓就被破解了,基地那边恐怕不答应。
另外,还有关于西南边境的预警分析,柳冬生留在作战部,才好提交上去。虽然是几年后才发生的,可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一年过后,运动结束了。
一大批老干部重返工作岗位,有从工厂蹲点回来的,也有从干校回来的,热闹得很。报纸上刊登的,都是关于平反的消息。
革委会也撤销了,前几年上去的干部都下台了。
相比起来,田大旺很幸运。
因为出身好,思想觉悟高,组织性和纪律性强,他少走了很多弯路,避开了好几个大坑。虽然在革委会里,可从来不搞打击报复那一套,在群众中威信很高。赶上革委会撤销,未受太大影响。
清理整顿时,田大旺顺利过关。
市领导班子重组,还调到了市里,担着工商局副局长。
田大旺舍不得离开,可调令下了就得执行。
这么一来,上班地方远了。
按照政策,原来住着区里的房子,得调换一下。可一时间都是落实政策的,住房很紧张,暂时顾不上。
就在这一年,小梅当了文艺兵。
她能唱会跳,性格很活泼,胆子也大。
柳进原希望小梅静下心来,看书学文化。文艺兵是吃青春饭的,到了一定年龄唱不动了,跳不动了,咋办
苏红霞是医生,耐着性子教小梅。
年轻的小梅哪里坐得住总是定不下心来。
柳进原对冬子要求严格,可对梅子和小梅就不一样了。苏红霞也舍不得,拿小梅没办法。赶着冬子和小苗回来,就让冬子教育几句。
柳冬生把小梅叫到里屋,板着脸说“小梅,咱们家都是大学生,就差你一个了”
“哥,那我也考大学”
“考大学那就好好看书,像你三子哥哥那样”
三子一直在复习。
他在粮店当统计员,可谓得心应手。
闲暇之余,就翻书本。
哥哥姐姐做了榜样,他也不能落后啊。可周围学技术的多,看书的少,业余时间打扑克钻桌子,学习气氛不怎么好。
姐姐一再叮嘱,早晚会恢复高考。
到时候奋力一搏,就像鲤鱼跃过龙门,进入一个新天地。,,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